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经济学模拟15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2939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财经济学模拟1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1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1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1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财经济学模拟1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财经济学模拟15Word文件下载.docx

《上财经济学模拟15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财经济学模拟15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财经济学模拟15Word文件下载.docx

  C.任何宏观政策都不阻止外国经济变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D.通过国际金融市场间利率差的调节,是资本国际间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8.当()时候,总需求曲线较陡峭。

  A.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更敏感B.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C.支出乘数较大D.货币需求对利率更敏感

9.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则:

()。

  A.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将会增加B.货币供给会增加一个相同的量

C.货币的需求就会下降D.利息率将会上升

10.巴罗—李嘉图等价命题告诉我们:

  A.债务融资仅仅是推迟了税收,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它等同于当前税收。

  B.政府赤字的增加,如果没有同时伴随着政府支出的削减,那么将会导致储蓄的增加。

  C.虽然政府削减了当前的税收,但政府会增加将来的税收,因此居民在减税后会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的税收。

  D.以上都正确

二、概念题

1.增值法

2.转移支付

3.AD—AS模型

4.消费不足理论

5.效率工资与名义工资粘性

三、简答题

1.试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

2.根据图1:

(1)试证消费函数

与可支配收入成比例,而

与可支配收入不成比例。

在两种消费函数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分别对储蓄率有什么影响?

图1

3.怎样理解凯恩斯流动陷阱区域LM曲线的特性?

古典区域与之有何区别?

4.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总需求及其组成部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会有什么变化?

考虑下面两种情形:

(1)小国开放经济;

(2)大国(分析在该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影响)。

四、计算题

1.假设有一国家,所有银行持有的准备金是R=100,居民手上持有现金是CU=100,储蓄总额为D=500,回答下列问题:

(1)高能货币和货币供给各是多少?

(2)货币乘数是多少?

(3)如果定义

,那么c的增加对乘数有何影响?

2.假设1970年的物价水平为65,1980年为98,1990年为156,2000年为187,试问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各为多少?

3.一封闭经济描述如下:

消费函数C=300+0.5(Y-T)-300r

投资函数I=100—100r

政府支出G=100

税收T=100

实际货币需求L=0.5Y-200r

货币供给M=6300

充分就业产出

=700

(1)请解出描述总需求曲线的方程;

(2)假设P=15,求出短期均衡时总产出、实际利率、消费和投资的值?

(3)求长期均衡时的总产出、实际利率、消费和投资?

4.某人拥有财富50000,年收入为60000,货币需求方程为

=Y(0.34-i)。

(1)推导该人对债券的需求。

利率上升10%对债券需求有什么影响?

(2)财富的增加对货币需求和债券需求有什么影响?

(3)收入的增加对货币需求和债券需求又有什么影响?

五、论述题

1.如何根据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来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2.试评述我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表现及对策

 

参考答案

1.A。

A国民收入核算的是当年生产的,B总投资与净投资之差为折旧,C转移支付不计入GDP,D互相支付后已经变成市场活动,E这是西方国民收入衡量的一个缺点。

2.C。

本题考查消费函数这一概念。

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和,总人口的变动当然会影响社会消费函数,因此排除选项B。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单个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家庭收入水平、家庭财产状况、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等等。

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家庭收入水平,所以把它看作家庭消费函数的变量,其他因素视为常量。

因此,新资源的发现和流动资产价值的变化会改变家庭消费函数的常量部分,从而引起社会消费函数的改变,A、D选项得以排除。

答案选C。

注意本题说的是函数的变化,而不是社会消费的变化。

3.A。

A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主要是劳动、资本的增长和技术的提高。

劳动的增长主要是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以及劳动者数量的增加,所以选A。

D尚未说明技术的提高。

4.D。

弗里德曼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过渡性的,短期有效。

由于存在着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期来看无效。

5.D。

根据货币主义观点,V是由一些“如公众的支付习惯,使用信用范围的大小,交通和通信的方便与否等制度上的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不会迅速变化的。

6.C。

X国在煤和钢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根据比较优势原理,X国生产钢有比较优势,Y国生产煤有比较优势。

因为X国的钢和Y国的钢的比是2比1,而煤的比是5比4,所以X国生产钢有比较优势。

也可以说X国生产10吨钢的机会成本是10吨煤,小于Y国生产10吨钢的机会成本16吨煤,所以Y国应该出口煤,进口钢。

7.C。

对于“任何”、“绝对”等描述一定要注意。

8.B。

另类思路:

敏感与不敏感反映在下降相同的价格产出变化多少,陡峭说明要下降较多的价格才能实现相同的产出变化,为不敏感,而总需求与支出有关,所以选择B。

9.A。

央行购买债券就会放出货币,这些货币就化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货币供给增加量等于增加的准备金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利率下降。

答案选A。

10.D。

巴罗—李嘉图等价命题指的是政府债券并非净财富,三个选项都是引申的含义。

1.增值法: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从国民生产的角度,按市场价格计算各部门商品(包括物品和劳务)的增加总值,即通过把企业销售产品和劳务所得的总收入减去为此购买的中间产品价值,来计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各部门来说,增加总值=总产出-中间产品。

对第三产业来说,商业、运输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营利性部门,按纯收入计算增加值;

政府、教育、卫生等非营利性部门,按工人的工资、职员的薪金收入计算增加值。

用增值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由于它只是计算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增加价值,因而可以大致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据此,可以大致确定和分析各生产部门及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转移支付:

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而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报偿的支出。

因此,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它所作的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全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变动。

据此,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也被看作是政府转移支付。

既然转移支付是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在前面乘数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它同样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但乘数效应要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

一般来讲,在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

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需求水平。

除了失业救济、养老金等福利费用外,其他转移支付项目如农产品价格补贴也应随经济风向而改变。

3.AD—AS模型:

即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指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2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AD1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AS1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AS2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El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2。

这时El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AS2上,所以,Y2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AD2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AD2。

AD2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1相交于E2。

这样。

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Y2增加到Y1并使价格水平从Pl上升到P2。

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1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AS3,AS3与AD2相交于E3。

这样,国民收入水平从Y2减少到Y3,价格水平从P2上升到P3。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AS2)。

AD2与AS2相交于E4,国民收入水平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l,而价格水平上升到P4。

这一模型是用总需求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的发展。

它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同时运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政策。

  图2AD—AS模型

4.消费不足理论:

指一种用消费需求不足来解释生产过剩危机的经济周期理论。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

近代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J.A.霍布森。

它并不是解释整个经济周期的过程,而只是解释经济周期中危机或萧条阶段的形成。

该理论认为,萧条的产生在于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生产的增长,或者是社会的储蓄大于投资的需求。

对消费不足的原因各有不同的解释。

西斯蒙第认为,消费不足是由于群众的收入增加落后于生产的增长。

马尔萨斯把剥削者的储蓄过度作为消费不足的根源。

霍布森则认为,消费不足的根源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以致于引起富人储蓄过度,而穷人消费不足,所以消灭危机的方法在于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化。

5.效率工资与名义工资粘性:

(1)效率工资是指雇主为了提高生产或经营的效率而支付给其员工的较高的工资。

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

雇员在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则生产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

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

如果雇主给雇员支付的工资高于其他企业从事同种工作的雇员的工资水平,雇员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前途的“好工作”,并为了保持这种好工作而努力工作,这就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雇主除非迫不得已则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不但如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而且,高工资率还可以刺激产生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引起对劳动的需求的下降,从而社会上失业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

(2)名义工资粘性指名义工资的调整不能按照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变动。

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

该模型假设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人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

当名义工资是粘性的时候,价格水平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促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总供给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新凯恩斯学派提出工资粘性的理由:

①合同的长期性。

②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

③效率工资论。

④长期劳动合同论。

(3)效率工资理论其实是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的一个理论,二者都是要说明,由于名义工资不能及时调整,所以市场不能总是处于出清状态,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为了维持市场出清状态,政府对经济的调整是必须的。

当然,名义工资粘性存在的原因不仅仅是效率工资,还包括合同期限等原因。

答: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相对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概念。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按产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按产品和劳务某一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更能真实地反映总产出水平的增长。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产出的最大产值,而不是实际产出量。

因此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可以不一致的:

如果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年份或经济萧条期间,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如果有更多的成年人参加劳动或增加劳动时数(即大于正常的数值)时,则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我们可以将一个国家的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看成是该国充分利用其生产可能性所能有的国民生产总值,所以一个国家的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可看成是充分就业时会有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不断增加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其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3%时,就可以使失业率降低l%,这即为我们所熟悉的奥肯定律。

2.根据图3:

图3

答:

(1)一个消费函数同可支配收入成比例要求平均消费倾向(APC)是常数,反之则不成比例。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线性的消费函数而言,边际消费倾向(MPC)是一个常量。

而言,它通过原点,它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等,所以

与可支配收成比例,它可以写成

的形式,

为边际消费倾向。

而言,由于它与纵轴不是交于原点,它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除了一点(两条直线的交点O)之外并不相等,所以

与可支配收入不成比例,它的形式只能写成

(2)对

而言,它的平均消费倾向是固定不变的,收入变化对APC没有影响,从而平均储蓄倾向APS也保持不变;

而言,它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降低,从而它的平均储蓄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1)指货币市场上均衡状态时各种收入与利率的变动轨迹。

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水平,货币需求(L)与货币供给(M)相等时所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

但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货币需求,故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也就有不同的均衡利率。

根据LM曲线斜率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即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的倾斜线和右方的垂直线三个阶段。

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

(2)在凯恩斯流动陷阱区,LM曲线呈水平状。

其经济含义是: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几乎不会引起利息率的提高。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必须考虑凯恩斯陷阱区货币需求的特性。

一般来说,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增加总会引起利息率的提高,但在凯恩斯陷阱区,出现了货币需求的利息率弹性无限大的特殊情况。

因此,在国民收入增加时,利息率稍有提高,投机货币需求立即大量减少、交易货币需求大量增加。

所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而利息率几乎不提高。

(3)在古典区,LM曲线呈垂直状。

其经济含义是国民收入稍有增加,就能刺激利率无限提高。

其原因是,当利息率提高时,投机货币需求为零,国民收入增加相应增加了对交易货币的需求,如果交易货币需求不能完全被满足,就会刺激利息率大幅度提高。

(1)小国开放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右移;

但由于利率升高,资本流入套利,本币升值,净出口减少,IS曲线右移直至回到原处,经济重新达到均衡,此时总需求不变,消费和投资不变(因为利率不变),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出了净出口。

(2)大国如果增加政府支出将影响世界利率,如图4所示。

大国其他国家

图4

对于大国而言,增加政府支出,IS曲线先移到

处,因利率高于世界利率,资本流入套利,本币升值,贸易余额下降,即净出口减少,IS曲线右移至

处,但不会移到原处,均衡时BP曲线移到

处,世界利率升高,大国在B处重新达到均衡,此时总需求上升,消费和投资下降(因为利率上升),净出口下降,即政府支出增加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挤出作用,但未完全挤出。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因为世界利率上移,本币贬值,净出口增加,IS曲线右移到

处,在D点重新达到均衡,此时,总需求上升,消费和投资下降,净出口增加,政府支出不变。

解:

(1)高能货币H=CU+R=100+100=200

货币供给M=CU+D=500+100=600

(2)货币乘数

(3)根据

的定义,乘数可以变为:

其中R/D是准备金率,恒小于1,因此c的增加会降低货币乘数。

令7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

同理:

(1)总需求曲线方程可以根据IS曲线和LM曲线求出。

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Y=C+I+G,有:

Y=300+0.5Y-0.5×

100-300r+100-100r+100

经整理,有IS曲线r=1.125-0.00125Y

根据资产市场均衡条件L=M/P,有:

0.5Y-200r=6300/P

经整理,有LM曲线r=0.0025Y-31.5/P

根据已经解出的IS和LM曲线方程,消去r可得:

AD曲线:

Y=300+8400/P

(2)当P=15时,根据总需求曲线方程,短期均衡的总产出Y=860;

代入IS曲线,有r=0.05;

根据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有C=665,I=95;

在长期均衡时,已知Y=

=700,根据总需求方程,有P=21;

根据IS曲线方程,有r=0.25;

根据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有C=525,I=75。

解:

(1)债券需求为

DB=W-

=50000-60000(0.35-i)=29000+60000i

利率上升10%,即

i=0.1,所以,

DB=Y×

=60000×

0.1=6000,即利率上升会导致债券需求上升。

(2)由货币需求公式可知,财富的增加不影响对货币的需求。

由W=DB+

可知,

DB=

W,即财富变动等额地影响到对债券的需求。

(3)由

=Y(0.35-i)可知,△

=△Y(0.35-i)。

当利率保持不变时,收入的升高会提高对货币的需求。

(1)可知,△DB=-△Y(0.35-i),即当利率不变时,收入与债券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1)适应性预期是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的方式。

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例如,某个时点的适应性预期价格P等于上一个时期的预期价格加上常数C以及上期价格的误差。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

它的含义有三个:

首先,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作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

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

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市场出清和自然率),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2)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反之亦然。

但菲利普斯曲线没有考虑到预期的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菲利普斯根据适应性预期对这条曲线作了新的解释。

他们认为,在短期内,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高时,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但在长期中人们要根据适应性预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即人们可以根据过去预期的失误来修改对未来的预期。

这样,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一致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就不存在这种交替关系,从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

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都不存在。

(1)当前我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表现

虽然近几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普遍出现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