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3425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

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来源:

学科网ZXXK]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选择题每个3分)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

洪武十八年进士。

授监察御史。

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

方暑,诸囚惫甚。

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

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

母丧,去。

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

复坐累谪戍安东屯。

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

不许,召为工部尚书。

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

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逮至,帝曰:

“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赐曰:

“尽臣职耳。

”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

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

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

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

皆揣帝意所恶者。

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

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帝曰:

“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

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

不许。

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帝曰:

“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

”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

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

帝疑其自尽。

杨士奇曰: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语未竟,帝曰:

“微汝言,几误疑赐。

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

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讦:

揭发

B

炳文自经死

经:

上吊

C.梁武、元顺溺佛教

溺:

沉溺

D.枉道省母

枉:

违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

母丧,去

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赐言:

“宋盛时尝行之。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赐为人和厚。

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

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

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

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2)帝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青玉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

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

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

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社日:

指立春以后的春社日。

停针线:

古代习俗,春社日妇女停止做针线活。

8.下阕首句“春衫著破谁针线”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什么样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9.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试加以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感极而悲者矣。

(3)、故曰:

,神人无功,

三、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4小题。

共2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与母牛同游

[意大利]伊塔洛·

卡尔维诺

夜闻城市的真正噪音,要等到摩托车的聒噪缄默以后才听得到:

寂静中传来的渐行渐远的夜行人的脚步声,捡破烂者因孤单而吹起的口哨声,巡夜警卫脚踏车的咿哑声,远处微弱的喧闹声,还有楼上的鼾息,病人的呻吟,老旧钟摆的报时声……

挤在满身流汗的太太和小孩之间,搬运小工马可瓦多闭着眼,倾听这些细微声响的尘埃从人行道渗过低矮的窗户,落到他半地下室的房间里。

每一个人迹,马可瓦多都感伤地认他为兄弟,像自己一样,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钉在那尘土飞扬的火红水泥炉边。

仿佛是无望的假日念想帮他开启了梦想之门,马可瓦多觉得听到远处有颈铃的响声、狗吠声,还有短促的哞哞声。

他竖起耳朵找,真的听到上百的脚步声,缓慢,低沉,越来越近,压过其他所有声音——除了那生锈的颈铃声。

马可瓦多站起采,穿上衬衫、裤子。

“你去哪儿?

”觉醒的太太问。

“有牛群过街,我去看看。

“我也要!

我也要!

”知道应该在正确时机醒来的孩子们说。

那是在初夏夜里穿过城市到山上放牧的牛群。

暗灰和花斑的牛背挤满了人行道。

母牛携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城市似乎与它们无关,它们就像待在那个有湿润草地、山雾和激流浅滩的世界里一样专心致志。

“爸,”小孩说,“母牛跟电车一样吗?

它们也停站吗?

终点站是哪里?

“跟电车一点关系也没有,”马可瓦多解释,“它们到山上去。

“去滑雪?

”小彼得问。

“去牧场吃草。

“它们践踏草地不会被开罚单吗?

不问问题的只有小米开尔,他比其他孩子大些,对母牛已经有他的概念了。

他跟着牛群,像放牛人一样在队伍旁小跑。

等最后一群牛过完,马可瓦多牵起弦子们的手准备回家睡觉,可是不见了米开尔。

他走下房间问太太:

“米开尔回来了吗?

“米开尔?

不是跟你在一起吗?

“他一定跟牛群不知跟到哪里去了。

”马可瓦多想。

他跑到街上,去追踪牛群经过的痕迹。

但那个晚上似乎有不同的牛群穿越城市,每一群分别朝着自己的牧场走去。

马可瓦多循迹追上一群群母牛,都没有见到米开尔。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声颈铃淹没在黎明曙光中,马可瓦多仍无济于事地四处乱转。

接待马可瓦多报案的警官说:

“跟在牛群后面?

那他应该是到山上度假去了,真好福气。

你看着好了,他回来的时候一定是黑黑壮壮的。

警官的臆测几天后被证实了。

有同事在远处的山下遇到了米开尔:

他跟牛群在一起,让问候爸爸,说一切都好。

马可瓦多留在酷热、满是尘土的城市里,心却在他那幸运的孩子身上——他现在正在杉树阴影下待着,嘴里含着一叶青草吹口哨,看着草地上母牛悠闲地走动,倾听山洼中潺潺的流水声。

妈妈却焦急地盼望儿子回来:

“他会搭火车回来?

还是公共汽车?

已经一个星期了……已经一个月了……天气要变坏了……”尽管餐桌上少一个人是一大慰藉,但她仍不死心。

“他好命,待在阴凉的地方,肚子用乳酪填得饱饱的。

”马可瓦多说。

每一次远方的群山在热腾腾的马路尽头若隐若现时,他就觉得自己陷在一口井里,看着头上的阳光在槭树枝叶间闪烁,野蜂嗡嗡飞舞,小米开尔在上面,懒洋洋而幸福地,身处牛奶、蜂蜜和一丛丛的桑葚之中。

其实他每天晚上也都期待着儿子回来,细细聆听着路上的脚步声。

一个晚上,马可瓦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不是幻觉,他听到砌石地上渐行渐近的踏步声,夹杂着叮当的颈铃。

马可瓦多和全家跑到马路上,又看到了缓慢而庄严的牛群。

在这当中,跨骑在一只母牛背上,头随着牛的前进步伐左右摇晃,处在半睡眠状态的,正是小米开尔。

大家把他举起来,拥抱并亲吻他。

小米开尔有点晕头转向。

“你好不好?

“嗯……好……”

“想要回家吗?

“想……”

“山上漂亮吧?

小米开尔站在大家对面,皱起眉头,目光冷硬。

“我工作得像只骡子,”他说,然后吐了一口口水,“每天晚上我要快快地把挤奶工人的木桶从这头牛移到另一头牛那里去,搬过来搬过去,然后倒进马口铁桶里,反反复复,直到深夜。

一大早再把铁桶滚上卡车让他们运到城里……还要不停地清数牛、铁桶,要是算错就麻烦了……”

“但你总会待在草地上吧?

当放牧的时候?

“根本没有空。

老有事做。

挤牛奶、薅草、挑粪。

我做这些得到了什么?

借口说我没有工作合约,你知道他们付我多少钱?

少得可怜。

但你们要是以为我会把钱给你们,你们就错了。

走吧,回去睡觉了,我累得要死。

他耸耸肩膀,鼻子吸一口气便转身回家了。

路上的牛群渐渐走远,带着不真实的、元精打采的干草味及铃声。

(选自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多》,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对各种噪音的描写,既表现了城市夜间的不宁静,也为后文写马可瓦多因深夜无法入睡而听到母牛经过城市的声音做了铺垫。

B.第二段中将从低矮的窗户渗进房间里的各种细微声响比作尘埃,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深夜里嗓音的琐细、混沌和无孔不入。

C.孩子们看到母牛时充满好奇,他们用城里生活的经验来揣测母牛的生活,那些幼稚的问题表现了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经验严重匮乏的现实。

D.接待报案的警官欺骗马可瓦多说,小米开尔跟着牛群是去山上度假享福了,这种不负责任的谎言使马可瓦多陷入幻想之中而放弃了对儿子的寻找。

E.对于小米开尔离家去放牧这件事,妈妈的态度不像马可瓦多那样超然,她虽然为家里少了一口人吃饭而感到慰藉,但仍焦急地盼望米开尔回来。

(2)小说的标题“与母牛同游”有什么含义?

(3)小说中的马可瓦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优秀小说的“主题”常常是“说不尽”的,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可以做多种解读,你能否读出两种以上的主题?

请结合文本加以阐释。

(8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

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

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

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

他生前曾在许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

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

“大家误解我什么?

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

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

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

有问题,就要用心思;

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

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

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

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

他曾说:

“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

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

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

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来源:

学科网]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

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

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

“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

责任。

”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

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

自19

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

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

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

“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

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

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

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

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

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

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

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

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

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

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

(3)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

(4)文章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2013阿姆斯特丹世界室内设计大会”中国代表团出征仪式上,全场嘉宾齐声呐喊“筑梦大唐合盛,为中国设计发声”,声音气冲霄汉,久久回荡在金色大厅中。

B.本书采用幽默却又不失严谨的笔调,将伶人的瑰丽而又哀婉的人生轨迹勾勒出来,尤其是行文皮里阳秋,含蕴丰富,使得这部作品更具别样精彩的阅读感受。

C.在这次班级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谈笑自若,在聚会达到高潮时,大家谈及高中生话的点点滴滴,往事便一一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如昨。

D.不步地方官员前仆后继地追逐奢华气派的办公场所,超标建楼,铺张浪费,这种现象不仅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对孙扬的处理决定:

孙扬被暂时取消参加国内外一切比赛,暂不参加国家游泳队集训,不代表国家游泳队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B.香港海洋公园在短短

7小时内有6条濒危锤头鲨突然猝死,检视过锤头鲨尸体的专家怀疑鲨鱼的神经系统受病毒感染,但暂不清楚是什么病毒。

C.陶渊明的外祖母是陶侃的女儿,一个外祖母是很可能向外孙谈起自已父亲的,那么,陶侃的一生可能对陶渊明有很深的印象,不也很自然吗?

D.太阳黑子酝酿着破坏性的太阳风暴,这种风暴会突然让带电粒子经过遥远的空间距离奔向地球,导致地球卫星短路、手机信号中断甚至电子系统损毁。

1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特别是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舆论,对它的战争,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途径和行政手段,

精确地克敌制胜,才能把谣言的破坏性和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

掌握其作为一种特殊细胞的生长与繁殖规律,才能够找到应对之策

特别是要分析和掌握谣言作为一种特殊舆论其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正如解决癌症问题,必须认识到癌细胞首先是一种细胞

对于谣言这种舆论的癌细胞,就要因时因地,运用不同的舆论武器,抢时间,争阵地,夺取舆论高峰

而必须拿起舆论的武器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没有传统媒体“守门人”过滤、垄断信息的特权,而且门槛很低,

但是由于人们大多使用匿名,

,于是从开始时,虚假信息就一直是一个被人诟病的方面。

与此同时,由于短小精悍,往往只有论点而缺少论证,似乎只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

,这就造成里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歧视或蔑视。

17.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为该漫画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试分析此漫画的寓意。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来国王御览一番。

国王在禅园里走了一遍说:

“这里真美,真是全国最漂亮的庭园。

国王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

“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

建筑师听后,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

国王诧异地问:

“为什么要这么做?

建筑师恭敬地回答:

“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