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
《《唐诗五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五首》教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疏通文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⑴东皋(gāo):
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
傍晚。
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
徘徊,来回地走。
依:
归依。
四、指导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第二课时
学习《黄鹤楼》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
—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
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二、简介黄鹤楼及写作背景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历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该诗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三、朗读指导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疏通文意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五、指导学生赏析
1、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诗人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
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2、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
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
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3、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写黄鹤楼前实景: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
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
”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另外这句又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4、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
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点明题旨,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思乡)之情。
六、总结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
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七、课堂背诵该诗
第三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
一、欣赏沙漠风光和居延遗址图片
二、简介作者及解题
王维,字摩诘。
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
三、介绍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四、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再读古诗------
整体感知明确诗意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六、整体感知: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
七、三读古诗------品味名句揣摩情感
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
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
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
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令人心碎的落日。
至塞上,方知天地之广,方知生命无际!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八、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有画。
▪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九、小结
第四课时
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简介荆门山
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上有盘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
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
提到荆门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呢!
相传在远古时代,由巫山神女峰飞来一头雄狮,由安徽的黄山飞来一只猛虎,它们为争夺山水,咧牙相斗,被夏禹发现,抛出一根铁链把它们锁住,从此,狮虎各踞南北,故俗称“青狮对白虎”。
古代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悬若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
晋郭璞《江赋》云:
“虎牙磔竖以屹碎,荆门阙竦而磐礴。
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银虹飞架,后人称“仙人桥”。
其实,这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型巧妙,将荆门山装点得古朴奇观罢了。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
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卷行世。
作者诗风: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三、创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四、诵读及欣赏
(一)译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已经到了尽头,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二)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水中映月图)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天边云霞图)
5、体会尾联中的妙处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五、总结: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第五课时
学习《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
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叙事诗中:
《琵琶行》、《长恨歌》极为著名。
二、解题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
这是作者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师,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时任杭州刺史。
三、欣赏“西湖风光”
四、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五、诗句赏析
(一)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亭一带起程的)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瞭望湖面)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二)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早”形容黄莺,体现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和兴奋。
此联着意描绘莺燕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三)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四)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五)诗中选取了哪几种典型景物来表现初春的钱塘湖美景?
——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六)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
1、“初平”
——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2、“早莺”、“新燕”:
——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3、“渐欲”:
——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4、“浅草”:
——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六、内容总结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七、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