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9120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一)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中国的抗日战争怎样才能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从抗战一开始就提出了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

党认为,中国是有力量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的,这种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广大人民中,只有动员和组织人民,才能抵御强敌,才能引导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财政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这是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

纲领所阐明的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二)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全国抗战开始后,由于战争局势的复杂,许多人对战争将如何发展认识不清,“亡国论”、“速胜论”等有相当大的影响。

澄清这些错误观点,指明抗日战争的基本走势,是指导抗日战争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

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即:

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清晰地描绘出抗日战争发展过程的完整蓝图,深刻阐述了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同时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也产生了影响。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为着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战略决策。

洛川会议指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

会议确定人民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到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扩大人民军队,打败日本侵略者。

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既服从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总体战略,又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优势,在政治上保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主要的战役战斗

八路军刚开赴抗日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和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接着,又参加忻口会战,八路军第一二o师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

第一二九师还以一营兵力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20多架,削弱当前之敌的空中突击和运输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2、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

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

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

600多次,毙、伤、俘敌54000人。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展到近20万人。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条件。

3、敌后军民抗战的民族英雄

在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的伟大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全国军民,连敌人也为之震惊。

(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

1939年至1940年,华北地区的日军出动千人以上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就有109次,使用的总兵力达50万人以上。

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3、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了19块。

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在八年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

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一)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实行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

在统一战线中,是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还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这对抗战成败和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党中央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抗战初期就提出必须反对阶级投降主义,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1、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2、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3、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这是把抗战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侵略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

这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英、美等国的劝降下,国民党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

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并拼凑伪中央政权。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

各地接连发生袭击、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反共磨擦事件。

中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使国家政局空前复杂。

党从抗战的全局出发,明确指出:

整个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始终是第一位的,各阶级的利益必须服从全民族的利益。

针对国内时局的逆转趋势,1939年7月,党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卖国汉奸汪精卫,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驾驭了整个局势的发展。

党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党给予坚决回击。

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向北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围攻,除约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战场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竟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又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采取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

中共中央军委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毛泽东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阴谋,提出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等十二条解决办法。

周恩来在重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并亲笔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

”这两条充满悲愤的题词在《新华日报》登出,有力地揭露和声讨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

全国人民及国际舆论普遍同情共产党,谴责国民党当局消灭异己、破坏抗战。

国民党顽固派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其反共活动不得不有所收敛。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磨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统—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

为此,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统一,统一不忘斗争,二者不可偏废,而以统一为主。

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根据地是全面贯彻和实现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

为克服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党采取多种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