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3245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难点

难点是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新地球观,将地球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进行研究。

教学方法

以提出问题、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为主,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最后教育学生做人与做学问并重,要把做人放在首位。

复习重点内容提要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是什么?

研究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其组成如何?

o

(一)大气圈

o

(二)水圈

o(三)生物圈

o(四)简述生物的演化过程

∙三、地球内部圈层有哪些?

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简表

∙四、熟记地质年代表并注意宙与宇、代与界、纪与系的区别。

地质年代表

∙五、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那些?

∙六、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那些?

∙七、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有何主要区别?

三大类岩石如何转化?

三大类岩石的分布、产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表

岩类特点

火成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分布情况

按重量

火成岩和变质岩:

95%

5%

按面积

25%

75%

最多的岩石

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

页岩、砂岩、石灰岩

混合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等(区域变质岩最多)

产状

侵入岩:

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墙等;

喷出岩:

熔岩被、熔岩流等

层状产出

随原岩产状而定

结构

大部分为结晶的岩石,粒状、似斑状、斑状等,部分为隐晶质、玻璃质

碎屑结构(砾、砂、粉砂)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微小的或明显的结晶粒状、鲕状、致密状、胶体状等)

重结晶岩石:

粒状、斑状、鳞片状等各种变晶结构

构造

多为块状构造,喷出岩常见气孔、杏仁、流纹等构造

各种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常见生物化石

具板状、片状、片麻状构造,部分为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

石英、长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等

除石英、长石等外,富含粘土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有机质

除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外,常含变质矿物,如红柱石、矽线石、石榴子石、蓝晶石、透辉石等

三大岩石转化示意图

∙八、根据已学的知识,概述地球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o

(一)大气圈对水圈的作用

o

(二)大气圈对岩石圈的作用

o(三)生物圈对岩石圈的作用

o(四)水圈对岩石圈的作用

o(五)水圈对大气圈和生物圈的作用

o(六)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

o(七)地幔与地核的相互作用

o(八)不相邻两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九、简述地球演化的周期性

天文周期

大气温度

气候

电磁场

海平面升降

海水温度

生物圈

岩石圈

(280±

25)百万年

银河年,特大陨击,太阳系引力场变化

+

磁极翻转周期

绝灭与复苏

“代”板块运动,岩浆活动

(33±

3)百万年

太阳系穿越银道面,巨大陨击作用

气候带变迁

“纪”板块运动,岩浆活动

2.17万、4.1万、9.5万

近日点进动,黄赤道交角变化,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

冰期间冰期

生态变迁

沉积韵律

1000~1400年

九星地心会聚长周期

磁极翻转过程

人类文明发展

固体潮,地震,火山

140~180年

九星地心准会聚周期

60年

四大行星力矩效应,地球公转半径变化

厄尔尼诺

“天干地支”

固体潮,地震,火山,核-幔

29.8年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移

内核振动周期

11年

太阳黑子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磁暴

地震活动短周期

1年

地球公转一周

日辐射周年变

生长季节变化

固体潮

13.1~14.76天

月球半月潮

大气超长波变

固体潮余震

1天

地球自转一周

生物钟

∙十、当前人类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o

(一)大气环境正在恶化

o

(二)水圈严重污染

o(三)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资源正在丧失

o(四)人口膨胀,物种绝灭速度加快

总之,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恶化中的大气,污染严重的水圈,面积锐减的森林,迅速减少的土地资源,过渡膨胀的人口和加速绝灭的生物物种。

我们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地球科学知识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地处理好与地球的协调发展。

∙十一、综合素质教育

“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内容我们全部学完了,我们在总结、巩固这门课的基础上,不仅要融会贯通其中的全部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实践才能,而且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门课是地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涉及地学的方方面面,宽泛而不深研,是将学生引入地学专业殿堂的奠基课程。

同学们应该结合课程内容、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兴趣、理想认真思考一些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我作为一名多年的从事地学专业的工作者,讲授了多年这门课的教师,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那就是做人与做学问双向并重,要把做人放在首位。

做人也是一门学问,并且学问很大,做什么样的人?

怎样做人?

做人的理想是什么?

人生态度又如何等等,都是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o

(一)、学习这门课要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示: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这就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

现在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刻,教育观念逐渐转变,一般认为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也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同时,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性发展,不是学生特长的发展、任性发展、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立、自强、自尊、自觉、独立性等自我意识的增强;

二是友爱、责任感、使命感、团体合作等社会性能力的增强;

三是进取智慧、恒心、创造等智能性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地球科学概论”虽然只是地学专业中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它涉及的内容广泛,从宇宙到地球、从宏观到微观、从低等生物到高级生命,有动有静。

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需要去学习、去认识、去掌握,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去锻炼。

如野外构造现象的认识、地层的分界、古环境的分析,应力的来源、显微镜镜下微观鉴别能力等等,都需要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实践精神是不行的,没有实践能力更是不行的。

因而要求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实践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掌握了理论知识,具备了实践精神与能力,就要在创新上下功夫。

“科学需求真,科学要献身,为什么?

为了创新”(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语)。

毛泽东同志讲过: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只有发现、发明、创造才可能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江泽民同志也讲得非常好: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前进的不懈动力”。

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取得新的认识,新的认识是在突破原有认识上的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需要活动主体个人素质和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及想象力的开发和利用。

实际上是活动主体在已有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的智慧创造,是对已获得知识要素所做的富于想象力的产物。

创新之前的相关知识积累,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是在获取原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提高新实践、求得新发展的过程。

综观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创新,无一不是活动主体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智慧创造的结果。

科学家总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概念框架,不断地向自然发出疑问,以求发现各部分之间的新关系,形成新的观念和理论。

像牛顿这样的科学家,在概括自己的科学理论成果时都说,他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矮子。

牛顿当然不是矮子,而是巨人,但他确实是站在前人肩上的。

没有牛顿对前人知识的学习、吸收和批判,就不可能有牛顿的科学理论创新。

创新活动,一方面受已有知识的引导,一方面又由认识主体创造性的想象力所支配,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知识的丰富与积累,是创造性想象力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无缘无故的想象力,它只能来自认识主体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反过来,仅有知识和积累,而无创造性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所创新。

那些缺乏想象力的人,只能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地学习和掌握已有的“死”知识。

缺乏想象力,也就没有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因此,创新被理解为知识积累与想象力的智慧结合。

由此,同学们要特别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为创新做好知识、能力的准备。

o

(二)、学习这门课要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结合起来

地质专业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宇宙的形成、地球的诞生、生物的进化、地壳的运动等一步一步地让学生由远及近、由初级到高级、由浅入深来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这无不体现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特点。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地质作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如矿物、岩石、矿床、构造现象等等。

这些物质形态能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因此,通过教学与实习,加强培养学生三个观点:

一是实践第一的观点。

辩证法把实践提到第一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前提。

我校已故院士张伯声院士认为,从看得见的海浪到微观的声波、电磁波等,物质都是以波状的形式在运动着,因此,在总结多年地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成为我国五大地质学派之一,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找到了许多非金属矿床与水资源;

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观点。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

学习研究地质领域中的问题,无不体现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大到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小到岩浆喷出地表后矿物的结晶,都能把运动、静止说个透,都是培养学生运动观点的好素材;

三是量变、质变相互转化的观点。

事物运动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当量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引起质的变化。

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无穷多样的发展过程。

如地震的形成,就是当应力作用逐渐使岩石达到张力的极限,使岩石断裂而造成的。

o(三)、学习这门课要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结合起来

我校报地质专业志愿的学生情况是,第一志愿比较少,二、三志愿和调来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一是社会和一些家长、学生认为学习地质专业,将来从事地质工作艰苦,爬山涉水,雨淋日晒,能有多大出息,所以不报考这个专业;

二是地质行业前些年结构调整,出现了人员分流,效益不佳的情况,大家不愿意报考;

三是对地质专业不了解,不敢冒昧的报考;

四是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一些专业走俏,掩盖了地质这个传统行业的魅力。

另外招进学校地质专业的学生,还仍然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对专业没有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抱怨这个,抱怨那个。

学习勤奋程度不足,主动性不够等。

这些问题,纠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思想问题,甚至人生观的问题。

我认为大家选择专业乃至将来的职业要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目前我国面临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这些都需要资源支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近几年对地质专业学生的需要供不应求,需求都在200-500%之间。

我们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同时,大家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就容易把自己放到不合适的位置,甚至妄自尊大,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结果费力很大。

若过低估计自己,妄自菲薄,就容易埋没自己的才能,甚至自暴自弃,失去前进的动力。

从这两方面来讲,我希望大家既来之则安之,尽快的了解专业、学习专业,确定人生理想。

地质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且涉及国计民生的专业,希望大家树立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思想。

立志为祖国地质事业发展建功立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郭沫若曾说过“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将来,食的是您,住的是您,衣的是您,我要怎样报答您的深恩”。

郭沫若这段话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地球科学概论”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坚定自己崇高理想的信念,“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托尔斯泰语),是战胜困难的无穷无尽的力量与源泉,是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要克服怕吃苦的思想,要有吃苦的精神,常言说“天若无冰霜,青松不如草。

地若无山岳,何人重平道”。

一个有理想有事业心的人,在艰苦的追求和探索中献身理想和事业,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祖国做贡献。

我也相信,有志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青年,终究能够冲破世俗的偏见,去追求真正成功的喜悦和人生价值享受。

o(四)、学习这门课要与建立科学的思维结合起来

学习地质科学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思维。

思维活动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但是无论何种思维,其最高境界要达到创造性思维,即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造想象而产生某种新思想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为大家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将来地质工作、科研为大家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和肥沃的土壤,使大家工作、科研中有所创新。

那么,这门功课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什么技巧呢?

当然了,经前人不断积累和当代学者不断探索,已经找到了一些经验性技巧。

大学生注意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

首先是要强化创造意识。

有的学生片面认为,创造性思维仅仅局限于少数杰出科学家身上,这是缺乏创造性意识的心理状态。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

国内外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证明,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

激发强烈的创造动机是强化创造意识的中心环节。

创造性心理动机主要表现在求知欲和进取心等方面。

所以大家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增强求知欲望,不断进取,及早进入创造角色。

其次是发展优良的意志品质。

创造性活动要求人们自觉确定目标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

“目的性”是意志的最重要特征,崇高的目标能够激发人们巨大的攻坚能力,从而做出创造性的成就;

“顽强性”是一种可贵的意志品质,古今中外凡有建树的科学家几乎都有百折不饶的精神;

“果断性”表现在能够迅速而又经过深思熟虑地选定目标;

而“自制性”则是从事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品质,表现为排除一切干扰,对任何打击,甚至身处逆境而毅然不动。

要成为具有创造性品质、创造力强的人,常常具有以下一些品格特征:

求知欲强、好奇、喜欢思考、有浓厚、广泛、稳定的兴趣;

反映灵敏、思维较严密、独立性强、充满自信;

生活范围较广、社会能力强;

态度直率而坦白、思想较开放。

这是其内在因素。

综上所述,大家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掌握课程要求的内容,而且要同思考人生结合起来,要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以图将来大家有更大的发展。

本节小结

天文地质学是运用天文的方法、观测资料和成果探讨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成因、演化的一门学科。

地球演化早期,陨击作用十分普遍及强烈。

银河系、太阳系、小天体对地球均有影响。

地球是一个开放的动力系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可逆的进化过程,均变与灾变交替进行,并具有周期性。

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

天文地质学陨击作用地球系统科学

(二)回答问题

1.简述宇宙环境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如何形成?

3.简述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4.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概述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画示意图说明陨击作用过程。

本节参考文献

1.陶世龙等.地球科学概论.北京:

地质出版社.P126—138,1999

2.於崇文.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地学前缘,5(3,4):

159—182、347—368.1998

3.沃尔德罗·

米歇尔.复杂.陈玲译.505页.北京:

三联书店,1997

4.巴罗JD.宇宙的起源.卞毓麟译.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19页.1995

5.欧阳自远,张福勤,林文祝等.行星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模式—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起源及其对后期演化的制约.地质地球化学,(5):

11—15.1995

6.欧阳自远,王世杰,张福勤.天体化学:

地球起源与演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地学前缘,4(3—4):

175—183.1997

7.殷鸿福,徐道一,吴瑞棠.地质演化突变观.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页.1988

8.周瑶琪,吴智平,章大港,赵华刚,对地质节律与地球动力学系统的思考.地学前缘,4(3—4):

85—94.1997

9.任振球.全球变化—地球四大圈层异常变化及其天文成因.北京:

科学出版社,226页.1990

10.阿莱格尔CT.陨石,地球,太阳系.鲍道崇译.北京:

地质出版社,240页.1989

11.EarthSystemSciencesCommittee,NASAAdvisoryCouncil,EarthSystemScienceACloserView,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WashingtonD.C.,208pp.1988

12.KastingJF.OriginofwaterontheEarth.ScientificAmerican,9(3):

16—22.1998

13.RampinoMRandStothersRB.Geologicalrhythmsandcometaryimpacts.Science,226:

1426—1431.1984

14.RampinoMRandStothersRB.Terrestrialmassextinctions:

CometaryimpactsandSunmotionperpendiculartohegalacticplane.Nature,308:

709—712.19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