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七下Word下载.docx
《第六单元七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七下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焉”(哪里);
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重点掌握:
“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
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
启发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
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
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
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
龀,动词,换牙;
始,才,说明路程之长;
“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
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
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四、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
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研习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
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
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
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
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
“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
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
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
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
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
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
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
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智叟是逃避困难。
愚公呢?
他具有:
①艰苦奋斗精神;
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③发展变化的观点。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4.提问:
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先理解、翻译第4段,掌握难词:
厝、陇断。
讨论,要求同学回答问题。
然后明确:
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
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
要求学生抓住:
“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
主语是“帝”。
“帝”为什么“命”?
“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
“帝”为什么会“感”?
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
操蛇之神为什么“告”?
因为“惧其不已”。
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
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
由此可以得出:
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
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5.提问:
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然后明确:
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
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6.总结归纳。
提问:
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可归纳为:
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要点有:
(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
(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
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
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
《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
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
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
这是一样的道理。
“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
三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
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要求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第一个“子”是愚公儿子,与第二个“子”意思相同;
第三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与第四个“子”意义相同;
第五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的儿子;
第六个“子”是愚公后代的总称,直到现在,以至将来。
其中的“孙”也跟“子”一样加以类推。
2.归纳疑问句。
(1)设问: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
不为,……。
(2)反问:
何苦而不平?
(3)疑问:
且焉置土石?
3.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解释带点词:
(1)虽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4)而山不加增(再增)
(5)无陇断焉(山冈高地)
四课后练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1、2、3
教学难点:
4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方法:
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
(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
(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
田间水沟付说(yue)曾(zeng)益:
增加胶鬲(ge)拂(bi)士:
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
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
同“增”,增加衡:
同“横”,梗塞,不顺拂:
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
建筑、修路古义:
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
士兵古义:
狱官)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
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
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
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A、举市故所以征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
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
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
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五、拓展: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
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上回搞的那次辩论赛后,我们的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想那天,我一人舌战群雄,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气顿生。
......”可见辩论的白热化程度。
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
(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作业:
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古代神话两则
【教学构想】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
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歌颂劳动创造;
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
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
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本课的三篇神话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神话的特点。
本课两个故事塑造了两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
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善良、执著、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
不同的是:
夸父属于那种神力无比的神,他的故事显得非常壮烈;
而精卫却非常弱小,她的故事则显得哀婉、执著和凄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背诵两篇神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形象的精神品质。
难点:
比较阅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要点:
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导人
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
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
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多媒体提示:
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
①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音;
②查工具书;
③举手询问。
读得流利的标准是:
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既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也使他们在听和读中了解故事的大意,为下面译文打下基础。
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
要求:
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竞赛的形式和小组轮流讲述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枯燥的字诃学习和译文变成生动的舌动,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减轻学生对文言文译文的畏难情绪。
四、作业
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1.体会人物形象。
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
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则故事。
体会两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两则故事塑造了两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
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3.夸父、精卫两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
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学生学习语文,除了获取语文知识外,最终还是要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个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思想。
三、拓展学习
1.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除了这两则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
2.你知道劳动人民为什么创造神话故事吗?
提示: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
古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
3.请大家归纳,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睛神;
(这两篇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有助于今后对神话故事的学习。
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巩固学习
在两则故事中选择一则写一篇400—500字的读后感。
老翁捕虎
1、了解解纪昀及《阅微堂笔记》的有关常识;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结构;
学习本文语言简朴流畅,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3、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及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
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
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
有《纪文达公遗集》。
三、题目解说:
文题“老翁捕虎”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这是一篇著名的、寓意深刻的故事。
唐家打虎的人,无论老幼都身怀绝技,擅长打虎,而其绝技又是数十年苦练的结果。
四、关于笔记小说: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的主要形式有志怪与志人小说。
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分小组读。
六、疏通文意:
1、学生对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划出不理解的句子的字词。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3、指名学生翻译;
4、教师强调翻译。
七、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引入:
重点字词
二、感知课文:
1、复述课文中所记叙的故事。
2、根据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层意。
三、研读赏析:
1、作者写“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
一童子十六七耳”的用意是什么?
(为了增加悬念,即跌宕有致笔法,同时也为下文老翁打虎一节作铺垫。
2、“乃遣吏持币往”和“乃厚赠遣之”分别说明了什么?
(前者说明知县对唐氏打猎寄于厚望,后者说明知县对一老一少杀死老虎的由衷敬佩和感谢。
3、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翁对自己伏虎本领的自信?
(用原文回答)
(A、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
……B、老翁哂曰:
“我在,尔尚畏耶?
”)
4、本文对捕虎过程写得简短而详尽,我们应如何理解?
(文中简短而较为详细地写捕虎过程,目的是在于突出唐老翁的自信、从容和超群的捕虎绝技,与上文中的“大失望,姑命具食”形成对比。
5、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引用《庄子》的话及史嗣彪、励文恪的事?
(揭示捕虎者身怀绝技的原因,说明熟能生巧、练能生巧的道理。
6、为什么写“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以及捕虎的老翁和童子?
(为下文唐翁捕虎埋下伏笔。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淳朴和智慧,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习”中得来的道理。
五、写法探究:
说说本文写作上有何特色。
1、用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2、语言简朴流畅,富有表现力。
3、熔叙事、说理于一炉。
4、简洁的描写与叙事,使故事给人以跌宕之感。
六、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一个人的能力有高低,绝不能凭外表来判断;
2、熟能生巧;
3、天才出于勤奋。
板书设计:
纪中涵苦于虎患(开端)
请来“唐打猎”(发展)练臂十年
老翁捕虎老翁为消除众人疑虑,不费太大力气打死老虎(高潮)
老翁谈捕杀老虎技艺的由来及作者的感慨(结局)练目十年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
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以古代劝学名言导入。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