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润滑十大成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5034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摩擦润滑十大成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摩擦润滑十大成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摩擦润滑十大成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摩擦润滑十大成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摩擦润滑十大成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摩擦润滑十大成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摩擦润滑十大成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擦润滑十大成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摩擦润滑十大成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根据一些史料,人类最早使用润滑剂的记载大约是公元前15世纪,在埃及法老Tehut-Hetep(公元前1650年左右)的陵墓里,发现了人类使用润滑剂的证据:

人们在木板上涂上橄榄油,有助于搬运巨大的石块。

除了这项考古发现,还报道过更早一些的证据:

在Djehutihotip的陵墓出土了一件文物(公元前1800年左右,胡夫金字塔建成后800年),上面描绘了172个工匠在平地上拖动一副双轨平底的雪橇状木板拖车,搬运一块巨大的雕像。

在木板前方人们在倾倒一些液体,猜想可能就是润滑油。

另一项考古发现是TuraStele出土的文物,描绘了类似的场景,只不过是三头公牛在平地上拖动类似的木板拖车,搬动一块大石头。

这项发现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大约是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588年,比胡夫金字塔晚了1000年。

公元一世纪,老普林尼对自然百科进行了整理,其中就列出了当时使用的动、植物油脂——在随后的千百年里,人们依然使用这些油脂,没有太大改变。

人类使用动物油作为燃油和润滑油的历程中,有时也发生了惨剧。

上世纪,因为人类需要鲸油,抹香鲸差点被捕杀殆尽,而鲸油可以做成优质的灯油。

后来,因为天然油料越来越难得,因此人类开始寻找其它的油料来源,尤其是石油。

在人类使用天然润滑剂的早期历程中,润滑脂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从远古时代起,动物的脂肪就是最常用的润滑剂之一,因为它们简单易得。

而且,动物脂肪还具有粘附性好的优点,车轮上使用效果较好。

事实上,人类最早开始专门配制的润滑剂很可能就是润滑脂。

2.古人发现滚动能减磨

在评选摩擦学发展史的十大事件时,许多读者都推举了轮子的发明——通过滚动,降低摩擦。

而有些人则提出应该是车轴,因为车轴更古老,而且正因为有了车轴,才改变了轮子的用途,让它转变成了一种有用的工具。

但是,许多参与评选的人更倾向于这样的看法:

轮子确实很重要,但是真正让物体实现滚动的,是轴承,而不是轮子。

在古埃及的考古发现中,发现了人们使用滚动的圆木,作为辅助工具,搬运重物,有些记载是使用鹅卵石、或者圆形的石块。

在罗马时代,一些减磨工具已经出现,有初具雏形的减磨珠、圆筒状或者尾端制成纺锤形的滚子。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全才式的人物,传世的不但有文艺作品,还有一些科学手稿,其中就包含摩擦学最早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他存世的手稿中有一些很明显就是用于减磨的轴承图。

在达芬奇和我们之间,是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工业革命。

“据我们所知,真正意义上用于减磨的轴承,始于19世纪80年代初期,德国人FriedrichFischer发明了一种工艺,可以大量生产高精度的球状滚子。

3.1495年~1950年,发现摩擦原理

文艺复兴时代,像达芬奇一样的思想家开始研究摩擦法则。

1495年,达芬奇推出了两条摩擦学的基本法则:

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尽管达芬奇发现了这些摩擦法则,但是很多年都没有人知道,因为达芬奇没有正式发表他的观察结果。

200多年后的1699年,法国物理学家阿蒙顿GuillaumeAmontons(1663~1705)也发现了这两条摩擦学基本法则。

通过推理,他发现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在于:

当一个物体在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移动时,需要做功,引起接触面之间发生形变和磨损。

然而,直到1785年,库伦(CharlesAugustCoulomb)通过对阿蒙顿的摩擦学说进一步发展,才确定了摩擦学的第二条定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库伦摩擦定律,这条定律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摩擦定律基本一致。

库伦定律是这样表述的:

摩擦力正比于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

这条摩擦律虽然适用于许多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但是却不是所有情况都通用的基本法则,并且不适用于大的物体。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许多力学和运动的基本定律,其中也包括了对摩擦学的进一步发现。

牛顿发现,动摩擦与速度和速率没有关系,这就是摩擦学第三条定律。

1950年,英国科学家菲利普·

鲍登(PhillipBowden)和泰伯(DavidTabor)对摩擦定律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物体间接触时,实际上的接触面积是很小的,并不是整个表面都产生了接触。

在物体的表面,哪怕是看起来很光滑的表面,放大了看其实是一些凸凹不平的峰点。

发生接触的实际上是这些起伏的峰点,而不是整个表面。

物体接触时,正压力越大,两个接触面受到挤压,产生接触的峰点就越多,摩擦力随之增大。

鲍登和泰伯还进一步确定,摩擦力取决于相互接触的峰点之间的粘附力。

不过,随着我们对接触面间的摩擦上升到单个分子层面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这些宏观摩擦法则也具有局限性,还了解到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在微观层面上是非常复杂的。

4.1859年,Drake的油井与世界润滑油工业的问世

1859年8月27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Titusville,Drake钻出了第一口油井,位于地下69.5英尺,美国乃至世界都把这个时间看做世界石油工业的开端。

随后几年,由于工业革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油井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石油工业也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使用石油制成的润滑油也在各行业推广:

制造业、交通运输、发电、通讯等行业都使用石油基润滑油。

5.1883年~1905年:

流体动力润滑原理

在工业革命之前,润滑还还没有上升到科学和理论层面,而只是依靠经验或者口耳相传。

1883年,英国人开始阐述流体动力润滑的规则,其中,BeauchampTower做了实际测试。

他使用特制的试验台架,模拟了货车轮轴滑动轴承的润滑状态。

经过实验,Tower发现摩擦系数与负载和轴承速度有很大关系,并发现了流体动压现象。

在实验的最后阶段,Tower在滑动轴承上钻了一个加油孔,发现油会从加油孔中涌到轴承盖上。

他在加油孔装了一个压力计,发现压力很大,连压力计都测量不了这样的高压,Tower这才意识到,在轴承内部存在着油膜层,能够承载很大的负荷。

后来的科学家通过研究也证实了这个发现。

1886年,雷诺(OsborneReynolds)提出了润滑理论的微分方程,成功地揭示了流体膜产生动压的机理,为现代流体润滑理论奠定了基础。

雷诺方程是二阶偏微分方程,是Navier-Stokes方程的一种形式。

1905年,ArnoldSommerfeld进一步发展了Tower和雷诺的理论,正式形成了流体动力润滑的理论。

在奠定了润滑理论之后,人类对流体动力润滑的了解持续发展。

流体动力润滑得名于润滑膜的产生机制:

固体接触面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由此产生了液体动压,形成一层润滑膜,隔开两摩擦表面并承受负荷。

我们都知道,物体表面都是凸凹不平的,有许多凸起的峰点。

两个表面发生接触,峰点就会发生接触。

如果其中的一个平面在另一个平面上滑动,那么摩擦就会增大。

相互接触的峰点在受力中会断裂,物体的表面也就发生了磨损。

在流体动力润滑中,润滑剂形成一层润滑膜,把接触面分隔开,避免它们直接接触,达到减磨、避免磨损的目的。

要达到流体动力润滑,需要满足这样的条件:

设备的几何构造和尺寸、物体的运动速度、液体润滑剂的粘度能形成足够的液体动压,依靠液体动压来承载负荷。

液体的动压迫使接触面分开,产生向上的支撑力,避免它们直接接触。

流体动力轴承就是依靠流体动压产生的支撑力,承载住负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滑动轴承,广泛运用于机器、车辆。

6.1877年~现在:

合成油把润滑技术提升到新高度:

人类在各个领域都在追求更好的东西,包括润滑油领域——虽然矿物油给人类带来了更好的润滑油,但是石油工业发展还没满20年,人类便开始寻求更好的油类——合成油的研发之路由此展开。

人类对合成油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77年,法国化学家查尔斯·

傅里德(CharlesFriedel)和美国化学家詹姆斯·

克拉夫茨(JamesMasonCrafts)共同发现了傅里德-克拉夫茨反应,简称傅-克反应(Friedel–Craftsreaction),首次通过人工合成制取了碳氢化合物。

1913年,德国化学家FriedrichBergius采取加氢反应,把煤制成了油,实现了人工合成法煤制油。

不过,一直到1929年,美国的标准石油(埃克森美孚的前身)StandardOilofIndiana取得了技术突破,合成油技术才真正成熟到商业化的水平,不过,鉴于成本过高,当时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商业化。

1937年,PAO开始问世,在合成油领域一枝独秀,尤其是发动机油领域。

德国的合成油研究也开始的很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23年,德国人FransFischer和HansTropsch发明了天然气制油技术(费托合成),能把甲烷转化为高品质合成油。

费托合成使高品质合成油的生产从商业上成为了可能。

1939年,费托合成法在德国实现了商业化,在30年代和40年代,通过费托合成制取合成燃油、橡胶、润滑油、石蜡在德国开始涌现。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合成油的研究主要得益于美军和德军的支持。

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合成油——PAG(水溶性),确切地说PAG不属于油类,而应该是一种合成液。

PAG是最早一批在交通领域试用的合成油,虽然它们吸水性较强,但是PAG具有出色的低温性能,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

1944年,在北方(加拿大、阿拉斯加等北部地区)严寒条件下,美军把PAG运用于飞机发动机润滑。

在累积飞行15万个小时后,发动机依然没有任何问题。

40年代末,科学家开始研究酯类油,最初是双酯,而后是聚酯油(POE)。

随着合成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合成油已经包括许多种类,除了PAO、PAG等种类,还有硅油、烷基萘、全氟聚醚等品种,其中PAG也不仅限于传统的水溶性PAG,还出现了油溶性PAG(OSP)。

7.添加剂改善润滑油的性能

石油工业的诞生也带来了化学领域的繁荣发展,引发了化学添加剂的研究,而添加剂又能对油的性能进行改善,其中也包括对润滑油的性能优化。

在添加剂诞生之前,润滑油的成分是精制后的石油馏分(即基础油),没有使用添加剂。

最早的添加剂是油性剂,大约出现在1918年,添加剂的诞生,标志着人们通过化学手段来解决、优化润滑问题。

从那以后,人们开始研发添加剂,并把它们加到基础油里,使润滑油的性能得到改善。

在添加剂的研发初期取得了很多发现,但是第一个重大成果则是ZDDP,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40年代间,许多添加剂开始出现:

抗氧化剂、防锈剂、极压剂、分散剂、降凝剂、粘度指数改进剂——这些都属于重要添加剂,抗磨剂产生于40年代。

添加剂的产生,主要是受到汽车工业的刺激,汽车工业的繁荣带动了优质机油的需求,还有刹车油以及其它车用油、润滑脂。

在添加剂的发展历程中,含有硫磷的ZDDP添加剂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20世纪30年代末,最早的ZDDP出现,用作金属防腐蚀剂,也兼作抗氧化剂。

其实,ZDDP是一种多功能添加剂,还具有抗磨功能,只不过这方面的研究40年代才取得研究成果。

50年代,ZDDP已经成为发动机油不可或缺的添加剂,另外,变速箱油和一些工业润滑油也开始使用ZDDP作为添加剂。

时至今日,ZDDP依然是润滑油的一种主要抗磨剂。

ZDDP是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它的优点是成本低、性能好、具有多种功能。

随着添加剂技术发展,肯定会有更好的添加剂出现,但是ZDDP作为一种物美价廉的重要添加剂,确实给润滑油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8.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检测使摩擦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在20世纪以前,摩擦学还只停留在技术范畴——当实际运用中出现了问题,就从物理、化学或者材料科学方面寻求解决之道,摩擦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9世纪末期,随着流体动力润滑和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先后出现,情况发生了改变。

工业革命的深化导致新机器出现,新机器的出现带来润滑的新挑战,如何从理论上预知润滑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早的摩擦和磨损检测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测试仪器非常简陋:

在桌子上放置一个滑块,滑块上系一根绳子,绳子吊着一个重物,从桌子边缘垂下。

这个实验仪器只是证明,滑块和桌面间如果加上动物油,拖动滑块开始运动时所需的力更小。

从文艺复兴之后,关于摩擦学也有一些研究,但都比较零散,阿蒙顿,牛顿、库伦等科学家都对摩擦进行了研究。

在过去的100年里,摩擦和润滑才形成了科学的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对润滑油的性能进行评估和预测。

这个趋势推动着摩擦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科学。

第一台商业化的润滑油测试仪器是FalexPINandVEE摩擦磨损试验机,1927年面世。

它的功能是,对液体和固体润滑剂的抗磨、极压性能进行量化测定。

这台测试机影响深远,没有它就没有技术数据和量化分析,摩擦学就没法科学化。

今天,已经有许多专业的油液检测实验室,可以进行油品检测和分析,他们拥有专业的测试仪器,可以对油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帮助设备维护人员和润滑工程师准确了解油质,以及设备运行的状况。

9.1922年~现在: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助力现代机械

20世纪中期,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润滑状态:

边界润滑和流体动力润滑。

1922年,哈迪(W.B.Hardy)和Doubleday提出了边界润滑的定义。

边界润滑是润滑的一种“边界”状态,是液体动力润滑向干摩擦过渡的一种边界状态,发生边界润滑时,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较慢,不能形成流体动力润滑。

在边界润滑状态下,润滑剂的化学成分至关重要。

发生边界润滑时,主要依靠摩擦面和油里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形成一层润滑保护膜。

而在流体动力润滑中,依靠两接触面之间的一层液体膜,把摩擦面分隔开,避免它们直接接触,从而达到润滑保护的目的。

要形成流体动力润滑,机械尺寸、速度、润滑油的粘度都要达到要求,才能

成功地形成流体动力润滑膜,让设备“骑”在这层薄薄的液体上,避免干摩擦。

在流体动力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是混合润滑。

50多年前,我们开始研究混合润滑。

流体动力润滑是润滑的理想状态,需要机械尺寸、合适的润滑油的粘度、在一定的速度、负载条件下来共同实现。

为了理解混合润滑,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景:

对于一个设备,刚开始处于流体动力润滑状态,润滑油膜处于全膜润滑状态,把物体完全隔开。

但是,如果出现下列任意一种或者几种情况——速度减小、负载增大、润滑油的粘度减小,那么润滑膜在某些部位可能就不完整,也就是某些局部区域,物体表面一些凸起的峰点发生了接触,产生了混合润滑。

当速度进一步降低,几乎没有相对运动,就到了边界润滑状态。

1902年,RichardStribeck用函数图表达了润滑的这三种状态,我们称之为斯特里伯克曲线(StribeckCurve)。

全膜润滑是润滑油膜能把接触面完全分隔开,避免它们发生接触。

全膜润滑又分为两种——流体动力润滑(hydrodynamiclubrication)和弹性流体动力润滑(elastohydrodynamiclubrication),简写为EHD。

发生EHD时,速度一般都很高,而且接触面的材料发生了弹性形变,在这种状况下,润滑油的粘度会增加,有助于形成润滑油膜。

同样的,EHD也属于全膜润滑,随着速度降低,EHD逐渐过渡到混合润滑,然后到边界润滑。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和流体动力润滑类似,也是靠一层流体润滑膜把接触面分隔开,不同之处在于EHD接触面之间的相对运动是滚动,形成的润滑膜承受的压力大于流体动力润滑,产生的润滑膜比流体动力润滑状态下的薄一些。

研究弹性流体动力润滑,以及斯特里伯克曲线,把人们的研究带入滚动轴承领域——滚动轴承的发明是现代机械的重大突破,使得轴承的转速、负载能力更多样化,而且抗磨。

10.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

自润滑材料的出现

流体动力润滑是依靠一定的速度、合适的润滑油粘度、一定的负载条件下,形成一层液体润滑膜。

但是有些条件下,例如温度、压力很高的条件下,液体润滑不现实,或者不能提供良好的防锈、抗化学腐蚀作用,这些情况就需要寻求其它的润滑方法——自润滑材料,或者固体润滑剂。

自润滑材料本身是固体,本身具有润滑性,还能够涂覆在其它固体表面,起到润滑减磨作用。

目前,已经商业化运用的固体润滑剂主要有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乙烯(PTFE),又称特氟龙。

这类固体润滑剂一般与树脂粘合剂结合在一起使用,避免被磨掉,还和其它添加剂、溶剂一起使用,增强性能。

早在1906年,有人已经研究了碳可以作为一种固体润滑剂。

上世纪40年代中晚期,科学界对自润滑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1939年,美国的CooperProducts申请了二硫化钼润滑剂的专利。

PTFE恐怕是最著名的自润滑材料,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化学家Plunkett申请了PTFE专利。

Plunkett研究本来是研究PTFE作为制冷剂的性能,但是对四氟乙烯的单体加压、降温后,他发现四氟乙烯发生了聚合反应,生成一种白色蜡状固体,具有化学惰性,而且具有润滑性。

固体润滑剂主要运用于液体润滑剂不适用的情况,例如真空、一些加油不便的部位、水下设备、粉尘很大的肮脏环境、高温等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