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6单元单元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6单元单元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6单元单元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领略到小艇的独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不足之处
在朗读指导上指导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达。
四、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越俎代庖,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画画、议议等学习方法。
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能力。
应该利用角色转换,虚拟情境,有重点地指导朗读,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效果会更好。
18威尼斯小艇(教学反思)
《威尼斯小艇》是部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马克·
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领悟写法,说说写写。
课文第4自然段是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也是训练学生仿写的很好的训练材料。
于是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本段概括的句子,也是本段第一句话“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然后从“行船速度快、拥挤的地方、极窄的地方”三个方面具体描写“驾驶技术特别好”。
这种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小练笔的好机会,随后我出示“校园一角”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用一句话概括出图片的特点,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先说第一句,然后3位同学每人说一句具体的方面,最后一个同学负责总结发言。
经过这样的说的过程训练,大部分的同学能仿照课文的写法说一段话了,在写的时候就水到渠成,学生不再感到困难重重,也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确实,由说到写落实有一定的实效性。
2.教学收获(思得)
自主学习,读读画画。
“书是读出来的”。
这一课关于威尼斯小艇外形奇特,画面感很强。
我提出学生自己选择喜欢朗读的方式,并把描写小艇的样子的文段画出来。
接下来,指名学生把描写小艇样子的文段读一读,并根据自己在读中的理解,把小艇用简笔画出来,说一说自己是根据哪些关键词画出来的。
期间,当这名学生画出很大弧度时,有的学生禁不住说:
“怎么像一根香蕉?
”很快,这名学生把小艇的样子画出来。
小艇的艇身中间特别画了几个小圆圈,并画了一个小人站在翘得高高的船头上,这名学生说:
那些小圆圈表示小艇雕刻十分精致。
这些“信息”不正是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事与物吗?
3.不足之处(思失)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教学课文第5、6自然段“小艇作用大”部分时,这一部分的每句话都在表现威尼斯月夜的“静”,可惜我没有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静”与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悟出:
作者通过描绘威尼斯月夜的“静”,是为了突出小艇与威尼斯的关系密切,衬托出小艇作用大这一特点。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课文的几个段落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看某一个段落,如:
威尼斯小艇船身“长、窄、深”的特点,学生不仅要能说出来,还可以画出来,并且要理解这样描写,对后面要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正是小艇有这样的特点,才能在水道中任意穿梭,行动自如,才有可能是当地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18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课堂上适时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好的情境,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们的赞叹声中可以看出这为学习课文体会威尼斯的美奠定了基础。
通过让学生欣赏威尼斯的风光图片,了解威尼斯的河道多、名胜多、桥梁多、小艇多,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
让学生深切感受威尼斯的确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城。
这对学生了解小艇存在的必然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理解并水到渠成。
当学生体会威尼斯城夜的宁静时,再一次用了图片展示,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
两处用上风景图片展,给学生提供了“动”与“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起到了“呼应”的作用。
二、读中感悟,体验“美”
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比如:
教师的范读、领读、自由朗读、默读、等等,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引导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再鼓励学生用读的方式表示出对小艇的喜爱。
通过这样反复的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出来,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体会到了“威尼斯的美”,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尤其是明白了“小艇与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
三、朗读的同时,感悟写作方法
本课一个教学的难点就是对于写作方法的领悟。
最终决定教师的引导要多一点。
我就把这种提示分散到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对于抓住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在“小艇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环节大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末段前三个句子是动态描写,写半夜时,戏院散场,人们各自乘坐小艇,散开,消失;
传来哗笑,告别声。
后三个句子是静态描写,写深夜,小艇停泊,水面沉寂,月影摇晃,万物静寂,古城入睡。
环境幽静,景象优美、迷人。
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描写说明威尼斯整个城市的动和静都是由小艇的动和静来决定的,突出了小艇的作用,紧扣了文题。
19《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犹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读中理解,体会情感。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发表看法,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荷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因为这里有水、有花,还有牧场。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补充说荷兰还是一个风车之国,因为在语文练习册上专门有介绍荷兰的风车的。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荷兰有着这么多的美称,那么找找书上是如何来介绍它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并将找到的句子画出来。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于是,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入手,认认真真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1.略去问题的串联,注重学生的朗读。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以“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并根据课文的总分结构,几次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细碎的小问题,有效避免了串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
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找感受到牧场安静的句子,并读出那样安静的感觉。
通过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女生齐读等让学生能充分地接触文本,感悟文本。
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文中优美的语言也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略去语言的分析,注重表达的指导。
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和朗读的练习,学生对荷兰的美景有了深深的向往。
于是,我就给学生看了许多荷兰的图片,并提炼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试着把荷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
并创设了世博会上给荷兰馆当解说员的情境。
学生们情趣盎然,表达的效果也很好。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还不够明显,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针对以上不足,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
最后归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9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是部编版五四制五下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
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以课文为例,让读写落到实处。
课文的一大特色是写出了荷兰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教学中,学生在第2自然段开始找描写草原静态美、动态美的句子,学生感受到“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两句话给人的感觉是,只要你站在绿色低地上,“满眼都是黑白花牛”“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成群结队的山羊”,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令人感动,从而体会到作者把动态美和静态美完美结合,才使我们感受到绿色低地上的动物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认识了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完美结合,我让学生写一写池塘里的荷花。
先写池塘里荷花的静态美,主要描写荷花的形状、颜色等,然后写荷花的动态美,写荷花的绽放,风中摇摆,蜻蜓立上头的美姿。
这样的仿写,使课文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例子,读写落到实处。
多法并举,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中,我发现本课共有18个生字,而且有不少是小学生易错字。
教学时,我采用儿歌、字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
如“凳”字很多学生容易写错,于是我给学生打字谜:
“登上茶几”,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个易错的字;
对于同音字、形近字“骏、俊、峻、竣”,学生感觉到有难度,我把这几个同音字、形近字编成儿歌:
“此人很英俊,骏马在飞奔,工程将竣工,山势很陡峻”。
这样的生字教学,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分得清楚,用得正确。
教学中,学生对于牧场的认知模糊,缺乏了解。
虽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丝绒般的草原、天堂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但是学生对于草原不了解,当然对“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的长毛山羊”在草原上生活也就无法想象,如果能适当播放一些视频,那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
这篇文章开篇句子“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总领全文,然后分写白天牧场的动物,接着写傍晚牧场的工人挤牛奶,最后写牧场的夜景。
全文四次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循环呼应,使人印象深刻。
这样的例子正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学生可以弄懂层次,了解文章结构,介绍一个古镇。
19牧场之国教学反思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课堂教学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读出自己对句段的理解,分享对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感受。
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阅读、去感受,学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
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被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了。
20《金字塔》教学反思
《金字塔》一课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
第二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成就作了简要的补充。
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让读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有了更为全面、丰富的了解。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新颖的角度,具有的现实意义。
在《金字塔夕照》中,作者一方面运用浓重笔墨描述厚重文化遗产,歌颂了人类伟大创造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抨击了对古文明的掠夺,思考世界文化的多面现实。
比如他在文中写到:
“我曾经到过西方一些著名的城市,在他们的广场上像一把朝天的宝剑样,耸立着古埃及的尖碑,博物馆里陈列着中国的青铜器和瓷器……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并不能给他们增加光彩:
相反,恰恰是他们的罪恶掠夺的见证。
”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感情是深沉的,是鲜明的。
对西方列强对金字塔的掠夺、埃及人民沦为奴隶充满了强烈的愤怒和谴责。
2.体味文章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得益于其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上。
作者十分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局部性的特色,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例如: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淡,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
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的。
”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又因循着语言固有的诉诸想象的功能,是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交融渗透的产物。
这些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加上光与影的刻画更细致入微,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
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1.运用想象。
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时“当时没有车辆,又没有机器,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学生的这种想象衬托了眼前事实,使文章读起来波澜起伏,妙不可言,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的释放。
价值问题引领,引人深思。
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时,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带着问题思考,使学生感悟到金字塔的神奇,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会有很深的感悟。
在现代人眼中,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上未解的千古之谜。
作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实体,金字塔群历经了四千多年的风霜洗礼,依旧向世人昭示着古代埃及文明的高超技术与成就。
让学生了解“金字塔是如何砌起来的”这一问题时,方法有些单一,画面感没有。
我要借助有关FLASH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建造过程,让学生复述该建造过程。
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金字塔建造过程的理解并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0金字塔(教学反思)
《金字塔》一课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1982年所作的一篇优秀的通讯稿《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
第二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成进行了简要的补充。
转化文本,二次创作。
备课时,我发现《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
教学中,学生了解了胡夫金字塔的雄伟壮观以及当时古埃及悠久文明。
我想:
学生毕竟是刚刚接触非连续性文本,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了非连续性文本、掌握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我让学生把这篇短文转换成连续性文本,以《金字塔和它的文明》为题,进行二次创作,加入自己的思考,如:
为什么胡夫的金字塔最高?
这种墓葬方式与中国的“入土为安”有什么不同?
学生写好后,让学生自己修改,互读互评,效果显著。
对比阅读,体会作家的情感。
教学穆青的《金字塔夕照》结束以后,我从网上找来了通讯稿全文,让学生与短文对比阅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手笔是巧妙的。
我让学生在短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出情感,然后在通讯稿中找出另一段话,体会作者的另一种情感。
学生体会到,作家情感交织,寄情于景,比如:
短文中“在金色的夕阳下……”体现了金字塔的庄严肃穆,而通讯稿后面的“一群肮脏的孩子……”,则又体现了作家的悲哀,两种画面,两种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课后批阅学生作业,我发现课堂虽然很热闹,但是效率还是很低。
如习题“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最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说明了什么,学生有的填“金字塔高”,有的竟填的是“宏伟”,如此张冠李戴,说明他们对其中的从属关系根本就没有搞清,说明课堂缺少让学生静下来深入思考的不多。
以后,改变这样的课堂现状,刻不容缓。
在以后教学中,如下环节需要改正:
(1)板书时,板书为:
金字塔:
重230万块——2.5吨,这是不对的。
第一,只能说埃及金字塔的石块重,而不能说金字塔重;
另外,2.5吨不是总重,而是每块的重量,所以,可以纠正为:
230万块×
2.5吨。
(2)拓展练习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如果时光倒流,你可以回到古埃及时代,面对金字塔的建造者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话。
应该把“您”修改“你们”,因为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不是一个个体。
20金字塔课后反思3
《金字塔》着重介绍世界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
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
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思想情感的激发。
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的阅读帮助很大。
口语交际:
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由复习相关的课文导入课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准备,互相交流讲解的经验,培养了学生搜集和积累有关材料的兴趣和能力。
紧接着引导学生小组交际评选代表、全班交际互相评价。
整节课在自然状态下有序进行。
交际中学生发言积极、劲头十足,有很强的交流欲望,讲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课堂上笑声不断,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反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六的内容。
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
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在习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指导,收集材料。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虽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能亲自去游览的学
生却并不多,而且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简介文化遗产一类的写作,这无疑增加了习作的难度。
这次习作,如果课前没有收集资料,学生将无从下笔。
因此几天前,我就布置学生确定景点,然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收集材料。
为了让学生人人课前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对上网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同学,我让有条件的同学助他一起合作查找资料,力争人人手中都有一点资料,准备习作素材。
二、抓住重点,适当取舍。
如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
但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
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要老师一步一步指导,才能逐步提高。
在课前收集材料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一处世界遇产的资料很多,不可能都摘录下来,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有趣的收集下来,待习作课上用。
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取舍材料。
引导学生重要的就保存,不重要的就删掉,这样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说”是前提,写是说的书面表达,只有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写才有望水到渠成,在动笔前,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通过汇报和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习作的写作方法;
在听、说中,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
四、参与实践,获取新知。
本次习作蕴涵着很强的实践性。
在课前查找资料,给了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也是很快乐地学习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在课堂中也注重让学生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新知。
学会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掌握写作技巧。
正如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一是课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本身对我国的世界遗产知之甚少,三是教师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
总之,这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