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3031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8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样,社会财富就通过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

(3)风险再分配。

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厌恶金融风险较高程度的人可以把风险转嫁给厌恶风险程度较低的人,从而实现风险的再分配。

(三)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金融市场一边连着储蓄者,另一边连着投资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储蓄者和投资者的影响而发挥着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

(1)直接调节。

金融市场通过其特有的引导资本,形成及合理配置的机制首先对微观经济部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的自发调节机制。

(2)间接调节。

金融市场的存在及发展,为政府实施对宏观经济活动的间接调控创造了条件。

货币政策属于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其具体的调控工具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这些政策的实施都以金融市场的存在、金融部门及企业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为前提。

金融市场既提供货币政策操作的场所,也提供实施货币政策的决策信息。

此外,财政政策的实施也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市场,政府通过国债的发行及运用等方式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加以引导和调节,并提供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也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四)反映功能

金融市场历来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气象台”,是公认的国民经济信号系统。

这实际上就是金融市场反映功能的写照。

金融市场的反映功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首先是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示器。

由于证券买卖大部分都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人们可以随时通过这个有形的市场了解到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行情,并据以判断投资机会。

(2)金融市场交易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金融市场所反馈的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3)金融市场有大量专门人员长期从事商情研究和分析,并且他们每日与各类工商业直接接触,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

(4)金融市场有着广泛而及时地收集和传播信息的通信网络,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已联成一体,四通八达,从而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

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措施及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

货币政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其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而狭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二)货币政策的措施

(1)控制货币发行。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5)调整再贴现率、

(6)选择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8)常备借贷便利。

(三)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等。

其中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是作为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或桥梁,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具弹性。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5个方面。

(1)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保持一般物价水平和汇率的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物价稳定往往是各国货币政策追求的首要目标,任何国家都试图将物价波动限制在最小的幅度内,以便与其他经济目标相协调。

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

一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平均指数;

二是消费物价指数(CPI);

三是批发物价指数(WPI)。

一般来说,物价上涨率宜控制在50%以下,以2%~3%为宜。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

即在一般情况下,符合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包括总需求不足、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消除失业,根据西方主要国家近20年的经验,失业率若控制在4%左右,即可视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保持经济的增长是各国政府追求的最终目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自然要将其作为重要的调节目标。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以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4)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各国都努力保持金融稳定。

避免出现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

中央银行把金融稳定作为其政策目标,就是要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决策与操作,维持利率与汇率的相对稳定,防止银行倒闭,保持本国金融的稳健运行,并与各国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

(5)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一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证对外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对于开放经济部门占总体经济比重较大的国家更是如此。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如稳定币值、调节利率、汇率等,可以改善贸易收支和资本流动,解决或预防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因此,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通常也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是距离政策工具较远但接近于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其特点是中央银行不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比较稳定。

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3.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操作目标是接近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响,其特点是中央银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大稳定。

各国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最终目标都是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

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对货币总量进行调节的功能,经常运用能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普遍性的影响。

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通常被认为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包括调整频繁、有同有异、对准备金存款付息等。

2.再贴现、再贷款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货币政策的操作。

但是由于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相对较慢等原因,再贴现政策在我国的使用并不多。

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融资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由于再贷款是信用放款,计划性较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形势自主决定数量和贷款对象,通过再贷款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效果比较明显。

随着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等间接调控的政策工具运用越来越普遍,再贷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的重要性相应下降。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放松银根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回购协议或央行票据),从而将基础货币投放出去,直接增加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

反之则出售有价证券回笼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业务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基于如下的三个条件:

(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

(2)要有发达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可买卖的证券种类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经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较高,有完善的政策传导机制;

(3)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重要性的增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样化。

中央银行增加了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一般都是有选择地使用,故称之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便与传统的一般性政策工具相区别。

1.消费信用控制

消费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在消费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采取消费信用控制,能起到抑制消费需求和物价上涨的作用。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和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目的在于控制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量,抑制过度投机。

3.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性措施,包括对房地产制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及首次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等,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和泡沫。

4.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出口行业、农业等,所采取得鼓励性措施。

优惠利率不只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发达国家也普遍采用。

5.预缴进口保证金

预缴进口保证金是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的措施。

预缴进口保证金多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逆差的国家所采用。

(三)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这类手段的运用需要金融监管来进行配合。

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一般都是根据不同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其主要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采用信用配额、规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等。

2.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道义劝告一般包括情况通报、书面文件、指示及与负责人面谈意向等。

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否则中央银行便削减甚至停止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

(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1.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本质上是超短期的逆回购,是我国中央银行2014年1月引入的新工具,该工具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

2.常备借贷便利(SLF)

常备借贷便利(SLF)是中央银行在2013年创设的流动性调节工具,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

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

期限为1~3个月。

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

SLF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其好处是具有隐蔽性,同时释放了流动性、传递了信号。

3.中期借贷便利(MLF)

中期借贷便利(MLF)由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9月创设,是我国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期限在三个月左右,且经常性的延期。

第三节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的分层特性

资本市场是连接投资者与融资者的重要场所。

投资者与融资者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两大参与主体。

在资本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与融资者都有不同的规模与主体特征,存在着对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

投资者与融资者对投融资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此外,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强劲的内在投融资需求,这就极易产生非法的证券发行与交易活动。

这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对不同风险特征的筹资者和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以满足不同性质的投资者与融资者的金融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效率与风险控制能力。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特征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内容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指针对质量、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为满足多样化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的市场体系,具体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三板市场和四板市场。

1.主板市场

主板市场又称一板市场,即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是指在有组织的交易场所进行集中竞价交易的市场,主要是为大型、成熟企业的融资和转让提供服务。

我国内地主板市场的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个市场上市。

主板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有“国民经济晴雨表”之称。

2.二板市场

二板市场又称为创业板市场,指与主板市场相对应,在主板之外专为处于幼稚阶段中后期和产业化阶段初期的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股票市场,此市场还可解决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价,风险分散和创业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

3.三板市场

三板市场又称场外市场,包括场外交易市场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证券公司主导的柜台市场。

主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处于初创阶段中后期和幼稚阶段初期的中小企业在筹集资本性资金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价、风险分散和风险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

4.四板市场

四板市场即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也称“区域股权市场”),是为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一般以省级为单位,由省级人民政府监管。

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股权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具有积极作用。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特点

1.美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1)主板市场。

美国证券市场的主板市场是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该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高,主要表现为交易国家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

在该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一般是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公司的成熟性好,有良好的业绩记录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有较长的历史存续性和较好的回报。

(2)二板市场。

二板市场以纳斯达克(NASDAQ)为核心,纳斯达克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与纽约证券交易所截然不同,它主要注重公司的成长性和长期盈利性,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普遍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风险、高回报、小规模的特征。

纳斯达克市场发展速度很快,按交易额排列它已成为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全球第二大交易市场。

(3)场外交易市场。

美国证券交易所也是全国性的交易所,但该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较纽约证券交易所略逊一筹,该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转到纽约交易所上市。

遍布全国各地的区域性证券交易所有11家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大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城市,他们成为区域性企业的上市交易场所,可谓是美国的三板市场(OTC市场)。

2.日本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东京证券交易所是日本证券市场的主板市场,具有全国中心市场的性质,在此上市的都是著名的大公司。

大阪、名古屋等其他7家交易所构成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主要交易那些尚不具备条件到东京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这7家地区性市场构成日本的二板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包括店头证券市场和店头股票市场,在此交易的公司规模不大但很有发展前途,其中,店头市场的债券交易市场占了日本证券交易的绝大部分

3.英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伦敦证券交易所是英国全国性的集中市场,它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吸收欧洲资金的主要渠道。

(2)全国性的二板市场(AIM)。

英国的二板市场AIM由伦敦交易所主办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一部分,属于正式的市场。

其运行相对独立,是为英国及海外初创的、高成长性公司提供的一个全国性市场。

(3)全国性的三板市场(OFEX)。

全国性的三板市场属于非正式市场,主要是为中小型高成长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服务的市场。

4.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和国外资本市场体系对比,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市场结构不完善。

具体来说,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表现以下3个方面。

主板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沪深证券交易所在组织体系、上市标准、交易方式和监管结构方面几乎都完全一致,主要为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上市服务。

二板市场即创业板市场,附属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之下,基本上延续了主板市场的规则,除能接受流通盘在5000万股以下的中小企业上市这点不同以外,其他上市的条件和运行规则几乎与主板一样。

(3)三板市场。

三板市场即场外交易市场,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

总的说来,中国的场外市场主要由各个政府部门主办,市场定位不明确,分布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则且结构层次单一,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2章证券市场主体

第一节证券发行人

一、证券市场融资活动概述

(一)证券市场融资活动的概念

证券市场融资活动是指资金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以有价证券为媒介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活动。

证券市场融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证券融资是一种直接融资。

(2)证券融资是一种强市场性的金融活动。

(3)证券融资是在由各种中介机构组成的证券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持下完成的。

(4)证券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建立证券集中交易组织,形成了筹资单位竞争上市公司资格的优胜劣汰机制,使证券融资活动更具竞争力。

(5)证券融资是一种长期融资。

(二)证券市场融资活动的方式

证券市场融资活动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

二、直接融资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一)直接融资的概念

直接融资也称直接金融,是指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即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盈余单位通过直接与资金需求单位协议,或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需求单位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单位使用。

(二)直接融资的特点

直接融资的基本特点是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和需要资金的单位直接进行资金融通,不经过任何中介环节。

其具体特点包括直接性、分散性、差异性较大、部分不可逆性和较强的自主性。

1.直接性

在直接融资中,资金的需求者直接从资金的供应者手中获得资金,并在资金的供应者和资金的需求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2.分散性

直接融资是在无数个企业相互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融资活动分散于各种场合,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3.差异性较大

由于直接融资是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而不同的企业或者个人,其信誉好坏有较大的差异,债权人往往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债务人的信誉状况,从而带来融资信誉的较大差异和风险性。

4.部分不可逆性

在直接融资中,通过发行股票所取得的资金,是不需要返还的。

投资者无权中途要求退回股金,而只能到市场上去出售股票,股票只能够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互相转让。

5.较强的自主性

在直接融资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融资者可以自己决定融资的对象和数量。

例如,在商业信用中,赊买和赊卖者可以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决定赊买或者赊卖的品种、数量和对象;

在股票融资中,股票投资者可以随时决定买卖股票的品种和数量等。

(二)直接融资的分类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和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资金融通形式,其主要表现为两类:

一类是提供商品的商业信用,如企业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等,这类信用主要是通过提供商品实现资金融通;

另一类是提供货币的商业信用,如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发生的预付定金、预付货款等,这类信用主要是提供与商品交易有关的货币,以实现资金融通。

伴随着商业信用,出现了商业票据,作为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明。

2.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资金融通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

国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筹措资金,如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等。

国家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筹措的资金形成国家财政的债务收入,但是它属于一种借贷行为,具有偿还和付息的基本特征。

3.消费信用

具体而言,消费信用指的是企业、金融机构对于个人以商品或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

企业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房屋或者高档耐用消费品,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

4.民间个人信用

民间个人信用指的是民间个人之间的资金融通活动,习惯上称为民间信用或者个人信用。

(三)直接融资的优点与缺点

(1)优点:

①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②筹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

(2)缺点:

①直接融资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较多限制;

②直接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受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的限制,一般低于间接融资工具;

③资金供给方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较大。

三、证券发行人的概念和分类

证券发行人是指为筹措资金而发行债券、股票等证券发行主体。

证券发行人的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公司(企业)

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独资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现代公司主要采取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