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新闻与科普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8423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新闻与科普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新闻与科普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新闻与科普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新闻与科普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新闻与科普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新闻与科普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新闻与科普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新闻与科普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新闻与科普文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

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

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

不少专家为此呼吁:

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

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

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

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萤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它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解析:

CE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C项,“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水质检测”错,不包括水质检测,原文中水质检测用的是“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

E项,原文最后一段“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

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是“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实现的,而并非E项所说的“对一个物种的保护”。

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

请简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要找准答题区域,再分析概括。

答题区域在第五段和第七段,要勾画要点,分层概括。

答案:

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

②多不喜迁徙。

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

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

(意思对即可。

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通读文本,理解“自然的”“文化的”各自所指的内容。

“萤火虫是自然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对应文章后三段内容,是说它们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繁衍。

“萤火虫是文化的”,对应前五段内容,是说它们被写到诗词中,成为精神寄托;

被运用到科研中,为人类服务。

要利用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

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

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

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

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

自我诊断

1.你明白新闻与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题出现错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吗?

2.有没有掌握新闻与科普文章文本阅读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新闻

新闻的概念:

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的文章。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人物访谈和新闻评论。

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

访谈的概念:

如果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典题示例】

例1 (2014·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

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生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

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

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

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

“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

”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

”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

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

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

请简要说明。

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我来试做】 ________

【标准答案】

1.解析:

CE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C.“多次参与导航工作”错,于文无据。

E.“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错,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2.解析:

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文章写北川航拍时,先写若处理不当将引起的严重后果,然后写机长果断发出一个个处置口令,最后写故障被镇服,虽然没写其他机组成员的活动,但没有他们的配合,难以转危为安。

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是不言而喻的。

要点:

①技术精湛,临危不乱;

②团结协作,配合密切。

3.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发掘人物身上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荣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要注意挖掘语句的深层含意。

可用追问法,是谁蕴含着大爱?

蕴含着怎样的大爱?

大爱是相对于哪种“小爱”而言的?

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

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

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

【提分有道】

新闻阅读答题“5要”:

1.要“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

而“揣摩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

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2.要“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

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3.“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4.要“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5.要“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答题建模】

1.关键性语句理解题

答题模式:

该句子(词语)生动、具体(或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

2.句段作用(好处)类题目

该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衬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析结构(思路)类题目

①文首:

开篇点题;

照应题目;

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②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呼应前文;

③文末:

点明中心;

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结构严谨;

画龙点睛;

言有尽而意无穷

4.信息筛选类题目

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5.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类题目

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

6.鉴赏表达技巧类题目

确认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十结合句子语境说出好处、效果

7.开放式的探究性题目

分两步走,第一步选择一个评价角度进行分析评价,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说明赞同这种观点的原因。

回答时,要注意语句必须简明连贯,言之有理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科普文章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科普文章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报告类阅读在新课标高考中一直没有出现,但由于其实用性大,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的问题与社会、人们关系密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报告类阅读出现在高考卷中是迟早的事,复习备考时不可大意。

例2 (2015·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

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

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

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

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

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

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

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

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

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

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

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

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

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

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

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

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

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

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

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

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

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

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

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

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

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

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预测到光的改变。

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

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

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

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

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

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

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

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

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

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

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

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

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回答句子的语言特色时,应抓住该句子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第①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

第②句用语专业,且列举了相关数据,其中的“大部分”“远小于”等使文章语言准确严谨。

①用分娩的不可逆转和攸关生死来比拟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

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②使用专业术语和数据来说明日光被遮蔽前后红光/远红光的比率变化。

语言平实准确,令人信服。

(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应抓住“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这句话,对前文所列举的种子的发芽行为进行归纳总结。

①(扁蓄)种子感受到冬季的低温才结束休眠,在春天发芽。

②(羊腿藜)不休眠的种子和休眠的种子,各选择不同的时间发芽。

③(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种子选择全部在秋天发芽。

④(有的冬季一年生植物)种子部分在秋天发芽,部分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明确答题区间为文章最后三段。

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除掉土壤表层的隔绝物也影响杂草种子对温度起伏的感知,这都可能促使杂草种子发芽。

①翻动土壤后有些种子到达离土壤表层较近的地方,那些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能感知到光而发芽。

②翻动土壤除去了土壤表层的隔绝物,深埋土中的杂草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而在春天发芽。

科普文解题的方法技巧:

(一)找:

不管从哪个角度命题,我们解题的第一步都是“找”。

读完材料,审完题干(题干不可不审清),开始逐项排除。

逐项排除,就得找。

(二)比:

科普文的阅读一般说来是比较简单的,有的题目在找准材料当中的对应内容之后,再一比较,就可解决了。

有的时候,需要我们通观全篇,而不能只盯住一处。

(三)判断:

科普文的解读离不开判断,找比较点要判断,比较时要判断,筛选信息时要判断,理解文意要判断,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指“从已知到未知的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