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7804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Word格式.docx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Word格式.docx

从家庭因素看,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失当,要么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不过问,使其觉得学习好坏无所谓;

要么家长期望过高、要求过严,超出其能力水平;

无论何种情况,当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便痛斥或体罚学生,使之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从学校因素看,教师教法单一失当,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学校学习生活单调,应试教育的压力大,使其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从个人自身原因看,或因基础差或缺乏学习能力,使其感到学习困难,或因缺乏自信心与毅力,自感不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当成绩下滑,在学校生活中经历连续失败时,便对学习产生迷惘、困惑、无力、无助的感觉。

3、学习疲劳问题

(1)学习疲劳的概念

所谓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它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的是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现象。

(2)导致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

学习疲劳产生的生理原因是由于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失衡所引起的。

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逐步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增加,以保障大脑工作的需要。

当紧张的学习活动持续时间过长,大脑皮层的能量消耗过大,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大脑所需能量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与补充,此时工作效率就会下降。

若个人长期过度紧张疲劳,在生理上就会出现头晕、嗜睡、失眠、乏力、视力减退、食欲不振、大脑供血不足等现象。

而且在心理上会出现心情压抑、烦躁、记忆力减退、缺乏信心等症状。

学习疲劳的产生更有其个体与社会原因。

从个体看,当一个人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与用脑习惯,不注意劳逸结合,由于张弛失度容易引起学习疲劳。

就其社会原因看,由于应试教育所引起的学业负担过重和竞争加剧是导致小学生学习疲劳的主要原因。

纯真无忧的童年生活淹没在无休止的作业和考试之中,有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状况: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学生由于厌倦考试而厌倦学习,由厌倦学习而厌倦生活,由厌倦生活而厌倦做人。

4、考试焦虑问题

(1)考试焦虑的含义及其影响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学生意识到即将面临或正经历的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的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紧张的内心体验。

这是学生安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应激反应,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对学习和考试有促进作用,它能调动各方面力量处于一种“临战”状态,使学生做好准备,没有焦虑或焦虑过度反倒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但考试过度虑焦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若长期处于这种焦虑状态,会导致考试焦虑症——一种对考试及其结果所产生的过分的、甚至神经过敏的不良反应倾向,一旦面临虚拟的或现实的考试情景时,就会产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头晕脑胀、思维迟钝、反常遗忘、身体多汗,甚至拉肚子、小便失禁等生理和心理反应。

导影响身体健康

(2)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考试焦虑的产生有生理的原因,如个别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但主要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大。

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目标过高,过分关注其考试成绩,以重点中学或“优秀”等目标来要求学生,使其过分关注考试成败,由于对考试结果过分的紧张和担忧,影响了正常的思考和水平的发挥。

学习习惯不良。

学生考前持续紧张地学习,经常开夜车,不适当地减少睡眠时间,导致学习疲劳,由此引发的过度紧张情绪会诱发考试焦虑。

个人性格因素。

面对同样的压力情境,不同性格和神经类型的人反应不同。

一般而言,神经类型弱、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其性格内向、敏感、自卑、多疑,遇事过度担忧,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估价不足,平时本身心理压力就大,容易患得患失,遇到重要的考试,就更紧张和不安。

5、案例分析

案例1、徐×

,女,l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少先队干部岁班级学习委员。

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为某单位的会计,独生子女。

徐×

从小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温顺,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

,是父母疼爱的“掌上明珠"

但父母和教师对该生的期望都过高,要求也过严。

父母要求女儿门门功课必须在95分以上,有时算术期考得了98分,在班里居前茅,父母仍不满意,认为丢掉那两分太不应该。

对于孩子的业余爱好,父母也抓得很紧,目标是“琴棋书画"

,样样能通。

他们请人教孩子学电子琴;

又托人安排孩子到区少年宫参加少儿书画培训;

父亲略通棋术,抽空便教女儿下围棋、下象棋,‘时间给女儿安排得满满的。

教师对该生的期望也很高,经常以这个学生的作文为范例,在全班进行讲评。

由于父母和教师的过高期望和要求,徐×

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更加刻苦用功,丝毫不敢懈怠。

但从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末开始,徐×

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有时一拿书本就觉得头痛,两眼好像要冒金花,课堂上有时也感觉脑袋发紧、发胀,不舒服,晚上睡觉时则常有失眠现象发生。

分析:

这小学生学习疲劳的一个典型案例。

从案例介绍可以看到,这个小学生的学习疲劳完全是因父母和教师的过高期望和要求所引起的。

孩子算术考了98分,父母仍不满意;

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本来就够紧张的了,父母又用“琴棋书画’’的古代淑女标准要求女儿,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疲劳。

这种状况若不是由于适时地得到心理咨询和帮助,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导致神经衰弱,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害的

案例2:

任×

×

,男,小学三年级学生,独子。

父亲是一家商店的副经理,中专毕业,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在外,家里的事顾不上。

母亲在某物资回收公司工作,高中文化程度,因有老人需要照顾,中午不能回自己的家吃饭,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

另据母亲介绍,她是“文革”中毕业的高中生,没正经八百学什么东西,数理化基础较差,看孩子三年级的数学课本都相当吃力,辅导工作无法胜任。

一二年级时,任×

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中等偏上。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迅速下滑,语文成绩从原来的90多分降至80分左右,数学成绩从原来的90分上下降到及格线的边缘。

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父母非常着急。

父亲脾气暴躁,气极了就揍,有时打得孩子胳膊、腿到处是伤,伤口好久不能愈合。

母亲心疼孩子,多次找班主任求助。

班主任对任×

似有成见,认分不认人,家长与班主任之间关系冷淡。

为此,孩子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认为再怎么学也白搭了,有时一提学习就头痛,还有其它身体不适,但对画画颇感兴趣。

母亲曾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西医中医都看过了,查不出什么毛病。

百般无奈之际,母亲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心理咨询机构,带孩子前来求询。

的厌学情绪主要同学习成绩下降、父亲粗暴体罚有关。

咨询中经智力测查(采用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证明这个孩子智力没有什么问题,属中等水平。

但在口头随机检查时,发现任×

的可逆性思维较差,对有关数概念的相互关系搞不清楚,这可能与其知识的漏洞有一定关系。

为此,家长要杜绝粗暴体罚,给孩子应有的爱和关心。

鼓励孩子发展特长(绘画),通过特长显露使孩子体验成功的欢乐,并促成其兴趣向课程学习迁移,增强学习的信心。

必要时可请任课教师利用休息为孩子个别辅导,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密切家长与教师的关系.

(二)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是小学生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情绪问题或情绪障碍,小学生的学习、交往、个性发展等都会由此受到消极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儿童表面的行为表现,忽略了这种表现的深层因素,即情绪发展不正常的问题。

小学生产生情绪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压力太大、生活太单调、父母期望过高、同伴交往不良、个性中消极特征较多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下列情绪问题在小学生身上比较常见。

1.过度焦虑与焦虑症

过度焦虑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伴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从其表现来看,过度焦虑的学生往往敏感、多虑、缺乏自信,他们平时往往比较温顺、老实、守纪律,自制力及自尊心都比较强,对待事物认真负责,但常过分紧张,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处理陌生事物时,更易出现焦虑和惶恐。

他们往往学习认真,但总担心学习不好,与同伴相处时也惟恐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

在生理上,过度焦虑儿童常因此出现睡眠不好、作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多汗、尿频、便秘等症状。

从其后果来看,过度焦虑会影响儿童的行为、智力及人格等多方面的发展。

过度焦虑儿童往往表现退缩、过度顺从,或暴怒、恐惧、拒绝入学等行为。

他们经常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做事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忧郁消沉。

因此,他们往往不受同伴的欢迎。

儿童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某些精神因素通常可以诱发儿童过度焦虑。

父母和教师的焦虑行为较多,不仅自己经常处于焦虑状态,而且对儿童的威胁、劝告、禁令过多,使儿童也常处于焦虑状态。

父母和教师对儿童过于苛刻、要求太高,或者对儿童过于放纵,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也会使儿童产生焦虑。

父母和教师对儿童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喜怒无常,奖惩无度,这些都会使儿童不知所措,使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讨得父母和教师的欢心,因而经常感到焦虑。

总之,不良的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引发儿童过度焦虑的重要原因。

与过度焦虑不同,焦虑症是一种神经症,患有焦虑症的儿童除了情绪异常反应外,还具有一些躯体症状。

在急性焦虑症状发作时,患儿会感到莫名其妙的惊恐、心慌、出汗、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跳剧烈、四肢麻木、甚至因窒息而产生濒死的感觉,觉得自己“大难临头"

,快要死了。

慢性焦虑症的躯体表现比较复杂,如胸闷、心慌、气急、失眠、疲乏、头痛、便秘、神经过敏、腹胀、手足多汗、口干舌燥等。

焦虑症还有生物化学变化,如血糖、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都会相应增加。

引起焦虑症的原因很多,如个人历史、不良的情绪和性格、家庭因素等。

就个人历史原因来说,现代精神医学从临床中已经探查出焦虑不安的个人历史原因,这些原因可以归纳为正反两个方面:

一是有些儿童由于婴幼儿期缺乏温暖和必要的照顾,从幼时起便失去了安全保护的心理感觉,因而导致了日后的焦虑。

二是有些少儿则由于在幼童时期父母过分溺爱,导致他们幼稚、不成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也成了日后焦虑症的潜伏因素。

2.强迫症

强迫症是儿童期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一种情绪障碍。

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个症状可单独出现,但大多为同时出现。

前者为一种持久存在的思想、表象和意向在儿童意识中,包括数字、词、想象、思路、观念、情感等,呈持续和重复出现而又无法摆脱,倍感苦恼;

后者则是按某种固定的仪式或刻板程序重复做出的动作,是强迫观念的行为表现。

但患儿对此动作反复出现并不感到痛苦,反而对父母限制强迫动作感到焦虑不安。

正常儿童发育期中,3~7岁是出现某些类似强迫动作的高峰年龄。

如儿童每次上学和放学的行路过程中会反复数路面铺设的方砖,或数人行道上的树木。

由于该动作持续时间不长,无情绪反应,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随着年龄增长该动作逐渐消失,不应视为病态。

强迫症是一种神经性障碍,其特征是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意向或行为,常导致焦虑、自责和忧郁。

真正的强迫症在童年期并不很多,他们不像成年期的强迫症患者那样出现明显的矛盾和焦虑不安,对自己的强迫行为并不以为然,只不过一定要刻板地重复这些行为,否则就会不安或发脾气。

强迫症出现可能与儿童的先天素质、性格、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有关。

(1)先天素质差。

小孩先天性格内向,谨小慎微,独善其身,喜欢沉默多思,不开朗活泼。

加之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如父母或他人有强迫行为或强迫症的不良影响,就容易导致先天素质差的儿童的模仿,进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严重者发展成强迫症。

(2)教育方式不当。

成人对儿童的要求过于苛刻,如对儿童的清洁卫生过分要求,一套衣服要穿几天不能搞脏,若是衣物有一点脏,也要脱下来清洗。

对儿童的生活要求刻板规矩,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受严厉的惩罚,这极大地束缚了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得儿童缺乏兴趣与爱好,做事过分谨慎和自卑,常常过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这为强迫症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心理基础。

(3)突然降临的精神创伤,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心理负担过重,严重的身体疾病,环境的重大变迁等都可成为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3.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个体明知某些物体或特殊环境不存在对自身有真实的危险,却产生异常强烈的恐怖,伴有焦虑情绪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并有回避行为出现以期达到解除恐怖所致的痛苦。

恐怖症也是一种神经性障碍,往往因为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过分强烈的或持续出现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

正常儿童对一些物体和特殊情境,如黑暗、动物、昆虫、死亡、登高、雷电等会产生恐惧,但其恐惧的程度轻、时间短,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心理很快诮失,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属于恐怖症范畴。

尽管恐惧心理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但并不完全消极有害,事实上,恐惧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在危险情境下产生恐惧,会促使人们迅速离开险境以避开其危险,这显然是有利的。

而恐怖症则是患儿明知某些物体或情境不存在危险,却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体验,且远超过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经劝解并不能消除,则属于病态。

患恐怖症的儿童个性高度内向、胆小、被动、羞怯、依赖性强,遇事特别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具有易患病的先天素质。

小学生常见的恐怖反应大致有三大类:

一是对身体损伤的恐惧,包括抽象的(如特殊食物、死亡、受伤、鬼怪、被诱拐等)和具体的(如坐飞机、登高、见陌生人等)两种。

二是对自然事件(如洪水、地震、电闪雷鸣、黑暗、动物等)的恐惧。

三是社交(如与父母分离、学校、作业等)的恐惧。

正常儿童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这些恐惧反应,但如果儿童对某种刺激产生特别强烈的、不合理的、无法克制的恐惧,则通常是患了某种恐怖症。

4.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是指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目前国外学者把学校恐怖症列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认为发病年龄有三个高峰,并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

5~7岁为第一高峰,可能与分离性焦虑有关;

11~12岁为第二高峰,可能与升中学、功课增多、压力加大或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因素有关;

14岁为第三个高峰,可能与青少年期身体发育特征有关,儿童自觉身材长高,手足长大,显得不灵活,因而情绪抑郁。

据国外报道,这种恐怖症占就读儿童恐怖症的60%左右,多见于女孩。

患学校恐怖症的学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拒绝上学,若被强迫上学就会引起明显的焦虑和惊恐,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

学校恐怖症的突出症状表现为拒绝上学,为了达到不上学的目的,起初可借头痛、腹痛或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等理由,企图得到父母的允许暂不上学。

以后每当父母令其上学则会哭泣、吵闹、焦虑不安,若逃脱不了被父母送到学校教室,则表现出畏畏缩缩,低着头走到自己位子上,不与同学打招呼。

上课时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老师,怕提问,若被提问,面红耳赤、手心出汗、心慌意乱,或只站立不回答问题,或口齿不利,结巴重复。

此时病儿恐惧心理异常严重,放学后如释重负,再不肯上学,此类儿童有逃学的现象。

学校恐怖症的产生往往与某些情绪障碍有关。

一些研究者认为,害怕与亲人特别是母亲的分离,亲子关系处理不当,是引起学校恐怖症的重要原因。

如果母亲对小孩给予过多的保护,会使儿童因与母亲分离而产生恐惧的情绪体验。

此外,学校环境也与儿童的学校恐怖症的产生有关。

如果儿童刚开始学校生活就受到过于严厉的教师批评或指责,会使儿童产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进而引起对学校学习的恐惧。

5、案例分析:

案例1:

汤×

,女,l2岁,某重点小学五年级学生。

父亲是一个剧团的武打演员,母亲为某工厂工人,父母均只有高小文化程度。

据教师反映,汤×

的焦虑情绪比较严重,性格内向,胆小孤僻,与同学相处不甚融洽,学习成绩属中等偏下,其中,语文成绩较好,数学成绩则很差。

以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例,该生的语文成绩为91.5分,数学成绩48分,不及格。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虽督促较紧,但因文化程度低,家庭缺乏辅导的条件。

家长曾多次找班主任,要求老师加强对孩子的数学辅导,并向教师介绍,孩子在家中不爱说话,腼腆,好面子,有自尊心,较孤独,有事常闷在心里,不肯轻易向人表露,有时还好冲动。

的过度焦虑反应主要是因学习问题和个性问题造成的。

就学习而言,这位小学生的学科发展很不平衡。

语文在班里达到上流水平,数学却居于不及格的行列。

这种学科成绩的严重分化,显然造成她心中很大的矛盾。

一方面,她为自己在语文上的成功感到欣喜和自信;

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在数学上的挫折感到沮丧和自卑。

内心的矛盾、冲突必然导致情绪上的忧虑和不安。

从个性特点来说,这位小学生孤独,敏感,胆小,多疑,情绪好冲动,自制力较差,这些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使得她与同班同学很难相处,因而有被排斥之感。

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加之学习上遇到的一些苦恼,使她的不安情绪进一步加重,结果成为全班同学中体验焦虑情绪最深刻、最痛苦的人

(三)小学生常见的意志行为问题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缺乏意志现象比较普遍,意志异常现象也普遍存在,尤其在独生子女群体中因意志行为问题而影响其交往、学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的不乏其人。

意志异常表现形式多样,如意志缺乏、意志矛盾、意志薄弱等。

下面仅就小学生中三种常见的意志行为问题,即依赖、执拗、意志薄弱作些探讨。

1.过分依赖

依赖就是指对别的人或事物的过分依附,不能自立、自主。

意志上的依赖实质上就是意志缺乏。

这类儿童的行为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和为什么做,在行动过程中,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决定也难以抉择,显得手足无措,缺乏决断的能力,事事依赖别人,易受人暗示和指使。

譬如说,今天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星期日是逛商店还是上公园,有了问题是问同学能决定,只能依赖他人做决定。

依赖本来是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人的发展都是逐渐从依附地位转向自主地位的。

出生后的婴儿对其长者、抚养人形成依附关系,他的一切生活都依赖成年人。

到两三岁,他意识到自我,不但依附父母亲人,也开始依附家庭以外的人或物,如对幼儿园及其阿姨的依赖。

上小学后,随着交往面的拓宽,与同学关系密切起来,四五年级以后便出现依附关系向自主地位转化的势头。

此时家长与教师应尽量帮助孩子由依附向自主平稳过渡,否则自主能力差,依赖性强,也就致使孩子缺乏意志力。

有依赖问题的儿童,总想别人把他当作婴儿一样来爱抚,总是要求别人注意他,帮助他,称赞他,而不要求别人把他当作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的不断成长的孩子。

他们表现出过分地依赖父母、兄弟及同伴。

因而他们缺乏独立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做事无目的,在等待中糊里糊涂过日子,即使想办什么事,也是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并且易受人暗示,被人牵着鼻子走。

小学阶段的儿童产生依赖的原因往往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有关,尤其是与父母的过多管束有关。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因而有些家庭对孩子特别娇惯,孩子的吃、穿、住、行、乐,到该独立的时候仍然包办代替,惟恐照顾不周,伤害了孩子。

他们不停地为孩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

孩子站起来,怕他摔着;

孩子跑起来,怕他伤着;

孩子吃饭时,怕他噎着。

总之,孩子日常生活的大小琐事都由父母一手包办。

于是孩子习惯于依赖家长。

而有的家长“望子成龙"

心切,对孩子管束过严,限制太多,孩子的行动如果超出家长的框框,则被训斥为“不听话"

,对其严加体罚。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受到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虽然长大了,但不成熟,不能独立。

可以这样说,他生活中没有自我,也不了解外部的世界,遇事懒于思考,不知道还应该有自己的感情和希望,也缺乏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诺诺、无所创造的平庸之辈,不会是具有现代独立人格的开拓型人才。

2.执拗

执拗就是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也是少年儿童不良意志品质的表现。

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哪怕遭受暂时的失败和挫折,也阻挡不住他继续前进,这是具有坚韧、顽强意志品质的表现。

但是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明知原来的决定是错误的,仍然固执己见,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就是执拗了。

在小学生中执拗常常表现为犟脾气,谁说谁劝也不听,一定要按自己的意志办事。

执拗、倔脾气的产生也可追溯到幼儿时期受到的影响。

一岁以后的幼儿开始形成某些个性特质,固执、任性开始萌芽,此时若受到溺爱和坏榜样的影响,再缺乏集体生活的锻炼,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倔脾气。

而且父母若有倔脾气,也很容易影响到幼儿,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或溺爱或压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儿童执拗这一不良的意志品质。

同时,执拗也有的是由思维的片面性造成的。

3.意志薄弱

意志薄弱严格说来算不上是意志障碍,仅仅是一种意志缺陷,但在儿童群体中极为常见,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进步,所以意志薄弱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意志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前进道路上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一蹶不振,经不起生活的考验。

例如,在家庭里,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包办一切问题,惟恐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惟孩子的命令是从,使孩子一直处在“小皇帝”的位置上。

有的家长替孩子写作业;

有的家长到学校替孩子做值日;

有的孩子甚至出钱叫同学替他做作业或搞卫生。

这种教育的后果是使孩子逐渐变得懒惰、软弱、任性、固执、娇气、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另一种现象则在学校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班上总是那么几位学生,因为成绩好或享有“三好学生”、“学习榜样”等荣誉,总是看到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和笑脸。

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自负、高傲的小霸王,一点点挫折与压力都经受不住。

总之,这些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无法经历风雨。

第二,在追求自己预定目标时,开始还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