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3665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作为历史史料,它们

A.生动地展示了明清时期高超的彩瓷工艺

B.有助于了解唐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C.有助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状况

D.增加了对汉代贵族“厚葬”之风直观感受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三彩”可以推测出,两个文物均是唐朝时期,明清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商周时期与题目不符,故C错误;

唐朝时期与题目时间吻合,故B正确;

汉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错误。

!

4.据记载,清代初期的农户,“即竭终岁之耕,不足供二三月。

”而“贫民业在纺织者,竭一日之力,赡八口而无虞”。

据此可知当时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开始出现

B.农民纺织业利润丰厚生活富足

C.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材料比较了单一耕种与家庭纺织业补充家用的信息,说明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故选C;

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A;

中国古代农民饱受封建剥削,生活艰难,,排除B;

鸦片战争起,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

5.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

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D

【解析】材料“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前夕……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表明,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D项正确,A项错误;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而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故B项错误;

C项是不符合“人民出版社(必修II)”,排除。

6.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与当时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相适应,说明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D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故A错误;

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也不能说明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B错误;

社会主义只是当时各种思潮之一,并未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总特征,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意识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排除与材料无关的说法,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7.阅读下面l952—1977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图,该图数据表明当时中国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B.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基本完成

C.贯彻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D.三大产业间的比例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解析】根据图片数据可知,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时间上与图片不符合,排除A;

B项的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基本完成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较好,符合国家工业化的指导方针,正确;

D项说法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

所以选C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

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反映了

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文学艺术亊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解析】从材料中不同时期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态度的变化上看,文学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在“社会转型”上;

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影响;

D选项时期不对,故排除。

9.古雅典民主政治在实施中,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多有权势家族渗透,甚至父子或兄弟一起供职,而将军委员会的一些成员甚至沦为独裁者,这显然损害了直接民主和公民的利益。

这表明古雅典民主政治

A.保留了大量旧俗

B.缺乏法制规范

C.演变为贵族政治

D.具有先天缺陷

10.1760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18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

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B.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

C.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

D.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间阶层在下议院的人数越来越多,反映了议会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是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的体现,C项正确。

1721年罗伯特·

沃波尔担任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标志责任内阁制形成,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国王的信息,故无法推断出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B项错误。

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不断下降,D项错误。

11.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已经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作的着重点,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打一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

这说明当时美国

A.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

B.改变了权力制衡原则

C.国家干预理论得到普遍认可

D.创新了国家管理体制

【解析】根据材料“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创新国家管理体制的体现,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联邦政府权力前后的比较,无法推断出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A项错误。

1787年宪法确立的原则,没有因为罗斯福新政而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

C项错在“普遍认可”,二战后国家干预的模式得到大规模应用,故错误。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紧扣设问要求“这说明当时美国”,结合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2.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

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

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

这表明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洛美协定》加强了欧共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发展,其中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等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而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A项错误。

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材料欧共体不符,C项错误。

二战后初期,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的确立使国际贸易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D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

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

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

“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

“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

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

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

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

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

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

(1)借鉴与传承相结合;

立法推进;

逐步建立;

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

(2)英国:

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

公民文化政治素养较高;

工业化的推进;

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较强;

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

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

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工业化水平较低;

国民政府一党专政;

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或长期受到内外战争的干扰)。

【解析】依据材料一“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制度”以及材料二中“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等归纳回答。

中英两国国的原因可以结合两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公民文化素质、工业化水平以及国内政局稳定程度、政府公信力等角度思考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为19世纪中后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答题示例:

论题: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阐述: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加速向工业文明转变,同时也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通过一系列战争,列强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特权,破坏了领土主权,加强了商品或资本输出,逐渐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伴随着列强侵华,中国创办了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中体西用”思想得以发展,戊戌变法等活动兴起,中国艰难地向近代社会转型。

综上所述,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开放性试题,要格外注意答题步骤以及书写规范。

首先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与书本知识建立联系,找到合适的论题,围绕论题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就本题而言,根据材料中19世纪中后期的中外历史事件,得出19世纪中后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因此可以以此为论题,论证时需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7—1985年,科技事业基本是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的过程,并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

二是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例、规定、章程和制度等;

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

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如:

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关的教育政策。

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

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郑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

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

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掀起了高潮。

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一度追成了依赖国外技术和大量进口零配件的被动局面。

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作用。

(1)特点:

将科枝政策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确立党对科技改革及科技政策制定的领导地位;

侧重于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改革;

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2)作用:

加快了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有利于石油、化工等重要产业的恢复和发展;

加快科技改革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

有利于科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本题各小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赋分值。

【解析】本题考查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主要特点应当根据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得出,主要作用除了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以外,还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这种改革带来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

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和“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郑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

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

(2)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以及联系所学,从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来说明。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

7月21日,丘吉尔在回信中说:

“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

这对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

”丘吉尔以上述理由拒绝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夏,苏、英、美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

之后,希特勒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但英、美两国却不遵守公报中的若干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义务。

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说:

“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

”1943年,二战形势出现转折,德黑兰会议上能够通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是与苏联武装力量在二战中出现转折分不开的。

1944年6月6日,英、美武装部队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摘编自王丽娜《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1941年英、苏两国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态度:

苏联急于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英国以各种理由拒绝。

苏联要求的原因:

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可减轻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压力,有效地支援苏联,加速德国的溃败。

英国拒绝的原因: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难度大;

出于自己利益考虑,想让苏德两国在战场上互相厮杀,相互削弱。

(2)评析:

苏联急切地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反映了苏联欲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心;

英美政府以多种借口拒绝,反映了英美企图转嫁战争负担,削弱苏联,建立其在战后世界统治地位的意图;

1944年,基于苏联的武装力量在二战中的贡献,英美担心继续拖延将对它们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故积极开辟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的开辟是苏美英三方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国家利益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冲突表现在,苏联急切地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英美政府以多种借口拒绝。

苏联急切地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反映了苏联欲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心。

合作表现在基于苏联的武装力量在二战中的贡献,英美统治集团担心继续拖延将对它们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故积极开辟第二战场。

基于以上评析,得出:

17.【历史一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黄旭华,1926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4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中的专业——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

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的事业默默贡献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负责苏联舰艇转让制造和仿制的技术工作。

195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国家提出研发核潜艇的计划,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

毛泽东发奋说: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平……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是: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財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摘编自《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保密“人间蒸发”3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黄旭华也要挺起胸研制核潜艇。

(2)根据材料概括黄旭华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精神。

(1)认识:

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等国垄断了核技术;

美国包围、封锁、孤立新中国;

中国百废待兴,教育、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为了建立强大的国防,新中国有必要研制核潜艇;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使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可以使新中国跨进大国行列,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忠厚坦诚、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解析】

(1)根据课本,可以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等国垄断了原子弹,美国包围、封锁、孤立新中国;

国内状况,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建立强大的国防保卫新生政权,新中国有必要研制“核潜艇”;

以及研制“核潜艇”成功的意义,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材料中“……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的事业默默贡献的历程,……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黄旭华具有:

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