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第2板块 专题2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1唐代诗歌文档格式.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第2板块 专题2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1唐代诗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第2板块 专题2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1唐代诗歌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考答案:
愁:
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
(1分)②对国运衰微、世事难测的感叹。
(1分)
表现:
①对比。
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②运用典故。
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③直抒胸臆。
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且无人理解的愁苦。
(每点2分,共4分;
答出两点即可)
[诗歌鉴赏] 吴中之地,自春秋吴越之后,一直是文人览胜上古之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复国;
浣纱女西施馆娃宫中一笑倾国;
范蠡进可助勾践复国,退可泛舟五湖,这段历史给后世文人提供了怀咏之资。
本诗亦是有感于此,即事抒怀,借古事以喻今,思古人以伤己。
首联虚写,想象吴国强盛之时,十万人家坐拥天堑,亭台歌舞声响铮。
颔联中“一笑中”,有一种家国破灭,只在一念之中的幻灭之感。
颈联由昔及今,通过“小”“深”“空”等字写出了吴宫如今的荒凉破败。
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但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情感中充满了不为所用、报国无门的不甘和无奈。
[白话诗歌] 遥想当年的吴中,有十万人家在长江之东;
吴王宫里亭台楼榭倚叠如山,君臣尽享丝竹之乐,春风骀荡。
功成之后的范蠡急流勇退,隐于五湖;
吴国因西施美人一笑,而顷刻覆灭。
如今,昔日供美人采摘的香草不再茂盛;
吴王宫里过去美人跳舞的长廊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空寂。
我终日无事可做,每日看着这破败之景,就感念旧事;
终日沉浸在愁苦中,谁能理解我内心这愁苦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 甫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
曲江:
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
②翡翠:
鸟名,此处指翡翠鸟。
③麒麟:
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
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
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选CE C项,“且看”中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
E项,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和“苑边高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
(2分)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
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
(2分)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
(2分)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写诗人在曲江江畔观看落花、无奈吃酒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伤春之愁以及对国家昔盛今衰,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首联、颔联具体描写了江边落花的景象。
“一片花飞”已经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面对此景诗人已暗暗发愁,然而之后却看到“风飘万点”之景,诗人愁绪满怀,只能借酒浇愁了。
颈联,通过描写翡翠鸟在小堂筑窝和麒麟倒卧在地的残败景象,表现了当年繁华的曲江江畔如今已经是满目荒凉,抒发了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系诗人此时的处境,可以感知诗人心如死灰的状态。
尾联,表达诗人幻灭后万念俱灰的心情:
如果“物理”只能如此,无法改变,不如丢掉浮名,及时行乐。
诗人用旷达之语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
[白话诗歌] 落下一片花瓣就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瓣吹落,怎不令人发愁?
暂且看着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莫嫌伤感太多,只管将酒入口。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小堂上筑起了巢,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名荣华绊住自己呢?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
(2)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白诗的第三句,“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选DE D项,尾联是诗人想象的景象,想象第二天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项,“李诗语言奇特典雅”表述不当,从“十年离乱”“一相逢”“初见”“旧容”等平实的词语可知李诗语言朴素自然。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
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两首诗歌写作手法的异同,具体可以从人物的情态、景与情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情感等角度入手。
相同方面,如两首诗都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白诗描写了“看”的场面,李诗描写了“惊初见”“语罢暮天钟”等场面;
不同方面,可以分析白诗的以景衬情和李诗的想象等。
相同点:
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
(2分)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
(1分)李诗则通过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
不同点:
白诗以景衬情,先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
(1分)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
[诗歌鉴赏] 《南浦别》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南浦”,南面的水滨,是送别之地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
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
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后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
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离去,不要再回头了。
《喜见外弟又言别》 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
这里有三层意思:
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
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
二人分离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的变化。
颔联,正面描写重逢。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颈联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
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前三联,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尾联转入“言别”。
诗人没有使用“离别”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隐蕴着诗人伤别的情怀。
[白话诗歌] 《南浦别》 在南浦凄凉愁苦地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一次,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喜见外弟又言别》 战乱之中离别,屈指算来已十年;
如今一朝相逢,表弟已经成人。
问姓顿感惊喜亲切,道名忆及儿时面容。
别后有多少世事变迁要说,一直说到远处传来阵阵晚钟声,原来已是黄昏。
明天又要踏上远去巴陵的征途,你我之间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潭 州
李商隐
[注] 承尘:
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
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往寻,得知舜帝已死,便在湘水边抱竹痛哭,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
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名将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
西汉贾谊祠庙如今破败,只回荡着风吹承尘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
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选BD B项,“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此典故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
D项,“东晋名将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的意思,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细雨飘飞”。
(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①羁旅愁思之痛:
借此地空寂、缺乏生机的环境以及娥皇、女英为舜帝之死痛哭而泪洒湘竹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的幽怨哀伤之情。
②世事沧桑之感:
面对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舰已经不在,空空的沙滩上只有细雨飘飞以及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等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世事变迁,而自己却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怀才不遇之悲:
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梁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诗人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
④知音难觅之伤:
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分析合情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讽喻诗,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
接下来四句,诗人运用多个典故,不仅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严谨,而且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幽怨哀伤的心情。
如“湘泪”句,是引用故事:
舜帝南巡,死于苍梧。
舜妃娥皇、女英伤心痛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
“楚歌”句,“楚歌”指屈原的作品,楚歌连续不断地唱着怨恨“兰丛”的歌;
“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
“贾傅”句,借贾谊祠中蛛网尘封等景象,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
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末尾两句则更满含着诗人因‘目断故园人不至’而难与痛饮述怀的感慨。
[白话诗歌] 傍晚时分,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
没有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
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抱竹痛哭,以致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
楚歌反复吟唱怨恨“兰丛”的歌。
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细雨飘飞;
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如今破败不堪,只回荡着风吹承尘发出的声音。
望断故园没有人来,又有谁能与自己同醉呢?
5.(2018·
锦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登锦城散花楼①
李 白
[注] ①锦城散花楼:
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
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
②珠箔:
珠帘。
③飞梯:
高梯。
④双流:
今四川成都双流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通过对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的描写,极力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
B.“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两句色彩对比明显,脍炙人口,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金碧辉煌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C.“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变成一首五言律诗就更加简练了。
D.诗人综合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写景状物,读来诗意盎然,极具感染力。
E.作者在这首诗中以大量笔墨描写散花楼的壮美景观,充分蓄势、铺垫,抒发自己登楼远眺的愉悦之情。
选AC A项,本诗写景从“金窗”“绣户”等细微器物入手,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
C项,“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变成一首五言律诗就更加简练了”错,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是“诗眼”。
(2)这首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哪些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本题明确要求在诗的前六句中寻求答案,即要准确找到前六句中所描写的意象(景物)有哪些,然后将这些意象连缀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从中感悟意象所表现的氛围特点。
诗句中的朝阳、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意象色彩明艳,渲染出精巧雅致的氛围。
诗歌前六句通过朝阳、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交相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渲染了一种静美雅致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登楼赏景难以掩饰的愉悦之情。
6.(2018·
大理高三统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借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选AD 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
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题干中关键词为“颔联”,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来分析情感。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的意思是:
秋天月夜,江上晚潮未落,岸边的杨柳随风摇摆;
水草经霜枯萎,天气已冷,北雁南飞。
诗句写秋日萧疏、凄凉景象十分逼真。
①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②从意境上看,用杨柳、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
③从语言上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每点2分)
7.(2018·
西宁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②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 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
②镜湖:
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洁白纯净。
B.“遥想”表明空间距离之远,而“正如此”则隐隐地表明了这份情谊不会因距离而衰减。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尾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E.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
选CE C项,“如约”错误,并非相约看湖景,而是在写诗人内心的一种情感信念;
E项,“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错,首联实写诗人赏月,中间两联是诗人的想象,并非诗人赏月的情景。
(2)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分)一、二句写诗人在帝都长安望月,是实写;
中间四句虚写,其中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阳城中,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皎洁,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镜湖;
表现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也表现了友人间心心相印的绵长情谊。
(4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始闻秋风①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
②拳毛:
即蜷毛,马毛拳曲貌。
③眄:
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选BD 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中并无此意;
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表现了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易错分析] 本题易错选A项,首联中“君”“我”分别指代对象理解错误,将“君”理解为“秋风”,如今听到秋蝉鸣叫,“我”又回来看望秋风。
并根据E项的“君”确定了这种理解。
这种理解虽符合常见的抒情主人公“我”的设置,但将去岁离开如今又回来的对象理解成“我”,秋风反倒变成固定不变的事物,不符合自然常理。
在作者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秋风才具备每年离开来年秋天又再来的性质。
因此首联的“君”与尾联不同,前者是指“我”,后者则是指“秋风”。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诗人把秋风拟人化,通过写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种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返的欣喜之情。
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
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
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
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简要分析”1分;
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首联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君”则是指诗人。
去年观赏黄菊时秋风与诗人分别,此刻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颔联由秋风转向诗人自己。
诗人说:
五更时分,凉风飕飕,察觉出是“你”回来了,此时对镜自照,镜中显露出“我”衰老的容颜。
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
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颈联笔锋一转,精神顿作。
“马思边草”渐起雄心,“雕眄青云”的直冲云霄之志,情感由感伤转向豪壮。
尾联写天地肃清,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豪情不减,更表现出他对秋的喜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白话诗歌] 去年赏菊之时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秋蝉鸣叫的我又返回与您叙旧。
五更卧听枕边传来飕飕的风声,再无睡意,起身揽镜自照,一年的容颜变化全呈现在镜中。
感受到这飒飒秋风,战马拳毛抖动,思念边塞秋草,大雕睁开惺忪睡眼,顾盼青云。
秋高气爽之时,正是极目远望的好时光,此时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