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6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6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6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车夫斩钉截铁地说。
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
“喂,20块钱,你坐不坐?
”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
“20就20。
”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
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
她问车夫:
“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
”“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
”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
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
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
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
”“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
”“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
”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
(1)第一段中画线句表面上是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义?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一分钱都不能少!
②她把心一横:
(3)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伏笔。
(4)纵观全文,从车夫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如果你是文中的“她”,在车夫转身离开医院的一刹那会怎样想,怎么做?
请用文字表达出来。
(要求:
想象合理,符合语境,不超过60字)
【答案】
(1)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2)①“斩钉截铁”表现了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
②“把心一横”表现了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3)“病得不轻呢!
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
”“车夫想了想,说”“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4)勤劳、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5)表示想法的有:
真是个好人啊!
/他是在帮我啊!
/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等。
表示做法的有:
她攥着钱的手轻轻地抖动着,迟疑了一下,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望着远去的背影,她的眼睛湿润了,紧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钱车费,迟疑地放回口袋,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解析】【分析】
(1)结合文本中“医院三轮车夫不收车钱,并道出要高价的原因”分析,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2)①“斩钉截铁”,意思是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在这里表现了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
②结合妇女此时的处境,三更半夜,孩子病着,“心一横”表现了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3)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伏笔”,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根据这一要点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语句即可。
如: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
”表现出车夫的善良,为下文不收车费,埋下伏笔。
“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表现车夫对孩子的关心,不惜自己的体力。
为下文不收车费,埋下伏笔。
(4)本文主要通过对车夫言行的描写,写出了车夫的勤劳、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结合“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
”得出:
善良;
结合“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
机智;
结合“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
勤劳;
结合“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
乐于助人。
(5)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想象要与主旨相符,不能不着边际,还要注意用第一人称。
注意字数要求。
想法:
感激,感动。
行动:
看远去的三轮车,然后进入医院。
故答案为:
⑴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⑵①“斩钉截铁”表现了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
⑶“病得不轻呢!
⑷勤劳、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⑸表示想法的有:
【点评】⑴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理解感悟能力。
解答时,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加点词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伏笔的理解与信息筛选。
解答此题先要了解什么是伏笔,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根据这一要点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语句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判定与性格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做出具体判断,并分析出人物性格特征。
全文重点描写了车夫的语言,从他的话语中我们感觉到了他的善良、聪明与勤劳。
⑸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联想、想象和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想象要与主旨相符,不能不着边际,还要注意用第一人称。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都说:
“来来,吹一段儿!
”“吹一段儿?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
两年后,左腿残疾有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
“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
”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
那一刻,她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
“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
”“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
“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
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
”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
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
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子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
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
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
“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
”父亲一笑:
“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
“还是闺女疼你呀!
你这条腿没白断!
委屈没白受啊!
”“腿?
没白断?
”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
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
赵文静。
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
请简要赏析。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
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
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
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意思对即可。
)
(2)示例一:
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
或:
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
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
③通过描写人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
示例二:
①正面(直接)描写。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
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
②侧面(间接)描写。
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3)她的心理:
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
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
父亲的心理:
①女儿的理解、体贴而而欣慰。
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
(4)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
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
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
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1)根据文中信息,第一件事从第一段“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加以概括:
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
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
第二件事从第三段“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加以概括;
第三件事,从原文第6、7、8三段加以概括:
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
“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
的长笛;
第四件事,从第9段“⑨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和第10段“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加以概括:
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
(2)本题设计巧妙,一个句子就综合考察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和对比的艺术手法。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3)通过关键性词语“抹一把泪”“挤出笑”“似问似答”“横放嘴边”,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出女儿和父亲的的心理。
女儿的心理:
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全文中也起到了诸多作用,并非可有可无。
主要作用是: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丰厚。
故答案为:
⑴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
⑵示例一:
⑶她的心理:
⑷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答时在通读目标段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整合语言,规范作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赏析。
一般赏析句子,先要考虑是否运用修辞,再考虑人物描写方法、写作手法,接下来再考虑用词(动词、形容词等)句式的问题。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分析。
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先分析出作者主要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结合中心,再通过题目给出的具体内容,综合起来考虑分析人物的心理。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中人物的作用。
结合文中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确定文章的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人物的形象,再分析题目中所指定的人物的作用。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
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
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乐趣。
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
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
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
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
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
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
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
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着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
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
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
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
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
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
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
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
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
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
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
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
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
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
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
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
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
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
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
活该!
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
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
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
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
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
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
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
我好恼怒!
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2)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用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3)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请以第④段的画线句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怕我中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
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
(2)①为读《封神演义》给人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有被人家监督着在磨道里看半天书的资格;
②为读《青春之歌》扎在草垛里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耽误了喂羊;
③为读《破晓记》去猪窝里找,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④为读《三家巷》钻到牛棚里看书,正入迷时被哥哥抢走。
(3)“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被书吸引的程度是多么强烈,简直达到了身不由己的程度,但只能“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远远地看”,脖子伸长得“像一只喝水的鹅”,生动地写出了作者读书时的状态,被书吸引的程度之深。
两个比喻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如饥似渴迷恋读书的情境,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1)认真阅读文章第一段,从中即可找到答案:
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
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
(2)认真阅读文章第②③⑤⑥段,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把每段中有关的事件概括作答即可。
第②段:
①为读《封神演义》给人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有被人家监督着在磨道里看半天书的资格。
第③段:
②为读《青春之歌》扎在草垛里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耽误了喂羊。
第⑤段:
③为读《破晓记》去猪窝里找,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第⑥段:
(3)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描写了蹭书时的情形,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准确形象的动作,表现我看书的入迷和身不由己。
⑴怕我中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
⑵①为读《封神演义》给人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有被人家监督着在磨道里看半天书的资格;
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被书吸引的程度是多么强烈,简直达到了身不由己的程度,但只能“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远远地看”,脖子伸长得“像一只喝水的鹅”,生动地写出了作者读书时的状态,被书吸引的程度之深。
两个比喻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如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