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心论点是:
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为先。
(慎独:
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朱熹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三纲八目”展开。
2、韩愈《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表明了为师的三个层次:
上等老师传授方法,中等老师传授学业,初等老师解疑答惑。
真正好的老师,三方面都要兼顾,重点应该在传道方面,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我们过去是怎么做的?
以后还需要怎样改进?
3、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我经常想一切权势、地位,甚至“大师”们的学问都可能时过境迁成为一堆废纸,但只有思想的魅力是永恒的。
尧舜禹一脉相传的道,孔曾思孟治心之学,直到今天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儒家思想告诉问们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方法,禅宗则指出一条抓住关键、顿悟成佛的捷径。
我们如何借鉴古代大学之道,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二课《郑伯克段于鄢》
文学知识点:
史传基础知识:
史书的编写体例主要有:
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
每种体例的代表性文献:
编年体: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记叙史实,记载人物活动,详其来龙去脉,二十四史都属于纪传体史书。
如“前四史”的《史记》,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纪事本末体:
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便阅读。
如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等
春秋时的五等爵位:
公侯伯子男;
为什么用“克”(战胜,攻克)?
:
克”,攻克,战胜。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于鄢”,介宾结构后置,鄢,地名。
《春秋》和《左传》的关系:
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三家分别出来解释《春秋》经义,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即后人所说的“《春秋》三传”。
其中,《左传》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于三者中价值最高。
《左传》的作者:
左丘明
分析郑庄公、武姜、共叔段的人物性格特点:
郑庄公:
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
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
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
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
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
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
表现出了他的虚伪。
总之,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
武姜:
姜氏生庄公时出现难产并非庄公之过,但姜氏却因此对自己两个亲生儿子宠爱有偏,且还准备废长立幼,这样的行为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实非一个慈母的表现,说明她非常任性。
她的废长立幼的要求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又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
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
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
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说明她偏狭昏聩。
共叔段:
是个贪婪狂妄,愚昧无知的人物,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自以为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
分析春秋初期郑国内乱的前因后果,简述《左传》描述战争的特点?
本文体现了《左传》擅长描写战争的高度技巧,突出表现在叙事的详略上面,对于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文章只作非常简略的叙述。
而是详细写出战争的因果关系,揭示某种历史必然性。
本文先交代了兄弟交恶的原因,继续写事态的恶化,只用很少的篇幅写交战的过程的,最后却细致入微地描写母子和好的细节,既完整展现了故事的始末,又在紧张的故事之后插入轻松的场面,从而调节了气氛。
在作者看来,共叔段的“不义”导致了他的“不暱”,结果众叛亲离,一败涂地,可见,他的失败有某种历史必然性,也即“多行不义必自毙”。
1、分析郑庄公、武姜、共叔段的人物性格特点。
2、人生在世,经常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委屈。
有些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招致的,有些是由别人的偏见造成的。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强加给我们的灾难?
推而广之,我们赖以生存的时代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不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国家和社会呢?
第三课《长恨歌》
唐诗知识概述: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云: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唐代以诗闻名,仅《全唐诗》所收,就有诗人2300余家,诗作48900余首。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如:
孟浩然、王维等;
边塞诗人如:
高适、岑参等。
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诗人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后期的创作风格:
前期:
主要是“兼济天下”,关心政治、关心历史、关心现实。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
主要是“独善其身”,呈悲凉、狂放之态。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孟子·
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主要著作:
《秦中吟》《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
《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爱情讽刺双重主题说。
王运熙认为,此诗在思想内容上“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全诗“更为偏重的是对于李杨两人悲剧遭遇的同情”。
詹鍈认为此诗前半是现实主义的,以讽谕为主,后半则用浪漫主义手法,多凭想象夸张,所述已非历史事实,而是假借李杨故事以寄托劳动人民的理想。
两部分的主导方面在后半篇,为使前后有机结合,前半的讽刺保持着一定的限度,而且多有讳饰。
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刺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
1、长恨歌的主题。
2、《长恨歌》中经典诗句的记忆,如描述杨贵妃的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描述他们爱情誓言的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四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宋词的基础知识:
1.宋代是词创作繁荣的时代。
据唐圭璋所缉《全宋词》和孔凡礼的《全宋词补辑》,现存宋词作品达二万多首。
有姓名可考的作者一千四百多人。
2.词经历了五个阶段:
唐五代、北宋、南宋、宋元时期和清代。
宋词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宋词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宋前期、南渡以后、宋末元初这么几个阶段。
A北宋前期,代表作家晏(yà
n)殊、欧阳修、张先等,以小令为主,题材上没能突破“相思离别、花间樽前”的主题,在北宋前期,真正给宋词带来巨大变化的是柳永,专力填词,并创作大量慢词,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B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完全改变了“词为艳科”的状况,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樊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C南宋前期,主盟词坛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放的“豪放”一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词是给燕乐所配的歌词,燕乐是当时流行的曲子,因此词也叫曲子词;
从外观上看:
词与诗歌不同,词有词牌;
句式长短不齐,因此又叫上下阕(上下片),少数词分为三阕或四阕。
辛弃疾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王士禛语)。
有人(陈廷焯)这样赞美过他:
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词中活用了哪几个典故?
运用典故的目的何在?
反思“张翰思归”一典,写明不愿忘怀时事,弃官归隐,表白抗金的决心。
“求田问舍”是再次用典,一方面是表明自己不愿弃官回乡作富家翁,同时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
桓温北伐时的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反映了作者对朝廷不肯使用抗战人才,北伐无望的愤慨。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1、体会辛弃疾的思想感情:
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藉,表达无人理解、英雄被困的孤独。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
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
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
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
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体会诗歌的思想主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第五课《相信未来》
新诗知识概述:
新诗是指打破古典诗歌固有的形式与内容,接受外国诗歌和本民族文人诗歌与民间诗歌的影响,以现代白话表达现代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新式诗歌。
做为一代国学大师的章太炎,他对新诗大加讥刺;
他说:
“清末诗家的作品不成为诗,白话诗不是诗。
”因为他认为“有韵为诗”,无韵不成诗,而白话诗全无韵。
新诗诞生的源头、第一本白话新诗集、新诗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晚清谭嗣同、黄遵宪等人提出的“诗界革命”,是新诗诞生的源头。
中国第一本白话新诗集: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于1920年。
新诗发展的历史:
初创期、探索期、成熟期、深化期。
初创期(1917-1922),也就是一般文学史上所说的“白话诗时期”,或者“五四时期”。
2.探索期(1923-1927),也就是一般文学史上所说的“20年代”。
成熟期(1928-1937),也就是一般文学史上所说的“30年代”。
有了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又有冯至的抒情诗和鲁迅的散文诗,中国新诗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深化期(1937-1949)。
也就是一般文学史上所说的“40年代”。
本期诗坛上,最为重要的两个诗派,就是以现实主义为特征的“七月诗派”和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九叶诗派”。
“食指”得名的由来:
食指之所以取名为“食指”一是因为:
“食指”——石维元(母亲)“石之子”。
二、“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无形的压力。
”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三.食指先生少时尊师,“师”与“食”谐音。
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山东鱼台人。
自幼聪明好学,五岁能文。
他出身于革命家庭,他曾经也不能免俗,像大多数幼稚青年一样狂热过,热衷过“红色大串联”这样的荒诞行为,响应过“上山下乡”的号召,然而他并没有失去自己的良知——当一群造反的同学殴打教导主任时,他站出来劝阻;
他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思想——当他写出一首首不满现实处境、向往美好未来的诗篇,并被大批青年学生追捧时,他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审查、迫害。
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虽然他那时未必知道这个名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
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食指称为一代诗魂。
食指的诗对顾城、北岛、海子等产生过重大影响。
朦胧诗派简介: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2001年4月28日,食指与已故诗人海子(1964-1989)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
《相信未来》的写作背景:
《相信未来》创作于1968年,那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年代,江青和“四人帮”搅乱了整个民族的生存秩序,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无不生活在一种惶恐和无所适从之中。
我们熟知的一直为人民所敬爱的老舍先生就是在这“文革”刚开始时怀着对社会的不解和绝望跳进了北海公园的湖里。
《相信未来》中的意象代表了什么:
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纯洁代表苦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霜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凄凉的大地—黑暗的社会代表从真实内心萌发的信念;
作者为什么相信未来:
1、相信未来人会思考;
2、不在乎别人对肉体与经历的褒贬;
3、相信人类给予公正、客观的评定。
1、谈谈你对未来的看法,对未来的信念,描述自己理想中的未来。
2、在当前国际、国内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人应当如何看待就业、创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呢?
3、把“相信未来”的精神信念与自己的人生实际结合起来,思考它对自己启示意义。
4、像食指这样的年轻诗人,正处于黄金时代,就遭受打到非人的待遇和心灵的摧残,却依然信念执着,痴心不改,简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对此,你做何感想呢?
试发表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第六课《进学解》
散文的发展及每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文献: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篇章,影响深远。
古代的散文: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的发展:
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先秦散文: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属于历史散文范畴,如《左传》等。
两汉散文: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
唐宋散文: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构造形象的方式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
明代散文:
先有前后七子以复古为主,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zhēn)卿;
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清代散文:
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表现.而且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
。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韩愈的代表作:
《原道》、《师说》、《进学解》、《杂说》等。
作品现存有《韩昌黎文集》
韩愈作者简介:
(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曾经称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韩愈之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不平则鸣”、“陈言务去”等文学主张,韩愈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体会本文反话正说手法的运用技巧:
作者把牢骚不平之语借弟子之口说出,而自己却心平气和地自慰自责。
汉代辞赋常用主客问答形式,《进学解》的师生相互驳难的格局,显然直接渊源于辞赋。
但作者是“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古文观止》评语),即采用了反话正说的手法。
如第二段把自命不凡、怨恨牢骚的意思借学生之口尽情宣泄,第三段又自谦才德浅薄,无功受禄,唯有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亦庄亦谐,都是暗寓讥讽之意的。
文章中看不出作者愤怒的呼喊,悲哀的倾诉,但不平与牢骚却被曲折地传达了出来。
这样写,在表达上既委婉曲折、含而不露,又没有指斥当朝、自矜自夸的嫌疑,显得十分得体。
1.谈谈你对“业精于精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理解及对自己人生的启示。
2.我们所做的工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你一般会怎么做?
第七课《傅雷家书》
了解傅雷其人和《傅雷家书》: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
毕生翻译巴尔扎克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
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夏倍上校》等;
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等;
丹纳的《艺术哲学》等。
其中最有名的两部是《高老头》和《约翰·
克利斯朵夫》。
傅雷一生创造了三个第一:
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章中国当代翻译界第一人;
培养教育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傅聪;
文革中以死抗争的第一名人;
《傅雷家书》所体现出来的傅雷的人格精神: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
1954—1966年;
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
《傅雷家书》是傅雷先生与儿子傅聪通信录。
1960年8月,傅聪与弥拉订婚,在给父亲的信中表达了对弥拉的不满意。
傅雷于1960年8月29日写了这封关于爱情的回信。
谈到三个问题:
第一,爱情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太苛”,具体要求是:
“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
”第二,真正爱情应该是相互尊重、谅解、宽容;
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
夫妇之间应该是一种知己朋友关系。
第三,爱情需要不断的培养。
这些话语重心长,对于我们学习和恋爱都很有帮助。
1、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
2、谈谈你对“80后”闪婚的看法。
第八课《黛玉葬花》
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
曹雪芹(1724─1764)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
雍正五年,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
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
曹雪芹晚年的生活更凄凉、悲惨,“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病无医,又加上幼子夭折;
他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尚未完成,便与世长辞。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位石头谜,他画过石头画,写过石头诗。
《红楼梦》又《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石头记》中的主人翁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幻化成的,“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通灵宝玉”,据考证就是雨花石。
曹雪芹把它神化为“通灵宝玉”。
曹雪芹生活于公元18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从封建中国看,那时满洲贵族清代统治者从东北入关已经历百年,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然而,在国力强大、物质丰富的“太平盛世”的表象背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加剧,各种隐伏的社会矛盾和深刻危机正逐渐显露出来,说明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正逐渐趋向崩溃。
作者以自己家族的衰败变迁作为基础,实则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没落,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封建末世社会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的线索及主要人物: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高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家这个庞大的贵族世家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深入刻画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盛极而衰的生动图像。
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