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848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学期协作校第一次月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材料强调的是礼仪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出世袭制、禅让制和分封制,故ABC项排除。

“向……没有血缘关系的庶姓诸侯,施以……‘土揖’礼;

向同姓诸侯,施以……‘天揖’礼”体现出血缘关系的亲疏;

从中得出答案。

3.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恩”

《国语·

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

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左传·

高祖本纪》

 

A.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B.分封制利于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C.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D.分封制促进了东方各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天子作师,公帅之……是以上能征下”说明诸侯必须无条件由周天子调动,材料“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度使天子和诸侯开始有了隶属关系,材料“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

列尊贡重,周之制也”说明各诸侯国有向天子缴纳贡赋的义务,反映了分封制度下天子对诸侯隶属关系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高度集中”;

“列尊贡重”中的列尊者无法被判断是姬姓封国,故C项错误;

第二则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且第一、三则材料也未涉及,故D项错误。

4.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率师伐齐,誓词中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这反映出

A.县郡设置在部分诸侯国已形成

B.诸侯没有再分封的权力

C.按军功授爵是当时改革的趋势

D.郡县制是临时地方制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说明不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分封制破坏,郡县制开始出现,并在部分诸侯国形成,故A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没体现出当时的发展趋势,故C项排除;

材料中无法体现出“临时”,故D项排除。

5.在秦朝所设置的“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制专门为皇室而设,为皇帝私家服务。

材料反映出秦代政治的特征之一是

A.天人合一

B.循礼而治

C.家国同构

D.君权神圣

【解析】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材料“官制专门为皇室而设,为皇帝私家服务”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C项正确;

A项是儒家思想,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礼乐制,故B项错误;

D项是汉代儒学的内容,故排除。

“官制专门为皇室而设,为皇帝私家服务”是解题的关键。

6.唐朝前期,皇帝是监察机构的授权主体,既可亲选御史,也可提名台院长官。

唐朝后期,随着政事堂的设立,御史“虽职在抨弹,然进退从违,皆出宰相”。

这变化说明唐朝后期

A.人才选拔权限上移

B.潘镇割据严重地削弱中央集权

C.监察机制趋于合理

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7.公元963年,北宋政府在江淮地区设置了包括盐业管理,以及控制对茶叶销售的专卖等为主要职责的转运使一职,965年“置诸路转运使”,以后又使转运使逐渐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转运使的设置表明

A.宋朝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转运使逐渐有监督知州之责

C.宋朝地方分权矛盾得到缓解

D.转运使在当时地位举足轻重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转运使逐渐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

通判对知州具有监督职责,故B项错误;

C项说法错误,错在“缓解”;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转运使的地位,故D项排除。

8.“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过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清末人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

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材料评述的是

A.裁撤军机处

B.废除行省制

C.废除科举制度

D.结束君主专制

【解析】材料“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清末人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体现出这种制度是清朝末年废除,并且西方运用此制度来弥补政党制度的缺陷;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1905年被废除的科举制,故C项正确;

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故A项错误;

清朝末年,行省制度没有废除,故B项错误;

君主专制不符合“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故D项排除。

“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清末人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是关键信息;

从中分析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然后得出答案。

9.明代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而万历初期的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史称“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这说明明代

A.内阁的权力不断缩小

B.宦官控制了国家的行政权

C.君主权力受到了抑制

D.内阁只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中可以分析出明朝太监控权力较大;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有“票拟权”,受到“批红权”的限制,导致内阁只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D项正确,C项错误;

内阁不是国家行政机构,也不掌握行政权,只有“票拟权”,故AB项错误。

从材料“内阁首辅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中就可以分析出答案。

10.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在给清政府的信中,对英国代表未如期向乾隆祝80大寿“感到十分遗憾”,同时要求与中国平等通商。

但两广总督郭世勋把信中的“遗憾”变成了“惶恐不安”;

把平等通商请求,变成了对清政府的“进贡”。

郭世勋此举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B.加深了闭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C.隔绝了中英两国的经济交流

D.迎合了皇帝天朝上国的心理

【解析】材料“把信中的‘遗憾’变成了‘惶恐不安’;

把平等通商请求,变成了对清政府的‘进贡’”中可以分析出,郭世勋为了迎合皇帝天朝上国的心理,才这样翻译的,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的落后、政策的改变,故AB项排除;

C项说法错误,错在“隔绝”。

11.公元前621年,雅典颁布《德拉孔法典》,把关于故意杀人、非故意杀人和自卫杀人的习惯法,第一次作了成文的规定。

这一做法有助于

A.打破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B.摒弃传统习惯法的内容

C.平民阶级积极参与政治

D.贵族掌握司法的审判大权

【解析】从材料“把……习惯法,第一次作了成文的规定”中可以分析出,成文法可以很大程度上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故A项错误;

B项说法错误,错在“摒弃”;

材料强调是习惯法变为成文法,故CD项排除。

材料“把……习惯法,第一次作了成文的规定”分析出这是一部成文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12.吉尔伯特·

罗梅耶-德尔贝认为:

“智者其实都是‘流浪思想家’,不过雅典是他们最成功的舞台。

”这是因为

A.雅典城邦保护公民权利

B.智者有强烈的个人主义

C.雅典民主氛围更加浓厚

D.智者的言论更具煽动性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辩论术的市场需求,智者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知识需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邦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故A项排除。

13.伯里克利时期,“陪审员每日2个奥波尔(古希腊货币),九个执政官一天的薪金为4个奥波尔。

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一天可得到薪金5个奥波尔,如若担任主席,则可再得1个奥波尔”。

这一举措

A.表明当时腐败风气的严重

B.使雅典公民人数大大增加

C.有助于公民参与城邦事务

D.促进了雅典决策的合理化

【解析】从材料可知,在雅典开始实行津贴制度,结合所学,津贴制度的实行有助于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故C项正确,A项错误;

津贴制度无法扩大公民人数,故B项错误;

津贴制度也无法促进决策的合理性,故D项错误。

14.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公民即使在被征服地区也仍享有公民法赋予的权利,但对被征服地区的广大居民来说,尽管是自由民,但却只是罗马的臣民。

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

A.公民法具有灵活性

B.公民不属于自由民

C.万民法已经出现

D.公民法具有排他性

【解析】材料“罗马公民即使在被征服地区也仍享有公民法赋予的权利”“被征服地区的广大居民……却只是罗马的臣民”反映出公民法具有排他性,不灵活,故D项正确,A项错误;

材料强调是被征服地区的自由民不属于自由民,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万民法,故C项错误。

“罗马公民即使在被征服地区也仍享有公民法赋予的权利”“被征服地区的广大居民……却只是罗马的臣民”是解题的关键;

从中分析公民法的弊端。

15.《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三条规定,若(债务人)仍未(自动)执行法庭判决,且在受讯时无人代他解脱责任,则(原告人)得把他带到私宅,给他带上足枷或手铐,其重量不轻于15磅,而且假如愿意的话,还可以加重。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社会矛盾

B.保护私人债权

C.保障平民利益

D.限制贵族专横

【解析】材料“若(债务人)仍未(自动)执行法庭判决,且在受讯时无人代他解脱责任,则(原告人)得把他带到私宅,给他带上足枷或手铐”反映出《十二铜表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社会矛盾的作用,故A项错误;

《十二铜表法》维护了贵族利益而不是平民,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欧洲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法便在一切国家里(法国是在16世纪)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

这一论述意在说明

A.罗马法对欧洲的影响

B.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

C.欧洲法律体系的完善

D.罗马法具有丰富的内容

【解析】材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法国是在16世纪)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说明了罗马法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影响,而不是原因和内容,故BD项错误。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法便在一切国家里(法国是在16世纪)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

从中分析材料强调是罗马法的影响。

17.1783年,国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非常不满。

而小皮特则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并重新进行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国王拥有控制议会的权力

B.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完全形成

D.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解析】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故排除AB;

18世纪后期形成内阁可以提前大选的惯例,促进内阁制的发展,选D。

19世纪上半期,随着两党制的建立和完善,英国责任内阁制完全形成,排除C。

18.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赢得大选胜利,并出面组阁。

他在内阁中不甘居“同级阁臣之首”,而是居高临下,要求各部主管者预先禀告其裁决。

皮尔的这些做法

A.弱化了议会至上原则

B.客观上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强化了内阁中枢地位

D.违背了英国宪政的基本原则

【解析】材料“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预先禀告其裁决”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赢得大选胜利,并出面组阁”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皮尔做法符合英国宪政的要求并且强化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AD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首相”地位,而不是内阁的地位,故C项错误。

19.19世纪初的英国老萨勒姆已是无人居住的农田,只有田中竖起的石碑表示其选邑所在,而它拥有7张选票,并可选举产生两名下院议员。

而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人口总计50万,却没有一个席位。

这一现象说明

A.选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B.代议制的缺陷不可避免

C.君主制的影响仍然存在

D.工业革命拉大城乡差距

【解析】材料“19世纪初”“无人居住的农田……拥有7张选票,并可选举产生两名下院议员”“新兴工业城市……却没有一个席位”反映出工业革命后议席分配未能依据人口变化、经济变化而适时调整,这说明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D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选举制度的弊端,而不是代议制的缺陷,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

注意信息是“19世纪初”“无人居住的农田……拥有7张选票,并可选举产生两名下院议员”“新兴工业城市……却没有一个席位”。

20.近邻同盟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德尔斐为中心组建的古希腊城邦的一个宗教性同盟,同盟议事会权力有限。

不久,底比斯操纵近邻同盟对弗基斯罚款。

弗基斯人无力承担,进而发动战争。

战争拖垮了底比斯,马其顿应底比斯之邀,打败弗基斯人,乘机控制了近邻同盟。

在美国制宪会议上,汉密尔顿叙述了此历史事实。

据此可知,其主张

A.实行三权分立,杜绝专制

B.加强国家立法机构的权力

C.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D.实行两党制,加强权力监督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近邻同盟容易造成同盟内部的混乱;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汉密尔顿叙述了此历史事实,从而指出美国当时邦联制的弊端,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错在“杜绝”;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立法机构的建设和两党制的发展,故BD项排除。

21.有人在评价美国政府时说:

“政策的制定决不只局限于政府机构和最上层领导人,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这说明美国

A.政治决策满足各阶级利益

B.各阶层共同享有行政权

C.政府决策受社会力量影响

D.人们拥有直接的监督权

【解析】材料“政策的制定……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说明美国政府决策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错在“各阶级”;

B项说法错误,错在“共同享有”;

D项说法错误,错在“直接”。

材料“政策的制定……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2.法国第四共和国宪法制定时,并未纠缠于共和制等基本问题,而是对政体安排进行了不同意见的表达。

材料意在说明

A.法国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

B.现代民主代议制下不会出现专权

C.法国共和制宪法在不断修改

D.共和制在法国普遍适应民众要求

【解析】根据“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制定时,并未纠缠于共和制等基本问题”,说明法国民众普遍接受共和制,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法国民众普遍接受共和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经济,排除A;

B项材料没有体现,同时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法国共和制宪法在不断修改,排除C。

23.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广大工人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了英勇斗争,组织进行“合法的”选举斗争和议会外斗争,揭露俾斯麦内政外交的反动性,举行游行示威和罢工等活动,在严酷的条件下顽强地坚持了12年,终于在1890年赢得了废除《反社会主义非常法》的胜利。

这表明在德意志帝国

A.民主力量在不断增强

B.工人阶级获得了立法权

C.代议制是专制的工具

D.专制势力成为强弩之末

【解析】从材料“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广大工人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了英勇斗争”“终于在1890年赢得了废除《反社会主义非常法》的胜利”中可以看出,当时德意志帝国民主力量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C项错误;

立法权归代议机构,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专制势力的状况,故D项错误。

24.下面是近代德国农业、工业、服务业所占比重示意图。

据此可推知,德国

A.统一实现反而阻碍经济发展

B.工业化水平呈不断增长趋势

C.经济与社会结构均发生巨变

D.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解析】从“近代德国农业、工业、服务业所占比重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德国统一后,工业和服务业不断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出社会发生巨变,故C项排除;

从表中可以看出农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故D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27题为必考题,考生必须作答。

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表面上受到都察院的管辖,但在行使职权时,往往可以不受约束,直接受皇帝控制。

相对于都察院来说,六科给事中的独立性更强,科道不互相统属。

与前代相比,都御史拥有纠劾百司的三劾权,有考察和罢免官吏的权力,还有最高司法权。

同时,在监察范围上,明朝则进一步扩大。

行政、司法、军事都在监察范围之内,甚至包括思想、文化方面也都纳入监察之列。

明朝监察官员的品级一般都不高,只有中央都察院的上官品级较高。

这使得监察官员不易受到权力的蛊惑,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时,他们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权力重大,也往往能够为朝廷立功。

——整理自刘洁君《浅析明朝监察制度及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性质从一开始就被规定为皇帝的“耳目”。

对此,历朝历代的敕谕、法律都讲得很清楚。

所以,所谓的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独立”,仅仅是限于形式,其实根本无独立可言;

所谓的“垂直”体制,实质是不统属于任何相府或地方机关,而直接由皇帝统领。

御史们弹奏可以不请示台主或院主,甚至可以弹劾台主或院主,但不得不听命于皇帝。

从制度设计的宗旨而言,中国古代历朝设立监察机关的首要目的是纠察百官、防治腐败,事实上,在这方面也收到了相当的成效。

但是,它又带来了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即监察官员因拥有过大的权力而自身严重腐败。

——整理自艾永明《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利弊的理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分析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监察职权和范围扩大;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监察机构庞大;

科道并行,直接服务于皇权。

(2)本质问题:

古代监察制度实为服务皇权专制的工具。

影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澄清吏治、制约权力、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且其职权过大,事权混达,故其监察效果有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从明朝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的本质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表面上受到都察院的管辖,但在行使职权时,往往可以不受约束,直接受皇帝控制”“科道不互相统属”“都御史拥有纠劾百司的三劾权,有考察和罢免官吏的权力,还有最高司法权。

同时,在监察范围上,明朝则进一步扩大”“明朝监察官员的品级一般都不高……同时,他们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权力重大”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监察机关的性质从一开始就被规定为皇帝的‘耳目’”“听命于皇帝”中可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

根据材料“设立监察机关的首要目的是纠察百官、防治腐败,事实上,在这方面也收到了相当的成效。

但是,它又带来了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即监察官员因拥有过大的权力而自身严重腐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理解监察体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其只是皇帝加强统治的耳目与工具,也具有消极影响和局限性。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邦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参加公民大会。

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开始给予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一定的补贴。

经常性的集体活动使公民们明确地意识到,他们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同时还是一个有着共同生活经历、共同传统和共同感受的集体。

公共空间是城邦进行社会动员,向公民群体传递统治性意识形态的主要场所。

在公共空间中,贵族与平民为伍,政治领袖与普通公民打成一片。

——摘编自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

材料二在古希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关系本质上为一种主从关系,公共领域是主导,私人领城为从属。

古希腊公共领域可以侵犯家庭私人领域,民众法庭也会异化为穷人瓜分富人财产的机构,民众法庭的意志即多数人的意志,而多数人的意志根本上就是城邦的意志,多数人的意志正是通过上升为城邦意志而具有了不容置疑的合法性,才使得其对家庭私有财产的侵犯得以实现。

——摘编自刘汉超《论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公共领城与私人领域》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目的。

(2)有学者批评雅典的民主制度,认为“人民大众的统治,在他们那里演变成为不讲法治、抛弃道德、剥削富人的暴政”。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1)目的:

提高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强化公民的集体认同感;

提高对城邦公民的动员能力;

巩固民主制度。

(2)示例:

评析:

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没有全面认识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政治混乱;

城邦至上的原则,也容易损害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但是,雅典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了公民的团结,对于雅典的繁荣、稳定和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主政治的实践促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希腊的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解析】

(1)从材料“经常性的集体活动使公民们明确地意识到,他们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同时还是一个有着共同生活经历、共同传统和共同感受的集体”“公共空间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