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5059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5Word文档格式.docx

②图中,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使②向光弯曲生长;

③图中由于胚芽鞘没有尖端,对光不产生反应,③背光弯曲生长;

④图中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株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是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D

4.(2010·

北京西城模拟)某植物正常受粉形成幼果后,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可能出现的是(  )

A.种子明显增多B.形成无子果实

C.部分果实脱落D.果实生长不受影响

因题目交代该植物正常受粉形成幼果,则不能形成无子果实,B错误;

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防止落花落果,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则可能会导致落花落果,形成幼果后使用则会引起部分果实脱落。

5.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性。

以下哪一现象或应用不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  )

A.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

B.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

C.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总是朝窗外生长

D.用生长素或其类似物除去稻田双子叶杂草时要使用较高的药剂浓度

A为顶端优势现象,植物的顶芽部位生长素浓度低,优先生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则生长受到抑制。

B为植物根的向地性,近地侧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

D为利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而对单子叶植物水稻却没有抑制作用。

C项则是向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少生长慢,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生长快,故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6.(2010·

西安名校联考)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正常受粉形成幼果后,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可能会导致部分果实脱落

B.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起主要作用的是乙烯

C.低浓度的2,4D可作除草剂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D.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纤维的长度以提升芦苇品质

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要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是利用了高浓度抑制生长的原理。

7.(2010·

成都诊断二)下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激素Z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B.靶细胞识别激素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脂蛋白

C.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加速合成肝糖原

从图中看出结构Y是下丘脑,激素Z为胰高血糖素,下丘脑某一区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A细胞,同时胰岛A细胞也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因此激素Z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靶细胞识别激素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加速分解肝糖原。

A

8.(2009·

山东理综)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本题以图示的方式考查了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

图示中的①②③三种信息传递方式分别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如下:

①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处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

②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这一靶器官的过程;

③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是神经元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靶细胞)而完成兴奋传递的过程。

显然,在体温调节中三种方式都存在。

方式①②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信息传递缓慢,且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不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速度相对较快。

但方式③也是需要通过体液的,因为上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经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

9.(2009·

安徽理综)某学者曾做过如图a所示的实验,黑暗中,在天竺葵的同一叶片的不同部分分别滴加一定浓度生长素溶液、水和14C标记的葡萄糖,待充分作用后,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其阴影部分表示具有放射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有很强的吸引力与调运养分的效应

B.加水是作为实验对照

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可能与它能调运养分有关

D.放射性葡萄糖分布均匀是受单侧光的影响

题干中没有叶片接收单侧光照的条件,放射性葡萄糖的分布不均匀与单侧光照无关。

由图可知:

14C标记的葡萄糖涂在叶片上方,最终只有涂生长素的一侧有放射性,滴加清水的一侧没有放射性,说明生长素可以调运营养物质,在促进果实发育方面,可能与此有关。

10.(2009·

长沙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没有②和⑦的参与

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

C.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⑥的量明显增加,则③和④的量可能会减少

D.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可构成一个反射弧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的一些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再通过垂体分泌的激素而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则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肾上腺素的分泌就是通过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的反射弧完成的。

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参与调节的激素可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故相应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

因负反馈调节作用,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⑥的量明显增加,则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11.(2010·

清苑调研)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

其中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传递兴奋

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E→D→C→B→A。

①处进行电刺激,因突触部位兴奋单向传递,则C处不可能释放递质、传递兴奋,在E处也不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应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12.(2010·

福建模拟)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转化为血糖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C.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

D.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A错误:

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

C错误:

摘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就减少,而甲状腺激素的减少会促进下丘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D错误:

并非所有的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如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

13.下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⑤部分的液体增多

B.在发生过敏反应时③的通透性会增强

C.如果该图为胰岛的局部组织,摄食后,B端液体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A端

D.①中的液体成分来源于④和⑤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和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①代表淋巴,②代表淋巴管壁,③代表毛细血管壁,④代表血浆,⑤代表组织液,⑥代表细胞内液。

淋巴中的液体成分只来源于组织液。

14.(2010·

上海卷,16)如果母亲的血清中不含凝集素抗A和抗B,而父亲的血清中含凝集素抗A,则后代红细胞膜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有凝集原AB.有凝集原B

C.有凝集原A和BD.无凝集原A和B

本题考查人类的血型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分析能力。

由题意知母亲为AB型血,红细胞膜上有凝集原A和凝集原B,父亲的血型为B型,红细胞膜表面含凝集原B。

即母亲基因型为IAIB,父亲的基因型为IB_,则子代基因型为IAIB或IBIB或IAi或IBi,因子代无O型血,故红细胞膜上不能同时无凝集原A和B。

15.(2010·

东北三校联考)成年健康小白鼠下丘脑的部分结构被破坏后,其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小白鼠下丘脑的部分结构被破坏后,体温不能维持恒定,环境温度低,其体温也低,则其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类似于青蛙等变温动物,即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耗氧量减少。

D项错误的原因是耗氧量的多少并非单纯与酶的活性有关。

16.(2009·

广东理基)现象Ⅰ: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

现象Ⅱ:

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

现象Ⅰ是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现象Ⅱ是条件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两个现象中现象Ⅱ参与条件反射的神经元数量更多些,而与二者缩手反应的相关肌细胞数量相当。

17.(2009·

四川理综)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本题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

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可以进行,因为抗原不一定要通过吞噬细胞暴露,可以直接传递给T、B淋巴细胞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但体液免疫中抗原是可以直接传递给B细胞完成体液免疫的;

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等没有特异性。

18.(2010·

中山四校联考)如图为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

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图中靶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

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并不能引起过敏反应,而是产生抗体结合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形成致敏靶细胞;

B错误:

图中再次进入的过敏原与首次进入的应是相同的,否则不能引起组织胺的释放;

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其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

19.(2010·

长春实验中学月考)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组小鸡存活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B.甲组小鸡第二次注射病毒后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产生的多,反应更快

C.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D.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病毒在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

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是更快、更强。

抗体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20.(2010·

石家庄质检一)如图所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细菌并呈递抗原的过程,图中MHC-Ⅱ分子是一种特异性糖蛋白,能与抗原(图中的a)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原a能被效应B细胞特异性识别

B.图中所示细胞器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C.细胞②受刺激活化后将产生淋巴因子

D.细胞①只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本身不具有识别能力;

图中所示的细胞器有:

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与溶酶体,其中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它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②是T细胞,受刺激后将产生淋巴因子;

图中细胞①为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21.(2010·

福建质检)人的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可能失明。

在此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

对此现象推导正确的是(  )

A.这是一种机体的过敏反应

B.正常生理状态下,眼球的晶状体蛋白不进入血液

C.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就可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D.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就能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这是自身免疫病;

B正确:

正常生理状态下,晶状体蛋白存在于细胞内;

有抗体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

22.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氨基酸、蔗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消化液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组成部分;

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特性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3.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毒体的过程是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A选项中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有吞噬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

B选项中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选项中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或糖蛋白)。

24.(2010·

甘肃联合模拟)如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D.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由图甲知,刺激C处均可引起A、D处膜电位变化,但由于CD间有一突触,故A处的膜电位先变化,而D处的后变化,A错误;

乙图中F为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形成突触前膜,①为突触后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小泡,内含化学递质。

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突触间隙向突触后膜传递,所以B、D错误;

③中的化学递质通过外排作用释放到②中,故C正确。

25.(2010·

汕头一模)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某些记忆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抗体

B.切除垂体后,血浆中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但胰岛素增加

C.突触前膜内有很多突触小体,可分泌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

D.血浆中的无机盐离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pH相对恒定上起重要作用

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某些记忆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

当切除垂体后,由垂体释放的生长激素减少,促甲状腺激素也减少的同时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调节,但不直接受垂体的调节;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内有很多突触小泡,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的膜。

二、简答题(共50分)

26.(2009·

广东改编)(12分)如图所示,铁钉刺入某人的脚底,随即她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

请回答问题。

(1)当铁钉刺入皮肤时,痛觉感受器可产生传向中枢的________。

此人还未感觉到刺痛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部位________(①②③)。

(2)图中此人反应是一系列神经调节的结果,参与此过程调节的神经中枢有多个,包括________及下丘脑。

(3)图中此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同时下丘脑的________分泌量也增加,使垂体的________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协同调节血糖、血压以应对该紧急情况。

(4)此人脚底受伤后出现了红肿,医生担心她感染破伤风杆菌,立刻给她注射________进行应急免疫治疗。

该方法属于________(A.非特异性免疫 B.特异性免疫)。

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感受器的功能为产生和传导兴奋,将兴奋先传至脊髓的低级中枢,产生缩腿反应的同时将兴奋传至脑干、小脑直至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而且此过程还需要体液调节的配合,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途径,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共同完成。

对于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应急治疗,应该直接用患者的血清,因为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抗毒素),能快速消灭抗原。

(1)兴奋 ① 

(2)脊髓、脑干、小脑、大脑皮层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4)破伤风抗毒血清(抗破伤风杆菌抗体或破伤风抗毒素) B

27.(2010·

广东综合)(12分)如图是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完成神经调节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能正确表示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3膜电位变化情况的是________。

A.a→bB.b→c

D.c→dD.d→a

(3)图甲中有________个突触,①所指结构名称是________。

在③中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③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________(用图甲中标号表示)的功能。

(4)图乙是运动神经元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的膜内电位变化图。

A情况显示单独刺激轴突1时,测得神经元3膜内电位差值约是________毫伏,与A情况比较,B种情况下,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________,导致________(离子进出膜的量)相对减少,使神经元3兴奋性降低。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兴奋的传导。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3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图中有2个突触,轴突2与轴突1间构成1个突触,轴突l与神经元3间构成1个突触。

图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4)注意问的是差值,故为10毫伏,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后,电位差值变化变小,可见轴突l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减少,Na+内流量减少,神经元3兴奋性降低。

(1)反射弧 

(2)D (3)2 突触小泡 ④ (4)10 减少 Na+内流量

28.(2010·

襄阳调研)(12分)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

请回答:

(1)胰岛细胞分泌激素,除了直接感受________含量的变化而发挥作用外,还可受________发出的神经控制,间接发挥调节作用。

(2)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时,血糖中的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I/G)不同。

在摄食后,I/G变________(大或小),这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致;

当饥饿或长时间运动时,I/G变________(大或小),有利于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血糖水平。

若将胰高血糖素注射到体内,尿液中尿素的量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胰岛B细胞分别接种于含有5.6mmol/L葡萄糖(低糖组)和16.7mmol/L葡萄糖(高糖组)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高糖组释放胰岛素多。

此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

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方案如下:

①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

②用含有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请指出上述方案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血糖平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