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书法书写姿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6916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书法书写姿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生书法书写姿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生书法书写姿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生书法书写姿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生书法书写姿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书法书写姿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生书法书写姿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书法书写姿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书法书写姿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

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腕来书写。

  悬腕,即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臂仍靠在桌上的书写方法。

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

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臂,悬肘即右手执笔时,手臂悬空的书写姿势,活动范围大,这种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

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

  采用坐势书写时,一般适合写两寸以内的较小的字,如小楷,晋人行书,唐人楷书等。

练毛笔字,在起步阶段时,因对毛笔的性能一点也不熟悉,可先用悬腕法写二三寸见方的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笔法稍有把握以后,手也慢慢听使唤了,可采用悬肘法来练习。

当然,突然将手臂全部悬空,一上来有一定的困难,手会酸麻、疼痛,只要坚持便会解决。

快则一个星期,慢则一个月。

如果开始阶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写的字还没有原来枕腕时写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辈子手臂都悬不起来。

  运指、运腕与运肘

  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

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

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

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小楷或寸楷(一寸见方的楷书字)时,手腕(手拿根部与胳膊下端相连的可活动部位)枕于桌上,握笔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于笔旁,手掌也尽量竖起,手背与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夹角,古人称其为“脱平掌竖”,握笔的食指与拇指间形成如“凤眼”状的扁圈,这种执笔法叫“凤眼”。

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措字,不能用枕腕法来写了。

  则手指拨动的范围很小,写不了大楷字,二则手指拨动大了笔就倾倒,会出现病笔,应该用运腕法来写。

运腕法,手腕必须悬起,手掌自然放松,手背与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夹角。

如果写再大些的字用悬腕法,因为肘关节枕在桌上写竖画时很容易写歪了。

所以,写大字时,手臂一定要悬起,即使是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楷,悬起手臂练也是相当有益的。

写斗大的大字,不仅手臂要悬起而且人要站立起来书写,这时执笔的手掌也随之而平缓放松,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与桌面成平行状。

古人称之为“平覆式”。

这时手腕完全放手,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上下运动,写大字时是以运肘与运腕相结合来完成的。

  除了小楷以外,我们不赞成纯粹用运指法来写毛笔字。

有的人练悬肘写大楷,手臂、手腕虽然悬起来了,但仍处于静止僵死的状态,书写时还是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而且笔杆倾倒得很严重。

这就失去了悬肘的意义。

悬肘应该尽量少运手指,而以腕、肘的运动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

笔杆也不是一定要始终垂直于纸面,在书写的过程中,笔杆可以略作自然的倾侧,但幅度要小,一般写楷书时笔杆应经常保持垂直状态。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

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

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

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采用此种姿势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字。

  蹲势,蹲在地上,两脚分开,略比肩窄,左手按纸,右手悬臂执笔,一般是在大的厅堂空地上写,便于把握通篇章法,这种姿势适合于巨幅长篇(写巨幅作品时脚可踩在作品上面)。

执笔方法

  如何正确执笔是能否正确用笔的前提,是能否把字写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它被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所重视。

只要我们翻开古今书法理论的典籍,关于执笔方法的探讨比比皆是。

如握管法、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四字法,回腕法等等。

这些方法各有短长,各具特点。

  一个初学者应该怎样执笔呢?

可以概括为:

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

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指实掌虚

  怎样执笔灵活一些呢?

当这个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翻阅古今有关执笔的诸多论述,从中发现唐太宗李世民的“指实掌虚”说与唐代韩方明的“虚掌实指”说是最富于智慧的。

他们可谓不谋而合,一同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

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

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

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

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

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

古人说,“虚可容卵“。

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

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最为普遍的是执笔法中的五字执笔法。

当代有关书法基础的教科书,都认定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执笔方法。

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对五字执笔法极为推重,他在《书法论丛·

书法论》中说:

“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之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的,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

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沈先生的观点是否有些绝对,我们暂且不论。

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五字执笔法的影响力是广泛而巨大的。

  下面我们对擫、押、钩、格、抵五字的含义作一简明的解释,以帮助大家了解这种执笔方法的特点。

  擫,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笔管左侧按住笔管。

  押,通压,是从上而下用力的意思,是指食指第一节在笔管右侧从上而下用力与拇指相对夹住笔管。

  钩,是弯曲,钩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弯曲如钩,用第一节指肚前端钩住笔管前面。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从后向前推挡笔管。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紧靠无名指辅助它向前推挡笔管。

  五字执笔法是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

在运用五字执笔法时,注意用手指第一节的中上部分执笔,掌心自然空虚,即可符合“执实掌虚”的执笔要求。

因此,我们认为初学者可选用这一执笔方法。

  其实不必拘泥以上的“五字”这个形式,笔者觉得现在用“捏钩顶扶”四字执笔法更通俗,更容易被初学者接受,下面也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

  捏,大拇指与食指“捏”住笔杆中部,能自由转动笔管。

  钩,用中指第一个指节的指肚前端从外面往里“钩”住笔管。

  顶,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从后向前“顶”住笔管。

  扶,小指紧靠无名指,“扶”着无名指向前“顶”住笔管。

  在我们明白了指实掌虚的作用之后,为了学好书法,还要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知识--执笔的位置与执笔的松紧等。

我们可以将笔管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执笔靠下,笔的活动范围小,运笔就穏健。

执笔靠上,笔的活动范围大,运笔就灵活。

那么执笔时究竟靠近那个部位好呢?

这要根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的大小来确定。

一般的说以字体来区分,写篆书、隶书和楷书,执笔宜略低,低可稳健;

写行书或草书,执笔可略高,高可灵动。

以书法风格来区分,工稳严谨的风格,执笔宜低,豪放洒脱的风格执笔宜高。

以字的大小来区分,写小字执笔宜低,写大字执笔宜高。

  以上所说仅是一般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则。

书写者在具体的书法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书写的执笔位置,以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创作。

  切记,探讨执笔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把字写好,凡是有利于写好某种字体或某风格的都是可行的方法。

下面再谈谈关于执笔的松与紧的问题。

很久以来,民间盛传王献之学书的故事。

相传他小的时候,一天正在练字,他的父亲王羲之悄悄地来到他的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竟然没有抽掉,于是,王羲之高兴的说:

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名气。

这则故事是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论著作《书断》中记载了留传下来的,只是个传说而已。

然而,后来的人们多依据他来说明执笔以紧为好,实际这是一种误传。

一味强调执笔紧是失于偏颇的。

执笔紧,易于稳健;

执笔松,便于灵活。

但是执笔过紧则不能灵活运笔,使点画受到制约。

执笔过松,则会失去对笔的控制,使点画难以成形。

因此,执笔的松紧要依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形的大小来决定,应以松紧适度为宜,这个度就是在写一种字时能执笔稳健,又挥洒自如。

运笔用墨

笔墨是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

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达到的气息,章法,意境等诸方面的艺术语言。

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

书法是一门非常讲究线条造型的艺术,书法线条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

所以,学习书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用笔。

前面已经讲过执笔方法,但会执笔并不能说掌握了笔法,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用笔《古画品录》中六法:

骨法用笔。

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

具体来说用笔要沉着、痛快,讲究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变化。

提按。

笔按下去写,笔画就粗,提起来就细。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书写过程中,毛笔不停地提按,逐渐形成一种不由自主的跳跃,因而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笔画来。

惟其如此,书法线条才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顺逆。

运笔每写一个笔画,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起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

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

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笔画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有时还要学会“侧锋用笔”,或者涩势前行,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

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楷书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逆锋运笔,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有时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更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

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

正侧。

中锋运笔,笔杆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写出的线条圆润遒劲,挺劲爽利。

侧锋运笔,笔管左右前后偏倒,锋尖侧向纸面,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线条或粗壮老辣,或飘逸秀雅,多用于行草篆隶。

藏露。

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写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

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

快慢。

运笔快慢也直接影响到线条的质量,运用恰当的话,快则笔画爽利苍劲,慢则厚重敦实。

快慢节奏控制的好,写出来的线条也自然富有韵致,耐人寻味。

说到底,笔法是一个书写技巧问题,要掌握笔法,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

二要顺应自然,不娇揉造作。

三要在行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再谈谈用墨,古人写字都是研墨书写,非常讲究墨的水性,以达到最好效果,研墨要先加水,但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磨墨要力匀而急缓适中,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墨一般随磨随用,可这太费时费力,我们现在大多选用专门的书画墨汁,常见的有中华墨汁、一得阁墨汁、曹素功、红星墨液、日本玄宗墨液……这些墨汁适当兑些水调和一下,更利于书写。

一般对墨的要求,清、润、沉、和。

清,层次分明。

润,墨色滋润。

沉,不浮躁。

和,相互融和。

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润等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

浓墨。

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

宋代苏轼作书善用浓墨,东坡居士谓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观其书违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力透纸背。

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下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淡墨。

淡墨作书予人淡雅古逸之韵,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

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最擅长用淡墨。

董其昌书迹书禅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烟火的气息。

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

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

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

枯墨。

飞白、枯笔、渴笔是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

飞白。

其笔触特征为笔画中丝丝露白。

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于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刷墙成字得到启发,便心领神会用于书法创作中称之为“飞白书”,曾经广泛应用于汉、魏官阙的题字上。

唐代武则天喜作飞白书,有《升仙大子之碑》的碑额飞白书传世。

枯笔。

是指书写时笔毫墨干,用笔迅猛磨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糙的笔触线状。

宋代米芾善用此笔法。

渴笔。

是指那种疾中带湿,枯中有润的墨痕,运笔迅疾遒劲,似干而实腴,古人称之为“干裂秋风”。

当代书家不少书家喜用此法张扬自我个性,丰富作品更多的内涵、意境,给予枯笔、渴笔的运用以新的表现力与生命力。

枯墨宜于表现苍古雄峻的意境,适用于这类风格特点的篆、行、草书的创作。

润墨。

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晕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

由于墨之润滋,故尔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晕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而不秾肥的韵致。

中国画运笔用墨方法十分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

如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

”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

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要“如屋漏痕”。

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

所谓“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

二是指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

”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书写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表现的对象达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

临帖是学习笔法墨法的不二法门。

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掌握不了笔法的。

临帖的必要性

王铎《临王昙首昨服散帖》

(五十五岁作)1651年

“临帖”是学书法者从规矩入手,从古今优秀的书法范本入手,使初学者从传统中掌握前人的用笔和结体,使其有法度。

“临帖”易得前人笔意。

赵孟頫说:

“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临帖”是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最基本保证,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

世界上的各门艺术中,恐怕只有书法与他的传统联系的如此紧密,离开了对传统的继承,书法几乎不能前行。

从临帖可以了解笔画肥瘦,间架结构,墨色的浓淡枯润,运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换锋,接搭引带等等。

历史上有多少狂妄的“创新”者,在推倒了传统之后,也都在还没有摸到书法大门的时候就倒下了。

所以,聪明绝顶的米芾在45岁以前竭力集古字,临帖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45岁以后才一变,遂卓然成大家。

明末清初的王铎在中年后,自己个人风格已形成,但仍然大量临习阁帖,以至于能熟练的将不相连属的阁帖中王羲之的信札,随意剪裁,写成一幅,足见其对阁帖的熟悉程度。

“临帖”是走向书法颠峰的捷径,只有通过“临帖”才能进入到创作。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使前人书迹为我所用,也就是常说的“后与古人离”。

临帖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信心+细心+恒心

首先树立写好字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出一手好字来,下笔坚决、果断;

其次练字时要用“心”去练,不能盲目地“抄”帖,仔细观察每一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向、每一字的结构、每一行字与字的关系、每一篇整体的面貌……长期这样训练,如果你能坚持下去,你的字定会令人刮目相看——这就需要恒心。

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练了这么久,怎么没有进步,反而好象退步了?

这时,你不能气馁,这很可能是你进步的标志——因为你的眼光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自然你就越来越对你的字不满意了。

也可能你的字正处于转型时期,显然有些看不顺眼。

二、取法乎上

学书必须要选择碑帖。

到底临什么样的碑帖?

练字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在那些方面加强练习,然后量体裁衣,选择自己喜爱的字帖。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孙过庭语)——临帖一般以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经典碑帖为主,这样少走弯路。

选择碑帖的版本,尽量选择初拓本,避免修复本、翻刻本、重刻本和伪本;

如有真迹墨本,那当然最好,但要注意墨迹本的印刷品质。

现在市面上字帖比比皆是,良莠不齐,有些出版社出于赢利,鱼目混珠,将碑刻修整光洁,将石印本套色做旧等等手段花样甚多,学书者不可不察。

建议购买上海书画、文物、西泠印社等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字帖。

好的碑帖不仅供我们临摹学习使用,更可以摆在案头时时观摩欣赏。

三、“专”一则博

荀子曰:

“好一则博”,“一”是“专一”。

初学书法,要先“专”一,后博学。

刚开始练字的人,先是选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集中精力,花三五年时间,专心致志练下去,不可朝三暮四,随意更换字帖。

这是因为每一本字帖都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如果今天临这本,明天临那本,到头来哪一本也写不像。

只有待一本字帖临像了,写熟了,掌握了基本技法,再换其他字帖,那就会得心应手,博采众长了。

四、先“入”后“出”

对新碑帖进行临习的开始阶段,必须以帖为主,克己入帖。

临写时做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语),此时,可以用双钩,描摹、幻灯放大,等等手段对原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与临写,临写的量要大,尽量去掉自我理解的因素在手上出现,做到熔“入”原帖,做到毕肖,甚至包括用纸、用印、用墨、用笔、字形、章法等等。

同时要分析能与碑帖象的因素,一个细节也不要放过。

经这样训练以后,对原帖已了如指掌,然后可以以其一点作阐发,笔法、形态、神韵俱可,忽略其它各点,取我所用,进行有目的的临写,再融入自我的书风,此时帖为我所用,达到“出”帖为“我”的目的。

五、避免“抄帖”

学书不是机械的重复,苦练还要巧练,平常练字不要养成“抄帖”的坏习惯,用笔率意、不加分析、涂涂改改是练字的大忌,“抄”得越多,错得也越多。

应学会“读帖”,即多观察、多分析字帖,推敲每一笔画、每一行字、每一篇字的书写——某一个字没有写好,我就对照原帖多观察、多分析、多比较,然后再临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样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

什么事就怕“认真”两个字。

临帖应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

临帖要从所临碑帖中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和营养,挖掘出精神的本质,对符合时代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合,同时也是对不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的抛弃。

临帖是创作的准备。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研究其规律,让帖中的笔画、结体节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书法艺术之门而进行创作。

这是创造选择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创作中。

临帖是进入创作的基础,创作是对临摹的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