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7683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动作特征

山西民间舞蹈是以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媒介的表演艺术,舞蹈的形态、动作、姿态、造型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

蒲州伞秧歌作为秧歌的一种,“扭”是最基本的特色。

在扭时,舞者充分利用腰、膝、胯的运动,配合臂、肩等的变化,形成了以腰为轴,灵活多变的扭动,显示出三晋人粗狂豪放的性格。

有的民间艺人在扭时,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轻摇、轻晃、微微地颤,这种动态传神的体现了三晋人民乐观向上、悠然自得的精神面貌。

女性在扭时,略带羞涩,头略偏,含蓄地微笑的神态,则传达出她们的温柔、纯真、内在美的女性特征。

在这里,每一步的走,身体的扭,头的摇摆,一招一式,一静一动,都有着独具的神态。

蒲州伞秧歌发展初期,受到花伞重量的限制,只有男性能舞动起来,即便如此,动作幅度仍然受到花伞重量的限制,在最初民间表演的行驶中,伞秧歌的步伐没有讲究和固定的规范,主要以走场为主十字步配合舞动,配合简单的前进、后退、转圈、逗趣等基本步伐,踩着“三闪”“路经”“乱劈叉”的锣鼓点进行表演。

因此服装都是根据男性设计的,头带小孩相公帽,身佩妇女花红衣,脸上扮成三花脸,滑稽幽默,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很有观赏价值。

女性不参与舞蹈,在旁边配乐伴奏。

经过不断的创新、改编之后,蒲州伞秧歌为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观念,逐渐从类似于民间“走会”的形式转变为能登上舞台的表演形式。

其基本体态为身体自然直立,上身微微含起,因为有着共同的审美基础,这也是大部分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

基本动作主要融合了山西民间舞的步伐、体态与动律,同时结合道具的持法进行舞蹈。

“颠”“闪”是蒲州伞秧歌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其基本动律,没有这两个要素,就体现不到蒲州伞秧歌的韵律美。

“外翻”“里扣”最基本的动作特征,伞把底端必须握在掌心,伞与手臂呈垂直状态,食指握住升降按钮,才能确保伞的稳定性,掌握好这一动作才能确保肢体与道具的配合。

主要动作有以下几个:

腕转伞花、举伞颠闪前进步、提伞张合后退步、曲臂平转合伞花、三步一拧、甩伞、跳踢步、翘臀跨步、抖肩跺脚转四方、提伞张合、逗趣、背伞互转、螺式上下平转等。

本文主要对以下四个动作进行介绍。

腕转伞花:

单手紧握伞把,跟随音乐转动手腕。

此动作强调手腕“外翻”“里扣”,强拍在外,弱拍在里,紧握伞把转伞时才能体现其内在的活泼感,花伞才能呈现给观众视觉享受,握伞手松不仅不美观,而且会使花伞的使用寿命降低。

(见图2)

举伞颠闪前进步:

单手握伞底端,上下颠闪,身体做颠闪动律配合脚下前进步伐。

此动作强调肢体语言与花伞颠闪相配合。

做“大颠闪”时手臂幅度放大,使花伞受张力呈“合拢”“散开”的效果。

(见图3)

曲臂平转合伞花:

左手曲臂握伞腰,右手握伞把,伞花朝前,向左或向右转伞。

此动作要求左右手平行,一样高度,确保伞花对正前方。

避免两只手高低不同使伞花朝上倾斜或朝下,达不到审美效果。

此动作也可以两人合作,配合时要注意转伞速度相同。

三步一拧:

走三步腰身拧动一次。

此动作为脚下步伐,在基本的前进步上加以创新,强调前进时脚在一条线上,拧身要明显。

图2腕转伞花

 

图3举伞颠闪前进步

蒲州伞秧歌是晋南地区秧歌中的代表之一,其主要表演形态为持伞不失颠,腰身不失闪,起舞不失柔,表达不失雅。

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舞者手中的花伞“升开似张伞,降合如花朵”,多变的舞蹈造型和丰富的舞蹈画面极具晋南风格,豪放激情、欢快简练、诙谐幽默,趣味性知足,极具民间艺术观赏价值。

蒲州伞秧歌同大多伞头秧歌一样,在民间展演时,多以一名舞者带领队伍进行表演,少则十人多则百人。

表演时先由“伞头”引出,持一把三层伞,高约三米走队伍前头,其余舞者扮演各种角色手持大小不易的花伞,以此来区分身份和角色。

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们将这种民间舞蹈发展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庆祝丰收之年又或者欢庆国家喜事,功能甚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绚丽多彩,体现出当地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队形特征

秧歌队形的变化,是其表演的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秧歌队形变化之多之复杂可谓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蒲州伞秧歌是一种群体性的歌舞表演活动,需要较大数量的表演者参与其中,并非所有村落都有能力组织这种较大规模的表演活动。

因此在调度上强调整齐划一。

中国人讲究“圆”,中国古典舞以“圆”为运动轨迹,蒲州伞秧歌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的队形变换中同样采用线条构成的圆形来进行变化。

舞蹈中队形的变换多以线条和圆形的变化来进行调度。

给人们视觉上达到优美的感觉。

蒲州伞秧歌在表演时,利用了很多“圆”的队形,比如“小穿花”“双环套”“八字连环”等;

或者众舞者在舞台中围成圆,层层打开花伞,好像花朵在舞台中间绽放;

又或者采用两横排“转大车轮”进行舞台调度,两横排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进行换位,舞者转动花伞,给观众呈现花伞滚动的效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除此之外,没有特定必须要用的某个队形,根据编导进行舞台调度。

蒲州伞秧歌在表演时很多人参加,场面宏大,但是队形整齐,虽然图案上的变化多样,但是图案中的人数和队形都有章可循。

集体动作时多采用简单的大队形,配合花伞,身体颠闪,整体气势澎湃,间奏时,采用流水或穿插,配合腕转伞。

编排舞蹈时,多根据道具的特殊性,编排了许多穿插的队形,配合道具的“升开”“降合”,好似一朵朵花竞相开放。

总而言之,队形的变换是为了更好的展现舞者的肢体动作与道具相配合,从而突出蒲州伞秧歌的特色,给观众视觉上的美感。

除上述队形之外,编导还多采用“一条龙”“二龙吐珠”这样的队形来进行舞台调度。

(三)道具特征

道具的运用无疑给蒲州伞秧歌增添了新的审美意蕴。

运用器具作舞是山西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

东周时期就出现了舞蹈形象腰鼓。

从大到十余人共舞的龙灯,小到一人套在手指上摇动的虎撑,形制多样、品种繁多,在舞蹈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山西民间舞到普遍地运用形制多样,品种繁多的道具。

道具与表演者巧妙结合,创造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在通常意义上,我们说道具是舞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体动作的延伸部分或补充部分。

也就是说,人体动作是主体部分,道具是补充部分。

但在有些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中,人体动作与道具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相反的。

“汉族民间舞常常是通过对道具的运用来表现感情,而对人体本身的美的表现却是次要的;

它更多显示的是一种精神和技能。

在山西省内运用伞为道具的民间舞蹈有三种,分别为蒲州伞秧歌、临县伞头歌、芮城伞秧歌。

其中芮城伞秧歌已经失传,仅在书中寥寥几笔带过,很难再复原它的样貌。

分布地区不同,伞的样貌形态不一,“花伞”作为蒲州伞秧歌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凸显着蒲州伞秧歌的艺术特征,是晋南人民民俗风貌、精神文明与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人们不仅以各种舞蹈动作、节奏、队形和道具表演来表达对各种神灵的崇敬,同时还将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程式动作和符号特征融于信仰活动之中,使民间信仰活动完整连贯,从而表达某种信仰情绪,并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出各种具有形象、脸谱及动作的神、鬼、怪,同时又把信仰中的理想、性格、爱好融入表演之中,使之人格化。

从韩德宽老人的口述中了解到,传统的“亮宝”是准备一根六、七尺长的竹竿当做伞把,伞把一端必须顶住肚子,所以表演者要挺凸肚子而上身后仰,为了安全用一条长布带通过脖项,再腰间缠几圈在肚前留一松兜,将伞把插入,双手紧握伞把马步蹲裆。

亮”的方法是把器物粘牢在若干竹篦子的一端及上半部,然后分三层紧扎在竹竿上。

配上金银首饰,叫做“金银伞”;

没有金银器物的也可用青瓷小餐具,上面粘上面做的花鸟鱼虫,叫做“青瓷伞”。

粘的胶采用的是鱼肚子里气泡熬成的薸胶,粘性极大。

图4原始“亮宝”复原图

最初复原的花伞支撑杆是用桐木杆制作的,桐木轻巧、方便,上面系上竹篾,但是东西挂上就贴着桐木杆坠下来,没有美感。

后来加上了20厘米直径的圆盘,周围打了22个孔,中间做镂空的洞将桐木杆放进去,这个圆盘就当做伞盘,有了此物,竹篾就不会贴到支撑杆上。

竹篾上的装饰物采用原生态的铜板来做,将麻绳染成红色或者绿色,分成两半裹起来,扎紧,再将三个串一串,系到竹篾上;

又或者用丝带抽成小花,粘到竹篾上。

竹篾尾端受到重力向下坠,呈伞状,“蒲州花伞”就此问世。

刚开始的双层伞还不能升开降合,搬运时上下两层分别用丝带绑起来,表演时演员拉住丝带两端,伞状张开,给观众一个视觉上的惊喜。

弊端就是搬运极不方便。

经过多次实际操作后发现,桐木杆支撑不住铁片,杆子断裂,后采用竹子;

铜板难寻,后来采用废弃的铁片打眼后直接串上。

再后来,竹子质地偏软,没有中心点支撑,左右摇晃,演员舞蹈起来比较吃力,这两种方法全都失败。

与此同时,用来装饰的“花”时间久了边沿起球,影响美观。

在努力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尽情欣赏蒲州伞秧歌原生态美轮美奂的舞蹈动作的同时,如何彻底解决花伞的沉、板等技术问题,让表演者手中的花伞成为理想的舞蹈道具,蒲州花伞的省级传承人胡曼老师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

改良前的“花伞”高约两米,体型庞大,制作过程复杂,加之其主要材料为竹竿、竹条,再加上繁多装饰物,重量可达到十斤左右,舞动起来幅度十分受到限制,较为适合男性表演。

改良后的花伞用不锈钢材作伞杆,替代竹竿,轻细的竹条替代竹篾作伞骨,支架改为双层伞或者单层伞,装饰物品也由最初的实物变为彩带、纱花等装饰物,舞动起来更为轻便,还可根据舞者来定制大小。

历经时代的变迁,花伞的一步步改良,也承载着人民的生活变化的痕迹,没有改变的就是自始至终的镂空状,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伞秧歌的特点所在。

为了使舞者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花伞”几经改造,需要美化、轻化,不改变就上不了舞台,才有了后来的轻便材料。

改造过程中,既保留了原生态的魂又为了达到视觉上的美,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的民间艺术。

图5

图6

(四)音乐特征

在山西民间舞蹈中,特别是在秧歌舞中,它显著的特点就是载歌载舞。

晋南民歌大多反应的是山西人民的社会生活状态,歌词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经历多年筛选出来的精品,包括对传统生活的总结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晋南特有的文化,晋南音乐与舞蹈相互融合更加能够体现出当地的特色,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音乐的激发与强化能够刺激舞者表演,因为音乐本来就有深入人心的特点。

伴随蒲州伞秧歌的,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晋南民间音乐,民歌和民间音乐对山西民间舞蹈的塑造尤为重要。

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

晋南民间舞蹈在与音乐的结合上有其独特的形式。

舞蹈音乐既有声乐也有器乐,它们各自与舞蹈形成不同的匹配关系。

蒲州伞秧歌展现了民族声乐、器乐与传统民间舞匹配关系的一种基本形式,即歌舞相间,或是由舞蹈者一边舞一边唱,或是舞时不唱,唱时不舞,在舞蹈告一段落之后,停下来进行演唱,唱完之后又开始舞蹈。

演唱内容不限,可与舞蹈有关,也可毫无关联,演唱者可由舞蹈者兼之,蒲州伞秧歌体现了乐与舞的有机匹配这一舞蹈艺术特色。

演唱时,内容非常丰富,有歌颂真善美,讽刺假丑恶的,也有诙谐幽默逗人乐的,常常见民间艺人见景生情,即兴创作,优美的曲调,亲切的方言,平实的语言,给节目增添色彩,使人白百看不厌。

节奏变化明显,有张有驰,有领有和。

有的采用电视录制的伴奏带,有的采用传统秧歌活动中无偿伴奏的锣鼓乐,笙管乐,或许仅存在于一些以娱乐目的的公园接头表演场合。

最初的蒲州伞秧歌表演时是没有音乐的,为之配乐的是晋南地区典型的锣鼓队伴奏,舞者们踩着鼓点进行表演。

刚开始锣鼓队的配器仅有鼓、镲,逐渐发展以后为了烘托气氛加入了锣、二胡、唢呐、笛子等民乐,突破了过去打击乐器伴奏的局限,创作出不少具有蒲州地域音乐特色的舞曲,增加了蒲州伞秧歌的艺术魅力,丰富了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生活,较为著名的有“三闪”“乱劈叉”等。

表演时大多采用当地群众闹社火的曲调,几种乐器相互配合,声势浩大,场景壮观,由为热闹。

后来,蒲州伞秧歌登上舞台后,经常到处演出,锣鼓队人员众多,就不方便为其现场伴奏,就有了旋律。

蒲州伞秧歌的音乐旋律大多以当地特色的“蒲剧”为基调,在此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来。

蒲剧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兴起于永济,又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

其旋律朴实奔放,激情高昂,无不体现着晋南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特征。

其唱词主要表现的是晋南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比较典型的音乐代表作为:

《曼花飞舞喜盈门》《欢天喜地》《》较为著名的蒲州伞秧歌剧目《欢天喜地》的音乐,就是根据蒲剧《迷糊人》《割韭菜》的旋律发展而来的,从旋律基调上可以感受到地方特色,这个舞蹈也是情绪舞蹈,体现着人们热情、奔放的特点。

(见附录1)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凭借对党的热爱以及对党的衷心,年近九旬的胡曼老师谱写了一首《感恩共产党》(暂定),并且自己填词,蒲州伞秧歌的伴奏音乐从此不仅是旋律,也有了唱词。

(见附录2)

蒲州伞秧歌的音乐由最初的鼓点到旋律,再到完整的歌曲,从无到有,逐步创新,在保留独特的晋南风格特征的基础上紧随时代发展变化,日益完善。

二、蒲州伞秧歌的价值

(一)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指的是某一艺术品所表现出的创作者的艺术特点及风格,越是具有典型性的艺术作品也就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蒲州伞秧歌跟其他秧歌相比有自身的独特风格。

编舞者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其独特性,同时又具有时代创新性,能够让观众耳目一新。

这种改编表达了现代意识对艺术效果的追求,使蒲州伞秧歌在表演过程中,摆脱了舞蹈动作重复枯燥乏味的劣势,使其舞蹈表现力更加丰富。

编舞者对蒲州伞秧歌舞蹈动作幅度上的综合调整,使舞蹈动作变化发展的内在心理逻辑过程呈现出多种新的可能性,打破蒲州伞秧歌传统基本动作不断变化的“可预期性”的传统美学设计原则,一反观众对舞蹈动作不断变化的主观心理状态期待。

蒲州伞秧歌舞蹈动作幅度的不断加大,无疑是蒲州伞秧歌传统舞蹈动作结合现代艺术意识的又一次重要发展。

民间舞蹈是对某一地域文化特色的直观表现,蒲州伞秧歌以其鲜艺术特征和晋南文化底蕴在当地深受群众喜爱,其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价值,其独有的动作规范与技术表演方式及形式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其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之所在。

受晋南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欣赏审美以及文化素养的影响,蒲州伞秧歌形成了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动律特征。

浓郁的生活气息、朴素的情感表达,使伞秧歌不仅具有其本体的外在造型美,同时亦具有内在的韵律美。

一个舞蹈的训练价值不在于有多难,而是在于它的训练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锻炼人的哪些机体素质和能力。

蒲州花伞的训练价值体现在舞者对道具熟练的掌握运用上。

蒲州花伞极具晋南舞蹈特色,道具是一大特点,升开似张伞,降合如花朵,可以挖掘编创的舞蹈元素丰富,有独特的舞蹈风格韵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改良后的蒲州花伞,保留了原有伞的架构,将“宝”——金银珠宝等舍弃,换之以轻便好看的沙花、彩条装饰,并将制伞材质替换,使得花伞十分轻便但还保留这原有的特点和功能,即升开似张伞、降合如花朵,上下颠闪、平、立旋转,大甩大摆,多变的造型画等能让舞蹈者充分展示其身体韵律姿态。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它经过当代编舞者的再创作会显得面目全非,没有了原汁原味的感觉,但它所展示的新形态具有了更加强烈的现代舞蹈艺术特性和音乐艺术性,也与我们现代人和现代舞蹈审美者的意识更加紧密靠近。

要想让蒲州伞秧歌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就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

(二)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于探索民间舞所蕴含文化的认知和继承,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发展和保护方式,从《黄河一方土》的艺术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山西舞蹈正凝聚着传统文化积淀的丰富内涵,逐渐向人类命运、社会问题和人物内心世界开掘,它的艺术触角已经伸向舞蹈艺术主体的深层,呈现出对民俗文化多方位开掘的审美创造活力。

农耕文化造就了对黄土地的敬畏与依恋,形成了吃苦耐劳,坚韧顽强,忍辱负重,憨厚朴实的品格,相对应的便是俯首、含胸、弯腰、屈腰的基本体态。

由于草原文化的影响,又赋予了他们宽阔、坚挺、坚韧不拔的熙然形态,从而赋予了山西民间舞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山西代表性民间舞体现着华夏文化的根脉,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创造过灿烂的高度文明,至今熠熠生辉。

同时也体现由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晋商文化、革命文化等多种文化样态组成共荣一体的晋南文化。

因此,对于山西非遗民间舞代表作的保护,对于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晋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色,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西代表性民间舞体现着该地区民众的精神面貌、宗教信仰、风俗习性,使他们认识大自然与之互动的媒介,也是人们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

因此,对于山西代表性民间舞的额保护、传承和发展,对于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睡之间,及不同社群之间的多重关系,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团结、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晋南民间舞蹈身授华夏文化和农耕文化的重要影响,历史悠久,意蕴深远。

其舞蹈的动作语汇、身体运动空间及服饰舞具体现了对土地的热爱,对天敬畏的文化内涵。

蒲州伞秧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祭祀目的上。

岁时供奉的是吕洞宾,人们在制作花伞、排练舞蹈、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重温吕洞宾温暖他人的光荣事迹,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他的善良,向他学习,起到增长见识、丰富阅历的作用。

不仅如此,人们在欣赏其他各种民间舞蹈时,还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传说中的文化内涵。

这些无不向人诉说着忠孝节义、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昭示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

蒲州伞秧歌之所以能够带带相传,其妇孺皆知的表演予以,其强大的文化功能可见一斑。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在社火表演中得到了成分的演绎,同时也向人们输送着主流的价值观,也正因如此。

这样的大型群众机会才能被历代统治者所容纳这么长时间的存在。

作为“非遗”民间舞蹈,同时也是村社的公共性群体活动,体现的是农村群众的集体凝聚力。

冬天农闲时各村镇开始准备社火表演所需的各项事务,置办服装道具、安排参演人员、筹集经费等活动,在表演前忙活一两个月都是很普遍的。

农耕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常忙于家业而无暇顾及其他活动,正逢年节假日,在这样群体性的活动中,村社的家家户户或出力或出道具,如演员、劳力、车辆、骡马等,一起排练,可以维系人们之间的练习,提升村社成员的凝聚力,培养合作和风险精神。

在社火表演中常常处在社与社、村与村之间的比赛,为了能在表演中脱颖而出,村民拿出了全部的激情,团结一心赢得胜利。

这样的表演经历在公共活动极少的农耕社会有着增强联系、促进交流的重要作用。

同时,蒲州伞秧歌也是晋南文化独特的载体,极具民间特色。

借助秧歌动作的动律元素,将北方人民的热情、奔放、粗犷展现的淋漓尽致。

多元化的舞蹈动作表达人们真挚的情感。

它的舞蹈和表演形式、动作都以大开大合为主,它夸张却有趣生动,诙谐幽默,令人捧腹大笑。

蒲州伞秧歌作为晋南民间舞蹈艺术,呈现出北方地区特有的粗犷、奔放、热烈、质朴的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历史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继承传统文化,首先,对于我们当代年轻人正能量精神的传播和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这使得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如遇到交叉口能够理性的何去何从,能促使我们良好健康人格的形成。

加强文化的自觉性,深刻意识到,很多传统文化都是值得传承的,其中承载了民间独有的风格特点和人民信仰,再者,继承传统文化有利于我们传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使得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在中华大地上屹立不倒。

最后,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有利于彰显我们华夏文明的精神属性,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大力加强对传统民间舞蹈背后所蕴含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挖掘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的问题,只有当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以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方法发展文化,从而使人们因文化而感到自强和自信。

(三)社会价值

蒲州伞秧歌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时空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永济人民的民间艺术活动,深刻的反映了永济民众的生活习俗、观念信仰以及认知习惯。

蒲州伞秧歌经过挖掘、整合之后,成为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表演活动,对传承当地舞蹈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永济市精神文明建设,活跃人民气氛,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提升了人们自娱自乐的生活享受,推动社会发展。

团结民众的作用。

从商业的角度看,蒲州伞秧歌可以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蒲州伞秧歌不是一枝独秀的个人艺术表演,它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表演形式,且舞者众多,角色分工明确,动作繁多,舞姿优美流畅。

蒲州伞秧歌的精彩演绎,不仅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还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响应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指导方针,蒲州伞秧歌表演队伍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不仅屡次获得比赛大奖,还把“蒲州伞秧歌”文化推广到了全国各地。

蒲州伞秧歌的艺术发展与文化传承,不仅丰富了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内容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蒲州伞秧歌虽然有着其本身的特殊性,但也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