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771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Word下载.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北师大版Word下载.docx

投球者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单手投球

的距离

12.5

13.0

11.5

12.0

10.5

双手投球

11.0

9.5

9.0

  引导发问:

(1)从上面的表格中能比较出结果吗?

(可以,但是比较困难)

(2)应该画统计图比较;

(3)画条形统计图。

3.学生活动三:

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制作好以后进行展示:

有的制成两个统计图;

有的将两组数据画在一起;

有的将两个条形并排挨着画。

(2)引导学生比较、探究,并进行修改,展示修改好的统计图。

(3)给出概念“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了解信息,得出结论。

(单手投球一般比双手投球距离远)

三、指导探究

1.引导学生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点。

(1)直条数目不一样,单式用一个直条表示统计项目,复式用两个及以上直条表示不同的统计项目。

(2)复式主要由两个不同的图例对直条进行区别。

2.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缺点。

优点:

直观地看出不同统计项目的数据的多少,能形象地比较不同的数据。

缺点:

需要自己计算总数,不太方便。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统计两项或者以上项目的条形统计图叫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以问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课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通过设计活动,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中,学生在绘制出单式条形统计图之后,一个图一个图依次呈现,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

将同一投球者的两个数据分别绘制在两个不同的统计图中不便于比较,为引入复式统计图作认知准备。

[不足之处] 学生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总是忘记标记数据,个别学生不用尺子画长方形。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概念。

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据的作用。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1)

教材第84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1.能正确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包含的信息。

2.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统计意识。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图例。

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知道中国最南的位置在哪吗?

最北的位置又在哪呢?

中国最南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

下面两幅图分别给出了两地2011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

(教师出示PPT课件)

4月7~10日曾母暗沙最高气温统计图  4月7~10日漠河县最高气温统计图

你们能从图中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为什么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随即板书:

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对比体会

1.师:

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教师PPT课件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统计图

2.解释图例。

图例是专门用来告诉看图人它所表示的对象。

3.完善课题。

这种新的折线统计图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4.师: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

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漠河呢?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评价。

5.巩固应用。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PPT课件出示)从图中你们能得到哪些信息?

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市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学生小组讨论。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

是啊!

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要学会发现。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1题。

五、布置作业

复式折线统计图

(1)

  把两组数据(或两组以上数据)在一个折线统计图中表示出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成功之处]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出现和升华,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并提出了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不足之处] 从学生的作业上看,对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说出哪些信息时,并没有说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内容,譬如比较优势等。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多次分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并进行评价。

第3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2)

教材第85页试一试及练一练第2题。

(根据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1.能根据给出的数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根据给出的数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那么,你们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怎样设计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师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们能根据甲、乙两城市2012年上半年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完成两城市上半年月平均气温变化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月份

1

2

3

4

5

6

甲市

7

8

11

13

10

9

乙市

12

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合作并汇报。

谁能说一说你们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

写标题:

标题写在图的正上方,即甲、乙两城市2012年上半年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画射线:

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来分别表示月份和气温。

标图例:

用实线图例表示甲市月平均气温,用虚线图例表示乙市月平均气温。

把图例标在统计图的右上方。

描点、连线:

按照数据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对应的各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成线。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边板书边演示PPT课件)

甲、乙两城市2012年上半年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地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老师教你们一个巧学妙记的方法。

巧学妙记

定图例,很关键。

数据大小有变化,

折线起伏来表现。

观察时,方法多,

仔细瞧,信息多。

透过现象看实质,

统一标准来判断。

(二)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制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那么你们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两市月平均气温最大相差    ℃。

    月份两城市平均气温相同,有    个月乙市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    个月乙市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2)分别说一说两城市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3)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填写答案)

三、活学活用

(出示PPT课件)

下面是红星小学五

(1)班和五

(2)班五场篮球比赛的成绩记录单。

     场次

分数

班级     

(1)班

50

54

48

46

52

(2)班

56

58

(1)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五

(1)班和五

(2)班第一场比赛的成绩相差多少?

第几场比赛的成绩差距最大?

(3)两班成绩相比较,哪个班队员的水平提高得快?

我们应该怎样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请同学们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现在你能根据画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2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2)

  1.写标题:

2.画射线:

3.标图例:

4.描点、连线:

[成功之处] 借助学生已有的单式统计图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和分析,比较顺利地让学生了解了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细节上没有指导学生,学生在绘制统计图时,细节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

全部用实线表示两个量;

图例与实际画的线颠倒了。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通过交流探索,自己总结绘制复式统计图的方法。

第4课时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材第87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题。

(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及其实际意义)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2.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3.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就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一、创设情境

教师PPT课件出示:

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答案。

教师接着PPT课件出示:

这时,老师也加入了做游戏的队伍,他的年龄是45岁。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45岁。

请猜想一下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学生计算,发表意见。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求出此时的平均年龄,这个年龄能代表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吗?

同学们不必急于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平均数。

(教师板书揭示课题)

二、探索研究

1.教师PPT课件出示例1: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

学生讨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接下来看另一个问题。

2.教师PPT课件出示例2: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排出选手名次)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84

95

选手3

90

87

85

观察比较:

例2与例1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思考并回答:

(1)这道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选手1:

(92+98+94+96+100)÷

5=96(分)

选手2:

(97+99+100+84+95)÷

5=95(分)

选手3:

(90+98+87+85+90)÷

5=90(分)

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小组合作学习:

探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数。

(1)观察比较:

与上面的条件和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

你能联系上面例题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

教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

条件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98+94+96)÷

3=96(分)

(97+99+95)÷

3=97(分)

(90+87+90)÷

3=89(分)

名次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

5.小结。

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

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1,2题。

平均数的再认识

  选手1:

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

  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

[成功之处] 教学本节课时,首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把书中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依次是:

选手1、选手2、选手3。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

大部分学生能想到这样比较公平,因为有的评委打分高,有的评委打分低,会影响选手的最终名次,使学生能理解把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去掉后,再求平均分更具有代表性。

让学生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一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并排出名次。

这时,选手的名次发生了变化,依次是:

选手2、选手1、选手3。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何两次计算结果不同,名次也不同,让学生体会到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不足之处] 教学中,教师没能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及迁移类推能力,没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教师要借助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教学,需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活动预设掌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运算结果分析求平均数的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