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长城片区断头路A9A10A11线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成都市武侯长城片区断头路A9A10A11线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武侯长城片区断头路A9A10A11线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武侯长城片区断头路A9A10A11线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成都市武侯长城片区断头路A9、A10、A11线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成都市武侯区长城片区A9、A10、A11线道路建设项目
(二)建设地址:
成都市武侯区永丰乡太平村3、5、8组
(三)项目性质:
基础设施建设
(四)项目业主:
单位名称:
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地址:
成都市金家坝街3号
法定代表人:
杨祖华
注册资金:
(人民币)21亿元
公司性质:
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
二、研究范围及编制依据
我公司受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对成都市武侯区永丰乡太平村3、5、8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研究范围
本可研报告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项目的提出和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条件、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社会评价等。
(二)编制依据
1、《关于下达城投集团2009年第一批“断头路”项目拆迁和建设任务的通知》(成建委发〔2009〕154号);
2、《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1、武侯区红牌楼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5版)2005.10;
3、武侯区红牌楼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5版)工作图
(1)2006.5;
4、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市政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成规设2007第16号)及红线图;
5、本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测量资料;
6、业主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和附件。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要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本项目建设是加快区域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套的需要;
2、本项目建设是满足居民生活,提升片区人居住环境的需要;
3、本项目建设是提升周边土地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的需要;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项目A9线起于九兴大道车道边缘,设计终点顺接老川藏路立交桥下车道边缘,A10、A11线起于九兴大道车道边缘,设计终点接黄忠大道车道边缘,设计全长2424.14米,按照规划新建,道路红线宽度分别为:
A9线20.0m和25.0m,A10线25m和35m;A11线12m。
。
道路车行道面积32316.91平方米,人行道面积16126.72平方米。
(2)铺设雨水管D300~D1200,总长度3438.27米;
(3)铺设污水管D400~D800,总长度3299.18米。
(4)1000×1000电力浅沟,长约2219.62米;
3排12孔φ150排管,长约918.8米;
2排12孔φ150排管,长约1130米;
2排6孔φ150排管,长约1130米;
(5)给水管线铺设3301.18米。
(6)照明长度2407.63米,设路灯80组。
(7)设交通工程2407.63米,红绿灯口9个。
(8)人行道绿化面积共6741.38平方米。
(三)项目施工进度安排
成都市武侯长城片区道路建设项目工期为1年(不包括前期工作)。
2009年5月——2009年6月底,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包括建设项目的的立项、建设方案、可研报批、勘察钻探、设计、施工、监理招标等。
2009年7月——2010年7月,进行三条道路的施工工作。
其中,2009年7月——2009年10月,进行A9线道路的施工工作;2009年11月——2010年2月进行A10线道路的施工工作;2010年3月——2010年6月进行A11线道路的施工工作。
2009年8月—2009年11月,2010年1月—2010年3月和2010年5月—2010年7月分别进行A9、A10、A11三条道路的管网、照明、绿化等附属工程。
2010年7月进行竣工验收。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运用
根据初步测算,本项目工程总投资为8061.12万元。
如下表:
序号
项目和费用名称
投资额(万元)
比例(%)
一
第一部分工程费用
6482.71
80.4%
1
A9线道路工程
2674.4
33.2%
2
A10线道路工程
2465.74
30.6%
3
A11线道路工程
1342.58
16.7%
二
第二部分工程其他费用
845.58
10.5%
三
预备费
732.83
9.1%
四
建设期利息
0
0
五
总投资
8061.12
100%
2、资金来源
本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测算,总投资为8061.12万元。
本项目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管网建设及架空线下地第一期工程项目》的子项目,由城投集团作为融资平台,以配置土地和城建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申请银行贷款。
本项目所需资金拟从上述贷款中调剂使用。
3、资金运用
根据工期安排,成都市武侯长城片区A9、A10、A11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为8061.12万元,建设期为2009年7月—2010年7月底,建设资金8061.12万元按进度投入使用。
2009年第3季度开始计划投入资金3390.32万元,主要项目建设前期费用和工程进度款。
占全部投资的42.06%。
2010年第4季度开始计划投入资金2939.26万元,主要为工程进度款,占全部投资的36.46%。
2010年第1季度开始计划投入资金1731.54万元,主要为工程进度款,占全部投资的21.48%。
(五)结论
本项目是完善片区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强片区经济活力,提升人居环境水平的重要举措。
本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方便人民生活、带动片区的商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项目将完善周边待开发土地的基础设施配套,有力提升地块的土地价值,对于积极改造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乡一体化水平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项目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的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
第二章项目业主
经成都市政府决定,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业主,承担资金筹措、投资和项目建设等工作,项目由城投集团全资子公司-成都城投集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
一、业主概况
单位名称:
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住所:
成都市金家坝街3号
法定代表人:
杨祖华
公司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
本项目由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城投集团)作为项目业主,构建融资平台,并组织实施。
二、业主基本情况
(一)公司成立、资产构成情况
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城投集团”)是由成都城建系统燃气、干道等10家单位按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组建而成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国有独资公司。
2004年6月16日,经成都市委、市政府批准,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办发〔2004〕103号文件成立。
城投集团注册资金人民币21亿元。
2008年底,已将注册资金由21亿元增加到30.8亿元。
根据市政府《研究城投集团体制调整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成府阅〔2006〕51号)的有关要求,将市统建办、市地铁建设办公室、中际集团、市兴蓉、兴南、兴东公司及路桥公司划归市国资委监管,城投集团不再履行出资人职责。
城投集团调整为具融资和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的公司,由国资委授权继续对市干道指挥部、中房成都公司以及其控股的市燃气公司按出资比例履行出资人职责。
城投集团所属二级单位共16家,其中公司制14家,非公司制2家。
截止2008年12月31日,城投集团总资产已达492.59亿元。
(二)公司的主要职责及经营范围
公司职责:
以构建投融资平台和项目平台为主线,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重点,实施房地产开发、农民新居建设和资本经营工作。
核准的经营范围:
成都市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融资及相关自筹经营管理;项目招标,项目投资咨询、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
三、公司成立以来的运行情况
(一)重点工程建设
自成立以来,城投集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中心工作,以加快实施经营城市战略为己任,整合城市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政府目标及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发挥了成都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作用,谱写了成都城市建设的新篇章,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推进成都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城投集团组建之前,成都干道建设指挥部建设完成了成都市蜀都大道、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府南河整治工程等重点工程,摸索出了一条“以房养路,以路带房”的成功经验,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以城市道路建设为主导,市政公用设施、各种管线以及道路两侧房屋同步建设、综合开发带动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受到了中央及省、市政府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城投集团成立后,集团在新的起点上,以市场化为取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城建系统国有资产,发挥政府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和引导作用,推动成都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集团完成了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文殊坊街区建设、管线工程、天然气建设和限价商品房建设等一大批市政、环境建设项目,多项工程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其中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于2004年获“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夺得世界河流整治最高奖项—“国际舍斯河流奖”。
目前,城投集团正在实施以下成都市重点城市建设工程:
1、城乡一体化“新居工程”。
“新居工程”是成都市对五城区的117平方公里可发展用地进行整合,全面建设新型城市化社区,最终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向城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转变的工程。
该工程建设包括22个新居点建设和4个场镇改造以及公共设施和市政配套。
至2008年底,“新居工程”累计竣工面积已达500万平米;
2、“成都东郊惠民工程”,该工程是成都东郊五个片区内企业生活区进行改造,改造危旧房和低洼棚户房屋面积约86.2万平方米,住户约1.8万户。
工程的实施将使该区域职工、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并为城东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目前,已完成近1.5万居民的搬迁,约8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正加快进行。
3、“赖家店场镇”改造工程。
赖家店场镇改造是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城中村改造项目,总投资约12.7亿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拆迁,城市基础设施和安置房建设正稳步推进。
(二)投融资平台
城投集团是省、市政府指定的融资平台,除承担自身项目的融资外,还承担了成都市教育项目、地铁一、二号线一期工程、6个工业园项目、大熊猫生态园项目、卫生项目及“5.12”地震应急及灾后重建项目的融资,截至2008年6月城投集团融资总额为285.535亿元,其中自身项目融资229.33亿元(其中灾后重建贷款19亿元),为其他项目融资56.205亿元(其中地震应急贷款5.5亿元)。
城投集团贷款偿还情况良好,银行信用评级逐年升高,持续融资能力较强。
为充分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城投集团除建立和加强了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建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
一、区域位置
本项目位于成都市西南部,武侯太平片区3、5、8组。
用地在三环以内,川藏路以南,黄忠大道两侧。
成都市地处四川省中部,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自治州接壤。
成都市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度54分~104度53分,北纬30度05分~31度26分之间,在平面直角坐标上。
全市东西最大横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6公里,总面积为123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55%。
2006年底,成都市市区面积为21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44.90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部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分别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0.1%、27.6%、32.3%。
三、气候特点
成都地处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除西北边缘部分山地以外,成都大部分地区表现出的气候特点是:
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秋雨和夜雨较多,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年平均温度在15.2℃~16.6℃左右。
年无霜期大于337天。
年总降水量为900毫米~1300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月~8月。
年总日照时数1042小时~1412小时,年日照率为28%。
年平均风速1.3米/秒。
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平均气压956.1毫帕。
四、行政区划与人口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2006年,成都市辖有9个区、4个县级市和6个县。
此外,成都市还设有在管理和统计上实行单列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3.4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0.3万人)。
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82人。
五、城市综合实力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为全国15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在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被命名的国家卫生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城市的综合实力”“最具竞争力城市”的排行榜中双居前十位;2007年,成都市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六、社会经济情况
近年来,成都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5.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4.9亿元。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1:
45.2:
47.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6527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634美元),增长13.7%。
七、项目周边区域概况
本项目选址位于成都市西南部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川藏路以南,属武侯区太平片区3、5、8组。
红牌楼街道辖区幅员面积约5.77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农业人口6367人,流动人口约4万余人,下辖5个村。
该区域是成都市西南部的门户,二环路、三环路、川藏路、武侯大道、九兴大道等骨干道路贯穿其间、交通十分便利。
水、电、气、路、排污等均与城市管网相配套。
川藏路九兴大道
红牌楼区域现已有永丰汽配商城、鸿达商业广场以及莱克汽车广场等15家汽贸专业市场,总面积40余万立方米,沿川藏路形成了汽贸、家具一条街,拥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区域内以商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极为发达,人民生活较为富足,红牌楼街道(原永丰乡)是成都市首批小康乡(街道)之一。
太平社区处于红牌楼街道辖区的中心,主要位于川藏路两侧、铁路西环线以北。
该区域在商贸业比较发达的同时,又具有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的特征,人居环境较差,流动人口多,城市配套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片区内居民住房普遍较为低矮、社区内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红牌楼区域面貌已发生了较大改变,城市功能不断健全,在不断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发展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已成为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红牌楼区域内一批中高档房地产项目已建成,位于太平社区的多宗地块已完成拆迁,安置房建设正加快进行,区域内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连接武侯大道和川藏路的环线武阳大道南延线(又称黄忠大道)已基本建成。
这些项目建成后,区域人居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
根据规划武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建设红牌楼—外双楠商贸居住区,这一区域包括三环路以内以川藏路为轴线的红牌楼片区和以武侯大道为轴线的外双楠片区。
重点依托红牌楼场镇改造、二环路内外两侧土地整合、沙河配置地开发、外双楠高档楼盘开发,推动商住、商贸产业发展,构筑商贸经济新走廊。
红牌楼商圈通过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新建大型商业市场、休闲娱乐场所等配套建设,用3—5年时间,打造成一个商业繁荣、住宅高尚、配套完善,适于人居和置业的城市区域建设典范,并带动整个武侯区川藏公路经济产业带的全面升级换代。
太平片区属红牌楼商圈外围,同时也是川藏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社区内沙河项目配置土地已加快整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将同步推进。
目前,太平片区内黄忠大道(南延线)已基本建成,其他城市支路的改造建设已逐步展开。
第四章建设的提出和必要性
一、项目的提出
根据规划,红牌楼项目片区将打造成一个商业繁荣、住宅高尚、配套完善,适于人居和置业的城市区域。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推进,区域商住、住宅开发不断加快,完善包括道路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已十分迫切。
红牌楼太平社区内有多宗沙河项目配置地,其中二环路以南,黄忠大道南延线(武阳大道)以北,老川藏路两侧、武侯大道以东,沙河配置土地达2000亩以上。
为尽快形成开发条件,必须加快推进配置土地片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建设的必要性
(一)本项目建设是加快区域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的需要
红牌楼街道项目区域属城乡结合部,原有城市功能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同时,该区域是成都市西南门户,交通条件优越,商贸业较为发达,是城市重点发展区域。
根据规划,该区域将打造成一个以商贸和居住为主的城市功能区,推动该区域商贸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已成为该区域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该区域内包括沙河整合整治项目配置土地在内的多宗地块正在加快开发进程,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居住环境日渐改善,因此,与居住功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同步加快建设。
本项目建成后,将为周边区域特别是正在开发的居住用地配套,完善这些地块的开发条件,从而推动片区城市建设。
(二)项目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本项目实施区域位于成都市三环和二环路间,这一区域大多为城乡结合部,目前人居环境较差,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道路通行条件差,供水、排水、防洪、电力供应、煤气供应、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消防等不能完全和城市接轨。
这一区域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现代大都市还有差距。
同时,这些区域内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和新居工程已经建成,入住居民不断增长,由于地处中心城区外缘,居民多为中低收入群体,目前,市政配套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路网密度低、小区或新居和城市干道间没有城市道路连接、雨污排水不畅通、部分区域排水管不能和城市干管连接,架空电力线路较多等市政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
区域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生活还存在很多不便,人民群众对改善市政基础设施的呼声很高。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推动区域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改善区域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从而是切实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
(三)本项目建设是提升城市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
项目片区现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但是,片区道路基础设置状况却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目前,该区域内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环境脏、乱、差,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并通过河道流向市区,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破坏,成为城市的污染源头。
红牌楼区域现有的道路基础设施普遍较差,且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使区域城乡结合部的差乱面貌不能得到根本改善。
影响了片区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本项目作为片区城市次干路,九兴大道和黄忠大道的连接通道,道路建成后,将极大改善片区交通和物流状况,方便区域居民或工厂的生产生活,同时随道路建设的排水、给水、燃气、电力、通信等配套管网,将极大改善片区市政设施落后情况,实现了与城区市政设施的一体化,降低了成本,从而带动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当地商贸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本项目建设是提升周边土地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的需要
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特别是对于人口稠密、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城市,更应节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而通过市场配置、利用价格机制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土地市场价值不仅仅决定于地理区位条件,在土地使用性质确定的条件下,更和包括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自然和人文环境在内人居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完善土地配套条件,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是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
本项目周边具有多宗沙河综合整治项目配套土地,提升土地价值,使土地交易价格实现最大化,是进行城市经营的重要内容。
本项目的建设将根本改善周边土地配套条件,提升开发价值,从而为提高土地交易价格的创造条件,有利于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对于沙河配套土地,有利于沙河综合整治项目的信贷资金偿还。
第五章交通量预测
一、交通分析概述
(一)研究范围:
川陕路
(二)研究年限
该道路在2010年将初步形成,本次分析以区域初步形成后稳定运行的2030年作为研究年限。
(三)交通分析
本次交通分析预测的思路和技术路线如下:
(四)成都组团交通分析
1、中心城区以及本区域的经济、人口发展
2007年成都市实现生产总值275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1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211.6亿元,增长20.38%;第三产业增加值1343.7亿元,增长13.6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1:
44.0:
48.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59.9%、36.9%,且这一比率还在逐年上升。
本项目所在区域的红牌楼片区(川藏路两侧、武侯大道以东、二环路以南、三环路以北,半径约1.5公里)常住人口越11万人,流动人口约4万人。
近年来,该片区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随着新居工程和城乡结合部的整治,农村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市民。
同时,原有以汽车商贸和专业为特征的产业经济逐步改变,汽车配件市场和其他专业市场逐步迁出,该区域按规划转化为以城市居住和高端商务为产业特征的城市商务区。
未来几年内,随着专业结构调整的逐步完成,以及区域内地块的开发完成,本项目所在区域的人口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14年,区域人口将达到20万人。
2、机动车保有量分析及预测
2007年末全市拥有汽车84万辆,增长20.6%,其中私人拥有68.1万辆,增长22.6%,中心城区公交营运汽车5547辆,全年公交客运量10.64亿人次,出租汽车9488辆。
中心城区拥有汽车约50万辆,每百人拥有汽车约10辆。
成都市根据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预测,2030年汽车保有量情况如下表所示:
2030年汽车保有量预测表
2030年汽车合计(万辆)
中心城
上限
133
下限
124.02
3、出行、吸引分析
根据2005年的调查统计,成都市中心城具体出行次数约为1100万人次/日。
与国内同等城市相比,成都市居民的人均出行次数较高。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仍然是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但重要性有所下降,汽车出行增长较快,达到12.5%。
公交车比例仅为14.7%,
汽车运行的区域空间主要集中在二环以内,内环内核心区域密度最高。
成都市私家车发展势头强劲,将成为未来城市机动车增长的主要因素。
中心城区交通分布呈明显的高峰特征,中心城早高峰为7:
30~8:
30,晚高峰为17:
00~19:
00,早高峰小时流量比例达15.9%。
中心城区客车货车的出行率都较高,达到87.3%和86.5%。
二、区域交通现状分析
(一)现状交通需求分析
区域的交通需求主要分为通过性交通与到达性交通,现状交通需求为:
1、通过性交通主要包括:
九兴大道和黄忠大道南延线之间的通过性交通;
2、到达性交通主要包括:
区域内的居民出行和到达。
(二)道路现状
三条道路选址上现状除小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