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详解】A.原子序数就是根据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多少命名的,118号元素原子序数就我118,A正确;
B.
质子数是118,质量数是297,所以中子数=297-118=179,B正确;
C.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所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8,C正确;
D.该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原子不清楚,每种原子在该元素中所占比例也不知道,因此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4.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L0.1mol·
L-1的NH4NO3溶液中含0.1NA个NH4+
B.7.8gNa2S晶体中含有0.1NA个Na2S分子
C.若100mL某饮料中含钠23mg,则钠离子浓度为0.01mol·
L-1
D.28g由乙烯和丙烯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NA个碳碳双键
【答案】C
【详解】A.铵根离子会发生水解反应而消耗,所以1L0.1mol·
L-1的NH4NO3溶液中含铵根离子的数目小于0.1NA个,A错误;
B.Na2S是离子化合物,在固体中也没有Na2S分子,B错误;
C.n(Na+)=0.023g÷
23g/mol=0.001mol,故c(Na+)=0.001mol÷
0.1L=0.01mol/L,C正确;
D.若28g为乙烯,其物质的量是1mol,含有NA个碳碳双键;
若全为丙烯,则其物质的量小于1mol,因此含有的碳碳双键数目就小于NA个,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新制饱和氯水中:
NH4+、Na+、SO32-、SO42-
B.在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中:
Cu2+、K+、HCO3-、CO32-
C.在加入铝粉能产生H2的溶液中:
Fe2+、Na+、SO42-、NO3-
D.在c(H+)=1×
10-11mol·
L-1的溶液中:
Na+、K+、S2-、SO42-
【详解】A.在新制饱和氯水中含有大量的Cl2、HClO,它们与还原性微粒SO3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为碱性溶液,在碱性溶液中,OH-与Cu2+、HCO3-会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而且Cu2+、CO32-也会反应产生CuCO3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
C.加入铝粉能产生H2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
在酸性条件下,H+、Fe2+、NO3-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
在碱性条件下,OH-与Fe2+会反应形成Fe(OH)2,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D.c(H+)=1×
L-1的溶液是碱性溶液,OH-与选项的离子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D正确;
6.下列关于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和果糖、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地沟油”禁止食用,但可以用来制肥皂
C.棉花、蚕丝、羊毛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D.纤维素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会水解为葡萄糖
【详解】A.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二者分子式都是C6H12O6,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而蔗糖是二糖,分子式是C12H22O11,与葡萄糖、果糖不是同分异构体,A错误;
B.“地沟油”主要成分是酯,对人有害,禁止食用,但可以通过发生皂化反应用来制肥皂,B正确;
C.棉花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而蚕丝、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错误;
D.人体内没有纤维素水解的酶,所以纤维素不能在人体内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
7.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钠在电光源上发出的黄色光透雾能力强的特点制高压钠灯
B.利用氯气的强氧化性漂白干燥的有色布条
C.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可用作制冷剂
D.常温下,铝遇浓硝酸发生钝化,可用铝制容器盛装和运输浓硝酸
【详解】A.钠焰色反应为黄色,高压钠灯发出的黄色光射程远,对道路平面的照明程度高,透雾能力强,故用在电光源上,A正确;
B.氯气本身没有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产生的HClO具有漂白性,因此氯气不能漂白干燥的有色布条,B错误;
C.液氨沸点高,易汽化,汽化时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急剧下降,故液氨可用作制冷剂,C正确;
D.浓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在常温下,铝遇浓硝酸会被氧化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金属的进一步氧化,即发生钝化现象,所以在室温下可用铝制容器盛装和运输浓硝酸,D正确;
8.关于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
2Fe2++C12=2Fe3++2C1-
B.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
CO32-+2H+=CO2↑++H2O
C.向稀硝酸中滴加少量亚硫酸钠溶液:
SO32-+2H+=SO2↑+H2O
D.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NH4++OH-=NH3·
H2O
【详解】A.微粒的还原性Fe2+>
Br-,所以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是Fe2+先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C12=2Fe3++2C1-,A正确;
B.碳酸钠与酸反应分步进行,首先发生反应:
H++CO32-=HCO3-,不放出气体,当溶液中的CO32-全部变为HCO3-,再发生反应:
HCO3-+H+=H2O+CO2↑,B错误;
C.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C错误;
D.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碳酸钠和一水合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2O,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9.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方法及其原理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A
除去
NO中的NO2
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NO不反应
B
除去乙醇中的水
加入无水硫酸铜然后蒸溜
无水硫酸铜能结合水形成晶体
C
除去KNO3中的NaCl
冷却热饱和溶液,重结晶
NaCl的溶解变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较大
D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铝粉
加入过量
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铝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铁不反应
【详解】A.NO、N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NO+NO2+NaOH=NaNO2+H2O,不能达到除杂净化的目的,A错误;
B.乙醇中的水与CuSO4结合形成CuSO4·5H2O,该物质是固体,乙醇是液体,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B错误;
C.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小,所以可采用冷却、结晶及重结晶的方法分离提纯,C错误;
D.Al与NaOH溶液反应变为可溶性的NaAlO2,而Fe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故可用足量NaOH溶液将Fe粉中的杂质Al除去,D正确;
10.X、Y、Z、Q、W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是组成空气的主要元素,Y2-与Z+核外电子排布相同,Q的原子序数为Y的2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
1和1:
2的两种化合物均是共价化合物
B.Y和Z可组成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
2的两种物质
C.Y、Q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Q>
Y
D.X、Q、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X>
W>
Q
【分析】X、Y、Z、Q、W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是组成空气的主要元素,原子序数Y>
X,所以X是N元素,Y是O元素;
Y2-与Z+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Z是Na元素;
Y是O元素,原子序数是8,Q的原子序数为Y的2倍,则Q是16号元素S,则W是Cl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X是N元素,Y是O元素,Z是Na元素,Q是S元素,W是Cl元素。
1的化合物是NO,1:
2化合物是NO2,二者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属于共价化合物,A正确;
B.和Z组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二者的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
2,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
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Y>
Q,所以Y、Q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Q<
Y,C错误;
D.X、Q、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NO3、H2SO4、HClO4,酸性最强的是HClO4,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把握元素的位置、原子序数、原子结构来推断元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侧重学生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把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与规律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应用。
11.金属-硫电池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能量密度高,因而在电池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关注。
常温下新型Mg-S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
Mg+nS=MgSn。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负极材料为金属镁,正极材料为固体硫
B.电解质溶液可选用硫酸铜溶液
C.放电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移动
D.将金属镁换成金属钠或锂也可以形成原电池
【详解】A.根据总反应方程式可知,在反应中Mg失去电子,所以金属镁作原电池的负极,而固态S不能导电,因此不能作电极,A错误;
B.若电解质溶液选用硫酸铜溶液,则在正极上就不能是S获得电子变为阴离子,B错误;
C.在原电池放电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电荷较多的正极移动,C错误;
D.若将金属镁换成金属钠或锂,由于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也很强,因此也可以形成原电池,D正确;
12.从煤的干馏产品之一煤焦油中可分离出蒽(
),再经升华提纯得到的高纯度蒽可用作闪烁计数器的闪烁剂。
下列关于蒽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式为C14H10
B.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加成、氧化等反应
C.具有12种二氯代物
D.与菲(
)互为同分异构体
【分析】
为稠环芳烃,结构左右对称,含有3种不同的H原子,具有苯的性质,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根据蒽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化学式为C14H10,A正确;
B.含有苯环,具有苯的性质,可发生取代、加成、氧化等反应,B正确;
C.蒽分子是高度对称结构,如图
关于虚线对称,有如图三种H原子,二元氯代,若为取代α位2个H原子有3种;
若为取代β位2个H原子有3种;
若为取代γ位2个H原子有1种;
若为取代α-β位H原子有4种;
若为取代α-γ位H原子有2种,若为取代β-γ位H原子有2种,故共有3+3+1+4+2+2=15,C错误;
D.与
的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有机物组成、分类以及性质,注意把握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根据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判断有机物可能具有的性质。
13.常温下,将一定浓度的HA和HB两种酸分别与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实验记录如下表:
混合液
pH
加入的酸
酸的浓度/(mol/L)
①
8.6
HA
0.10
②
2.0
HB
0.12
A.HA为强酸,HB为弱酸
B.溶液①中存在:
c(A-)>
c(Na+)>
c(OH-)>
c(H+)
C.升高温度,溶液①中c(H+)增大,pH减小
D.溶液②中存在:
c(Na+)+c(H+)=c(OH-)+c(B-)
【分析】①酸碱的浓度相等、体积相等且二者都是一元酸,等物质的量的HA和NaOH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A,NaA溶液呈碱性,说明NaA是强碱弱酸盐,则HA是弱酸;
②混合溶液中c(HB)=
=0.10mol/L,混合溶液的pH=2,则c(H+)=c(HB),所以HB是强酸,据此分析解答。
A.根据以上分析判断酸的强弱;
B.混合溶液呈碱性,说明c(OH-)>c(H+),根据电荷守恒得c(A-)<c(Na+),
C.升高温度,促进水解导致溶液中c(OH-)增大,溶液中c(H+)减小;
D.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判断。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HA是弱酸,HB是强酸。
A.根据以上分析判知,HA是弱酸、HB是强酸,A错误;
B.混合溶液呈碱性,则c(OH-)>c(H+),根据电荷守恒得c(A-)<c(Na+),但是盐水解程度是微弱的,所以存在c(Na+)>c(A-)>c(OH-)>c(H+),B错误;
C.升高温度,促进水解导致溶液中c(OH-)增大,溶液中c(H+)减小,则溶液的pH增大,C错误;
D.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得c(Na+)+c(H+)=c(B-)+c(OH-),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的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正确判断酸性强弱是解本题关键,注意电荷守恒的灵活运用,题目难度不大。
14.CuS、Cu2S用于处理酸性废水中的Cr2O72-反应如下。
反应I:
CuS+Cr2O72-+H+→Cu2++SO42-+Cr3++H2O(未配平)反应Ⅱ:
Cu2S+Cr2O72-+H+→Cu2++SO42-+Cr3++H2O(未配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I和Ⅱ中各有2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B.处理1molCr2O72-时反应I、Ⅱ中消耗H+的物质的量相等
C.反应Ⅱ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
5
D.质量相同时,Cu2S能去除更多的Cr2O72-
【详解】A.在反应I中S、Cr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在反应II中Cu、S、Cr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A错误;
B.反应I方程式配平后为3CuS+4Cr2O72-+32H+→3Cu2++3SO42-+8Cr3++16H2O,反应II配平后的方程式为3Cu2S+5Cr2O72-+46H+→6Cu2++3SO42-+10Cr3++23H2O,可见处理1molCr2O72-时,反应I消耗H+的物质的量是8mol,反应Ⅱ消耗H+的物质的量是9.2mol,B错误;
C.反应Ⅱ中还原剂是Cu2S,氧化剂是Cr2O72-,二者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
5,C正确;
D.根据方程式可知3mol即3×
96gCuS处理4molCr2O72-,每克处理Cr2O72-的物质的量为4mol÷
(3×
96)=
mol;
3mol即3×
160gCu2S处理5molCr2O72-,每克处理Cr2O72-的物质的量为5mol÷
160)=
mol,可见质量相同时,CuS能去除更多的Cr2O72-,D错误;
15.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铜可溶于氯化铁溶液说明铜能与其反应且比铁活泼
B.在空气中蒸干硫酸亚铁溶液可以得到绿矾(FeSO4·
7H2O)
C.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稀硫酸,红褐色液体逐渐变为黄色
D.向偏铝酸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先生成白色沉淀随后部分溶解
【详解】A.铜可溶于氯化铁溶液说明发生反应:
Cu+2FeCl3=2FeCl2+CuCl2,证明氯化铁具有强的氧化性,不能证明铜比铁活泼,A错误;
B.Fe2+具有还原性,在加热蒸干过程中Fe2+能被空气中的O2氧化,最终得到的是硫酸铁,B错误;
C.氢氧化铁胶体吸附一定数目的正电荷,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稀硫酸,首先看到红褐色液体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然后是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硫酸铁,溶液逐渐变为黄色,C错误;
D.向偏铝酸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发生反应:
Ba(AlO2)2+H2SO4+2H2O=BaSO4↓+2Al(OH)3↓,看到产生白色沉淀,当硫酸过量时,又发生反应:
2Al(OH)3+3H2SO4=Al2(SO4)3+3H2O,会看到沉淀有溶解现象,由于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所以沉淀不能完全溶解,D正确;
16.25℃时,关于下列溶液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将浓度均为0.1mol·
L-1的AgNO3溶液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会产生CH3COOAg沉淀[已知25℃时Ksp(CH3COOAg)=2.3×
10-3]
B.100mLpH=13的Ba(OH)2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为0.02mol
C.某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
10-amol·
L-1,则该溶液的pH=a
D.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和OH-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等于10-14
【详解】A.将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若不发生反应,c(Ag+)=0.05mol/L,c(CH3COO-)=0.05mol/L,c(Ag+)×
c(CH3COO-)=0.05mol/L×
0.05mol/L=2.5×
10-3(mol2/L2)>
2.3×
10-3=Ksp(CH3COOAg),所以可以形成CH3COOAg沉淀,A正确;
B.Ba(OH)2是二元强碱,pH=13,c(H+)=10-13mol/L,c(OH-)=0.1mol/L,n(OH-)=0.1mol/L×
0.1L=0.01mol,C错误;
C.某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
L-1,该盐可能水解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若是水解显酸性,则该溶液的pH=a,若是水解显碱性,则该溶液的pH=14-a,C错误;
D.室温下,纯水中既物质的稀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和OH-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等于10-14,D正确;
17.在一定条件下A2和B2可发生反应:
A2(g)+3B2(g)
2AB3(g)。
图1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2表示在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时A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3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反应物B2的起始物质的量对此反应平衡的影响。
A.该反应在低于某一温度时能自发进行
B.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B2)=0.045mol/(L·
min)
C.11min时,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容积至1L,n(A2)的变化趋势如图2中曲线d所示
D.图3中T1<
T2,b点对应状态下A2的转化率最高
【分析】A.根据反应热及熵变判断体系的自由能分析;
B.根据v=
及物质反应时速率比等于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比分析、判断;
C.根据缩小容器的容积,物质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分析、判断;
D.利用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判断。
【详解】A.体系的自由能△G=△H-T△S,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H<
0,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S<
0。
当温度较低时,△G=△H-T△S<
0,反应能够自发进行;
当温度较高时,T△S>
△H,即△G>
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A正确;
B.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A2)=
mol/(L·min),根据方程式可知v(B2)=3v(A2)=0.045mol/(L·
min),B正确;
C.11min时,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容积至1L,由于物质的浓度增大,化学平衡正向移动,不断消耗A2,所以n(A2)的物质的量会进一步减少,n(A2)变化趋势如图2中曲线d所示,C正确;
D.在温度不变时,增大某种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可以使其它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故当T1<
T2,c点由于n(B2)最大,故其对应状态下A2的转化率最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图象在化学反应应用的知识,掌握图像中恒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及线的变化趋势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易错选项是C,要求的是n(A2),不是c(A2)的变化情况,分析压强增大影响物质浓度导致平衡移动,相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也会随机改变。
18.某学习小组拟探究CO2和锌粒反应是否生成CO,已知CO能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黑色固体。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A.实验开始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K
B.b、c、f中试剂依次为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银氨溶液
C.装置e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气体
D.用上述装置(另择试剂)可以制备氢气并探究其还原性
【分析】探究CO2和锌粒反应是否生成CO,已知CO能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黑色固体,a装置是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b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装置c中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通过d加热和锌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装置e分离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装置f中的银氨溶液产生黑色固体,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选项。
【详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装置图中各个装置的作用分别是:
a装置是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b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装置c中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通过d加热和锌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装置e分离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装置f中的银氨溶液产生黑色固体,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
A.实验开始时,装置内含有空气,若先点燃酒精灯,锌与空气反应产生ZnO,无法使CO2与ZnO反应,所以应该先打开活塞K,使CO2充满整个装置后再点燃酒精灯,A错误;
B.通过前面分析可知b中试剂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用来除去杂质氯化氢;
c中试剂为浓硫酸,用来干燥CO2气体;
f中试剂为银氨溶液,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B错误;
C.装置e的作用是分离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C错误;
D.由于在实验室中是用稀盐酸与Zn粒反应制取氢气,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也可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