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状元堂高考艺兼文小班上课时间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6764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北状元堂高考艺兼文小班上课时间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黔北状元堂高考艺兼文小班上课时间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黔北状元堂高考艺兼文小班上课时间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黔北状元堂高考艺兼文小班上课时间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黔北状元堂高考艺兼文小班上课时间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黔北状元堂高考艺兼文小班上课时间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黔北状元堂高考艺兼文小班上课时间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北状元堂高考艺兼文小班上课时间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黔北状元堂高考艺兼文小班上课时间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数学

英语

55—11:

40

 

2:

30—3:

3:

25—4:

10

4:

25—5:

历史

5:

20—6:

05

7:

00—7:

45

晚自习

45—8:

30

2物理

1物理

“金克木”的缘由

——铜仁与桐梓的纠结

刘新华

1926年至1935年间,贵州省是周西成创建的桐梓系军阀的天下,但在王家烈统治贵州期间,铜仁人在贵州的军政界颇据要职,从桐梓系骨干分子手中夺去了相当部分权力,致使桐梓系军阀骨干深为不满。

由于铜仁的“铜”是金旁,桐梓的“桐”是木旁,便有了“金克木”一说。

“金克木”的舆论流传开后,桐梓系担心铜仁派将取代桐梓系,对铜仁人的不满便向担忧和恐惧升级。

  要说起“金克木”的缘由,首先得从桐梓系军阀的形成说起。

  桐梓系军阀首领周西成在1912年随新军席正铭围攻兴义军阀和滇军把守的铜仁城时,还仅仅只是一名副目,这是新军最小编制“棚”的副职。

“棚”相当于一个班,每棚正兵四名、副兵八名,正副目各一名。

然而周西成就是从一个小小的相当于副班长的副目做起,靠着枪杆起家,最后统治全省,形成了“有官皆桐梓”的独立王国。

  1918年春,由桐梓人黄道彬任营长,周西成任营附长的第六团三营,在旅长熊其勋被杀后开进铜仁,归入卢焘的黔军第一混成旅第十团二营。

  1920年,黄道彬调任黔军总司令部中校副官,周西成由第1混成旅第10团第2营营附长升为营长。

周西成升营长后,调整内部人事,将其同乡毛光翔任营附长、刘楷森、江国璠、王家烈分别任第六、七、八连连长,为以后的第25军及桐梓系军阀打下基础。

1922年,周自任旅长。

6月,投奔四川“讨贼军”总司令石青阳,石委任周为讨贼军第一路军第二混成旅旅长。

1923年,周西成升为师长,并在四川涪陵召集犹国材、侯之担、蒋在珍、车鸣翼等军官开会,排定属下4个旅的继承序位为“群(毛光翔、号群麟)、绍(王家烈,号绍武)、佩(江国璠,号佩玙)、用(犹国才,号用侬,接替病故的刘楷森任旅长)”,以防自己不测后桐梓系在继承上发生内讧。

短短的六年间,周西成的部队在贵州迅速异军突起,1925年,周西成任贵州省长,9月,其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5军,周兼任军长,独揽了贵州的军政大权。

  1929年周西成死后,按周生前为预防桐梓系内讧而立下的接班人顺序,由毛光翔任25军军长兼贵州省省主席。

但蒋介石为了分化贵州的军事势力,终于在1932年2月5日让王家烈独揽了贵州的军政大权。

  王家烈也算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有点像民间传说中的薛仁贵。

王家烈于1893年生于桐梓县新站小水的一个贫寒之家,年轻时,曾靠帮人背运盐巴维生。

  王家烈帮人背运盐巴的生涯是众所周知的,为此王家烈还得了一个“盐巴老二”的浑名,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背盐巴的棒棒”的意思。

同时,王家烈不仅力气大,食量也大,就是当了省长,也还是用大碗装饭,说用小碗你们难得给我添饭,所以我说他有点像民间传说中的薛仁贵。

但是,在《万氏族谱》中记载谱主万淑芬时,却有这样鲜为人知的记载:

“其夫君王家烈,少曾为万家帮运背盐巴。

”想不到当时的待业青年王家烈,竟然曾经是万淑芬家的打工仔。

  万淑芬虽然出生在铜仁偏僻的农村小江口板栗园,但万家门前一幅“一门二令尹 

三代五公侯”的对联,已足以说明这颇具气派的乡间宅院决非寻常百姓家。

  万家的老祖宗姬高,原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因辅佐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有功,封地于毕,以国为姓为“毕”。

毕氏世居毕地,繁衍了十五代后,因在晋国做官毕金于周惠王庚申岁(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帮助晋国灭掉了魏国,晋献公指万水赐姓为“万”,方才以“万”姓和“魏姓”繁衍至今。

  万淑芬的祖父万希文,生了万开信和万开桓两个儿子。

万淑芬的伯父万开信,原是铜仁府学的优廩生,曾任湖北按察司正七品的经历和沔阳州正六品的州同。

民国成立后,任贵州临时省议会议员并连任第一届正式省议会议员。

万淑芬的父亲万开桓也曾是国子监的太学生。

  万淑芬从小就在这世代书香的家庭中耳濡目染,因而还在做姑娘时,就在小小的铜仁城中颇有名气。

  王家烈于1914年8月起入黔军当兵,从戎后曾驻防铜仁,在铜仁任连长时,因仰慕万淑芬的芳名,托当地绅士、清末举人翁小南等多次为其作伐,最后终于谈成了婚姻。

  当年家中的一个背盐巴的棒棒,竟然成了自己的女婿,这是万开桓始料不及的。

然而,当1926年腊月二十三日万开桓去世后,灵柩由板栗园乡下抬到文笔洞野鸡山万家坟地下葬,因刚刚成为万家女婿的王家烈这时已经升为师长,并驻扎在铜仁,所以,当万开桓的灵柩穿城而过时,铜仁城的文武官员俱来送葬,王家烈的部队还鸣炮致敬,使其后事办得风风光光、“极备哀荣”。

  万淑芬不仅仪表清秀,而且自幼攻读经史,能诗能文,善于辞令,虽为女流却爱读兵书,颇有见识。

同王家烈结婚后,常常参与军旅出谋划策,深为王家烈所倚重,所以一直负责王家烈的外交事务。

王家烈虽是25军军长兼贵州省省主席,重大事务却多由万淑芬作主,大权实际掌握在万淑芬手中。

据王家烈回忆:

“由于我治游无度,不大亲理政事,时人对我的统治,有这样一副讽刺的对联:

‘王(家烈)纲坠地,万(淑芬)恶滔天’。

无论具体事实如何,总是反映出当时政治腐败的一斑。

  这万淑芬又特重亲情乡情,援引了不少铜仁的亲朋好友出任要职。

“如万稚新(名宗震,字稚新,万开信的三子、万淑芬的堂兄)为省府秘书长,万载之(名宗坤 

字载之,万淑芬的大哥)为军部经理处长,万式俊(万淑芬的堂兄万宗泰的长子,字用章)为县长,万式炯为团长(万宗泰的次子,字敬章,即后来的万军长),万式楷(万载之的长子)为营长,万家的人当官的不在少数。

旅长蒋德铭和军部军械处长黄集成也是铜仁人。

这些人以万淑芬为中心,形成铜仁派。

由于铜仁派多占据要津,打破了贵州当时“有官皆桐梓、无酒不茅台”的格局,引起了桐梓系的不满,两派产生矛盾,桐梓系的元老黄道彬等,常发出‘金克木’的慨叹”。

黄道彬原为周西成的顶头上司、他的“金克木”的感叹很快便得到了当时桐梓系军阀的普遍认同。

  “金克木”在贵州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导致了1932年8月9日桐梓系将领江国璠策动的未遂政变。

更导致了两个月后的一场更大的战争、桐梓系军阀内讧的王家烈与犹国才之间的战争。

末代“贵州王”——王家烈掠影

刘隆民

辛亥革命之后,贵州进入了地方军阀割据时期。

从1911年刘显世登台开始,到1935年王家烈被蒋介石夺去军政两权结束,历经24年。

在这段历史中,兴义系的刘显世、袁祖铭、彭汉章和桐梓系的周西城、毛光翔、王家烈,先后出任贵州军政首脑,叱咤贵州政坛,独霸一方,偏安西南。

虽然1926年贵州当局已宣称拥护国民政府,军队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5军,但实质没有改变,依然拥兵自重,对中央当局采取敷衍的态度,更拒绝中央的势力进入贵州。

可以说,从刘显世到王家烈,这些一时权倾贵州的霸主,都是名符其实的“贵州王”。

其中的王家烈,是贵州最后一个地方军阀,是一个备尝酸辣苦甜的末代“贵州王”。

从桐梓走出来的大个子

王家烈,字绍武,生于1893年,是桐梓县新站小水慈井台人。

其父王大章是秀才,母亲赵氏,兄妹五人。

全家全靠王大章教私塾维生,别无其他收入。

王家烈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只留下几亩薄田,家境极其贫困。

王家烈长相特别,面方嘴大。

他可把捏成拳头的手放进口中,人们都喊他叫“王大岔”。

他也很吃得,三碗不过冈,及至当了省主席以后,他总是交待添饭的人“添满点,免得紧倒添。

”他出生前,因其母梦见一颗星宿落入井中,故得乳名“王海”,又因为行二,因此家乡的人在他晚年时,都亲切地喊他“海二公”。

他的个子也很高大,走到哪里,都有如鹤立鸡群,一看就非等闲之辈,非当官不可。

王家烈的青少年时代是很苦的,也因此使他有机会认识了一些桐梓精英。

他先是跟父亲在塾馆读“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父亲去世后,他离家就读于县城西街不要钱的向家义学。

在此,他不仅培育了自己的文化素养,还结识了周西成、毛光翔、江国璠、何知重等“同学少年”。

向家义学的这些莘莘学子,经过金戈铁马的锤炼,后来都成为了贵州政坛的要人。

从向家义学结业以后,据说他还参加了中国最后一期科举考试,但名落孙山。

为了生存,王家烈只好到松坎去背盐巴,当盐巴老二,找点钱买米糊口。

贵州人吃的盐,从来都靠从四川运到赤水河沿岸,再发至各县。

松坎位于川黔要冲,是一个盐的集散地。

从松坎背100斤盐巴到桐梓县城,可得两块川板大洋。

年轻的王家烈,个子髙,力气大,比别人多背一半,也比别人多得一半钱。

他从小水到松坎背150斤盐巴到县城,绕一个椭圆形的大圈,往返120里,飞起脚一天跑完,得三块川板银元的“脚力钱”。

沿途要上下石牛栏、闷头箐、祖师观、楚米铺,中间只吃几个从家里带来的苞谷团充饥。

他发迹以后,知晓他这段艰苦历程的人,都饱含况味地说他是“背过盐巴的省主席”。

穷困总是伴着羞辱,王家烈也不例外。

他十九岁时,娶赵家姑娘为妻。

一贫如洗的王家烈,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穿着当新郎,只好向别人暂借。

这在现在看来是很荒唐的事,但那时在穷人中却并不新鲜。

只是借衣服给王家烈的老板,过分缺德,当王家烈穿着借来的衣服去迎亲时,这位老板却当众逼他还衣服,让王家烈尴尬得无地自容。

不久,他去石场坝赶场,脚下的草鞋鼻子把别人的油箩带翻,油流得满地都是。

因为穷,赔不起人家,被当街吊打。

一个姓何的富人见此,替他赔了油钱,这才了事。

他当省主席以后,为了报答这位姓何的恩人,给了何氏一顶乌纱帽。

但何氏不愿当官,不久就辞官回故里了。

在家乡的各种遭遇,让年轻的王家烈痛下决心,不能继续在乡下搓泥巴果果,一定要离乡别井,闯出一条路来,改换门庭,以雪奇耻大辱。

他先到遵义,学着经商,但他不是做生意的料,弄得债台高筑。

此路不通,他又把从父亲那里和向家义学学来的知识当本钱,在龙坑一个姓姚的人家去教私塾。

据说在此期间,他还用锅烟抹了脸,像李逵一样地去抢过人。

此事败露以后,姓姚的东家还打了他一嘴巴,然后扫地出门。

后来他当了省主席,派人来接姚东家去贵阳玩,吓得姚东家赶忙给家里交待后事:

“当年我打过他的嘴巴,此去怕是有去无回,我死了以后,一定要把我抬回来葬在祖坟山上。

”谁知到了贵阳,王家烈以德报怨,把他当作上宾款待,还说:

“没有你那一嘴巴,我哪有今天!

”虽是传说,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家烈为人念旧,知恩图报。

种田不行,考科举不行,背盐巴不行,行商不行,教书不行,打家劫舍也不行,走投无路的王家烈,只好做个丘八,吃粮当兵,投军图存。

在他21岁时,也就是1914年,他在遵义加入了贵州陆军步兵团,编入贵州省防国民军,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征程。

跟随周西成南征北战

王家烈入伍以后,正值兴义系军阀王文华在军中设模范营,培养军事骨干。

王文华抽调各团小有文化的兵士,到模范营中轮流受训,在提高政治素养和军事素质之后,分到各团任下级军官。

王家烈读过私塾和义学,有幸被抽调到模范营接受培训。

不久,他又进入了贵州讲武堂。

这些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对他日后由一个普通士兵升到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意义。

在他入伍不到两年时即1916年,就在戴戡的率领下参加护国战争。

他所在的部队,在松坎与綦江之间与北洋军恶战。

这场战斗,贫富悬殊很大。

北洋军身穿呢子军服,脚踏皮靴,有点像电影《列宁在1917年》中的沙俄军队。

护国军却衣着寒酸,脚穿草鞋,谈不上军容,有如长征中的红军。

但护国军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正义之师,他们喊着“发洋财”(“洋”指北洋军,“财”指北洋军士兵都有很多“袁大头”)的口号,激战五天五夜,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这是王家烈第一次参战,是他在几十年血雨腥风中横刀立马的开端。

据说他在这初试锋芒在的战斗中,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表现极为勇敢。

护国战争胜利以后,王家烈所在部队,随戴戡入川混战。

他同周西成一道,在成都皇城激战十三昼夜。

戴戡被迫退出皇城自杀身亡后,他与五百黔籍兵勇在周西成的率领下,像叫花子一样地回到贵阳。

不久,所部又奉命进驻正安、铜仁。

为了提高部队素质,周西成在铜仁办了个特殊的“学习班”,王家烈有幸进入此班学习。

王家烈曾进过“贵州讲武堂”,但此堂只办了一期就换主易名了,待王家烈毕业时,讲武堂已变为“贵州讲武学校”。

周西成在铜仁办的这个班,完全按“贵州讲武堂”的课程讲授,王家烈真正成为了这个不是讲武堂的讲武堂学生。

当然,此时的王家烈,已经不再是普通一兵,而是一连之长了。

王家烈入伍的第二年即1915年,就与周西成在同一个营,周西成是营副,他是排长。

直到周西成殒命镇宁,他都是周西成的一员猛将,并在南征北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受命见贺龙,设宴诛二匪,轻取南川县,涪陵刼弹药;

消灭王华裔、板桥杀“二余”,血战凉亭坳、重兵守黔东。

由于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其官阶也升到旅长、“会剿”总指挥。

遗憾的是,他个人在这烽火岁月中的诸多往事,没有记录下来,少有人知晓。

即使在杨隆昌、胡大宇先生的《周西成与桐梓系军政集团史话》这样资料详实的专著中,王家烈这段军旅生活的细节,也只有一些影子。

李祖铭先生在写《黔军史》时同王家烈接触很密,他对我说,王家烈记忆力惊人,他对多年来每次战斗的来龙去脉、人员调配乃至不打眼的山川地名,都记得清清楚楚,讲起来如数家珍,简直是一部桐梓系军阀驰骋疆场的活档案。

李祖铭先生说,如果王家烈有机会用文字把这段军旅生活记录下来,绝对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抖。

可惜,由于各种原因,王家烈只留下《桐梓系统治贵州的回忆》和《回忆我驻湘西和回黔主政后与何键的关系》两篇文章,概述了这段军阀混战的部分历史。

他的《征尘诗抄》,我在读大学时曾有幸拜读,其中虽有相当篇幅再现这段生活,但此诗稿早已遗失。

研究桐梓系军阀的专家,虽写有不少这一时期的文章,但又都着笔在周西成身上。

王家烈的这段军旅生活,只留下模糊的概貌,其战斗身影已湮没在历史的荒烟蔓草之中。

值得一说的是,在这段金戈铁马的征程中,他在铜仁讨了花容月貌的才女万淑芬为妾。

正是这个内助,帮助他运筹帷幄,从一个方面成就了他的事业。

纵观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他与铜仁的确很有缘分。

他不仅率部三进三出铜仁,还在铜仁受伤挂彩,当上“贵州王”以后,他又不顾桐梓系的传统,重用铜仁精英。

铜仁这个风花雪月之地,既让桐梓系的第三号人物江国璠在此陷入桃花窝,受到惩处,也给王家烈予厚爱,让他一生都有浓厚的锦江“铜”味。

1925年周西成执掌黔政以后,王家烈与毛光翔成了周西成的左右膀。

在此期间,在以下三个方面,突出地显现了王家烈的事迹。

一是他在辅佐周西成王朝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周西成倚重。

由于毛光翔,能力有限,虽然是排序上的第二把手,却是个不太扶得起的太子。

1927年周西成应邀援滇,派毛光翔为总司令,一是报滇军祸黔的仇恨,二是想扶毛光翔去当个“云南王”。

谁知部队到了安顺,就停下来了。

因为毛光翔娶了几位老婆都未生男孩,毛母怕这一去凶多吉少,要他在出征前再娶一妾。

毛居然遵了母命,驻下军来度蜜月。

据说他还像和坤那样,按八卦安床位,请算命先生确定行房时间。

由于毛“受母命纳妾”,贻误了战机,令周西成未能如愿而摇头不已。

为让他扩大视野,周西成派他出国考察,他却借机在广州、香港大饱艳福,一步都未跨出国门,这也让周西成很失望。

也因为这些事,周西成从心里对王家烈更为倚重。

当蒋介石命令贵州协同制裁杨森时,周西成便把前敌总指挥这一重任交给了王家烈。

二是在周、李大战中,英勇奋战。

1928年,在蒋介石的阴谋支持下,李晓炎率兵进攻周西成。

周西成令王家烈率部赴黔东,截堵李晓炎。

李晓炎兵围铜仁老城,王家烈动员民众,坚守铜仁老城28天,使李晓炎的部队尸横遍野,遭到惨败。

李晓炎贼心不死,再攻铜仁,与周西成的部队大战于凉亭坳,四天四夜,枪声不绝,双方死伤数千人。

王家烈也在此战中,打仗不怕死,勇敢无畏,把李晓炎赶出了贵州。

王家烈在此战中因中流弹身负重伤,为周西成王朝献出了他的热血。

三是为保卫桐梓系江山,他以大局为重,支持了桐梓系的承传安排。

李晓炎惨败之后,逃往云南。

后在龙云的支持下,1929年龙云、李晓炎联军进攻周西成。

由于遭副官暗算,周西成死于镇宁鸡公背,命归黄泉。

龙、李联军占领惊惶不安的贵阳,李晓炎终于当上了贵州省主席。

周西成殒命,但部队尚存。

毛光翔和王家烈,分别从黔西和铜仁率领他们的部队赶到遵义,与从贵阳逃出来的桐梓系官员会合,商议对策。

在这个遵义的“流亡政府”中,以熊逸宾为首的人,主张军、政分治,王家烈对此坚决反对,维护了桐梓系军政合一的传统。

同时,为了桐梓系的团结,尽管他实力雄厚,但在这紧要关头,还是以大局为重,拥戴毛光翔独统贵州军政。

他在遵义开了誓师大会,喊着赶走滇军、打倒李晓炎,为主帅复仇的口号,率部反攻贵阳。

王部渡过鸟江,打过沙子哨,到了鸭江寨。

这时,滇军因内乱突然受命撤走,王家烈收复了贵阳。

李晓炎当了十八天省主席后,狼狈逃走。

在王家烈的拥戴下,毛光翔按序接班,当上贵州省主席和25军军长,王家烈也升为了25军副军长。

王家烈从普通一兵,经过15年的南征北战,当上了副军长,出类拔萃。

有人说他是英雄,这可能有失偏颇,因为他虽然勇武过人,但没有符合历史发展的信仰。

他也不是枭雄,因为他性格耿直忠厚,不玩弄阴谋诡计。

当然,他也不是普通的市井百姓,因为他凌驾于千军万之上。

应该说,他什么都不是,他就是王家烈。

“四面楚歌中的“贵州王”

毛光翔上台,王家烈内心是不服气的。

他认为毛光翔的实力和功劳,都不及他。

毛光翔对此也很明白,执掌贵州大印以后,也不让王家烈染指军政,把他调离贵阳,去黔东、黔南收拾赖心辉,借此削弱王家烈的实力。

这一切蒋介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用对王家烈封官许愿的办法,扩大毛、王矛盾,最后终于导致王家烈于1932年拥兵入筑,逼迫毛光翔交出贵州大印,当上“贵州王”。

吴道安先生说王家烈一上台,便同时娶了孙、梁两个女人,在老东门修建“虎峰别墅”,过起了“贵州王”的生活来。

其实不然,他的这个“贵州王”当得并不轻松。

上台难,执政更难,他将面临的是“末代王朝”的艰难与尴尬。

王家烈此时39岁,接近不惑之年,正是一个人的黄金年代。

可惜他不具备周西成军政双全的优势,在桐梓系中有君临天下的霸气,也没有毛光翔临危接班,一致对外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两个月便可以让贵州安定下来的运气。

从他坐上贵州第一把交椅的那天起,他就成了众矢之的,进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

首先是狼烟四起。

毛光翔没有太大的野心,又是一个不太喜欢战争的人,下台以后就准备在赤水享天福,不问世事。

但他的一班旧臣,尤其是犹国材、蒋在珍等人,却不满王家烈拥兵夺权,便鼓动起桐梓系的部分将领,在遵义开了个“讨王会议”,并于王家烈当上“贵州王”半年时,同室操戈,举兵攻下贵阳,把王家烈赶到黔东一带。

虽然由于讨王阵营贻误战机,王家烈卷土重来,反攻得手,重回贵阳,但桐梓系争权夺利、分崩离析的局面已非常突出,这让王家烈极为头痛。

其次是“政不出门”。

王、犹之战虽然平息,但黔军各地的军阀却各自为政。

犹国材割据盘江八属,蒋在珍占领乌江以北,侯之担雄霸黔北,车鸣翼盘踞黔东,只剩下黔南十几个县是王家烈的势力范围。

他只能在这些地方行使权力,其他各地的官员任免、行政管理都由当地军队主持。

尤其是他们的所有税收均不上缴,致使王家烈的财政入不敷出,连省府官员的薪水都不断拖欠。

第三是左右不是人。

贵州是内陆省份,只有与周边的川、滇、湘、桂等省搞好关系,才不孤立,也才能与外面的世界联系。

鉴此,王家烈派出代表,到川、滇、湘、桂联络,以修好四邻。

他的想法很好,但由于王家烈派出到各省交好的人不适当,致使处处碰壁。

对此,王家烈在解放以后还自责当时用人不当,费了力,别人却不领情。

第四是上下不讨好。

为了运出“特货”(鸦片),换取货币,购买军火,王家烈与广东、广西订了个“粤桂黔三省合作联盟”。

此事被蒋介石侦知,对王家烈联桂反蒋,很气愤。

反之,当王家烈同意宋思一来贵州办中央军校分校时,李宗仁又认为王家烈联蒋反桂,很生气。

王又只好拒绝宋思一来黔办分校,这让蒋介石更加愤怒。

尤其是交通部长王伯群文选要从重庆经遵义来贵州视察交通状况,王家烈怕王文华在遵义出事,为了安全,便电请王文华绕道广西来黔。

当王乘船返回南京时,所携带的毒品被查收,并因此丢了乌纱帽。

王伯群便怪罪王家烈,并在蒋介石处说了许多王家烈的坏话。

从此以后,王家烈就很难接近中央。

在这样一种四面楚歌、上下皆敌的环境中,王家烈可谓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对贵州的建设,既无暇顾及,也没有经济力量。

尤其是他在位期间,大小战斗连年不断,实在不可能静下心来理政。

据吴道安先生说,有政务上的事请示他,他总是站着随便说几句话,以后再也不问,可见他无心于此。

他虽然在1934年4月时,提出了四条整顿庶政的方针,即“缩编军队,以节库帑”;

“整顿团务,以清匪患”;

“澄清吏治,以肃官方”;

“整理交通,以资开发”,但第一、二条都是空话,只在任免官员上,打破了过去只用桐梓人的传统,也能避亲,比如他就认为他的亲哥不宜当官,只写了个条子,让他到各县去玩。

在整理交通上,他下了力气,有所贡献。

一是修建了贵州第一个飞机场即清镇机场。

在此之前,贵阳团坡的跑马场曾当作过飞机场,后巢也有过飞机场,但都不是正式的飞机场。

当时这两个地方,根本不能叫机场,比如在场内立一根木柱,柱顶扯块白布,看白布飘的方向和高低,以此来确定风向和风力。

又如在地上铺上白布,用它来指引飞机降落。

王家烈用了两年时间修建的清镇机场,是基本上符合当时的机场标准的。

蒋介石几次来贵阳,飞机都是降落在清镇机场。

同时,他还在他力所能及的地方,修了贵阳团坡机场、都匀机场、榕江机场、独山机场和毕节机场,并开辟了贵阳到重庆的航班,每周两班,当日往返。

在贵州历史上,这是第一条航线。

二是修筑公路780公里。

据桐梓系研究专家杨隆昌、胡大宇两先生统计,王家烈所修的公路包括:

修文到狗场的15公里、定番(惠水)公路50公里、清毕公路213公里、桐崇公路85公里。

这些公路,尽管质量不高,但对改善贵州的交通条件,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尤其是连接四川的公路,对几年后的抗日战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是在公路的养护管理上,出台了新的规定。

在此之前,贵州公路的收费,是往返一次,收大洋一元,很不合理。

王家烈时期颁布了《贵州省公路征收全省长途公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