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媒介与国民阅读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纸质媒介与国民阅读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纸质媒介与国民阅读危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反,教育出版的比重越大,这个国家的出版业就越落后。
”程三国说,美国的大众出版物占全部出版物的比重超过60%,英国超过50%,日本甚至超过70%。
而我国图书行业2005年产值大约是500亿元,教育出版就占了75%,大众出版只占10%。
他表示,促进国民阅读也就是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2]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发布的《中国书业:
产业困境与整合之路》报告显示,中国书业与中国GDP发展速度、书业规模的增长与潜在消费群体(教育人口)的增长形成很大反差,由于中国还不是一个“阅读社会”,阅读人口不足,中国书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价值还远未充分体现。
如果中国的阅读人口有一定的增加,就必然会给书业带来增长。
一、纸质媒介的危机
(一)大众阅读率下降
2006年中国科学出版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时.国民阅读率为60.45%,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为48.7%,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2003年只有51.7%,比1999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下降了7.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下降了9、6个百分点。
杂志阅读率为46.4%,不到一半。
而1999年国民的杂志阅读率超过一半,达到了57%。
2005年,城镇居民的读书率为58.8%,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
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为43.0%,平均每人每年读3.3本书。
我国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占5%左右。
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上网阅读率1999年是3.7%,2003年增加到18.3%,到2005年己增加到了27.8%,7年间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调查得知:
2005年,在识字的成人群体中,有51.3%的人连一本图书都没有读过,这一比例首次超过半数。
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因此可以认为目前我国面临阅读危机。
[3]
国民阅读率低下是国民文化素质下降的重要信号,我们绝不可无动于衷。
鉴于我国国民阅读率总体不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距离较大,所以摆脱国民阅读危机,营建阅读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必须采取自上而下的措施,发挥阅读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
以求改容更貌,使我国跻身于世界阅读之林。
(二)纸质媒介作用降低
纸质媒体包括的总类很广泛,是指以纸张或者类似纸张的其他物质作为文字或者符号的载体的一系列媒介的总称,包括传统的书籍,报纸,信件,海报等等,这里的纸质媒体主要讲的是书籍,杂志和报纸。
自从文字发明以来,纸质媒介就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多媒体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纸质媒体受到严重的冲击。
纸质媒体落后于网络媒体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纸质媒体及时性不强,互动性不强。
新浪,搜狐的新闻可以做到每隔半小时内更新一次,保持与新发生事物同步,而报纸则不可能。
这是纸质媒体的先天性劣势。
现在的社会都强调资讯的快捷,更多的上班族看新闻多去门户网站,网络媒体的先天性优势也已经改变了人们吸收资讯的习惯。
纸质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缺少反馈呢,所以造成信息不对称,这也是纸质媒体的先天性劣势。
而网络媒体不同,充分给读者的权利,而且,人们发在网上的文章和信息,可以获悉反响,比如看看评论,跟帖之类,纸媒上这些都不能做到。
其次,纸质媒体条款太多,太过格式化,而且流程复杂。
一篇在网络上受欢迎的文章,却不见得能被报社相中,原因就在纸质媒体条款太多,太格式化。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现在的人都有“猎奇”心理,朝奔“八卦”“恶搞”之类而去,搜狐在娱乐上的成功就是个例子,这个是大势所趋,平面媒体不与时俱进,被超越是一种必然。
纸质媒体不同于网络媒体有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话负责与否的问题。
由此,两者在流程处理上大相径庭,文字如果上纸质媒体,经历的过程会很多,很漫长,而网络媒体不同,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
有这些问题在,纸质媒体落后于网络媒体是一种必然。
二、国民阅读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多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
1、网络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
国民阅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国民传统阅读的冲击。
据悉,中国青年报甘肃记者站对兰州九所高校进行了一次关于:
“网络时代大学生读书状况”调查。
当问到“网络的普遍应用对于大学生读书有没有影响?
”时,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这个影响比较大,只有5.3%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影响。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37%的同学表示上网占用了读书时间,35%的同学认为上网改变了读书习惯。
同时有31%的同学认为上网对读书心态有影响,17%的同学认定网络环境破坏了读书环境。
两项总和高达48%。
[3]网络正在破坏着学生们的读书心态,年轻人不再进图书馆,开始习惯在网上读书看报,从而使得读书成为一种“泛读”现象,不再有精读。
不读书的直接结果是,思考的人少了,行动的人多了。
“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者对此不管不问,装聋作哑。
”
2、媒体的多元化对纸质媒体的冲击
除了网络媒体的冲击以外,媒体的多元化也对传统的纸质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例如,电视、VCD、DVD、游戏的城乡普及也造成国民的阅读危机。
各种影视媒体的发达,导致人们处理不好看电视与书本阅读的关系,放任自流,从而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习惯很难养成。
而且人们对那些新兴的大众媒体的兴趣远远大于阅读,其中,电视成为“第二上帝”,传媒成为“第四权力”(前三位是立法、行政、司法)。
英国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死前曾发表一篇论电视破坏力的文章认为:
电视把学校、图书馆赶出了人们的生活。
(二)人们的生存压力带来的功利性阅读心理
阅读危机的社会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转型期的浮躁与喧哗,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心态。
在当前的环境中,有一部分人确实在为生计而奔忙,他们生活节奏紧张,无钱更无暇读书,这样,没时间就成为阅读危机的另一个最重要原因。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完成的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没时间”读书的主要为中青年,一半以上20多岁年轻人认为自己“没时间”读书,比例高达54.2%;
50.7%三十而立的人和49.2%年过不惑者也“没时间”读书。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兰洲9所高校调查显示:
有17%的学生一年中未购一本课外书,8%的学生几乎未进过图书馆。
[4]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娱乐休闲方式增加,比如说:
听听mp3、唱唱卡拉OK、看看DVD、健健身、美美容等,从而导致这部分人们没有时间进行阅读。
1、学生在各阶段的压力
中小学生的应试的压力是当今学生远离阅读的一大原因。
一种重要的情况是当前中小学生的作业多,虽然一直说是在减负,可是教委的政策不稳定。
不少学生照样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如:
奥数班、作文班、英语班、等等各类的兴趣班。
像这样的培训班开开、停停;
停停、开开。
导致学生的生活没有规律,没有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另一种情况是升学、择校、高考等等都是以分数来录取。
许多家长认为成绩第一,看课外书是逃避学习的一种借口。
第三种情况是农村的孩子没钱买书,有的农村学校几乎没有图书室,农村的孩子有的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
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压力冲击了他们的阅读的可能性。
以及在校期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四年来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比如说:
外语过级、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压力过大;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剧,很多大学生都要参加等级证书、考研等等各项考试。
农村青年大多没考上学的都外出打工或者是学技术,还有就是早年成家拖儿带母的生活压力大,没条件也没时间看书。
2、成人的就业压力
现在各个单位定编、定岗竞争激烈,所以成人面临工作的压力,很多人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岗位,或者是已经下岗,面对家人老、小要糊口度日,面临再就业的压力,所以无心也无钱买书、看书。
而更多的农村成年人大多数为了子女读书都外出打工挣学费,没条件也没时间进行阅读。
3、生存压力让阅读更趋功利性
不仅如此,现代人快节奏的生存方式使其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图书。
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表明,“没时间读书”也是制约图书阅读率增长的最主要原因,甚至很多青年人已“不习惯读书”。
有近25%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
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读书时问增加了。
[5]有些上班族在上下班途中还看看报纸和杂志,有些人则连报纸杂志都没时间看,更不用说读书了。
可见功利性的阅读也是阅读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纸质媒体质量的问题
纸质媒体衰落,阅读危机出现的原因还在于当前纸质媒体的质量不高,缺少精品图书。
所以,出现了可看的书很多与“无书可读”的怪现象。
可是总是不知道本书好,没有多少好书可读,如今市场上缺乏把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的书籍。
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能接受的读物十分缺乏。
所以人们说,“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什么书都有,垃圾泛滥,知音难寻,所以书不敢读;
这是一个速食的时代,书成为纸做的快餐,令人兴味索然,所以书不屑读;
这是一个功利的时代,出书只为销量计,读书只为稻梁谋,所以书不会读”。
图书市场琳琅满目、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图书上市,使读者无从选择。
时间久了人们也就不想读书或不愿读书,所以就出现了“无书可读”的现实情况。
在第四次阅读调查中还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不知道读什么”书,并认为“没有可读的书”。
而据调查,这“一部分读者”是最具备“文化人”素质的,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和高校学生。
这同时也反映出一直困扰着我国出版业的老问题——精品图书缺乏,图书产销不对路。
虽然近几年,我国图书出版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单从我国2005年出版图书222473种、总印数64.O2亿册(张);
出版报纸1931种、总印数412.6亿份;
出版期刊9468种、总印数27.59亿册的数字看,中国书报刊出版总量已居世界首位无可争辩。
但是,从1999年我国图书的出版销售就在66.7亿册这个数字徘徊。
这不能不归罪于图书精品太少,有创意、吸引读者眼球的图书凤毛麟角。
而在图书市场上,选题跟风、模仿现象严重,再加上盗版书、伪书充斥,都极大地影响和伤害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了读者对图书的预期值。
读者对书籍的文本内容产生失望情绪,导致他们转向其他媒介获取信息和知识。
三、应对阅读危机的策略和方法
应对阅读危机的策略和方法应该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在分析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一)积极倡导全民阅读
1、政府的倡导
倡导国民阅读,首先必须让人们明确纸质媒体阅读的重要性。
尽管当前电视把一切变成了娱乐,互联网也改变了几乎一代人的阅读方式,但纸质媒介传统的阅读却不可取代。
清水英夫认为,“一般的情况是,以新闻信息为中心的信息的传递,是随着新媒介的发达而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的。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认为活字媒介已经过时,图书的使命已经结束。
否定图书、轻视图书,就等于舍弃了我们文化的最基本的部分。
现在的新媒介,即使成为信息工具,也不能成为思想的担当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就是思想本身。
”[6]关于这点,曾任联合国哈马舍尔德图书馆馆长的列夫·
乌拉基米洛夫也说过:
“不管采取何种新颖的传播手段,都不能完全取代作为信息源的图书。
”“图书是一种持续性的信息手段,它像一个巨型的储油罐,如果需要的话,随时可以从中摄取不同数量的信息。
”可见,与其他媒体相比,书籍等印刷媒介对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个人品位和完善自我修养的教化作用尤为明显。
所以倡导国民阅读,首先要让人们明确纸质媒体的重要意义和其不可替代性。
2、借鉴外国的经验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阅读型社会,要提高国民素质,首先要使更多的人读到好书,养成读书习惯,而这又离不开读书指导。
在全社会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背景下,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有影响的全民读书活动,非常必要。
当然,建设阅读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努力,小范围、短时期的尝试很难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了解,一些国家已经积极采取措施,倡导全民阅读,应对阅读危机。
比如英国就设立了由政府主导、民间机构全力参与的全国阅读年。
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一个全年的活动,转变英国国民的阅读态度。
在全世界最有影响的是“爱丁堡国际图书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8月在苏格兰的爱丁堡举办国际文化节,其中包括艺术、图书、电影、音乐等。
图书节是文化节的一部分。
而美国政府自1995年提出“学童读写运动”,陆续提出“美国阅读挑战”、“阅读高峰会”等计划,并明确规定高中生必读的21种书,从荷马、柏拉图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直至《共产党宣言》、《圣经》。
美国从1995年起还发起“反电视运动”,将每年的4月22日至28日定为“关闭电视一个周”,呼吁美国人在这一周的时间内关闭电视机。
目前,这一活动已经在英国、加拿大、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得到响应。
国外的这些先进经验可以作为我们摆脱阅读危机的借鉴。
3、发挥全社会的推动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当前我国全民阅读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宣传和推动全民阅读,取得了很大成效。
在2006年世界读书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l1家部委共同向全社会提出,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
另外,为提高9亿农民的国民整体素质,政府正在实施一项面向农民的公益性文化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期望在未来的5年内,通过在一些居住相对集中、人口密集的村庄建设20万家“农家书屋”,以缓解农民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
各地各部门也纷纷以各种形式应对阅读危机,倡导全民阅读。
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工作委员会已着手策划“21世纪新阅读行动”,呼吁上海青年“书人”——图书的创作者、设计者、生产者、服务者、流通者、销售者和研究者,积极主动创造新型、多元的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产品,开拓图书阅读的一片新天地。
一些地区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北京市的“读书益民”工程已经列入市政府折子工程。
计划从2005年起连续5年,筹集政府资金2000万元,为全市边远山区农村、农村中小学、来京务工人员聚集地捐建1000所“益民书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书屋网络系统。
北京市委宣传部每年拨款250万元、市财政每年拨款150万元支持“读书益民”工程。
相信通过各方长期不懈努力,纸质媒介阅读率得到提高,公民文化水准基本素质都能得到整体提升。
就北京市所作的努力可以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二)完善法制加强网络监管进行媒体素养教育
所谓媒体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健康的媒体评判能力,指导公众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媒体及其信息资源。
有鉴于网络的快速、互动、开放及多媒体等特性,可以尝试创建未成年人网络德育阵地。
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生动地传播网络媒体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开设栏目和未成年人进行谈心和沟通。
正确引导青少年如何上网?
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在全社会振兴阅读,大力提倡创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图书馆网点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图书馆(室)的职能作用,引导人们走进图书馆、热爱图书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
最终使阅读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推进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是解决目前阅读危机的一种有效方式。
我国应该由政府设置机构,向全社会发出“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提出“人人有书读,家家飘书香”的口号。
[7]将图书馆、书店列入城市规划中,做到每个社区都有书店、图书馆。
加快农村图书室的建设做到资源共享,组织城市各中、小学校向农村图书室捐书活动,加强农村图书室的藏书量从而丰富资源。
使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都能读到并拥有自己喜爱的一本书。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发起一个“反电视运动”号召各个家庭在每年的4月下旬关闭电视一周。
这一运动得到不少家庭的响应,并且波及到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
从而使更多人们从电视、游戏中解放出来。
信息资源共建是解决阅读危机的基础,也是关键。
(三)注重早期阅读的推进工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终身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取决于有效的早期阅读。
“美国一年级儿童每年读3万字,中国一年级儿童每年读4900字,少于美国儿童的1/6。
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至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至3岁才开始阅读。
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世纪蓝图市场与研究咨询公司首席研究员张守礼在《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报告中这样写道。
在报道中,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广泛开展了阅读促进运动,其重点放在儿童阅读的促进和基础教育体制的变革上,从而掀起了教育领域的阅读促进风暴。
可见,要养成和建立早期阅读机制,应该推广科学的早期阅读理念和方法,指导家长和教师的有效参与分享,帮助儿童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为终生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人的一生中心智生活最活跃的时期是在青少年时期,人生的阅读最佳时期恰好也在这一时期。
因此,要全面推动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乃至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活动。
其次,应该注意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在中小学广泛开设“阅读课”。
学校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比如说严禁那些低水准、暴力、色情等读物充斥青少年的读物,也就是教孩子们如何阅读;
如何选择图书、如何速读等等。
使广大的青少年早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说:
“开卷有益”,然而现在,有些书并不是有益的。
全民阅读要有导向,图书馆是书之渊薮,也是读者集中阅读之地,交流之地。
在读者不知如何选择好书时,各图书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提高公民对图书馆这一终身学习而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的认知度,图书馆应做好创新服务工作,做好导读工作,正确引导读者如何亲近书、热爱读书,让读者读到有益人生与社会的书。
以上只是笔者针对目前国民阅读危机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应采取的措施。
当然还不够全面,希望在提高国民阅读率时能得到有效的实践。
当今世界。
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读书率是一个强国兴邦的象征。
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小养成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
多读书,读好书,以丰富的知识提升素质,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读书率,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增加人们的阅读时间
阅读危机下,“没时间”读书的主要为中青年,“忙”只是表面现象,这种现象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最关键的是人们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都成了“盲人”。
所以要牢固树立终生阅读的理念。
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和风尚。
正确处理好应试压力与素质教育及其与升学率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三方面相结合的难点,不能仅靠政府政策的出台,还需要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配合。
关键是要使整个社会在用人机制以及人才评价上以重能力为主而不是以考分为主的多元化,用人标准蔚然成风。
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布置作业适量。
家长真正的做到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闻,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
可以设立读书日,企业单位要对员工读书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条件和进行鼓励,例如建立图书阅览室,在休息室放置免费书报,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这些都可以增加人们的读书时间,努力使读书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五)提高纸质媒介的质量
应对纸质媒体的衰落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提高纸质媒体的质量,增加纸质媒体中的精品数量。
阅读危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无书可读”,可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让大家有书可读。
一方面要求,出版社出版适销对路的书刊;
另一方面要求,出版社和其他出版机构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而不是单纯的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出版活动。
努力增加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精品图书。
对于文化艺术类图书要在内容和装订等多个方面下功夫。
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图书和报刊的出版工作要进行有益的引导和监督,确保出版物的质量。
1、纸质媒体要进一步走市场化道路
事实证明,纸质媒体的最大缺陷是必须通过发行渠道(即人这个载体)才能到达受众,因此如何从发行渠道这个角度加强与媒体自身的亲和力就成为拓展市场的关键。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报纸、杂志(尤其是主要在当地发行的)由邮发改为自办发行,不仅是从降低经费上考虑,而且也加强了对发行队伍的管理、激励,使媒体进一步接近市场,更好地掌握读者的需求,使得媒体的每一步动作更具科学性、实用性。
对以零售为主的报纸、杂志而言,如何让社会上各级零售商对报社、杂志社产生亲和力,让其竭尽全力去打开销售局面,成为发行量上升的根本所在。
如新疆《乌鲁木齐晚报》曾经以一个整版的篇幅,以《风雨卖报人》为题刊登了一组卖报人顶风冒雨卖报的照片,当期报纸为每一位卖报人珍藏,许多卖报人表示:
从来没有一家报社这样想到我们卖报人,《乌鲁木齐晚报》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使命感。
由此,卖报人尽力推销该报,也使《乌鲁木齐晚报》超越当地晨报成为新疆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对于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纸质媒体而言,当原有市场份额出现下降时,开辟新的市场就成为保持媒体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如由广州日报社创办于80年代初的《足球》报,当时独树一帜,且立足于广东这块沃土,一度成为全国个人订阅量最大的报纸。
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其他地区的报业也进入了足球这块热土,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人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关注足球的人数在减少,以沿海地区读者为主要对象的《足球》报面临冲击。
1995年,中国足球甲A球队四川全兴面临着可能降级的命运,四川球迷通宵排队求购球票。
《足球》报深感西部足球市场之潜力,由总编严俊君撰写了《保卫成都》一文刊登于头版,一下子“保卫成都”之声响彻大江南北,最后四川全兴队终于保级成功。
从此,《足球》报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大西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2、“百花齐放”与加强监管相结合
百花齐放是要求纸质媒介丰富自己的内容,提供可读性,这是提升纸质媒体整体素质的更本和基础。
加强监管就是要求有关部门对纸质媒体加强监督和管理,提供其质量,杜绝不健康的东西和不利于纸质媒体质量提高的内容出现。
百花齐放要体现在对纸质媒体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方面,纸质媒体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方式存在,例如,近年来做工非常精美的收藏性书籍,以及做成64K版本的精装图书很适合随身携带;
还有的书就是电影或电视的剧本,内容和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