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死亡教育推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7258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死亡教育推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死亡教育推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死亡教育推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死亡教育推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死亡教育推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死亡教育推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学生死亡教育推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死亡教育推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死亡教育推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本文所讨论的死亡范畴是生物学层面的死亡。

随着医学发展,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逐渐转向脑死亡标准。

当前中国临床医学和法学界正在努力推进我国脑死亡立法。

19世纪初,由“死亡学”概念催生出的死亡教育在美国开始发展。

死亡教育是指通过各类方式帮助人们获得死亡与濒死相关的知识,理解死亡本质和意义,缓解死亡焦虑和恐惧,以坦然面对生死。

死亡教育从“死”出发,落脚于“生”,其本质是生命教育;

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如何死,而是由死观生,明晰生命规律和存在的意义。

1.2死亡教育的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

死亡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

人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通过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提高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死亡教育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死亡教育实则是一种探讨生命价值的人生观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

人之生与人之死不仅无法截然隔开,而且在非生物学意义上,死而后生的意义更深刻,更富有伦理价值。

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很少涉及死亡教育相关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教育实效性。

第二,现实意义。

死亡教育有利于人们提高生命意识,正确应对突发性伤害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自杀是继交通事故后,造成人们死亡的第二大“夺命杀手”[3]。

当人们面对各类突发性伤害事件时,死亡教育能帮助人们缓解心理恐慌,作出正确判断,例如,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积极开展灾后重建,接受心理疏导;

在疫情暴发时期配合社区、街道做好疫情防控,学习科学防护知识,正确理性看待疫情。

死亡教育有助于缓解医学面临的社会性问题,我国公民去世后遗体捐献率仅为0.6/100万,是世界上捐赠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许多患者因等不到供体抱憾而终。

开展死亡教育有助于推进器官捐献、遗体捐赠和遗体解剖的发展。

开展死亡教育,将对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2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内容

单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内容应从认知、情感、价值三方面入手,以此涵盖查尔斯•科尔博士所强调的四个中心主题:

限制与控制、个体性与群体性、脆弱性与坚韧性、生活品质与意义探索[4]。

因此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内容有:

死亡认知、死亡态度、情感以及死亡信念。

2.1死亡认知。

死亡认知首先应该包括死亡的一般知识。

例如,死亡的涵义和标准、死亡的过程和方式、濒死体验和死亡文化知识等。

死亡认知还包括对与死亡有关的特殊议题的认知。

如安乐死、器官(遗体)捐献、自杀等话题。

在平时看来,这些内容距离生活世界较远,但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未来遇到。

在一项社会调查中,有85.79%的医学生对器官捐献持赞同意见,但在个人观念或者实际操作中存在顾虑[5]。

2.2死亡态度和情感。

死亡态度和情感首先包括对死亡权和优死权的认知。

死亡权本质上是“天赋人权”,是一个人出生之后自然拥有的权利,具有自主性、不可剥夺性和相对性。

每个现代人都应该避免丹尼尔•卡拉汉描述的“野性死亡”,在还能“自主”时为死亡做好准备,真正做到“属人的死亡”。

更进一步,优死权是死亡权的细化,死亡权意味着人可以选择自己如何死亡,优死权意味着人可以选择自己如何有尊严的死亡。

死亡是人生最后一个环节,它同优生、优育、优教、优老等其他优化环节一样,都是人类理性意识的自我调控和觉醒,是人类自身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6]。

死亡态度和情感应包括对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的认知。

临终关怀(hospice)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维护患者生命最后的尊严、减轻患者家属的身心痛苦,并帮助其能在亲人离世后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等[7]。

而缓和医疗(palliativecare)是一种手段,能改善面临与威胁生命疾病有关问题的患者(成人和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缓和医疗的对象包括晚期或者慢性致命性疾病患者。

在疾病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开展,且并不排斥与其他旨在延长生命的治疗手段配合开展。

2.3死亡信念。

领悟死亡意义。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认为,我们的房间应该要有一扇可以俯视墓地的窗户,那会让一个人的头脑保持清醒[8]。

面对不可逃避的死亡,思考死亡意义,足以让人们保持清醒和理性。

欧文•亚隆曾提出“觉醒体验”,他认为人们通过经历动人心魄或难以平复的体验或重大事件,脱离日常琐事,进入本真存在中,从而作出积极、有意义的改变。

正确认识生死辩证关系。

生与死是相辅相成的自然存在,死是人出生就具有的内在因素,死亡是人的内在规定性。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9]。

因此,必须把死亡领会为贯穿全部生命的过程。

体会死亡价值。

许多人在面对死亡时,呈现出“鸵鸟心态”。

只有正确认识死亡,缓解焦虑和恐惧,才能真正面对生活磨难和困苦。

人是社会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复杂的人际联结中,不论其精神品质还是道德品行,若能给他人启迪,便使死亡这一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变得有意义。

3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高校不足30所,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尚存在较多不足。

3.1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死亡教育。

转变陈旧的死亡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间习俗中忌讳死亡。

为了做到“突破传统生死观的牢笼,改变对死亡话题的忌讳,排除逃避生死恐惧死亡的心理障碍,让生死的研讨走向开放”[10],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动转变传统落后的死亡观念,揭开死亡神秘面纱,让人们逐渐正视死亡教育,这是所有教育措施实施的前提条件。

做好充分的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死亡教育较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仅有部分高校和医学类院校有相关课程。

针对于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同时,还需要教育部门密切关注死亡教育实施的进度和各类困难,做好政策性指导和调整。

此外,应成立专门的死亡教育机构或下设专门委员会,落实宏观指导、实施和监督工作,真正将死亡教育落到实处。

3.2高校是开展死亡教育的主阵地。

第一,死亡观教育课程设置。

综合考虑死亡教育的普及性和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以死亡教育通识教育公共必修课(以下简称“通识课”)为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打造“一主-两辅”的课程体系。

通识课的课程设置。

一是采取专题讲授方式。

通识课作为死亡教育的主要课程,应结合实际,划分学习单元和专题,并设计情景模拟、小组研讨等互动式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参与感;

二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互通。

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医学伦理学等医学知识,需要打造一支由医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组建的专业教师队伍,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专题讲授不同内容。

考虑不同类型高校水平差异,同行政区划的高校,可以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委员会指导下,组建“死亡教育教学联盟”,邀请临近学校优势学科教师到本校讲授,做到联盟内师资互通。

三是面向医科类院校、综合院校的医学院学生,以及国内目前仅有的5所殡葬服务专业学生,可在开设通识课之外,将死亡教育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中。

四是对于开设通识课存在困难的高校,学校可以设置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在课程时长、学分、开设班次、选修人数方面,区别于其余类别的选修课,让学生能够应选尽选,学有所获。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原本课堂内容讲授上,将死亡教育内容渗透其中,着力增强学生对死亡态度和情感、死亡信念的认知和理解。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用,发挥课程在心理沟通和疏导,心理调适方面的优势,辅助死亡教育开展。

第二,各类实践活动与体验式教学。

“一主-两辅”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创新体验式教学,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感和实践性,提升教学效果。

组织开展“向死而生,感悟生命价值文化周”系列活动。

通过举办死亡特殊议题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死亡教育现状,普及安乐死、临终关怀、缓和医疗等内容。

开展系列征文活动,或举办“生命意义和价值”交流分享会,鼓励学生运用生命叙事法,在与他人交流中,阐述自己的死亡认知和曾经有过与死亡相关的重大事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表达机会,更能帮助有死亡焦虑和困惑的学生缓解不安情绪。

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死亡教育书籍和影视作品展播,向学生推荐生死相关的优秀作品,例如:

《存在与时间》《直视骄阳》《最后的舞蹈:

关于死亡》以及《寻梦环游记》《入殓师》《人间世》《急诊室故事》等优秀影视作品。

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开展死亡教育。

结合学生实际和高校所在城市资源,带领学生到殡仪馆、革命公墓、安宁病房等实地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死亡的肃穆庄严。

此外,还可以开展写遗书、立遗嘱,撰写墓志铭、生命卷轴复写、“模拟葬礼”等体验式教学;

同时,也可以呼吁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加深学生对临终关怀的理解,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贡献力量。

3.3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是开展死亡教育的起点,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死亡意识。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每年中国死亡人口在890万左右,如果按照每个人有10个亲属来算,有8900万人会遇到死亡问题和死亡事务处理,大学生也不例外。

大多数孩子处于父母荫蔽之下,较少孩子会面临死亡场面,或者参与葬礼等,父母这一做法看似保护孩子,实则不然。

没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孩子,大多数不懂得如何表达哀痛和处理悲伤情绪。

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引导孩子面对亲人离世的现实,正确对待死亡,缓解离世之悲。

社会教育是死亡教育更加广阔的平台,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及民间组织的作用,配合学校实施死亡观教育,加强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013年,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LWPA)成立,主要任务是向人们宣传和推广生前预嘱(livingwill),填写《我的五个愿望》。

此后该协会通过微信推出“掌上我的五个愿望”。

近两年在武汉、沈阳、上海开设了一些死亡体验工作室,让人们亲身感受死亡过程。

此外,中国内地自2014年起,借鉴西方“死亡咖啡馆”模式,在上海、北京、昆明、西安等地开始举办各类主题的死亡咖啡馆活动,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死亡体验工作室以及死亡咖啡馆活动,形式不尽相同,但目的是一致的,旨在帮助人们反思如何好好活、尊严死,也在努力转变讨论死亡的社会氛围。

二是新媒体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对自杀等恶性伤害事件报道时,应避免过度渲染细节,坚持正面报道。

各类网络平台应注意对不尊重人、不尊重生命的评论和信息进行监管和处理。

只有营造出兼具人性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才能使社会成员懂得尊重生命。

4结语

死生一体,死原本就包含在“生”中,它是生存的界限,也是生存的归宿,是每个人不能逃避的话题,也是教育不能逃避的话题。

生命是一个礼物,死亡也是,面对这样的礼物,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接受它,打开它,赞美它,享受它。

“生与死:

同属一个核心/谁了解自己本来的家世,/谁就会将自己酿成葡萄酒/投身于最纯粹的火焰。

”[11]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找寻自己,发现生命意义,直面死亡,向死而生。

〔参考文献〕

[1]张文初.死亡默想[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7:

45.[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9.

[3]WorldHealthOrganization.Worldhealthstatistics2019:

monitoringhealthfortheSDGs,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EB/OL].(2020-04-28)[2020-12-20].

[4]CorrCA,NabeCM,CorrDM.Death&Dying:

Life&Living[M].2nd.Brooks:

ColePublishingCo,1997:

17-18.

[5]林楠,陈嘉熙,李春梅,等.医学生生死观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

80-83.

[6]蒋涛.优死———人生的美满结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13

(1):

49-50.

[7]杨洪菊,杨晓雯,杨朝霞,等.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12):

1487-1491.

[8]欧文•亚隆.直视骄阳[M].张亚,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639.

[10]刘向辉.生命断裂处:

让教育在场[J].江苏教育研究,2009(7):

8-11.

[11]李永平.里尔克后期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2000

(2):

5-13

作者:

冯文慧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