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5579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XX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30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个故事让人明白:

欲无必有,欲有必无。

那么,要心中有真善美,必远离假恶丑。

这必须经过选择、鉴别和心灵的“巷战”,才会让一个退出,另一个占据。

提示“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材料中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联系实际。

  四、两只小鸟

  一只关在笼子里,一只放飞在野外。

在笼子里的小鸟三餐无忧,在野外的小鸟自由自在。

两只小鸟经常交谈。

笼里的小鸟羡慕野外小鸟的自由自在;

野外的小鸟则羡慕笼里的小鸟的安逸。

一日,一只小鸟对另一只小鸟说:

“咱们换一换吧!

”另一只小鸟同意了。

于是笼子里的小鸟飞进了大自然,野外的小鸟飞进了笼子里。

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小鸟高高兴兴,在大自然里拼命地飞呀飞呀;

飞进笼子里的小鸟也十分兴奋,因为不用为寻找食物而发愁了。

但不久,两只鸟都死了。

一只是因饥饿而死,一只是因忧郁而死。

从笼子里出来的小鸟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

飞进笼子里的小鸟获得了安逸,却失去了自由。

本来两只鸟都生活得很幸福,各得其所,相安无事,但是,它们却这山望着那山高,欲壑难填,结果把那小命都搭上去了。

这个悲剧告诉人们:

知足者常乐。

  五、头顶樱桃树的小鹿

  在森林里住着一个猎人。

有一次,他在打猎途中遇到了一只美丽的小鹿,可是子弹打光了,于是他顺手把几粒吃剩的樱桃核放进了枪膛。

枪响了,头部受伤的小鹿很快消失在密林深处。

奇迹就由此发生了。

第二年春天,人们惊奇地发现,森林里出现了一只头顶上长着樱桃树的小鹿。

樱桃小树在小鹿头顶上茂盛异常。

在收获的季节里,小鹿摇落鲜红的樱桃果,把果实分给森林里所有的居民,包括那个射伤她的猎人。

小鹿由此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与敬佩。

人生就要像小鹿那样,敢于鼓起直面困难的勇气,把袭来的子弹仔细珍藏,在血和泪的浇灌下让她它长大、开花、结果。

漫漫人生路,几多风雨,几多坎坷,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坚强,要笑着面对挫折和打击,并最终把它们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此外要学小鹿,像她那样以仁慈为怀,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环境。

  六、多了一层银子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来越狭隘自私了。

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

“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富人说:

“我看到了外面世界里有很多人。

”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

“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富人回答:

“我自己。

”哲学家一笑说:

“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只不过多了一层薄薄的水银,就使人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见别人了。

世上见利忘义的人眼里只有“钱”,一身铜臭味,什么亲情、友情、同志情统统忘得一干二净。

跳出钱眼吧!

这样你的眼里不仅有自己,也会有世界。

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而我说,精神不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作为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否则有奶便是娘,这与禽兽何异?

  七、饶了他吧

  一天,英国诗人拜伦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散步。

他看见一个富人掉进河里,一个穷人奋不顾身地把富人救了上来。

那个富人获救后,不仅没说一句感谢的话,而且还傲慢地甩给穷人一个铜钱。

围观的人愤怒了,要把那个富人重新扔到河里去。

拜伦不慌不忙地阻止了大家,说:

“饶了他吧,他很清楚自己的价值是多少!

”富人听了拜伦的话,满面通红地抱头鼠窜。

古人云:

穷不失志,富不颠狂。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穷人救富人,在情理之中,可是富人轻视穷人,实在太不应该。

而拜伦一语惊人,顷刻之间化解矛盾,使富人无地自容,使穷人扬眉吐气。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八、寓言一则

  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寓言:

说的是父子俩在街上买了一头毛驴牵着回家。

路上遇见了一个跛子,跛子说:

“有了驴不骑,买毛驴干什么?

”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了上去,自己跟着走。

不久,被一个老头子看见了,便说:

“年少的骑驴,让年老的跟着走,太不像话!

”老人听了就叫儿子下去,自己骑上去。

走着走着,被一个抱小孩的妇女看见了,便说:

“做父亲的骑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

”于是老人就把儿子拉上驴背,一同骑着走。

这时候被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看见了,便说:

“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能经得住两个人压呢?

真是太狠心了!

”父子俩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只好抬着毛驴走。

过一座桥时,毛驴因为不舒服,挣扎起来,结果掉进河里淹死了。

同是骑毛驴这件事,世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细细地想一想,每个人的话不无道理。

可见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

当各种各样的要求同时出现时,我们决不能盲从,要三思而行,想一想是否真有道理?

然后再决定何去何从。

自己的脑袋一定要长在自己脖子上。

人云亦云,见风使舵,遇事无主见,即使是好心也会办出坏事。

  九、扛枪的猴子

  一只猴子在猎人遗弃的木屋里发现了一支老旧烂的猎枪。

猴子知道这种能够喷火的玩意儿很厉害,凶猛的老虎,残忍的狼和力大无比的熊都怕它。

于是猴子欣喜若狂地把枪扛在肩上。

猴子觉得自己瞬间威风了许多,趾高气扬地在山林中绕了一圈,动物们见了它无不俯首称臣,这使它胆子更壮了,扛着枪闯进了一座城市。

人们在喧闹的大街上发现了这只不可一世的猴子,由于它扛枪的样子十分滑稽,逗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

猴子见人非但不怕它,而且还拿自己开心,特别恼火,便把枪口对准人群。

也就在这时,猴子猛然想起了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它不会打枪。

猴子于是彻底地绝望了,垂头丧气地把枪扔在地上,仓皇逃离城市,回到了属于它的山林。

审题参考:

一个人在走运的时候,不要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连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忘了。

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头脑清醒,不要忘记自己是谁,否则会受人以笑柄。

  十、成功之道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却拿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

“你吃哪块?

”富翁问。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

”说完两人开始吃起来。

当富翁把最小的一块吃完又拿起了最后一块吃起来。

显然富翁比青年吃得多。

这时候富翁说:

“要想成功,要懂得放弃,只有放弃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只要放弃眼前利益,才不会因小失大。

青年吃西瓜时吃大的,表面上看很聪明,占了大便宜,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问题,吃了大亏。

而富翁表面上看是吃了大亏,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问题,却占了大便宜。

因为小的吃起来快,富翁可以迅速地吃完第一块小的后再拿第二块,这样一来无疑形成了二大于一。

富翁用三块西瓜形象地给青年上了一堂如何才能走向成功的课。

  十一、盛饭的哲学

  得克萨斯州的亚林诺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母亲把他送入当地一所学校。

学校实行全封闭寄宿管理制,在那里他得准备接受为期10天的意志磨练。

学校餐厅的午餐是无限量免费供应的,由于训练相当艰苦,往往等到亚林诺再去盛第二碗饭的时候,大锅里已是空空如也。

母亲来学校看儿子,亚林诺满腹委屈地向母亲倾诉。

谁知母亲听后哈哈大笑说:

“孩子,吃饭的时候,你是不是一开始就盛了满满一大碗?

”亚林诺回答:

“是的。

”母亲又说:

“这就对了,所以你吃不饱!

”亚林诺更诧异了:

“我要是不先盛一大碗,就更吃不饱了。

”母亲神秘地一笑:

“你可以先盛半碗,这样你肯定就比别人先吃完,就有时间去盛第二碗,而且可以是满满一大碗!

”亚林诺听了母亲的话,沉思片刻,终于明白了。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

有时候表面上得到了不少,其实失去的更多。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小事,并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我们不曾换一个思维方式去想。

亚林诺的母亲就是因为换了一个思维方式,告诉了儿子运用“先少后多”的秘诀,我相信,他下次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十二、忙

  有一个伐木工人在一家工厂工作,老板给他一把利斧。

第一天,他砍了20棵;

第二天,他砍了15棵;

第三天,他砍了10棵。

于是心中很无奈,便去问老板。

老板问他:

“你上一次磨斧是什么时候?

”工人说:

“我天天砍树,哪有时间去磨斧呢?

忙,往往会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

借口一个“忙”字,就可以万事推得一干二净。

就是这个“忙”字,害得很多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北。

一个人只有以他的全部精力致力于某一事业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

如果借口“忙”就可以偏离大方向,最终将是一无所获。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欲速则不达。

这些中华民族有益的格言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忙”字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十三、一句话一辈子

  在茂密的山林里,有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

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

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

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

“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

”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

“作为补偿你的就是请你用你的斧头砍我的头吧!

”樵夫按要求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问:

“你头上的伤口好了吗?

”母熊说:

“噢!

那次只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早就忘了。

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利刀割指伤易合,恶语伤人恨不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有多少“樵夫”通过语言来有意无意地伤害人!

你的一句话何许你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了,但是或许别人会记得一辈子,恨你一辈子。

管住自己的嘴巴吧!

千万别让一句本不该出口的话去伤害那些善良的人啊!

十四、拒收的“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了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走了好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式污蔑他。

后来,禅师转身开口问那个人:

“若有一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谁呢?

”那人回答:

“那还用说,属于原本送礼的人。

”禅师笑着说:

“没错,那我拒绝接受你的谩骂,那就等于你在骂自己!

”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身正不怕影子斜。

只要自己心灵健康,别人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无法影响你自己。

狂犬的吼叫阻挡不住战马的前进,千万不要在乎别人想什么,说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把自主权始终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十五、朋友的照应

  有个人晚上作了一个梦:

梦见他来到一间两层楼的屋子里。

进到第一层楼时,他发现一张大大的长桌子,两旁都坐着人,而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

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吃得到,因为大家的手臂受到了魔法诅咒,全都变成直的,手肘不能弯曲,而桌子上的美食,夹不到口中,所以一个个愁容满面。

但是他听到楼上却充满着欢声笑语,他好奇地上楼一看,同样也是有一群人,情况同上面的人一样,手臂都不能能弯曲,但是因为对面的人彼此协作,互相帮对方夹菜,结果大家都吃得很尽兴。

同样的遭遇,两样的结果,这是为什么?

俗话说得好: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如果一个人仅凭孤舟独桨,单枪匹马,是难以打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天下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才能成城。

财富不是朋友,朋友才是财富。

人在世上不能没有朋友,有了朋友的照应,就会化险为夷,遇难呈祥。

可以这样说,人没有朋友,犹如地球上没有太阳一样。

  十六、雕刻

  一位雕刻家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他用手中的刻刀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

一个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

不一会儿,雕像逐渐成形:

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美丽的少女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

“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边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说:

“石头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把我心中的女人用刀给搬到这石头上来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画竹的人应该成竹在胸,那么雕刻的人也应胸中有自己所要雕刻的印象。

这种功夫的练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坚持不懈,日积月累,这样一来水滴石穿,功夫也就到家了。

同理,学生要想写好一篇佳作,就应在头脑里认真构思,打好腹稿,然后才能一气呵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高超的功夫来之不易,没有平时刻苦学习,是不可能笔下生花,文思泉涌的。

  十七、解脱烦恼

  有一个青年人被烦恼缠身,四处奔波,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

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有一牧童在悠闲地吹着笛子,便上前去询问:

“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

”牧童说:

“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就没有了。

”青年人试了试,烦恼仍在。

于是他继续寻找。

他在山洞里遇见一位面带微笑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

长者笑着问道:

“有谁捆住你没有?

”青年人答道:

“没有啊?

”长者说:

“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青年人一想,大悟,原来是自己被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了。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可以这么说,烦恼和忧愁每天无时无刻都在困扰着人们。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理。

如果一个人长期陷入烦恼的旋涡之中,被它纠缠的话,那么将一事无成。

其实烦恼只是一种心境而已,假如你把它当作一件乐事、喜事、考验人的事,那么这苦中不就有乐了吗?

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烦恼缠住手脚而动弹不得。

让思想冲破牢笼,就是让乐观主义精神占据我们的思想阵地,那么烦恼就会烟消云散了。

天并不算高,最高的是人心。

人在宇宙中是渺小的,但人的心贪婪得可以吞下整个宇宙。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不是狂叫,整个地球都是我的吗?

在强大的世界人民面前,最后只落得一败涂地,粉身碎骨的下场。

人心不足蛇吞象。

做人要有满足感,不要事事都依赖上帝的恩赐。

国际歌唱得好: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结尾一句话说得多好啊!

和上帝说话就是和自己说话。

与其求上帝,不如求自己。

自己就是最大的上帝。

  二十二、路与方向

  几个大学生结伴登山,当他们在无边无际的群山中穿行时,天公不作美,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找不到出山的路。

所幸警察和驻军联合搜救,才幸免于难。

“我们知道方向!

”其中一个大学生躺在担架上对搜救者说,语气中似乎透露出很不服气的神情。

“只知道方向有什么用?

”搜救者毫不客气地说,“方向固然可以帮你找路,但并不等于路。

方向的尽头你过不去。

到头来,还是走不出去。

”这时,大学生们一个个哑口无言,只好乖乖地躺在担架上。

在人生的旅途上,别以为设定了准确的方向就一定能达到目标,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事。

更重要的是要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方向再正确,而能力不足也是枉然。

比如一辆汽车,方向盘掌握得再正,而油箱里却没有汽油了,目的地还能达到吗?

难道你能说我方向没错,达到目标就没问题了吗?

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心有余而力不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十三、铭记与忘记

  说是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

又一次外出,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

甲说:

“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

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甲真了不起!

他知道一个人该牢记什么,该淡忘什么,所以他活得潇洒。

作为一个明智豁达的人应该牢记别人对你的好处,淡忘别人对你的不敬。

牢记什么,淡忘什么,往往可以见风节,见品德,见修养。

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

譬如韩信,一生中纵有诸多不是,但不忘漂母一食之恩,却传为美谈。

一个人要做到: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这才是真君子的胸怀。

宽厚善良而急公好义,热情助人而不图回报,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难啊!

  二十四、选择宽容

  唐代宗大历二年的一天,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与妻子升平公主吵架。

冲动的郭暧口出狂言:

“你仗你父亲是皇帝,就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吗?

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正在气头上的升平公主听后如火上浇油,立刻乘车赶回皇宫向父皇告状。

唐代宗听了升平公主的哭诉,不但没有为女儿撑腰,反而替郭暧说话:

“孩子,你有所不知,你公爹确实是不愿做皇帝,要不是这样的话,李氏的天下早就姓郭了。

”郭子仪听说这件事后,气得浑身发抖,立刻命人将郭暧五花大绑,亲自带他到皇帝面前去请罪。

代宗皇帝见后,赶忙将郭子仪请到内宫,安慰道:

“俗话说,不痴不聋,难做大家庭的老翁。

小夫妻俩在闺房里说的气话,你作为国家的重臣怎么能去追究呢?

”一场犯上大祸,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烟消云散了。

京剧《打金枝》写的就是这件事,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被唐代宗所宽恕,大事化小,不了了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宽容不仅表现为一种胸怀,而且表现为一种睿智。

宽容往往产生宽容,既可以让别人愉悦,也可以让自己快乐。

宽容者像充满生气的春风,令人亲近。

既可以保住自己的面子,也不会使人难堪。

不过,宽容也得有“度”,人不能一味地宽容,否则那将失去原则,失去人的尊严。

  二十五、十足的“书呆子”

  有个医生总是治不好病人。

他的老婆感到很奇怪,就问他:

“我看你也读了不少的医书,怎么给人家看病却总也不见好呢?

你的医道真的很差劲吗?

”听了这话,医生感到很委屈:

“不是的,我的医道是很高明的。

可是,病人却很差劲,所以治疗不能见效。

”他的老婆觉得很奇怪问:

“病人怎么个差劲法呀?

”医生说:

“我是按照医书上写的进行治疗的,可是病人却不按照医书上写的生病。

”很显然,这位医生是个十足的“书呆子”。

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若不与实践相结合,即使你的理论再多也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处的。

这个医生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他从不怪自己,不从主观上去检查原因,而是怨病人不会生病。

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这位“书呆子”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

其实毛病出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他幡然悔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结合实践,说不定还会成为一位好医生。

  二十六、老鼠爱大米

  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老鼠饿得眼冒金花,意外地掉进一口盛有半满的米缸里。

这飞来的口福使老鼠喜出望外。

它先警惕地望了望四周,确定没有什么危险之后,接着就是一通猛吃,吃完后倒头就睡。

老鼠就这样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再吃。

日子不知不觉在丰衣足食的悠闲中流逝。

有时老鼠也曾为是否要跳出米缸去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与痛苦的抉择,但终究未能摆脱白花花大米的诱惑。

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底,才突然意识到了以米缸现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没有这个能力了。

临死之前,还幻想:

“主人!

你再来半缸大米该是多好啊?

”这可能吗?

对于老鼠而言,那半缸米是一块试金石。

如果它想将其全部据为己有,其代价就是自己的生命。

因此管理学家把老鼠能够跳出缸外的高度称为“生命高度”。

而这高度就掌握在老鼠自己手里,它多留恋一天,多贪吃一天,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就是那缸“米”,如果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注意学习,一旦知识消耗殆尽,也就只有落伍了;

而对于企业来说一旦所有员工的“米”都“吃”完,企业也就该关门了。

还有的学生形象地比喻,这半缸米好比父母给我们准备的上半辈子的财富,一旦吃完了,下半辈子还得靠自己,不然后果也会像老鼠那样悲惨。

  二十七、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

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

“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

“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

“当然!

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

“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哑口无言。

动物们纷纷说:

“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

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

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

  二十八、自己造的房子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