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不同年级 学生沟通Word格式.docx
《如何和不同年级 学生沟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和不同年级 学生沟通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教学手段儿童化孩子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教学手段应采取一些较为直观的方式,而且应该形式多样。
如图片、灯片、实物、录音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学用具。
低年级的孩子们好动,坐不住,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所乐。
如数数小棒,找找朋友,戴着头饰演一演,唱一唱,跳一跳,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变得爱学乐学,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总之,孩子们的心是容易走近的,只要我们教师多花点功夫,孩子那扇紧闭的心灵之门就会向你开启;
孩子们的心灵也是脆弱的,他需要我们教师在两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
沟通"
的彩桥,这样,我们才是走进彼此的心灵,才会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师如何与小学四年级学生沟通
四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一个过度阶段,刚刚脱离低年级的懵懵懂懂,有了个人的主见和意识。
稍微有了叛逆的萌芽,对父母的话不是“照单全收”,有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还像在一、二年级那样约束孩子的言行,有的孩子会显得不耐烦,有的还出现了大人你"
唠叨你的,我做我的"
和这样的孩子沟通,或者说是“交往”得讲究艺术。
首先你得承认孩子长大了,能力强了,让他们觉得“他们能行”,不要事事亲躬,那样他会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
其次得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朋友,讲究民主,实施商量政策,遇事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遇到很“犟”的孩子不妨给他吃吃亏历练历练;
同时我们要记住的是,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凰,但是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存在的,对不同的孩子不论他是否是出色的还是笨拙的,我们都要给他自信,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殷切的期望……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业上,正处在转变时期,由以前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所以这个阶段也成为学习成绩起落的分水岭。
在思想上也处在萌动活跃期,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造成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不好管理的局面。
老师、家长们经常说:
“孩子不听话了”正是这个原因。
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管与引”相辅相成,找准孩子的兴趣点,培养孩子对学习、做事的坚韧的品质成为关键。
多和孩子们聊天、多听他们倾诉,多观察他们的行为,成为了解他们的主要手段。
只有了解他们,才能更好的与他们沟通,才能更好的教育他们。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意水平有限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
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
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与指导。
3、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
在小学低年级,不随意记忆占有比较主要的地位。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随意记忆明显得到发展。
但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们的不随意记忆始终占主要地位。
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
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
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会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作“说谎”“欺骗”。
对此,家长要充分的理解。
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萌芽,家长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
5、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
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
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
但从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6.情绪情感较稳定且比较单纯:
与学前儿童和青春期学生相比,小学生的情绪情感都比较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能够将真实的情绪隐蔽起来。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是比较单纯的。
6、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家长。
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
从总体上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1、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如下:
感知觉充分发展,注意力有限,记忆力逐步提高,想象力丰富,但幻想的成分较高,以形象思维为主。
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
这一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性的最好时机。
3、具有开放性。
与同学、老师、亲子的关系融洽,这有利于孩子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4、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
※了解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家长们又如何有效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呢?
(一)、首先家长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些家长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自己三天两头和孩子谈话,怎么孩子对自己总是敬而远之,永远像个陌生人?
可见,真正有效的沟通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必须是心与心的沟通。
不少家庭对孩子是:
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关键要优化亲子关系。
家长要主动地把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制的、紧张的亲子关系,变成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种优化过程我建议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观念:
一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有人格的人。
二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
不要逼着孩子去考100分,而要让孩子有高尚的人格,度过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幸福快乐的一生。
2、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相应能力:
善于了解和理解孩子。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
孩子由于年龄小,常常会出现与成人不同的看法。
能做到理解孩子,就是一个能注意孩子年龄特点善于沟通的好家长。
其次,还要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改变沟通的方法。
当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更多地要带领他、教导他,而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就要更多地与他商量,再大一些,家长则应该学会向孩子请教,主动地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最后,还要理解孩子是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
3、建立运行机制:
有的家长自己高兴了,就整天和孩子泡在一起;
工作忙了,情绪不好,就很长时间不理孩子,这种冷热病,最不利于和孩子建立巩固的联系。
因此建议,每到星期六,家长先和孩子一起把一周的功课都复习一遍,洗干净全家的衣服,打扫好屋子。
然后静静地坐下来,互相交换意见。
4、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父母无意识情绪的流露也会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
所以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生活的消极和不满情绪,更不要因为生活条件差而争吵,甚至离异;
而应当用自己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
5、还应保持家校联系使各种教育达到达到整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帮组孩子学会学习
每位家长又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习也是孩子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呢
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
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只有正确理解一履行父母的职责,才有可能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1、父母要作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近之人。
不论父母自身是否意识到,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家长,其子女会有学习兴趣。
其实,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
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
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
因此,父母不仅需要具备科学和家教知识,还要处处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子女树立榜样,率先和垂范。
父母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并重,才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
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要把他们抚养好,而且还要教育好。
2、因此家长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关心、重视子女教育的。
那么,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应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呢?
(1)、创设必要的学习场所
(2)、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学习
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
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
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
殊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
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
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3)、避免“过度教育”
所谓“过度教育”就是指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
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
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
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
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4)、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
孩子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这时他们希望家长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
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会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
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若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泛味、责骂不休的家庭里,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习?
总之,家长要有意识的为孩子创设一个提供支持性的、能够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并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家庭环境。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增进自信
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家长还必须注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
情绪、心情、注意力等。
1.首先,理解孩子的心情
中、高年级的学生尽管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成熟,但仍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被动性;
外界的评价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波动。
因此,家长若一看见孩子情绪低落就呵斥、责骂、不仅不利于调整孩子的低落情绪,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明智的家长应该是先容忍,待搞清楚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仅仅在满足了吃、穿、用时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应同时让孩子在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心情。
因此,家长应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并指导孩子做些简单的事情或家务劳动等等。
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就易形成积极的情绪,增强自信心,相反,一味地让孩子自我封闭,容易使他们精神状态不佳,孩子极易形成消极的心态。
3.情绪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那么,如何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呢增进自信呢?
(1)、对孩子有良好的期望。
(2)、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3)、给孩子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4)、学会赞赏孩子。
俗话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人只有将眼光放长远,才能胸怀万物,才能容的下人生的喜、怒、哀、乐。
面对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面对逆境不会悲观失望。
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找原因,加强引导,不能过多的压制,当孩子小有成功时都应及时给予鼓励,从而有利于增进自信。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门学问,孩子成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父母应该端正教育理念,常学习,多沟通,充分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找到合理的并适合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希望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培育下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如何与特别溺爱孩子的家长沟通
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
在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现代的学校,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
而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融恰的沟通,至关重要。
确实,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
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很重要“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
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
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
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
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
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
“敬人者,人恒敬之”。
其实,很多学困生的家长,因为家长间的互相联系,在他们的内心,也有一种因为子女读书成绩差这个问题而感到自卑的因素。
所以经常可以看见,一年级时所有接送的家长在门口窝成一团,互相间议论学校发生的事。
而到了三四年级,有部分学困生的家长渐渐淡出了这个圈子,整天听着别人的家长议论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当问到自己的孩子时,他说不出口,所以避而远之。
而往往这样的家长,他很不愿意老师做沟通工作,甚至有部分家长会因此而觉得老师对他们也有偏见。
像这样的家长,要注意多主动去表扬他们的孩子。
切忌见面就告状。
我们班里有这么一个女生,学习成绩一直比较落后的,一年级时,家长是门口圈子里最爱唧唧喳喳的妈妈,自从上了三年级后,她的妈妈因为自己女儿的成绩问题,老是站在门口最远处。
有一次,我将学生带出门口后,想找这个家长谈一谈,等了好久这个妈妈才缓缓的走过来,一脸的不情愿,开口就是一句:
“老师啊,我们家园园最近是不是很不好啊。
”说完,狠狠地瞪了自己的女儿一眼。
我急忙说:
“其实也不是的,只是因为最近你的孩子经常迟到,今天想提醒你一下。
每天让她早些出门。
”“哦,好的好的,我知道了,不好意思啊,老师。
”说完,妈妈带着孩子便走了。
远远地,你还听的到他们的对话声:
“你啦,害的我都不好意思到学校来接你,真是把妈妈面子都丢光了你!
”听着孩子家长这话,我心里忽然也觉得不好受,让这个妈妈这样没面子的其实不止是她的孩子,还有我啊。
试问,哪个家长不愿意听到自己孩子的表扬啊,又有几个家长能一次又一次的承受的住老师批评的打击啊。
孩子们学习上的差异性,难道就要让家长抬不起头做人吗?
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经常主动上去和她妈妈说她的女儿有几天没迟到了,学习小有进步了,作业拖欠的少了,或者是毽子踢的好了,逮到鸡毛蒜皮的事就表扬她的妈妈会教育孩子,效果很好。
二、“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家访。
每次家访最好事先与家长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
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最好请任课老师陪同。
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和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
如果教师对家长抱有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那么,家长必然会成为教师的朋友。
切记,表扬学生就是表扬家长,批评学生就是在打家长的脸。
当然,家访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平时也可以采用电话沟通,联系本沟通,约谈等形式,让家长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好与老师一起来教育关心帮助孩子,使他们能健康的成长。
三、“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
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
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
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和修养都不同,因此,我觉得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
如:
一是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家长,我就坦率地将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并主动地请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认真倾听他的意见和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是对于那些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长处,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肯定,然后再用婉转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诚恳而耐心地说服家长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三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的家长,我就多报忧,少报喜,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活动中来,开始主动关心孩子,主动与子女沟通,与学校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是对于后进生或是认为自己对孩子已经管不了的家长,我们应尽量挖掘其孩子的闪光点和特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对孩子的缺点适时地每次说一点,语气委婉,并提出改正孩子缺点的措施,重新燃起家长对孩子的希望,使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家长才会主动地与我交流孩子的情况,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
五是对于个别不太讲理的家长,或是不理解学校的一些工作安排的家长。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沉住气,先让家长说完,发完脾气和牢骚,并对家长的这种心情表示理解,然后再耐心地以平静的语气与家长解释、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对错,以理服人并体现出自己的宽容大度,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得到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确实,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感到:
教师与家长沟通时的方式无处不在,涉及的内容更是方方面面,但一定要注意向家长“多报喜,巧报忧”,更要把教师自己对学生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深切的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的孩子,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那么我们工作一定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一定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