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1文档格式.docx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1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因索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面积大小、气候条件等,都有可能对政策执行过程产生影响。
社会因素是指由人们及其活动所形成的,并与政策执行活动产生相互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表现为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国际环境。
9.政策持续:
政策持续是指政策执行的情况在经过监测与评估之后,经推测已初步满足公众的需求、价值观与机会等,即政策方案的执行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故可继续执行政策方案,不用修改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或执行人员及经费等的现象和过程。
它是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之一,是政策系统各个要素均处“满意”状态的政策运动过程。
10.公共政策动力功能:
公共政策的动力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符号象征对国家管理和社会改造所具有的促进和推动的能力和作用。
11.公共政策传播组织:
公共政策传播组织是利用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宜传单、黑板报等对政策信息进行传播,从而影响政策主体和受众客体的组织。
它是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开展信息传播、进行政策动员、反映政策影响的重要中介。
12.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公众对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它以政治系统即制度的合法性为基础,没有制度的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也就无从谈起。
着名政策科学家查尔斯·
琼斯认为,政策合法性的来源有四:
一是法定的权力主体,通过法定的程序制定和执行政策;
二是政策代表有关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愿望;
三是公民的守法习惯;
四是政府为贯彻政策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13.混合扫描模型:
混合扫描模型是由阿米泰·
埃茨奥尼(AmitaiEtzioni)所提出。
该模型的核心观点是,由于决策的范围和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决策的本质便要求不同的政策过程。
混合扫描模型认为,最合适的决策包含迅速地寻找选择的方法(“扫描”),然后通过详细的探索找到最有希望的选择。
混合扫描模型建立在对基本决定和增景决定或微小决定进行区分的基础上。
14.政策方案设计:
政策方案设计,即构思各种实现政策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方案或备选方案。
政策制定作为一种决策过程,是对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途径和办法的选择过样。
因此,方案设计是政策设计的中心环节,方案的可行、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实施及其后果,是影响决策效能的关键环节。
15.政策的合理性:
政策的合理性是指政策本身所具有的因果联系。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政策是否针对客观的政策问题,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如果政策背离了解决问题的初衷,没有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那么政策就丧失了合理性。
二是政策的执行是否具备现实可能性,是否具备能够解决这一政策问题的条件。
无视现实的条件与可能,即使是再好的政策也无法有效实施。
16.公共政策执行主体: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目标、措施的人和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政策执行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
在我国国家行政体系中,除了上述机构的人员之外,绝人部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者和其他享有执行权力的党的干部都是属于政策执行主体范畴。
17.政策方案评估:
政策方案评估是公共政策评估的首要环节,属于政策执行前评估的范畴,也称事前评估或预评估。
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18.政策替代:
政策替代是政策终止中比较常见的方式。
从形式上来看,它也是将原来的政策废弃,但与政策废止不同的是,废弃的政策和替代的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是相同的。
即原先的政策或者不能解决这一政策问题,或者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再沿用老政策已经不能解决新条件下的这一问题了。
政策替代要求新制定出来付诸实施的政策与终止的政策之问有较强的连续性,两者要很好地衔接。
19.政策标准:
标准是一种规则或尺度,使用它能够把各个备选方案按照适当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能够计量各个备选方案的效果。
政策标准是一种把政策目标、备选方案和政策效果联系起来的政策范畴或政策方法。
政策标准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我们对备选方案的选择和对效果的计晕,在执行中还影响到对政策的评估。
政策标准往往以人们追求的理性作为基础。
20.麦考尔一韦伯模式:
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们认为,政策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研究。
政策内容研究包括:
“政策将要影响的特定目标或目标集合,期望的特定事件的过程,选择的特定行动路线,提出的说明意图的陈述,以及采取的特定行动。
”政策过程研究包括:
“一些行动和相互影响,这些行动和相互影响导致了对一个最好的特定政策内容作出权威性的最终选择”、以及“还包括政策的实施结果及对政策的评价”。
二、简答题:
1.公共政策决策有哪原则?
(1)政治性与公共性原则;
(2)导向性与预见性原则;
(3)合法性与权威性原则;
(4)目标性与层次性原则;
(5)参与性与程序性原则;
(6)过程性与动态性原则;
(7)选择性与满意性原则;
(8)调节性与平衡性原则;
(9)功能性与可行性原则;
(10)稳定性与创新性原则。
2.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有哪?
(1)生产力标准;
(2)效益标准;
(3)效率标准;
(4)公正标准;
(5)政策回应度。
3.简要回答公共政策资源的类别。
(l)人力资源。
(2)物力资源。
(3)财力资源。
(4)制度资源。
(5)权威资源。
(6)信息资源。
4.简要回答公共政策的目标构成。
(1)效率(effciency)。
(2)公平(equality)。
(3)秩序(order)。
(4)发展(development)。
5.简要回答公共政策议程本质。
公共政策议程实质是列入政府或其他社会主体讨论的问题清单。
公共政策议程是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政府与社会之问存在特定的互动,人们要争夺公共官员的注意力,官员也要对问题进行筛选列表。
公共政策议程在政策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首先,公共政策议程是政策过程的第一环节:
其次,公共政策议程是政府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配置的基础。
因此,研究公共政策的人与制定公共政策的组织都需要认真讨论与解决与公共政策议程相关的问题。
6.简要回答政策终止的主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及时地终止失效或无效的政策.就可以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配备到新政策实施上去,让有限政策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
公共管理部门要对社会公共领域实施最有效的管理,使公众的利益得到最公正的调节,不可能指望通过一两个政策的实施就能实现这一目的。
它必须运用政策运行的周期性特征,不断地将绩效变得低下的旧政策适时地淘汰、更换、废止,让新的政策发挥出效能。
通过政策的这种周期性的循环,可以保持较高的政策绩效。
第三,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
只有将无效的、过时的政策,通过废止、合并、分解、缩短,才能使政策系统不断地优化,从而更能与环境相适应,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福莱特思想在行政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第一,为早期正统行政管理理论向行为主义行政学说的转变架起了桥梁。
第二,系统深入研究了行政管理中人的问题。
第三提出了全新的行政管理观念。
第四,理论观点有待系统化。
7.公共政策有哪些特征?
(1)公共性;
(2)整体性;
(3)动态性;
(4)规范性;
(5)目的性;
(6)多样性。
8.简要回答公共政策分析的构成要素。
(1)问题;
(2)目标;
(3)备选方案;
(4)政策效果;
(5)政策标准;
(6)政策模型;
(7)政治可行性。
9.确定公共政策目标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注重目标的针对性。
政策目标要针对实际问题,切中政策问题的要害。
第二,注重目标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
既要高于现实水平,又必须是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即具有可行性。
第三,注重目标的系统性。
政策所要解决的总是常常是比较复杂的人问题,因而政策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目标的有机结合。
第四,注重目标的规范性。
政策目标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
第五,注重目标的具体性。
政策目标的语言表达必须明确、具体、清晰,政策目标应包括实现目标的明确的时间期限,政策目标应有明确的约束条件和适应范围。
10.公共政策变迁的动因主要有哪些?
(1)政策环境的改变。
(2)政策主体(政府)的个人偏好。
(3)公共政策失灵。
(4)公共政策执行的无效率。
11.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具体内容是什么?
公共选择决策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论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是在自利动机的引导下选择对其最为有利的行动方案。
第二,决策活动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经济人”。
第三,交易性决策活动带来的后果是导致“政府失败”,包括政府公共决策失误、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政府扩张以及.政府寻租活动。
第四,必须改变选民需求显示不充分的状况以更新决策方式。
由于决策者与选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行政决策往往被某一特殊利益团体操纵而成为他们谋利的工具。
因此,采取新的决策方式以改变选民需求显示不充分的状况,使政治家、官员的决策与选民两者之间的理性偏好达到较为接近的程度。
12.公共政策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1)公正性原则;
(2)普惠性原则;
(3)协调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连续性原则。
13.影响公共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
第二,政策目标。
第三,社会环境。
第四,执政党。
第五,资源因素。
第六,意识形态。
14.影响公共政策创新的因素哪?
(1)制度安排;
(2)政策资源;
(3)路径依赖;
(4)利益集团益集团。
三、论述题:
1.论述公共政策决策的要素。
(1)目标要素: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针对一定的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执行的,因此在决策活动中,必须要明确政策目标,而这种以确定的政策目标展开公共决策的决策意识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则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决策目标的确定对随之产生的政策议程、政策选择、政策执行以及物质配备与保障等方面均有重人影响。
由于政策领域是极为广泛复杂的,因而政策目标应立基于公共利益的保障和发展,为公共福利的增进服务。
(2)主体要素:
政策主体是直接或问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一般而言,政策主体要素包括官方政策活动者与非官方政策活动者,他们对于公共议程的发展、政府议程的推进、决策信息的分析把握、政策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政策工具的鉴别以及再决策等公共政策活动均具有重人影响。
公共决策过程木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政策主体通过政治过程决定资源在小同公共物品之间的配置或决定全社会价值、利益在不同阶层、团体或个人之间的分配。
(3)工具要素:
政策工具又称治理工具或政策工具。
作为公共管理方法和技术论域,其核心是关注如何将政策意图转变未管理行为,将政策理想转变为政策现实。
基本的政府工具或政策工具可以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三类。
其中,市场化工具包括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域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等;
工商技术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和企业流程再造技术等;
社会化手段则包括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
(4)信息要素:
决策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是否到位关系导决策的成败。
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决策需要对决策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准确、高效、快捷,保证决策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迅捷性是成功决策的根本要素。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类信息高度膨胀,其中不乏非精确性、错误、失真的信息。
公共决策者应对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行适度选择,对公共决策信息的公共价值进行分析,进而在数字化智能处理基础上实现公共决策信息的最优选择途径。
2.论述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能够引导人们行为和事务发展方向。
从发挥效力的形式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分为直接导向功能和间接导向功能。
从作用的结果形式来看,公共政策导向功能分为正导向功能和负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统一思想。
第二,确立目标。
第三,因势利导。
(2)制约功能:
公共政策的制约功能是指政策能够对作用对象的行为与事务发展失范的控制和约束。
制约功能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制约、禁止政策制定者所不希望的行为发生。
公共政策制约功能是一种消极性功能。
政策制约功能是公共政策规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公共政策制约功能可以分为硬性制约功能和软性制约功能。
(3)管理功能:
公共政策的管理功能是指政策在其运行过程中应承担和可能承担的基本政策任务。
其核心问题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政策主客体服从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共政策的管理功能土要体现在它的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以及协调职能上。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是指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分配的能力和作用。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它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调控各种社会关系及其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它需要回答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为什么分配、需不需要再分配等一系列政策对象所关心的问题。
(5)动力功能:
公共政策组合物质的、精神的、动力的各种要素,利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创造出各种物质的或精神的新产品与行为,以不断地调整社会关系和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政策的物质动力主要是政策利用物质刺激、奖金激励等手段所表现出来的效力;
政策的精神动力主要是政策利用精神信仰、精神激励等手段所表现出来的效力;
政策的信息动力主要是政策利用人众传媒等各种信息杠杆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效力。
(6)准法律功能:
公共政策的准法律功能是指政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起到了指导、补充甚至替代法律的功能。
政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
样,是对作用对象的观念和行为进行的约束和限定的规范形式。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制定和实施法律,都必然地要以一定的政策作指导:
任何法律由于不可能对现实生活做出尽善尽美的规定而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以政策作补充;
当法律出现缺位或过时又要以政策作为替代。
3.论述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
(1)阐释目标:
闸释目标是政策分析过程中关键的下一步。
只有正确地闸释目标,才能保证整个分析过程的正确进行。
阐释目标的工作包括:
分析有关问题和争论点:
弄清这争论的来龙去脉;
说明目标:
发现起作用的主要因素以及取得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
(2)寻找方案:
备选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措施和工具,政策分析的第二步就是寻找备选方案。
在这个阶段,分析人员必须广泛搜集信息,不断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这个过程的工作包括:
根据政策目标,搜寻、设计出可能的备选方案,包括对已有方案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收集与方案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并进行分析。
寻找备选方案的途径包括决策者和其他专家两个途径。
(3)预测效果:
预测效果的工作包括:
根据备选方案的内容和性质,以及方案实施的环境和条什,对方案的效果作出估计。
奥拉夫·
赫尔然认为预测应该分为以下几步:
一是审查备选方案,预计会出现的情况并估计其出现的概率:
二是研究备选方案之间可能出现的相互影响,确定某种可能控制因素,并估计其控制范围,三是在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中作出优先选择分析,并估计各种干预条件的改变对相关概念的影响:
四是展示分析结果,并从中导出可能的行动方案的效果。
(4)构造模型:
构造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对政策方案的效果作出预测,模型方法本身也是一种预测方法,而且只有在预测的指导下,才能构造出合适的模型。
构造模型的工作包括:
构造一个或多个关于政策系统及其环境的模型:
根据模型,对政策系统的操作进行分析,并对政策系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性能作出估计。
(5)评估方案:
评估方案的工作包括:
选择一定的(一个或多个)标准,把各种备选方案按照优先顺序排列起来,使决策者更容易作出选择。
评估方案是在前一阶段的构造模型和预测效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各选方案的效果作出预测,才能比较各种方案;
只有比较各种方案,才能排列这方案。
4.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
第一,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一项政策在出台前经过了长期酝酿、多方论证,并不能保证它必然会很好地解决原先的政策问题,取得预期的效果。
政策执行后究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时候不是一目了然的,表面的观察与实际的状况可能存在很人误差,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
第二,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政策在执行以后,其发展走向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延续,即继续执行原政策;
二是调整,即在执行过程中,政策问题或环境发生变化,原来的政策已明显不适应新的政策情况,或在实践中发现政策方案存在不完善之处,那么我们必须对原有政策进行调整;
三是终结,即完全终止原来的政策。
无论采取哪种走向,我们都不能只凭想当然,必须做到有理有据,而道理和依据的取得则依赖于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
第三,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政府的政策资源是有限的,而政府部门却往往需要同时实施多项政策,所以必须首先明确各项政策要素的价值,确定资源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较优的资源配置方案,推动政策活动高效优质进行。
政策评估的实施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它一方面可以使决策者从整体和全局角度出发,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因过多考虑局部利益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投入。
第四,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条什的不断变化和政府活动的日益复杂,那种经验式的、缺乏跟踪和反馈、期望一劳永逸的决策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
政策评估正是使决策迈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模式就必须人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程序,做好政策评估,提高政策质量。
5.论述公共政策目标的特点。
首先,公共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
从横向来考察,公共政策有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之分,有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之分,有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之分等;
从纵向来考察公共政策有总目标、子目标、孙目标之分,有最高目标、中等目标、最低目标之分,有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之分等。
因此,现实的公共政策目标是多重的,而非单一的。
其次,公共政策目标具有动态性。
从公共政策系统内部来看,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从政策目标的确定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再到政策目标的评估过程;
从公共政策目标的外部影响因素来看,公共政策目标而对日益复杂、千变万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要求具有弹性、必须对多变的外界环境做出反映,因而它可能要作一修改或调整。
再次,公共政策目标具有激励性。
公共政策目标的具体化和明确化可以使组织行为走向统一协调,实现系统理论所揭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
政策目标能将组织和组织之间协调起来,能将组织成就和个人需要结合起来,能充分地调动政策参与者的积极性。
最后,公共政策目标具有可考核性。
公共政策目标的没立可以为组织任务完成提供一个统一的工作准,可以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
6.论述公共政策传播组织的功能。
一是政策咨询功能。
传播组织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并作一定分析和判断,把信息传递给政策决策机构和特定的社会成员,供决策者参考和选择。
同时,传播组织还成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问协商对话的重要渠道。
二是政策动员功能。
传播组织承担政策信息传递者的重要角色,向公众宣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各项重要政策,使公众能够尽快而又准确地知晓政策。
同时,为了使公众对政策进行理解和阐释,它不断地进行政策教育。
政府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力景也需要通过传播组织动员、说服、激励、鼓舞社会成员,引导和动员他们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三是政策批评功能。
传播组织的批评和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策批评可以作为一种宣传手法,以支持为基调用批评作陪衬;
(2)为改变政策制造舆论;
(3)可对一政策问题起救急、治标的作用;
(4)批评官吏违法行为可以是政治斗争手段,但也可以收到维护法制之效。
四是政策反馈功能。
传播组织及从业人员通过现场采访、实地调查等形式,了解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公众的满意状况,从而对公共政策进行监测和评估,人人提高公共政策的效果和效益。
7.论述公共政策工具选择时应注意的事项。
(1)各种政策工具都有其优点,也各有其缺点,并无绝对的优劣。
(2)在选择政策工具的时候,公共利益是基本的出发点。
(3)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是理性的,而且必须以多元理性为基础。
(4)在选择和评估不同政策工具的时候,其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
主要的标准应该包括效果、效率、充分、公平与回应等等。
(5)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多元利害关系人,进行多元利害关系人分析。
(6)不同政策工具的效果取决于各种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政策工具本身。
(7)在当代社会,公共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单一的政策工具都不足以完全解决某一公共问题。
8.论述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激发机制巾哪些因素组成。
一是需要或利益。
人的行为都是在内在的需要驱使下开展的。
这种需要外化则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利益,主体的需要与利益是政策问题向公共政策议程转化的动力。
二是认识或文化。
认识是人的行为的先导。
这种认识作为宏观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