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424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ppt

《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ppt(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ppt

第三章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赵俊康赵俊康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FacultyofPublicManagementShanxi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教学要点1.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原因和条件;2.社会保险的发展阶段;3.社会保险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政策。

作为社会政策,它的产生必须有两个方面的支持:

一是社会客观需要(包括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经济条件),二是一定的理论支持(理论基础),两者缺一不可。

(一)人权思想是社会保险的思想渊源

(一)人权思想是社会保险的思想渊源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人生来就有人身的权利,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生存权是人权的核心;国家有保护人权的责任。

(二)互助共济思想是社会保险的伦理基础

(二)互助共济思想是社会保险的伦理基础所谓“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理”,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形成的风俗、习惯、信念、道理和规则。

“伦理”,简言之,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守的风俗、习惯、信念、道理和规则。

作为社会政策,社会保险的推行,需要社会伦理道德的支持。

否则,就不能实施。

而互助共济思想为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实施提供了伦理基础。

西方社会,不论是感性主义的伦理思想,还是理性主义伦理思想,都提倡互助共济的伦理道德。

邓大松教授在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极力提倡互助共济的思想,而且被视为一种美德。

孔子的大同世界学说(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谓大同。

(二)互助共济思想是社会保险的伦理基础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特点:

其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生活富裕:

其二,没有等级制度;其三,人们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来管理公务事务;其四,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困难的人受到特殊照顾;其五,人人互相友爱,互相帮助,道德高尚,生活节约;其六,社会秩序良好,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活动极少发生。

(二)互助共济思想是社会保险的伦理基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14781535年)的乌托邦:

乌托邦实行公有制,经济生产是有计划的。

他们一般通过元老院来调配生产必需品。

他们首先确定某一地区哪一类商品货源充足,再确定岛上哪些地区粮食欠收。

这样他们便可以在两地之间进行调配。

而且这是无偿供应,他们不向受接济的一方有所需求。

凡是从自己的储存中无报酬地支援其他城市的入,也可以从另一城市免费得到他们所需的东西,因此,整个岛就像一个大家庭。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康帕内拉(thmmasCampanel1a15681699年)的太阳城:

互助共济,是人类同自然界和社会斗争的实践活动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也是指导人类行为的规范。

它是社会保险产生和实施的伦理道德基础。

(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否定斯密的自由经济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虽然历经上百年的时间,其间产生过不少的经济学派,但在肯定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直到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出现,情况才有所改变。

(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1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和劳资矛盾19世纪下半叶,德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会问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并流行于德国的新历史学派既反对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社会生活;主张法律至高无上,主张实施包括社会、工厂法在内的社会政策,主张走调和劳资关系的道路以消除德国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

这一理论的政策结果是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历史学派的理论是为德国当时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立论的。

虽然它也主张国家干预,但与后来的理论相比,它更强调调和阶级矛盾,后来的理论更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的作用。

(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2以收入边际效用递减为理论基础的福利经济学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英国的福利经济学是英国剑桥学派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庇古。

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或满足,其中可以直接用货币来计算的那一部分称为经济福利。

这个学说强调通过国民收入总量增加和国民收入再分配两种方式来增大全社会的福利。

收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一个人拥有的收入越多,其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

收入由富人转向穷人,会增加社会福利。

主张国家采取收入累进税来进行再分配,实行财富由富人向穷人的转移,达到收入的均等化。

(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3以有效需求为理论基础的凯思斯主义凯恩斯的反危机理论:

只要提高资本的有效需求和居民的有效需求,使社会有效需求提高,便可刺激投资增加、生产增加、供给增长。

实现充分就业,从而走出经济危机。

如何才能提高资本的有效需求呢: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通过财政支出,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种有关福利设施的建设,以刺激资本家投资的热情,这样资本的有效需求自然会大大提高。

提高居民有效需求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刺激出生率回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摆脱人口危机束缚;另一办法是刺激生活水平提高。

国家可借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现这两个目标。

为了刺激有效需求,即使出现财政赤字也在所不惜。

他也提出了社会保障问题,主张消灭贫穷、实行累进税、实施最低工资法等等。

他倡导积极国家,反对自由的消极国家。

凯恩斯主义首先在英国得到传播。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在大危机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占有主导的地位,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建立起了直接的和巨大的作用。

(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4“贝弗里奇报告”早在1941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威廉贝弗里奇(18761963年)受命进行社会保障调查,并于1942年提出了一份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即英国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制定了一整套对英国全体公民实行福利制度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

(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贝弗里奇的报告建议社会保障计划应包括:

社会保险一一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

在强制雇主或个人缴费的前提下,获得现金补贴,不考虑支付时个人是否需要,是收入保障的主要手段;社会救济一一满足居民在特殊情况下的需要:

经证明确实需要,即可得到现金给付,不需要缴费,由财政支付,待遇随个人情况而定;自愿保险一一满足那些收入较多的居民较高的需要,个人自主选择,国家鼓励。

(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险六条原则:

基本生活待遇标准统一:

不考虑原收入;(公平原则)缴费费率统一:

不考虑经济状况;(权利义务对等原则)行政管理职责统一:

所有地区、项目;(集中管理,提高效率原则)待遇标准适当:

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原则)广泛保障:

全覆盖;(全民原则)分门别类,适合不同人群。

(同一方案,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

签定劳动合同的从业人员、以其他方式获取收入的人群、家庭妇女、少儿、退休人员等)这些理论,为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继188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后,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普及到其他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福利国家”的口号下,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成为以高福利为标志的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各种形式在内的一套完善体系,社会保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形成了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原因

(一)劳动者收入的差别性,要求举办社会保险。

劳动者的智力、体力、劳动技能有差别,由此决定的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有差别,相应地,他们从社会得到的报酬就有差别。

尽管收入有差别,但每个社会成员都面临一定的风险。

收入的差别性和风险发生机会的均等性,产生了风险发生后,对低收入者提供经济补充的要求,以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利。

二、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原因

(二)失业产生的收入中断,需要举办社会保险。

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一种客观现象。

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社会化大生产,企业竞争会使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引起失业。

技术进步,机器排斥劳动,会引起失业。

技术进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不适应生产工作的要求,会引起失业。

生产的周期性与季节性,会引起失业。

市场失灵引起的失业。

政府失灵引起失业。

资料.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昨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明显快于进入现代化,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时,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到1万美元以上,也就是先富后老;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未富先老。

在经济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应对老龄化将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劳动力总量、社会保障等都面临巨大变化和挑战。

消费结构转向老年产业消费结构转向老年产业“对消费总的来看没有太大影响,但是消费的特点则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比如旅游、老年服务消费,休闲、医疗及相应的服务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胡伟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该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德文也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支出,主要是用于医疗方面的支出会大幅度上升,所以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就会相对下降,也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直接导致储蓄额的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

劳动力比例下降劳动力比例下降老龄化增加的另一侧面即适龄劳动力的减少,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德文指出,老年人增多导致直接从事劳动力生产的人员减少,劳动力比例下降,老年人比例上升也直接致使抚养比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增幅会有所下降。

此外还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十年以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严重,但是相对我国浩大的劳动力市场,这还不是一个决定性的数字。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经济负担方面。

胡伟略说:

“老龄人口中有许多人力资源优势,比如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我们要让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他还建议,建立起包括女性在内的老年工作或劳动的市场机制,这并不是出于生活来源的考虑,而是让有条件有愿望的老年人有参加经济和社会工作的机会。

资料(续上)社保体系承重社保体系承重庞大的老年人口中,70岁以上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很高,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未来10年内是老龄人口激增到来之前总抚养比较低的时期,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

胡伟略认为社会保障薄弱的重点在农村,报告中也指出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时间段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最高峰值80岁以上的人口数2001年到2020年快速老龄化阶段2.48亿3067万2021年到2050年加速老龄化阶段超过4亿9448万2051年到2100年重度老龄化阶段峰值4.37亿7500万至1.2亿二、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原因(三)人口老化,要求社会保险。

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寿命延长,出生率降低,老龄化加重。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需要社会保险。

三、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条件(可能性)

(一)经济基础。

工业化在削弱家庭保障功能,从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劳动者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提出社会保障要求的同时,也从剩余产品的产生方面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社会(阶级)基础。

工业化(工资劳动者增加)发展,一方面,提出了社会保险的要求(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失业、工伤、疾病等增加,需要社会保险);另一方面,使工资劳动者队伍扩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要求社会保险。

(三)组织基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为了抵御劳动风险,工人自发地组织起互助互济的基金会,会员定期缴纳一定的会费,当某些会员遭遇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