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语言炼字类复习Word格式.docx
《高考诗歌语言炼字类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语言炼字类复习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
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技巧点拨: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比较鉴赏)
答题要领: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个字(词)好;
若问哪一个更好,则先肯定哪一个更好。
一般地,都可以讲得通的;
2、用一二句话准确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3、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或所表达的意义;
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等。
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
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
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点作用)
第三种类型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巩固练习: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
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练习及答案答案示例:
【练习12】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
同意。
(步骤一:
表明看法)“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三: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四:
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练习13】
(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维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请简要赏析。
答案一:
我以为“应有”比“犹有”更好。
(步骤一 表明看法)“应有”是“应该有”而未必“有”。
写出诗人渴望寻找旧影的心绪。
(步骤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有”,主观上有必然判断,表明诗人寻觅旧迹旧影时既有希望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可能有寻而未果的不甘,二字蕴含丰富,可谓传神之笔。
“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步骤三 步骤四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答案二:
我以为“犹有”比“应有”更好。
(步骤一 表明看法)“犹有”意思是还有,眼前实实在在的存在。
(步骤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犹有”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竟还保存到现在,说明此地人客罕至,偏僻与荒寂。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 步骤四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练习14】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这两个字确实用得传神。
(步骤一 表明看法)“系”是挽住,牵着。
(步骤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练习15】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前人谢榛评此诗说:
“‘涌’字尤奇。
”其实前一“垂”字亦“奇”,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垂”“涌”二字的精妙。
“垂”“涌”二字确是用得精妙。
表明看法)“垂”,低,低垂,星星紧贴地平线。
“涌”,翻滚,涌动。
月照大江,月光随影涌动。
(步骤二: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垂”“涌”二字描写星星低垂于广阔原野,月光下江流涌动着的景象,这种阔大的景象恰与“危樯独夜舟”之“独”、“天地一沙鸥”之“一”情景交融。
(步骤三: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阔大的景象之下是一个极其渺小的自我,居无定所,浪迹天涯,突出了被广阔时空所挤压的诗人飘泊无依孤苦忧惧的形象。
答题提示:
诗学是人学,诗词最终要抒写的也是人的形象、人的情怀。
我们读诗,就是要读出诗后的“人”来。
【练习16】溪居即事 崔道融(唐)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疑”“急”二字用得传神,为什么?
“疑”“急”二字用得确是传神。
表明看法)“疑”,怀疑,大人本不疑,小孩才疑。
“急”,急忙,扣住小童的思维特点来写,很有情趣。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很是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
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了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客。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十分传神。
诗人成功地描写了一个热情、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步骤四:
【练习17】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第三、四句中的“旷”“低”“清”“近”几个字用得精妙,请作简要赏析。
“旷”“低”“清”“近”几个字确用得精妙。
表明看法)“旷”,空旷,空阔。
“低”,比……低。
“清”,澄澈。
“近”,紧挨着,相隔距离短。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日暮时刻,旷野苍茫,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的近。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诗人满怀愁绪,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
【练习18】早梅齐己(唐)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齐己是唐代诗僧。
曾携诗卷谒郑谷,有《早梅》诗曰: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曰:
“‘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不觉投拜曰:
“我一字师也。
”这就是著名的“一字师”的故事,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郑谷将“数”改为“一”之精妙所在。
改“数”为“一”确实精妙。
表明看法)梅花开于百花之前,而这“一枝”报春,先于众梅,更突出早开之梅之不寻常。
“一枝”与题目更切合。
所以,这改动的“一”字看似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
(步骤二、步骤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这不是数量的多寡,而是意境的高下。
改诗更能突出观察之细腻和对春天的渴望。
【练习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3分)
【答案】不同意。
表明看法)“敌”字在诗中的意思是“承受”。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家书远来、回归家园都是杳邈难期的梦。
梦醒时分,只有空荡的床榻陪着自己面对寂寥凄寒的秋夜。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对”字不能体现出这种无法承受的凄怆。
【练习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案】“带”,带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横空向南飞去的老鹤带来的钟声,直传到海幢寺来。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使画面具有动感。
联想想象,点出意境)
【练习21】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
(8分)(上海卷)
[黄钟]人月圆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倦”,厌倦。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
碌碌一生,早已厌倦了宦游“天涯”的生活。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
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
同时,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练习2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6年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
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
(第一问: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
“又”,再一次。
去年的今天刚好到家,而今年就又相隔千里、遥遥相望。
隐含着若干年若干次的天涯相望,不止一次的天涯浪迹,(步骤二、步骤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饱含诗人的愁苦与无奈。
附录诗歌语言鉴赏知识: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中国。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
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
明月"
、"
清风"
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
别枝惊鹊"
和"
半夜鸣蝉"
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
月"
惊鹊"
,"
风"
鸣蝉"
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这太常见了!
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沈约《别范安成》云: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春日忆李白》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
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
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
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
“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
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
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
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
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
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
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
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
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
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
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3)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典型的比如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杜甫《秋兴八首》香稻(一作红豆)啄余(一作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刘[违规字词]《从军行》诗: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陆游《昼卧》诗: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又《春夜喜雨》诗: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