安徽专升本法律习题训练冲刺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260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专升本法律习题训练冲刺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安徽专升本法律习题训练冲刺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安徽专升本法律习题训练冲刺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安徽专升本法律习题训练冲刺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安徽专升本法律习题训练冲刺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专升本法律习题训练冲刺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安徽专升本法律习题训练冲刺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专升本法律习题训练冲刺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专升本法律习题训练冲刺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社会生产的发达程度D.经济基础

E.法律制度

法的历史类型指依照法所据以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体现的主体意志不同而对古往今来的法所做的基本分类。

凡经济基础反映主体意志相同的法,便属于同一历史类型。

这种分类的目的在于揭示法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规律。

11、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意志决定的(不对)

答:

法的内容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补充题目:

1.法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意志的相加。

错。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体同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的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一般意志。

是被“奉为法律”统治阶级的意志。

2.习惯法是由国家制定的。

世界各国早期的法律一般是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的。

也就是经国家认可的习惯即成为习惯法。

而成文法则是经国家制定的。

3.法的历史类型是对法的渊源的作的分类。

法的历史类型是指依照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体现的阶级意志不同而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

经济基础相同,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

法的渊源原意为法的来源,作为法律术语,指法的效力来源。

4.法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的功用和高能这是法的指引功能。

法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的功用和效能这是法的强制功能。

5.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功用和效能是法的评价功能。

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功用和效能是法的教育功能。

6.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7.广义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法律是狭义的法律。

8.狭义的法律称为法。

广义的法律称为法。

9.法理学是部门法之一。

法理学是关于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法学,不是部门法之一。

10.社会主义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对。

(1)社会主义法体现的是十大人民的意志,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2)社会主义法虽然只有广泛的人民性,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没有阶级性,因为人民内部还存在阶级、阶级差别,国内外还存在着阶级斗争,具有阶级性。

所以,社会主义法是人民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12、以下关于法的表述中,哪项是法的本质的最终体现?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正式行为规范

B、法的内容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C、法体现的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13、法律调整的对象不仅是人们的现实的行为,而且还包括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动机。

(错)

14、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D.行政法规

A.行政规章B.行政法C.法律D.行政法规

15、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狭义的法律是指(C)

A.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B.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16、法的调整的对象(A)

A.行为关系B.思想社会关系C.利益关系D.各种社会资源

17、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C)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的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

C、法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具有历史性

D、法是由严格程序规定的,具有程序性

18、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D)

A.规范性B.物质制约性C.意志性D.国家强制性

19、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法律这种社会规范,而且还需要道德、习俗、纪律等其他社会规范。

这说明了下列哪一选项?

(B)

A、法律是可有可无的

B、法律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C、法律是非常重要的

D、法律与道德、习俗、纪律等其他社会规范完全相同

20、公民有出版、言论、集会、结社自由,这是法的(B)

A、强制作用B、指引作用C、评价作用D、教育作用

21、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ABD)。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

C.市人大

D.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E、县人大

22、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B)

A.法律事实B.法律关系客体C.法律关系D.法律关系的内容

23、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D)

A.审议法律议案B.表决法律议案C.公布法律D.起草法律议案

我国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等阶段。

2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哪一机关不享有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制定权?

(A)

A.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B.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C.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D.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

《宪法》第116条明确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因此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制定权。

第二讲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和刑罚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效力范围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ACD)

A.罪刑法定原则B.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D.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E.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的原则

2、关于我国刑法的使用范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C)

A、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都必须适用我国刑法

B、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也适用我国刑法,但是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停靠的国家不认为是犯罪的除外

C、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采取的是以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和普遍管辖为辅的原则

D、我国刑法采用的是普遍管辖原则,即犯罪的行为或结果只要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不能选A.即“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法律有特别规定”包括以下几类情况:

(1)不适用中国刑法(广义刑法)的情况,即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适用我国刑法。

(2)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及其他具有普遍效力的刑事法律的情况,即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适用其本地刑法,而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及其他具有普遍效力的刑事法律;

但由于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的“刑法”属于我国的区域性刑法,故不能认为这些地区不适用“中国刑法”。

(3)不适用刑法典的情况,即刑法典颁布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特别刑法,出现法条竞合的情况时,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不适用刑法典,而适用特别刑法。

(4)不适用刑法典的部分条文的情况,即民族自治地区不能全部适用刑法典,而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时,行为符合该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的,适用该变通或补充规定,而不适用刑法典条文。

3、1998年9月,李某先后将邻村4名儿童拐卖到外地,后李某被捕。

据其交代,其在1993年还曾经拐卖过3名儿童。

对于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适用刑法?

(C)(1979年刑法中有拐卖人口罪,1997年刑法中有拐卖妇女儿童罪,但后者的刑罚较重)

A、均应适用1979年刑法

B、均应适用1997年刑法

C、对于其1993年实施的行为应适用1979年刑法,对于其1998年的行为应适用1997年刑法

D、对于其1993年实施的行为应适用1997年刑法,对于其1998年的行为应适用1979年刑法

4、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C)

A、犯罪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

B、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

C、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二、犯罪

1.过失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 错  )

2.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单独适用。

(对)

3.犯罪的本质是(A)

A.对社会关系的侵犯B.对规范的侵犯

C.对法律规范的侵犯D.对法益的侵犯

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故意可以分为(A)

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B.概括故意与确定故意

C.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D.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

5.下列符合正当防卫时间条件的是(D)

A.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B.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了侵害

C.不法侵害人正在磨刀准备杀人D.不法侵害人正举枪要杀人

6.我国刑法理论将危害社会的行为分为(B)

A.直接故意行为和间接故意行为

B.作为和不作为

C.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

D.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和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

故意和过失主要指犯罪的主观方面,作为和不作为是犯罪的行为方面的状态。

7.主犯是指(A)

A.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B.教唆犯

C.实行犯

D.帮助犯

8.下列行为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B )

A.甲乙互不相识,共同在一仓库内行窃

B.甲乙共同强奸妇女

C.甲教唆13岁的乙投毒

D.甲乙同时基于过失构成犯罪

9.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包括(  BCDE )

A.犯罪对象B.犯罪客体

C.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主体

E.犯罪客观方面

10.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BE  )

A.只能发生在从实行到结果发生的犯罪过程中

B.只能发生在从预备到结果发生之前的犯罪过程中

C.放弃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D.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E.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根据这一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中止包括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和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两种。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实行过程中,自动放弃实施或者继续犯罪。

因而使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形态。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具有下列特征:

1.必须是在犯罪预备或者犯罪实行过程中放弃犯罪,这是成立犯罪中止的前提条件,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达到既遂状态,则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因此,一般认为,犯罪既遂以后自动返还原物或者自动赔偿损失的行为,如盗窃犯在盗窃他人财物后又将窃取的财物归还原主,或者贪污犯贪污公款后又秘密退还公款的,都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只能以犯罪既遂论处。

其自动返还赃物的行为只能在量刑时作为酌定情节予以考虑。

2.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的实质性条件,首先,必须要求行为人自认为能够继续实施。

其次,认定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还必须要求确实是出于行为人本人的意志而自动放弃犯罪,而不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主客观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

3.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

所谓彻底放弃犯罪,是指行为人彻底打消了继续并完成犯罪的念头,彻底放弃实施自认为可以继续实施并完成的犯罪行为。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实施完毕犯罪以后,犯罪结果出现之前,自动采取措施有效地避免犯罪结果发生,因而使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形态。

因此答案应该是:

BE

11.犯罪客体是指(C)

A.实施犯罪的行为和手段

B.法律所规定的犯罪的结果

C.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

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

12.中学生A于1981年4月5日出生,1998年3月28日重伤一名同学,1999年1月2日被捕。

A的行为(C)

A.应负刑事责任

B.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C.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从轻处罚

D.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1款的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已满16周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我国刑法除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规定以外,还对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的处罚原则和不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的处置原则作了规定。

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是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表明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刑事政策精神。

我国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

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这里的收容教养是对不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的一种保安处分措施。

13.我国刑法规定的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AB)

A.犯罪以后自动投案B.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C.主体是已被采取强制措施的被告人D.没有翻供

E.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行为。

我国现行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为了有利于自首制度正确统一的适用,避免分歧,司法实践中将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称为一般自首,第二款称之为特殊自首或者余罪自首、准自首。

14.我国刑法确定了___________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

A.成年人B.完全

C.相对D.完全不

E.减轻

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15.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是( B  )

A.犯罪概念B.犯罪构成

C.犯罪的主观要件D.犯罪的客观要件

16.李某驾车前发现汽车车闸有点失灵,考虑道路宽敞,路程又不远,就将车开走,路上将行人撞成重伤,李某的行为是___________犯罪。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

C.间接故意D.意外事故

1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CD 

A.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应负刑事责任

C.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单位必需是公司、事业单位、企业、机关、团体

D.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E.醉酒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18.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A)

A.不满14周岁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C.已满16周岁D.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19.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是(B)

A.犯罪客体B.一般客体

C.同类客体D.直接客体

20.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包括(B.主犯C.从犯

D.胁从犯E.教唆犯)

A.要犯B.主犯C.从犯

D.胁从犯E.教唆犯

21.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B)。

A.主犯B.从犯C.胁从犯D.教唆犯

22.甲与乙有仇,甲想杀乙,甲携带匕首去乙家杀乙,乙不在家,甲只好返回,甲的行为属于(B)形态。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

23.某甲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其行为也已发生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某甲在客观上并不具有故意和过失,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某甲对其行为(A)

A.不应负刑事责任

B.应负刑事责任

C.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是一个涉及到犯罪构成的题,考到这样的题型要从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等几个因素来综合分析。

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故意和过失是构成犯罪的基本前提。

当明确了这个知识点之后,这个选项就比较容易选择了。

正确选项就是A,同时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问题,C、D两个选项在这个题里的干扰作用不大,但是在其他的类似选项里面,刑法这部分可以和应当从轻减轻这两个是一定要注意区分。

24.犯罪行为侵犯某种社会关系时直接遭受影响的人或物称为( A.  )

A.犯罪客体B.犯罪结果

C.犯罪对象D.犯罪客观方面

25犯罪客体指( C  )

A.犯罪所侵害的对象

B.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

C.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D.犯罪所使用的手段

26.下列案例中哪一项属于犯罪中止(   )

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

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

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乙只有一颗子弹,因此没有继续开枪

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

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

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

李为脱身,高声叫喊:

警察来了。

丁信以为真,立即逃离现场

这道题目有问题。

《刑法》第23条第1款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A选项成立犯罪未遂,甲后来得到的3000元钱不是因诈骗而来的。

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和未遂的区别是:

“能达目的而不欲”时是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B项中也属于犯罪未遂。

C选项中丙已经将赵某绑走,且提出了勒索,此时绑架罪已经即遂,尽管丙主动将赵某释放,也不影响其犯罪构成,只不过会在量刑的时候予以考虑。

D项中丁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所以,这里没有犯罪中止的情形。

27.犯罪的预备阶段是指为了犯罪而( BC    )

A.表示犯罪意图B.准备工具C.制造条件

D.消除犯罪痕迹E.排除犯罪障碍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是由于行为人的意志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需要承担责任。

按这个定义选BC,口头申明和暗示等不构成犯罪预备,排除犯罪障碍是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的条件,消除犯罪痕迹则是主观意志,同样不符合要求

28、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是(A)

A.社会危害性B.人身危险性

C.刑事违法性D.应受刑罚处罚性

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国家不可能以法律的形式把没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宣布为犯罪,也不可能将危害性并不严重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而刑事违法性则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体现。

应受刑罚惩罚性以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为前提,行为如果没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自然不应受刑罚处罚。

不同时具有这三个犯罪特征的行为就不是犯罪行为。

29.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分为十大类的标准是(D   )

A.犯罪的一般客体的性质B.犯罪对象的不同

C.犯罪的直接客体的性质D.犯罪的同类客体的性质

30.成立不作为犯的前提条件是(D)

A.行为人负有实施积极行为的义务

B.行为人负有实施积极行为的道德义务

C.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

D.行为人负有实施刑法规定的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

31、甲带起3岁的侄子出去玩,结果因照料不慎小孩跌入沼气池,甲因不原意下池救援,致使其侄子死亡。

甲某的行为(C)

A、不构成犯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构成故意杀人罪D、不构成辅以杀人罪

B[解析]先行行为是引起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根据之一。

当行为人的先行行为迫使相对人陷入危急状态,作出唯一选择时,行为人的救助义务此时已经产生,相对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此时行为人如果不履行救助义务,即构成犯罪。

案例中甲带着年幼的儿童出去玩就是一种先行行为,基于这一行为,甲有照顾侄子、保障其安全的义务。

在其侄子面临危险、生命受到威胁时,张某不履行救助义务,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

因此本题答案为C。

32、下列不属于犯罪基本特征的是(C)

A、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B、行为触犯刑法

C、行为人具有犯意

D、行为应当受刑罚处罚

33、某甲与乙某发生口角,声称要杀死乙某。

乙某怕甲某真的杀死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回到家中取出猎枪,埋伏在自家附近,在甲某经过其家门口时,开枪将甲某打死。

乙某的行为属于(C)

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故意犯罪D、假想防卫

34、中学生甲(15岁)经常受其同班同学乙的欺负,甲想报复乙,出200元钱请高年级的同学丙(17岁)“教训教训”乙。

丙在一天晚上下晚自习后将乙半路拦住,痛打了一顿,致乙肋骨骨折,经医院鉴定为轻伤。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C)

A、甲为主犯,丙为胁从犯

B、甲为从犯,丙为主犯

C、丙构成故意伤害罪

D、甲、丙二人构成共同犯罪

三、刑罚

1.依我国刑法规定,不能适用死刑的犯罪分子是( C D   )

A.犯罪的外国人B.犯罪以后自首的人

C.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E.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2.下列处罚措施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的是( A  )

A.剥夺政治权利B.拘役

C.罚款D.管制

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可以适用假释的是( D  )

A.被判处管制的B.被判处罚金的

C.被判处拘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