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的情绪越能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就愈富于深刻性;
反之,越不能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则越缺乏深刻性。
例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功课时常常有愉快的态度体验,而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时感到学习很乏味,这就是情绪深刻性不同的具体表现。
小学生情绪深刻性的品质是和他们对有关事物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的,而这种认识水平,又决定于他们对该事物的知识经验。
这是由于小学生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在他们的头脑中便会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以后再遇到这种事物,在他们的头脑中必然会引起早已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对该事物的态度体验就会深刻些。
如果接触某种事物较少,又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小学生所产生的态度体验,相对而言,就会比较肤浅。
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和他们情绪的强烈性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深刻的情绪并不等于强烈的情绪。
例如,有的小学生和同伴发生一些矛盾就大发雷霆,他们的这种情绪很强烈,但却毫无深刻性可言。
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和他们对有关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水平有关。
所以,随着年级的增高,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会出现递增的趋势。
3.小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小学生情绪的稳定性是指他们的情绪唤醒所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程度。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他们总会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因此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逐渐提高。
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积极的情绪不断增加,持续的时间也相对延长;
其消极的情绪不断减少,持续的时间则相对缩短。
因此,小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日益减少,情绪的稳定性则日渐增强。
二、小学生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1.小学生理智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理智感,是指他们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小学生的理智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具体表现为:
(1)小学生从对学习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发展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对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作业有积极的态度体验。
当他们努力学习获得优秀成绩时感到很自豪,当他们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时感到很内疚。
(2)小学生对学习各学科的笼统的兴趣逐渐发展到对不同学科的兴趣。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各科学习内容均感到新鲜,学习的兴趣也较浓。
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产生了初步的分化,再不像低年级时那样对各科学习内容都感兴趣了。
有研究资料表明,最喜欢体育、语文和美术的小学生占小学生总人数的76.2%,而不喜欢美术、音乐、英语和地理的小学生则占29.5%。
(3)小学生阅读的兴趣由课内读物发展到课外读物。
一年级小学生还没有阅读的习惯,但他们能按老师的要求阅读课本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开始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并由以阅读课内的教材为主,逐渐发展到以阅读课外读物为主。
低年级小学生喜欢读童话和故事,中高年级小学生则逐渐对阅读通俗科普读物产生了兴趣。
2.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指他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举止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小学生的道德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一、二年级小学生以社会反应作为自己态度体验的依据,三、四年级小学生以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自己态度体验的依据,五、六年级小学生则以内化的道德观念作为自己态度体验的依据。
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义务感发展较早,水平较高;
爱国主义情感发展较晚,水平较低。
3.小学生审美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审美感,是指他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小学生审美感的发展,受其自身对美的不同需要的影响。
一般说来,他们对于自己所热爱的客观事物的美的外部特征容易产生美的态度体验,而对于自己所不熟悉的具有内在美的客观事物则不易产生美的态度体验。
有研究表明,低年级小学生能对动物塑像产生美的态度体验,而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对通俗歌曲产生美的态度体验。
随着年级的升高,在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审美感也在逐渐发展。
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小学生的情绪,是指他们受到外界刺激时,因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暂时的比较剧烈的态度体验,如满意、愉快、忧愁、愤怒、恐怖等等。
小学生的情感,则是指他们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
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爱和恨的体验等等。
虽然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看似相同,但实质是有所区别的。
他们虽然实质上不同,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方式又基本相同,培养的方式有很多,下面我主要通过三大方面来讲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绪情感: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情绪情感
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很不稳定的,有时情绪高涨,有时情绪低落。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节小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时时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才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教师的教态要亲切。
教师的教态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情绪状态。
教师上课时仪表要端庄大方、神态要安祥,学生回答问题时应面带微笑地点头。
这是在课堂中教师情感的流露,使小学生感到老师是亲切的、可信赖的,他们就会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
2.教师的言语要生动。
教师要在运用语言上下功夫,尽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讲课时,言语要准确、精练、生动。
叙述时要注意言语的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听课。
3.注意和学生情感交流。
教学是双边活动。
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又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投入的过程,在课堂上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接受教师情感感染的过程。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小学生情感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小学生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往往决定于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的情感交流协调融洽,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积极肯定的情感;
相反,拘谨、刻板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交流冷漠勉强,会使小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等消极否定的情感。
所以,课堂气氛对培养小学生情感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情绪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可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1.通过参加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特征,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如参加植树或打扫社会公共场所的卫生,自觉地参加学校和家庭的服务性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2.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培养集体主义情感。
小学生入学后,学校和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让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主题班队会、运动会、郊游等。
让小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在学校和班级离开“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是无法生存的。
同时,他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会亲自体验到同伴间团结友爱的情感,也就会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
3.通过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实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春游组织小学生就近就地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让他们领悟大好河山的自然风光。
组织他们通过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的工厂、矿山、企业和农村的巨大变化,从而增强对祖国大自然、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三、小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调节
小学生常常会出现些消极情绪和情感的困扰,以致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教师教给他们一些情绪和情感调节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调节小学生情绪和情感的方法很多,这里只简要介绍几种:
1.认知调节法。
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通过他们的认识折射而产生的。
正确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错误的认知则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如果小学生能把错误的认知变成正确的认知,他们的消极情绪和情感就会被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所代替。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有一种原型心理机制,即他们根据自己的行为特征抽取出一个样板模式,存入记忆中,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不知不觉地采取与自己原来的模式相符合的行动,这叫原型效应。
实际上,当小学生的原型效应符合实际时,就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其把事情办好,产生积极的情绪。
否则,当原型效应不符合实际时,就会学与愿违,给他们带来消极的影响,使其把事情办坏,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
因此,教师应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原型效应,设法消除原型心理机制造成的消极影响,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2.态度调节法。
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些挫折,出现些暂时的失败是正常的。
但有些小学生因年龄小碰到这种情况就会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到头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这时,教师应教育他们端正态度,就是在失败面前想到胜利成功的情景,这种敢于向往胜利的态度有利于激发他们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其走出低谷。
3.环境调节法。
环境对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有一定的影响。
他们在一种情境中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在另一种情境中又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因此,改变小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可以调节他们情绪和情感的。
小学生一般回到家里有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他们在这个小天地里学习和睡觉。
天长日久,有时他们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内心会产生压抑感,随之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这时,他们从学校回来,再进入自己的房间,会觉得室内摆设很别扭,这样势必要导致烦躁情绪的出现。
家长可帮助孩子把室内的家具调换且下位置,彻底整理一番,这样,他们就会心情舒畅地重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另外,在寒暑假里有的小学生在自己的房间里长时间地写作业也会感到厌倦,会使完成作业暂时受到影响。
这时,有条件的小学生可以到其它房间里去写作业,就会使他们精神焕发,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4.宣泄调节法。
小学生出现了消极情绪和情感后,如果过分地压抑自己,只会增加烦恼,不利于身心健康。
如果适时地宣泄,可以把消极的情绪或情感释放出来,从而使情绪或情感得到缓解。
一是倾诉宣泄法。
小学生的倾诉有两种:
第一,把不顺心的事向爸爸和妈妈讲出来;
第二,把内心的不快讲给老师听。
这样,会达到心理平衡。
二是体育运动宣泄法。
当小学生遇到负生活事件,出现些压抑、烦躁情绪时,做些喜欢的体育运动也能达到消除不良情绪或情感的作用。
总之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3.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小学生的意志是指他们确定行为目标,并克服困难,调节行为,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小学时期,是人的意志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要求下,其意志行动和意志品质都有了新的发展。
其特点如下。
一、小学生意志行动动机和目的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
到了中年级以后,小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加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逐渐学会了自觉地、独立地向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逐步具有了远景的和抽象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动机和目的。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动机和目的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具体事物的左右。
因此,他们还不能较长时间地坚持实现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
二、小学生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的特点
小学生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和执行之间的时间间隔不长。
他们意志行动是比较简单的,还不善于为了一件事去反复思考、计划、决定和执行,这些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或是比较接近的。
小学生对意志行动任务的责任感,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待困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例如,小学二、四年级的学生在规定的小学生体育运动标准达标的体育锻炼中的情况是有差异的:
二年级小学生大部分表现得懦弱、慌张,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
而四年级小学生则大部分表现得有信心,沉着,能够克服困难。
由此可见,小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存在着年龄差异,年级越低的小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越差,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也不断增强。
小学生意志行动任务的责任感对他们克服困难是有影响的。
如有责任感的小学生,遇到数学难题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表现出非攻下难题不罢休的毅力;
相反,缺乏责任感的小学生,遇到难题有意回避,或自己不动脑思考就轻易求教于老师或同学。
三、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指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既表现出年龄特点,又表现出个别差异。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他们在行动中表现出的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充分认识行动意义,使行动服从任务要求的意志品质。
在意志的自觉性方面,小学低年级学生自觉性较差,他们的行动常常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来督促。
中、高年级小学生自觉性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多种活动任务,并逐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活动。
有项研究表明,50名小学优秀班级的学生干部,他们在一、二年级时普遍不能自觉地独立开展工作,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师的具体指导,否则便完不成任务。
可升入三、四年级以后,这些学生干部逐渐学会了自觉地、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老师了。
这说明在教育的影响下,三、四年级小学生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从总体来看,小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自觉地完成任务的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小学生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他们根据任务要求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立即采取相应行为的意志品质。
在意志的果断性方面,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能当机立断地处理事情,要从中年级开始才能逐渐在处理事务中表现出意志的果断性品质。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不能按理智的要求立刻决定自己的行动,常常表现为犹豫不决,行为容易受外力影响并由此而耽误事。
从四年级开始,小学生日渐形成果断的意志品质,他们办事不再优柔寡断,能排除一切不必要的疑惑而坚定地执行任务。
但在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小学生能经过深思熟虑后果断地处理一些充满矛盾的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他们在行动中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并能把任务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在意志的坚持性方面,小学生坚持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最初是在读、写、算等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也是从靠老师和家长等外力的影响发展成为靠他们内部力量驱使形成的。
以后,随着动机稳定性和自觉性的发展,到小学三年级时,这种坚持性才渐渐成为他们的意志品质。
小学生意志的自制力,是指他们自觉地、灵活地控制情绪,调节行为达到目的的意志品质。
在意志的自制力方面,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发展较差。
他们容易兴奋、激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在课堂上,他们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等现象时有发生。
但在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影响下,通过执行《小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特别是通过集体生活的制约,到了三年级,小学生的自制力会得到显著的发展。
小学生意志的自制力的品质对实现意志行为是特别重要的。
一般说来,这种意志品质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至三年级,小学生意志自制力的发展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脑结构日趋完善而意志的机能也处于稳定的水平。
另外,小学生入学后,学习活动本身也要求他们有一定的意志力,所以,自制力发展较快。
三至四年级,小学生意志自制力的发展又处于平稳水平。
其原因在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外部因素对他们的控制有所减弱,自制力的发展亦处于一个相对发展较慢的平稳时期。
四至五年级,小学生的自制力的发展又处于一个发展时期。
因为这一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能自觉地控制对各种外界的诱惑所产生的冲动,自制力的品质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五至六年级,小学生的自制力又处于一个平稳时期,但他们能够自觉地按任务要求坚持活动。
所以,这种稳定是他们意志自制力发展水平较高的新的稳定。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意志自制力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意志自制力的品质。
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制力还是初步的,低水平的。
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志?
而针对这种心理过程,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呢?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小学阶段又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应重视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对小学生要加强目的性教育
小学生的意志活动是与活动目的紧密相联的,只有让他们明确行动的目的,才能自觉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按照一定的活动目的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比较差的,还需要依赖老师的指导和监督。
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按照行为目的来自觉调节行为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布置的任务要明确,并要指导小学生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
对完成任务好的小学生要及时给以鼓励,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其逐渐形成意志的自觉性。
2.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差,他们的行为往往需要成人的指导和监督。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小学生学会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的控制力量。
有研究表明,帮助小学生以言语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发展他们自制力的有效措施。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小学生不断地以言语指导自己的行动,常常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培养小学生具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意志品质的培养必须与克服困难相结合。
因此,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为小学生提供锻炼意志的机会。
但困难的程度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过难或过易的困难情境对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都是不利的。
若情境过难,小学生无法克服这些困难,会丧失自信心;
情境过易,又起不到激励小学生克服困难的作用。
所以,创设的困难情境应该是让小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但又是能够克服的,这样才能发展他们的意志品质。
4.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他们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便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实际上,这是小学生行为规则内化的具体表现。
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如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完成作业和自己收拾房间等等。
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时要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让他们完成的任务,一定要按时完成,不能半途而废;
要求他们克服的缺点,一定要帮助他们逐渐克服。
只有这样,小学生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才能培养意志品质。
5.小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性格?
小学生的性格,是指他们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如下:
小学生的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构成的,各种特征在他们每个人身上的独特结合,就形成了各个小学生的不同性格。
1.小学生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小学生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是指他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
小学生对待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对待事物的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具体指他们对学习、劳动和公共财物等的态度。
(2)在对待他人的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如对集体、对老师、对同学的态度等等。
(3)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如谦虚或自满、自信与自卑等等。
小学生对待现实态度三个方面的性格特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2.小学生性格的理智特征
小学生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他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为:
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有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分析型和综合型等;
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有形象记忆型和抽象记忆型等;
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有独立思考型和搬用现成答案型等;
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有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等。
小学生性格的理智特征的发展趋势是二年级到四年级的发展相对呈稳定趋势,四到六年级的发展又相对呈加速趋势。
小学生的求知欲到六年级已达到一个高峰。
3.小学生性格的情绪特征
小学生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他们表现在情绪的稳定程度及其控制力等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和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主导心境等方面的性格特征等。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处于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期,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除此之外,小学各年级学生情绪均比较稳定。
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在进入少年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发展很快,其行为容易受情绪影响,他们情绪性格特征的发展已出现高峰。
4.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
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他们在自觉调节其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在行为目的明确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在行为自觉控制水平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在贯彻执行决定上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等。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尚未发展起来。
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发展较快,六年级时出现高峰。
小学生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减趋势,这主要是由控制能力发展较慢造成的。
各年级小学生意志的果断性发展均较慢。
总之,二到四年级小学生性格的发展处于稳定期,四到六年级小学生性格的发展处于骤变期。
小学六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进入青春期,对其性格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小学六年级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的小学生,求知欲发展较快,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但思维的灵活性发展较慢,自制力显著下降。
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他们的性格处于一种矛盾和不平衡的状态。
小学生的性格是以一定的遗传素质尤其是高级神经类型为前提,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接受外界的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小学生性格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一、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性格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性格。
在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认识到完成活动的意义,了解到某种性格特征对顺利完成其活动的重要作用,还可帮他们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学习活动。
这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等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理智的性格特征。
2.课外活动。
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包括活动课和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情绪的性格特征和意志特征。
3.劳动活动。
小学生的劳动活动包括校内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庭劳动以及自我服务性劳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培养小学生对待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二、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性格
1.学校的教育活动对小学生性格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校风、班风对小学生性格的形成有直接影响,良好的校风、班风会促使小学生养成爱集体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性格特征;
否则,不好的校风和班风也可使小学生养成懒散和无组织、无纪律等坏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