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佛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节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30
第八节发展外延农业31
第九节积极推动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32
第十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33
第十一节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33
第十二节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34
第四篇规划实施保障36
第七章强化领导与服务,确保规划有效落实36
“十二五”时期是佛山市改革开放30年后的新起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也是佛山市把握战略机遇期,全面实现“民富市强,幸福佛山”目标的关键5年。
做好农业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把握佛山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社会经济大发展机遇的关键性工作,也是实现佛山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智慧三农”的战略性举措。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实现“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和“民富市强,幸福佛山”的目标,为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特制定《佛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编制的依据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和《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
本规划立足佛山市农业局部门职能,是指导“十二五”期间佛山“三农”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第一篇回顾与展望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佛山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各项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对“三农”工作带来的挑战,有效抑制了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得到全面实现,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佛山市以信息化、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初显成效,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11.0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7%,农村经济总收入1059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7.9%。
农用地产出率达到1.62万元/亩,居全省前列。
现代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84%。
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7.79万元。
主要农产品肉类、水产品、蔬菜人均占有量按户籍人口计分别达81.5公斤、155.9公斤和399.9公斤,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规划和铺开建设农业园区26个,面积13.8万亩。
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
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
全市6个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建设顺利推进。
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16个,绿色食品8个,获省(农业类)名牌产品29个。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优质鱼养殖比例为43%。
60%的耕地和鱼塘已完成标准化改造,已有大棚面积达6500亩,节水灌溉设施面积1万亩。
鲮鱼加工量和鳗鱼、加州鲈、年桔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农业部定点市场4个,供港淡水鱼占香港市场份额的1/3。
顺德长鹿农庄、高明塘伙农家旅游度假村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和社会效益凸显。
图1佛山市“十一五”时期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佛山各地坚持先行先试,加快消除城乡体制性障碍,先后制定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初步迈向城乡户籍管理、规划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管理、人居环境建设和义务教育“六个一体化”。
全市55个镇(街)撤并为33个,620个村(居)撤并为565个。
实现城乡户籍统一管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佛山居民户口”,消除了城乡居民享受平等待遇的体制性障碍。
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96%。
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建立了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以灵活就业形式)“大社保”和“新农保”三套养老保险制度。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免费培训,累计培训12.13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近70%。
实现农村电网覆盖率、电视和电话通信网络覆盖率、通邮率、行政村(居)道路硬底化率、公交通车率等5个100%。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2007年秋季起,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
(三)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十一五”时期,佛山各地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试点建设进展顺利。
全市有18个村(居)完成了“培育、整合、改造、规范”四种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2951个村民小组(经济社)完成“两确权”的基础工作,占集体经济组织总数的2/3。
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断深化。
全市有74.25%的集体经济组织推进完善股份制改革工作,禅城、南海区开展了“股权固化到户”试点工作。
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全市村(居)、组的集体账务全面移交中介组织代管,2007年度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提名奖”。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顺德、高明、三水区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南海、三水区率先建立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基金,其中三水区建立的“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模式成为国内首例通过保监会批准推出的合作农业贷款模式,农业信贷曙光初现。
(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下乡有新突破。
“十一五”时期,佛山市启动了公路网、交通站场、天然气管网、生态建设等10大类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项目建设,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预计总投入资金达335亿元。
全市122个旧村(居)改造试点顺利推进,已选定26个村(居)开展宅基地换房试点工作。
全市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南海区已率先在224个村(居)全面建成农村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服务城乡全覆盖。
(五)农村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十一五”时期,佛山市大力实施农村民生工程,广大农村居民较好地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
2010年,佛山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2元,五年年均递增10%;
城乡收入比为2.23:
1。
全市已全面解决720户无房渔民和175户人均居住面积低于12平方米的渔民居住问题。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出台《佛山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政策性水稻保险覆盖率达100%。
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率达80%以上,政策性生猪保险率先在顺德区试点。
全市实施了基本农田财政补贴制度。
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初见成效,扶持工作全面铺开,老区群众饮水不安全等生产生活困难逐步解决。
表1珠三角城市“十一五”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表
项目
名称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值
(预测)
5年年均
增长率
绝对值(元)
排位
绝对值
全省
5080
5624
6400
6907
7890
10.96%
广州
7788
4
8613
9828
3
11067
12676
12.35%
东莞
10611
1
11606
12328
13064
14254
2
7.69%
8
中山
9006
10693
11957
13061
14928
12.72%
佛山
8224
8958
9656
10699
12202
10.00%
6
惠州
5090
7
5695
6626
7583
8872
13.60%
珠海
6984
5
7622
8024
8552
>
10000
8.83%
江门
5607
5887
6807
7534
8607
10.03%
肇庆
4776
5085
5827
6291
7700
11.06%
注:
2005-2009年数据来自《佛山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来自各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肇庆除外)。
(六)城乡社会生态环境稳步改造。
“十一五”时期,佛山市积极开展义务植树和营造主题林活动、生态公益林建设、林分改造工程和“万村绿”行动,城乡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全市共组织625.6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种植树木1064.5万株,营造主题林413个,完成造林面积11.6万亩;
全市共完成绿化建设和改造项目1041项,新增绿地面积913万平方米,改造提升绿地面积2147万平方米,完成绿化总投资22.4亿元,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三水、南海、顺德、高明区先后通过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区)检查验收。
森林防火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受害率均低于省下达的控制指标。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佛山农业已经具备了现代农业初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正朝着现代农业中期阶段发展;
统筹城乡向纵深推进,城乡一体化已具雏形,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农业的功能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农业的生态保护、生活休闲、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
二是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方式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是农产品供给能力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佛山市农产品供给逐步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向提供品种多样、优质安全农产品转变。
四是农民生活水平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收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
五是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大局稳定和谐。
六是农村体制机制发生深刻变化,以“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服务“三农”等为代表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城市化管理新机制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二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在新的历史阶段,佛山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新的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第一节发展机遇
——从中央到地方的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三农”工作,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三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
2010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为佛山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新坐标、新起点。
这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给佛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农村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农村基层干群关系明显好转等等,为佛山市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逐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方针,并在2010年首次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内容。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尤其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佛山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形成了统一共识,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为佛山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规划纲要》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佛山市确定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为佛山市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城乡规划、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三农”体制机制,推动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等等,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和政策支撑,注入了强大动力。
——农业农村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佛山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两个反哺”的力度,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公共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培训就业、读书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同时,佛山市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总体实力显著增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财力,为佛山市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面临挑战
——宏观不确定因素增加。
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带来的冲击仍没完全消除,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佛山市农产品发展也带来较大影响。
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通货膨胀预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叠加冲击等突出问题,将可能导致“十二五”期间佛山农业农村经济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环境下运行。
同时,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与紧缺的资金、资源配置等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市场潜力尚未得到有效释放,农村劳动力的多向需求难以满足,农村消费力仍不足,对佛山市农业农村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
——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消除。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势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各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的职责尚待落实。
城市偏向政策体系难以在短期内纠正,用现行的城市管理政策来解决涉农问题的现象仍然突出,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后管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致使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难以扭转。
目前,佛山市城乡收入比达2.23:
1,落后于珠三角部分市和长三角部分同等发展水平地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任重道远。
——农业发展越来越受资源与市场约束。
近年来,随着佛山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用资源越来越短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内部的污染,严重威胁农业可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农产品优质化、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佛山市农业的弱质产业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不够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谈判地位仍然较低,农业龙头企业连村带户的能力不强、利益关系松散,现代农业园区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规划纲要》精神,围绕实现“民富市强,幸福佛山”的战略目标,坚持“三着力一推进”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园区化发展农业,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和外汇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生态和生活服务功能,推动统筹城乡向纵深发展,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农村居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推动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节基本原则
——四化融合、智慧发展。
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信息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融合,提升“三农”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三农”。
——城乡统筹、协调兼顾。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合理利用开发农业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三大产业、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先行先试、改革创新。
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资源依法合理流转,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
——以人为本、授惠于民。
坚持把让农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增进农民福祉。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明显优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农业科技化、设施化明显加快,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外汇农业和品牌农业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土地产出率处于全省前列,现代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较高比重,农业的生产功能充分发挥,生态、生活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大局和谐稳定。
统筹城乡发展向纵深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有效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农业总产值达238亿元,年均递增2.4%(按现行价计算,与2010年比,下同);
力争现代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88%以上;
农村劳动生产率达10万元以上,年均递增5.1%;
农地产出率达2万元/亩以上(不计林地),年均递增3.7%。
——农业产业稳定发展。
蔬菜总产量达162万吨,年均递增2%;
肉类总产量达27万吨;
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0%以上,鱼塘面积基本稳定在59万亩左右,水产品总产量60万吨左右;
林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其中生态公益林7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2%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
力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0000元以上,年均递增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
1以内。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协调发展,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农村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管理关系进一步理顺。
2015年,宅基地换房试点扩大到50个,试点村居小区式农民公寓建设基本完成,宅基地换房农村居民100%参加养老保障体系。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革命老区“一保五难”问题基本解决,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欠发达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万元以下的贫困村100%实现脱贫目标。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险种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能繁母猪保险、水稻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100%;
生猪保险在全市推开,并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表2佛山市“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
项目
2010年
2015年
比2010年增加(%)
年均
递增(%)
农业总产值(亿元)
211.02
238
12.6
2.4
现代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
84
88
4.8
0.9
农用地产出率(不计林地)(元/亩)
16200
20000以上
23.5
4.3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7.79
10
28.4
5.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64.0
9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比
2.23:
2:
1以内
粮食总产量(万吨)
9.7
0.0
肉产品总产量(万吨)
28.58
27
-5.5
-1.1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56.47
60
5.2
1.0
蔬菜总产量(万吨)
144
162
12.5
第二篇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四章统筹规划,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实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坚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空间布局。
总体上建设成为“一核辐射、四带驱动、五区差异互动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一核辐射
结合广东省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以顺德区为核心区,借助顺德水产、陈村花卉的品牌和成熟的市场、对台农业合作基础和广佛同城化的地缘优势,以花卉苗木、水产良种及技术引进、研发为重点,着力做大做强种子种苗科技产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新品种展示中心和种苗中心,将核心区建设成为佛山农业硅谷。
发挥核心区的辐射作用,带动禅城南庄罗南生态园、南海里水万顷洋广佛园艺新天地,高明荷城旺林园艺和三水乐平创意农业园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搭建物流平台,发展总部经济,辐射带动全省乃至“9+2”区域农业的发展。
图2佛山农业产业布局示意图(一核辐射)
第二节四带驱动
——水产养殖带。
以顺德的鳗鱼、甲鱼、加州鲈,南海里水、高明区的罗非鱼,以及南海九江、西樵和顺德勒流、龙江、杏坛一带的鳜鱼(桂花鱼)等优质鱼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褐塘鳢(笋壳鱼)、黄颡鱼(黄骨鱼)、宝石鲈、龟鳖、观赏鱼类等优质品种,改善佛山市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提高优质鱼养殖比例;
加强水产良种繁育场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做好优良养殖品种的提纯复壮,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
加快水产品加工发展,形成区域发展优势;
建立工厂化养殖示范点,推广现代化养殖模式;
培育一批水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种植产业带。
按照省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等指标任务组织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顺德陈村、伦教、北滘,南海里水、狮山、桂城平洲,高明荷城、明城,三水西南、乐平为重点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