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练习Word格式.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练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练习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5.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
A.重农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君主专制制度
6.
下列关于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水稻的种植南北比较普遍
B.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C.粮食产量减少,经济作物增多
D.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7.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
C.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
D.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8.
下列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衣
9.
唐朝诗人张籍写道: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反映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多次战乱,人口南迁
B.少数民族政权开发南方
C.两晋时期在南方的开发
D.民族融合
10.
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
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铁农具推广程度
B.牛力等蓄的使用程度
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
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11.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引自电影《天仙配》中歌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无)度,则物力必屈(穷尽)……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驱使)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哪种基本模式?
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
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亿。
“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
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
“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
”要求:
“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产禁豪强首告争夺。
”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就要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派购的制度。
为了确保在低价统购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
按照这种逻辑,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之后,(1953年)农业集体化运动随之开始并不断加速……
——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材料三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
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
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
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
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
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
“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6分)据根材料二,说明国家对农业进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指什么?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三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你对福利制度改革的认识(4分)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
根据口述资料证明,十六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
随后,十七、八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
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
“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
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材料四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
什么时候出现的?
“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现象?
导致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明初山西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
到了明朝后期,山西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
“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
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试卷答案
1.A
试题分析:
为1787年宪法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排除B;
英国虽然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但是材料不充分,没有列出与其他主要国家的比较,排除C;
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新航路开辟后,排除D;
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变化;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考点:
26: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小麦”、“大麦”、“煮茧”、“缫车”、“织绢”、“卖丝”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解答:
依据题干“小麦”、“大麦”、“煮茧”、“缫车”、“织绢”、“卖丝”等信息体现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多样的特点,故D项正确.
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应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中“有忙事”等信息,应排除.
故选D.
3.考点:
25: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需要掌握精耕细作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精耕细作的特点对“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的分析理解.
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依据题干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反映的是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A项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项是指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4.考点: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农耕经济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的分析理解.
依据题干中“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的信息可以看出,社日活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说明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
AD项明显与题干主旨信息不符,应排除.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
故选B.
5.考点: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根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判断出观念是重农抑商观念,结合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根源解答即可.
注意限定信息“根源”,题干材料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而手工业、商业都是“末业”,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这一言论正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体现,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C项正确.
A项是现象,不是根源,应排除.
B项与自然经济相对立,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不是根源,应排除.
故选C.
6.考点:
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明清时期”并正确掌握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状况.
A.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但水稻的种植受地域限制,不可能南北都比较普遍.
B.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引进了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
C.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的粮食产量增加而不是减少.
D.结合所学知识,明清都鼓励垦荒,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7.考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件事读书耕田”及掌握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A.“一等人忠臣孝子”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两件事读书耕田”无关.
B.宗法观念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萌芽、发展和确立而产生的观念,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两件事读书耕田”无关.
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是造成这一认识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
D.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该认识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小农经济正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8.考点:
22: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工具,侧重于考查农具出现的朝代.
铁锄出现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曲辕犁出现的时间是唐朝,翻车出现的时间是曹魏时期,而棉衣出现的时间是元朝.
9.考点:
29:
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的主旨.
A.题干所给材料中“北人避胡多在南”表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
B.“少数民族政权开发南方”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C.“两晋时期在南方的开发”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D.“民族融合”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A.
10.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1.考点: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2P: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2X: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从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3)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1)根据材料很容易判断出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
依据材料“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
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消极作用方面考虑.
(3)阅读材料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需要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商业发展的新现象和晋商发展原因.第一小问:
依据材料“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可得出结论;
第二小问:
依据材料“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答案:
(1)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关系: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影响:
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发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3)现象:
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原因:
12.答案:
(1)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
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
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2)背景:
人口压力加重;
耕地利用接近极限;
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加速了人口增长;
不利于环境保护。
(1)依据材料“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可以得出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
依据“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可以得出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汉人与少数民族同等对待;
依据“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可见其开垦荒地的目的在于有益于百姓,即维持百姓生计
(2)依据材料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
“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可以得出开垦荒地的背景为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人口的增加;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显。
13.
(1)特点:
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
劳动效率低下;
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安排:
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或统购统销、统购派购);
农业集体化。
根本目的是:
实现工业化。
福利制度本身能够缓和社会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但是它也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之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提升民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从而走出困境。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国家对农业进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对福利制度改革的认识
14.考点:
2Z: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A2:
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A6:
洋务运动;
A7: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解答的关键是从“小农的经济行为”切入,结合小农经济进行思考;
(2)解答的关键是从“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切入,结合资本主义的萌芽进行思考;
(3)解答的关键是从“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切入,结合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
(4)解答的关键是从“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切入,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进行思考.
(1)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小农的经济行为”可得出是小农经济.只要回答对第一问,后面两个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即可;
(2)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可知出现的生产现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3)主要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资本,市场,自由劳动力方面作答;
(4)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可知经济因素.
(1)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春秋时期.
特点:
精耕细作
(2)现象:
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农场(或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出现)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3)原因:
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传统自然经济的阻碍;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购买力低.
(4)经济因素:
洋务企业的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15.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2Y: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1)考查对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2)考查对重农抑商政策变化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抽取能力;
(3)考查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缓慢发展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1)由课本知识可知: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为: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材料中“民多俭质而力农”到“奢靡其习染也”,可知变化为重农变为崇商,尚简朴变为奢靡;
(3)本题既可以采取同意的观点,又可以采取反对的观点,同意的话,可以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等角度回答;
不同意的话,可以从“中国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商品化程度高、东南沿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角度阐述.
(1)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变化:
由重农变为崇商、由尚简朴变为奢糜
(3)同意:
停滞说
理由:
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不同意:
发展说
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化程度高;
东南沿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