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式遗传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0466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Word下载.docx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德尔式遗传分析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Word下载.docx

缢缩

全部饱满

882饱满:

299缢缩

2.95:

5.豆荚颜色

绿色×

黄色

全部绿色

428绿色:

152黄色

2.82:

6.花的部位

腋生×

顶生

全部腋生

651腋生:

207顶生

3.14:

7.茎的长度

长茎×

短茎

全部长茎

787长茎:

277短茎

2.84:

1、解释下列概念:

(1)性状(character)是生物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总称。

(2)单位性状(unitcharacter)能被区分的每一个具体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每个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又有不同的表现。

(3)相对性状(contrastivecharacter,relativecharacter)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即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表现。

 

2、表2—1显示出三个有规律的共同现象

(1)F1只表现出一个亲本性状。

孟德尔把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dominantcharacter),而F1中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

(2)F1自交。

在子二代群体中,亲本的相对性状又分别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叫做性状分离(charactersegregation)

(3)在子二代的群体中,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和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呈现一定的分离比例3∶1。

由此得出“颗粒式遗传”(particulateinheritance)的概念:

代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同一个体内分别存在,而不相感染不相混合。

这和混合式遗传(blendinginheritance)尖锐对立。

二、孟德尔假设 

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hereditarydeterminant或factor)控制的,相对性状是由细胞中相对遗传因子控制的。

(颗粒式的)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并各自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每一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因子中的一个。

(分离规律的实质)

3、杂种F1体细胞内的遗传因子,各自独立,互不混杂,但存在显隐性关系。

4、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以红花(CC)×

白花(cc)逐条说明之。

三、孟德尔的验证 

孟德尔的假设,不仅要说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而且还应该能够预期另一些实验的结果。

分离规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每对基因相互分开,两种配子的数目相同。

1、测交验证:

某基因型未知的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以检定显性个体基因型(或形成配子基因型)的方法,叫做测交(testcross),

P红花CC×

白花cc

F1红花Cc×

F2红花Cc∶白花cc

理论比1∶1

实际比85∶81 

2、自交验证

遗传学上的自交是指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但为同一遗传型的个体间交配。

F2的显性个体中预期将的1/3不分离,2/3分离。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

36∶64。

四、基因型和表现型 

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现在通称基因(gene)是丹麦学者约翰逊(W.Johannsen)1909年最初提出来的。

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相互是等位基因。

1、基因型(genotype)或称遗传型,是生物体的遗传组成。

2、表型(phenotype),是生物体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不可见的,只能通过实验测定,不同的基因型可表现为不同的表型,也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表型。

1、

3、纯合体(homozygote):

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合子。

4、杂合体(heterozygote):

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结合成的合子。

五、分离比实现的条件 

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两种配子在数目,生活力和结合机会上都相同

2、3种基因型的存活率到观察时为止是相等的

3、显性是完全的

4、F2应有足够的个体

第二节孟德尔第二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从简单到复杂

一、两对遗传因子的杂交试验

P黄满×

绿皱

F1 

黄满

↓自交

F2黄满315绿皱30亲组合(parentalcombination)

绿满108黄皱101重组合(recombination)

现象:

1、两对遗传因子的相对独立性,可以拆开。

2、每对遗传因子都符合分离定律。

3、性状的组合是随机的。

二、孟德尔的解释

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1)非等位基因独立分配和随机组合,这样就形成类型不同而数目相等。

(2)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合子的成活率相等。

PYYRR 

×

yyrr

↓配子YR×

yr

F1YyRr

↓自交配子YRYryRyr

F2Y-R-Y-rryyR-yyrr

9331

F2代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

9:

3:

1.图略.

三、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

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F1在形成配子时,两对基因独立分离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且数目相等。

[补充]:

测交和回交的联系和区别:

(1)测交:

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体的交配。

回交:

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间的交配。

(2)两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回交亲本可以是双隐性纯合体,也可以是显性纯合体,互斥的纯合体。

1、测交的验证:

F1与双隐性个体杂交。

通过测交后代表型比例可以推知配子的基因型和比例。

图示:

两对基因杂种的测交

YyRr×

配子

YRYryRyr

yr

YyRrYyrryyRryyrr

55495152

2、自交验证

两对基因杂种的子三代表型和基因型的理论预期分离比与实际结果一致。

四、自由组合定律的育种学意义

1、选育新品种如水稻抗病无芒品种的选育,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染病r是显性。

2、预测比率

3、基因型的纯化

五、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试验材料的选择豌豆是一个很好的试验材料。

因为:

(1)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闭花授粉)

(2)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

(3)花冠各部分较大,易于操作。

(4)豆荚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

2、科学的分析方法

(1)从简单因子到多因子。

(2)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3)提出假说,验证假说。

六、概率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1、一对基因杂种的遗传分析

Aa

(1)产生配子类型的概率

(2)♀、♂配子结合相互独立,产生各种基因型的概率。

(3)产生各种表型的概率。

2、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杂种的遗传分析

(1)产生各种类型的数目。

表2-3。

(2)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的概率。

(3)F2产生各种基因型、表型的概率。

(4)分枝法推算基因型和表现型。

(5)特殊交配类型的概率

[例1]蓝眼右癖(bbRr)♀×

棕眼右癖(BbRr)♂→蓝眼左癖

P(BbRr)=P(Bb)P(Rr)=1/2×

1/2=1/4

P(B-rr)=P(B-)P(rr)=1/2×

1/4=1/8

3、系谱分析中的概率问题

[例2]耳垂性状的遗传。

图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推知父母的基因型。

都是携带者。

(2)姐(Ⅱ1),弟(Ⅱ3)的基因型AA或Aa 

P(Ⅱ1Aa)=2/3

(3)子女Ⅲ1,2,3,6,7,8为携带者的概率。

P(Ⅲ1为携带者)=P(Ⅱ1为携带者∩Ⅱ1将a转递给Ⅱ1)

=P(Ⅱ2为携带者)P(Ⅱ1将a传递给Ⅲ1/Ⅱ1为携带者)=2/3×

1/2=1/3

(4)Ⅲ4,5为携带者的概率。

(5)Ⅲ1,Ⅲ5近亲结婚,生出aa孩子的概率

P(Ⅲ1×

Ⅲ5→aa)=P(Ⅲ1,Ⅲ5都为Aa∩后代为aa)

=P(Ⅲ1,Ⅲ5为Aa)P(后代为aa/Ⅲ1,Ⅲ5为Aa)

=1/3×

1/4=1/12

(6)Ⅲ1×

Ⅲ6后代为aa的概率。

1/3×

1/3×

1/4=1/36

(7)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无耳垂,那么,第二个孩子为无耳垂的概率为1/4。

(8)耳垂的基因频率问题,即群体中携带者的频率问题。

[例3]一种罕见的隐性遗传病系谱。

图示 

(1)Ⅱ1个体的弟弟是杂合体的概率有多大 

2/3

(2)Ⅱ1二个妹妹全是杂合体的概率有多大 

3/2×

3/2

(3)Ⅱ1与Ⅱ5结婚,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有多大?

1/2

(4)如果第一个孩子已经出生,而且已知患病,那么第二个孩子患病的概率是多少?

独立,父母基因型已定。

(5)Ⅱ2与Ⅱ5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 

2/3 

1/4=1/6

(6)如第一个孩子患病,第二个孩子不患病的概率 

3/4

4、二项分布应用举例

(1)n个孩子r个男孩的概率。

(2)n对染色体,产生的配子中有r条来自父亲的概率。

(3)Aa×

aa的n个后代,Aa出现r次的概率。

(4)有关F2代需要多少个个体的问题。

设需要n个个体,至少出现一个aabb,出现一个的概率1/16,不出现15/16,一次也不出现的概率(15/16)n,至少出现一次

5、测验的应用

(1)果蝇雌雄比例值的测验。

(2)孟德尔两对因子杂种自交结果的测验。

(3)测交比例 

3∶1;

1∶2∶1;

自由度问题。

[注意事项]

(1)测验不能用于百分比。

(2)当自由度为1时

(3)两种类型错误与样本大小。

第三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孟德尔定律中并没有谈到1因子或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细胞中什么结构可以和基因相对应。

1903年Sutton和Boveri根据杂交试验中基因的行为跟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完全平行,推测孟德尔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

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遗传物质储存的场所.

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也没有细胞核,只有染色体区,称拟核区.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染色体与细胞质分开.

2、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条裸露的DNA分子,DNA含量校真核细胞少得多,较易插入DNA片断.

3、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4、转录和翻译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难以分开.

5、原核细胞一径分裂就相互分离,呈单细胞状态.20分钟一代.

共同性:

遗传物质都是核酸,传递信息的密码子是相同的.

原核细胞如细菌、藻类、支原体.

一、染色质和染色体

细胞核中大多数地方充满了核液(nuclearsap)其中一种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称为染色质(chromatin),这是细胞核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真核细胞的间期核中,染色质以细丝状态构成网状,到细胞分裂高度盘曲成形状清晰的染色体(chromosomes),当分裂完成再转入间期时,又解旋松散成染色质。

所以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类物质在细胞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两种运动形态。

染色体原指真核生物体细胞分裂中期具有一定形态的染色质,现在这一概念已经扩大为原核生物及细胞器的基因的总称。

1、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当有丝分裂前期末到中期时,染色质极度叠曲变短,经碱性染料着色后便明显可见,所以这个时期的染色体做为形态模式加以识别和研究。

(1)染色单体(chromatids)和姊妹染色单体(sisterchromatid)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的。

由于它们在细胞分裂间期经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故称姊妹染色单体。

(2)着丝粒(centromere)

染色体复制以后,含有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只有着丝粒区域仍联在一起,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染色较淡,着丝粒所在的地方往往表现为一个缢痕,称为初级缢痕或主缢痕。

(primaryconstriction)

着丝粒两侧的染色体称为臂(arms),臂粗,染色深,由于着丝粒的位置不同,把染色体分成大致相等或长短不等的两臂。

着丝粒是细胞分裂中期两条染色单体相互联接的部位,而着丝点是指主缢痕处和纺锤丝接触的结构,同时也是微管蛋白的聚集纺锤丝的部位。

所以与染色体的运动密切相关。

(3)染色体的类型

名称

臂比(长/短)

符号

分裂后期形态

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1-1.7

m

V

近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1.7-3

sm

L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3-7

st

l

顶端着丝粒染色体

7-∞

t

I

(4)次缢痕(secondaryconstriction)和随体(satellite)

(i)有些染色体上,除了初级缢痕以外,还有一个次级缢痕,连上一个叫做随体的远端染色体小段,位置也是固定的。

(ii)在细胞分裂将结束时,核内出现一个到几个核仁,而核仁总是出现在次缢痕的地方,所以次缢痕也叫核仁形成区(nucleolarorganizer)

(5)端粒(telomere):

端粒是染色体端部的一种加大的染色粒,是染色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与断裂染色体的断口愈合。

(6)染色粒(chromomeres)

在减数分裂的粗线期,染色线表现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所没有的线形分化,在一定的位置以垣定的大小出现一串染色较深的“念珠”状结构,称为染色粒。

染色粒与染色粒之间着色较浅的区域为染色粒间区(interchromomere)

染色粒是染色线由于局部螺旋化的结果而形成的结构。

2、染色体-染色质的组成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

3、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1)组成性异染色质

通常所指的染色质,是一种永久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大小都较恒定,在间期,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因而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鉴别

可以构成染色体的一部分,也可以组成整条染色体(如果蝇的Y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

B染色体,也称超数染色体:

是某些动、植物细胞核中除正常染色体(A染色体)外的一类数目不定的染色体,多为组成性异染色质组成。

DNA合成较晚,G,C比率高,高度重复

多分布于着丝粒附近

多拷贝基因位于异染色质区(rRNA,tRAN,5sRNA)

(2)兼性异染色质(X性染色质)

某些染色质及其区段可在某一细胞环境中由常染色质转变为异染色质。

异染色质的异固缩现象(heteropycnosis)。

4、染色体的核型(karyotype)

是指一个物种的一组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定的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数目。

(1)识别

当有丝分裂前期未到中期时,染色质极度折叠变短,经碱性染料着色后便明显可见,所以都以这个时期的染色体做为形态模式加以识别和研究。

根据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研究,发现不同物种之间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大小,形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异,而同一物种则比较一致。

(i)用秋水仙素或其他纺锤丝掏\抑制处理可以增强凝缩的程度,使染色体散开,停留在中期。

(ii)研究一些昆虫和其他生物在有丝分裂前期的唾腺染色体。

(iii)研究一些生物粗线期染色体:

a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b核仁形成区.

(2)染色体的大小

(i)在同一个物种内,根据有丝分裂中期图象所确定的染色体大小是比较垣定的。

然而:

a同一细胞内的不同染色体大小有差别;

b一个物种的不同组织的染色体大小也会出现差异。

(ii)不同物种: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长度:

0.25(真菌)~30微米(百合科)直径:

0.2~3微米.

(iii)说明:

a环境因素影响染色体大小。

b染色体的大小与这个染色体所含基因的数目并不成正比,如果蝇Y

(3)染色体的数目

(i)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般是垣定的。

玉米20,人46,蚕56,蚕豆12,豌豆14,洋葱16,马蛔虫2~4,真蕨纲瓶尔小草属1024。

(ii)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可分为数目和形态相同的两个组,通常用2n来表示。

配子只有细胞的一半,一组染色体。

(iii)几乎所有的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的,我们把大小形态、结构、功能上相似,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叫做同源染色体。

(4)染色体核型模式图是某一生物体的配子染色体组(n)的示意图。

通过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核型与另一个物种的比较,可以了解它们的亲缘关系. 

二、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的行为 

有丝分裂(mitosis)真核细胞中的一种体细胞分裂方式,遗传物质从母细胞均等地分给两个新形成的子细胞,所以新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遗传物质上跟原来的细胞是相同的。

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

(一)间期(interphase)

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开始的一段时期。

观察:

染色质—易为碱性染料着色的细丝,网状结构。

注意:

DNA含量的变化,染色体倍数的变化。

间期的细胞核处于新陈代谢高度活跃状态,包括DNA的复制加倍,组蛋白、RNA及有关酶的增加。

1、G1期(gap1phase)有丝分裂结束与DNA合成开始前的间隙,又称合成期前或复制准备期。

特点:

细胞增大,RNA和蛋白质合成。

2、S期(synthesisphase)DNA合成期

DNA加倍,组蛋白合成,RNA和蛋白质继续合成但程度减弱,

3、G2期(gap2plase)合成后期。

DNA合成结束与有丝分裂开始的间隙

DNA不再增加,有丝分裂所需能量储积,纺锤体微管可能在这时间合成。

(二)细胞分裂期M 

1、前期(prophase)

(1)染色质纤丝螺旋比缩短变粗。

(2)染色单体并列,着丝粒清楚。

(3)前期末,核仁逐渐消失,核模崩解。

(4)纺锤体形成,动,低等植物,中心粒分开。

2、中期(metaphase)

(1)染色体随机移到赤道,着丝粒区域排列在赤道板上。

(2)纺锤体的细丝—纺锤丝与染色体的着丝点连接。

染色体牵丝:

着丝点—两极

纺锤体

连续丝:

一极到另一极

3、后期(anaphase)

(1)着丝粒分裂为二,相互离开,被纺锤丝拉向两极,同时并列的染色单体分开,(微管聚散假说)

(2)分离中的染色体因着丝粒的部位不同有其不同的形状。

4、末期(telophase)

(1)两组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聚成团失去螺旋结构。

(2)纺锤体消失,核膜形成,核仁出现。

(3)动物细胞在赤道区域收缩,植物细胞通过细胞板的延伸而形成新壁,实现胞质分裂。

说明:

(1)细胞周期:

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叫做一个细胞周期(cellcycle)

(2)有丝分裂周期长短因发育时期温度、部位、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3)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与核内DNA的变化。

图示。

三、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meiosis)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有性生殖形成性细胞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来完成,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染色体数目减半。

(一)减数分裂

1、前期I 

(时间最长,细胞核比有丝分裂明显增大)

(1)细线期(leptotene):

染色体细线状盘绕成团,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但看不出是成双的。

(2)偶线期(zygotene):

同源染色体开始联会,染色体由2n条单价体开始变成3n条二价体,但这时染色体细长还是不清楚。

(3)粗线期(pachytene):

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毕,联会的染色体缩短变粗。

出现联会复合体(senaponemalcomplex)。

染色体数目少的生物可见n条二价体(bivalent),二价体包含四条染色单体(四分体),姊妹和非姊妹染色单体,染色体联会紧密,不易看清。

粗线期是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时期。

(4)双线期(diplotene):

染色体进一步缩短,两条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但不完全,出现若干处发生连接的交叉现象,交叉是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的结果。

在双线期,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种现象称为交叉端化(terminalizationofchiasmata)。

(5)终变期(diakinesis):

又称浓缩期。

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而缩到最短,分散在核膜附近,端化继续到完成。

核膜与核仁开始消失,这是染色体观察鉴别和计数的最好时期(缺点:

时间短)。

2、中期I:

核模,核仁的解体是进入中期Ⅰ的标志,纺锤体出现,二价体移到赤道部位纺锤体的中间,每个二价体的两个着丝点分别列在赤道板两侧,交叉部位在赤道板上,从极面来看,二价体分散排列在赤道面上,这也是染色体观察的最好时期。

3、后期I

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向两极移动。

两个姊妹染色体还是一个共有的着丝点。

4、末期I 

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旋为染色质即进入末期,随着核膜核仁的出现,重建两个子核,在赤道部位形成新的细胞板,至此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

这时,两个子细胞分别含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n,但每条染色体还具有两条染色单体。

(二)减数间期 

分裂间期分裂间期不同于一般的间期:

(1)是一个很短的时期;

(2)染色体不合成新的DNA,因而也不再进行复制,染色体已经做好第二次分裂的准备;

(3)不同生物的末期在末期Ⅰ的某些方面也不相同。

a、有些物种内,纺锤体消失以后,染色体就在两极自动取向排列。

b、有些在整个间期保持卷曲状态。

c、有些形成核膜,有些没有细胞质分裂。

(三)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Ⅱ 

1、前期Ⅱ.与前期Ⅰ不同.由于姊妹染色单体的相斥,二分体的外貌呈X型,比中期Ⅱ略长时间短。

2、中期Ⅱ.核仁,核膜消失,着丝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