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825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校园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校园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校园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校园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校园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2.2不同类型校园中的核心空间3?

2.3校园核心空间的分类?

?

以清华大学为例4?

2.3.1校园核心空间按照主体建筑功能不同的分类.4?

2.3.2清华大学的三种核心空间4?

第3章?

北京城市学院昌平校区校园规划8?

3.1方案前期分析8?

3.2主体建筑不同的核心空间方案比较8?

3.2.1以图书馆为主体的核心空间8?

3.2.2以教学楼群为主体的核心空间.9?

3.2.3以主楼为主体的核心空间.10?

第4章?

结论.14?

4.1对于北京城市学院昌平校区规划设计的反思14?

4.2对大学校园空间未来发展的展望..14?

插图索引.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附录A外文资料原文.20?

附录B外文资料书面翻译33?

附录C设计图纸.42

III第1章引言

校园核心空间可定义为位于校园地理位置和主要建筑群的中心,代表

了学校形象,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室外空间。

它区别

于校园一般的室外空间,具有位置居中、和建筑联系紧密、使用频繁、尺

度较大等特点。

优质的校园核心空间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作用。

校园核心空间位于

校园的重要节点,拥有着大量的使用人群,它的所传达的精神往往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校园精神的认知。

所以,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核心空间,不

但能提升校园品质,传达校园文化,更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师生带来精

神上的激励和使用上的舒适与便捷。

因此,营造优质的核心空间是校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核心

空间中主体建筑功能的不同会对空间的尺度、使用人群产生影响,进而影响

空间的整体气氛,所以本文就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

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1第2章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能与其空间模式的关系

2.1校园空间的历史演变

研究校园核心空间,我们首先要了解校园空间的发展历程。

自11世纪大学在世界上出现以来,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城市中生长出来的学校发展到今天的十分丰富多元的校

园空间,这其中有城市发展、知识结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

由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引起的。

而校园发展过程从时间上大概可以分

为四个阶段:

1)封闭的庭院式校园模式:

学院空间是从城市中生长进而独立出来的。

学生的日常生活、师生之间知识的交流都在这样一个与城市相隔绝的庭院环

境中发生。

2)强调开放,与自然融合的校园模式;

城市活动城市功能被更广泛的

引进学校生活,师生之间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平等的关系,校园内也逐渐出现

了体育场、艺术馆等场所,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更深层次的尊重。

3)体现功能,向城市模式靠拢的校园模式;

许多校园建筑开始采用标

准的模数化设计,通过统一的模数来组织平面和空间。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

的车辆的出现,校园规划也更多的出现的“环形路网”、“线性规划”等新的

模式。

4)现代多元化的校园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建筑物理空间

上的限制减少,加上现代人的自主观念、自我意识的空前强烈,现代校园设

计的模式和手段不再陷入一定之规,从而呈现出一种百花争鸣、多元并举的

气象。

中国校园空间的发展阶带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其历史演变按照空间组

织形式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阶段:

1)中国传统院落式:

如果说中国传统的国子监、书院等可以看成中国

早期大学雏形的话,那么这些学院就可以成为中国封建教育体制的一个载

体,它较为封闭的空间、严格的轴线和完整的院落空间形态代表了儒家、道

家的精神诉求。

22)开敞的校园模式:

中国近代革命大规模引入了外界的先进技术和先

进理念,这一阶段也有很多在西方校园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学校落成。

如1914

年,美国建筑师墨菲为清华大学做的校园规划。

这个时期我国教育模式都是

参考相对先进的欧美模式,所以校园规划也更倾向于当时在欧美较为流行的

开放式,与自然融合的风格。

3)苏式的主楼+轴线:

20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国际地位的提升及

我国与苏联关系的日益紧密,我国校园规划模式由欧美式的相对开敞自由的

模式转向苏式的更突出纪念性的模式。

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的高主楼、大轴线、

中轴对称的模式突出了集体主义精神,成为了当时中国校园规划的典范。

4)多元化:

现代的中国校园发展趋势和世界比较同步,更倾向于从地

域文化和校园文化出发,来创造丰富多元又具有内涵的校园空间。

比如既有

关肇邺先生设计的强调“中央”、“民族”的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规划,又有

何镜堂先生设计的突出“园林化”、“生态化”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2.2不同类型校园中的核心空间

校园核心空间在不同空间组织形态的校园中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而认

识到这种差异,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对具体的核心空间进行定位,进而进行深

入的设计。

现代校园空间按照空间组织模式的差异有诸多分类方法。

例如日本建筑

师高桥靛一曾经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将校园按照空间组织模式分成五大类:

体型、分割型、结合型、复合型和分散型。

而《建筑设计资料集》中把校园

分成了辐射型、分区型、分子型和直线形四类。

这些校园模式不是截然分开

甚至互相排斥的,相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根据客观条件互相借鉴互

相取长补短,从而共同营造出一个丰富有序的校园空间的。

校园的分类不同,它们核心空间的塑造方式和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

如说按照《建筑设计资料集》的划分方法,一般来说辐射型校园的核心空间

就应该是辐射的中心,它作为学校在地理位置和使用功能上的中心,非常适

合用来集中突显学校的特质和风格;

而分区型和分子型的校园则可能在各个

分区之内都有较小规模的分核心,用以营造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氛围。

32.3校园核心空间的分类?

以清华大学为例

2.3.1校园核心空间按照主体建筑功能不同的分类

在现代校园景观构架中,教学区因为其空间尺度大,人群流量大,使用

频率高的特征,往往能结合广场形成校园的核心空间。

因为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不同不仅会为核心空间带来空间形态和尺

度的不同,也会带来使用人群和空间属性的不同,所以会对核心空间的塑造

起着相当大的影响。

许多有经验的设计者对于核心空间预期实现的空间效果

和主体建筑的功能往往也是结合考虑的。

本文按照核心空间中主体建筑的功

能类型加以分类,来研究校园核心空间的组织模式。

一般来说,核心空间的

主体建筑有以下三种:

1以图书馆或礼堂为主体:

优点是建筑高度相对较低,所以其广场的尺

度一般比较宜人。

再加上图书馆和礼堂建筑所散发的独特文化氛围,更使空

间对于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缺点是位于核心区域会为建筑日后加建带来

困难。

2以主楼为主体:

优点是建筑高度比较高,所以更适合塑造学校挺拔开

阔的形象,很容易成为学校的标志空间。

缺点是这种空间通常过于严肃,功

能单一,缺乏人的尺度,较难吸引学生在日校园核心空间按照主体建筑不同

的分类常生活中的停留。

3以教学楼群为主体:

以建筑群围合的空间一般尺度介于上述两者之

间,并兼有两者的一些特点。

2.3.2清华大学的三种核心空间

清华大学的校园空间由于不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所以比较复杂,具有

多元的特点。

现在的校园规划中主要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核心空间,并与上述

三种类型对应。

校园西南部分的核心空间是大礼堂南侧的大空间(图2.1)。

它代表了

清华的一个时代,在杨廷宝先生为清华大学所做的二期规划中,它就是当时

整个校园的中心。

它北侧是大礼堂,东西两侧由一教、二教、水利馆和清华

学堂围合,北侧是二校门,虽然在平面尺度上比较开阔,但建筑高度比较低,

所以在空间尺度上非常宜人,当然,这也和中央草坪对空间的限定及对学生

4的吸引有关。

当更多的人愿意聚集在这里,愿意在这里读书乘凉的时候,很

多活动也因此发生,所以这里比清华其他的核心空间更多了些浪漫的气氛。

图2.1清华大学大礼堂及草坪

校园东南部分的核心空间是主楼前广场(图2.2)。

这个空间及围合建

筑的布局显然受到了当时苏联式校园布局的影响,一条400多米长的南北向

轴线由南端校门开始,经过排列整齐的各系系馆,在主楼前放大,并和主楼

一起形成轴线的终端。

这样完整而整齐的轴线为主楼的最终出现在空间上创

造了声势,让主楼不是一个突兀的存在,而是在一步步铺垫后所达到的高潮。

这样一个序列突显了主楼的挺拔伟岸,从而表现了清华大学严谨的学风和追

求卓越的姿态。

5

图2.2清华大学主楼及广场

校园西北部分的核心空间是理科群楼所围绕出的广场空间(图2.3),

它也是由生物馆延伸出来的轴线的终端。

这个空间可能在重要性和空间尺度

上比前两者略小,但也是清华西北区校园空间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个数、

理、化三馆之间的露天广场的尺度被周围建筑一层的空廊在一定程度上进行

了消解,下沉式庭院又带给人想要停留的心理暗示,为附近的学生提供了非

常理想的交往休息场所。

6

图2.3清华大学理科群楼及广场

7第3章北京城市学院昌平校区校园规划

作者在毕业设计期间,作为关肇邺先生领导的团队的一员,参与了北京

城市学院昌平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项目,在设计实践中对校园核心空间的设计

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1方案前期分析

新校园的场地在昌平的一块空地上,场地地形由南向北微微坡起,周

边基本上没有已建成的重要建筑,在现场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场地北边

有一片连绵的山脉,非常适合作为校园主要轴线或主要空间的对景,而我们

的规划设计也是由它作为一个起点深入下去的。

由于甲方更倾向于清华主楼及其前广场那样的典型苏联式轴线,希望在

校园中营造集体主义的精神,所以我们最初的方案是在场地中设计一条南北

向的轴线,教学楼、实验楼整齐地排列在轴线两端以营造空间气氛,轴线的

终端设置一个看远处山景的大空间来作为整个序列的高潮。

我们在这个过程

中由于设计的调整、用地的变更和甲方的建议做了很多比较方案,其中主要

的核心空间处理手法有三种,分别对应了上述分析的校园核心空间的主要模

式。

3.2主体建筑不同的核心空间方案比较

3.2.1以图书馆为主体的核心空间

方案一是以图书馆及其广场作为轴线的终端和校园核心空间。

轴线以

南端的会堂为起始,在北端的图书馆结束,并在南北两端放大,形成80m

×

80m的广场空间。

其中的北侧广场由高度控制在18m的图书馆和实验楼

围合,形成了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学生集会、休息和交流的功能。

在图书馆内部的北侧,也就是面山一侧,我们设计了一个四层通高的吹拔来

作为看山的主要空间。

这个核心空间处理手法的好处是可以在校园地理和功

能的中心形成轻松而有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进而吸引学生前来或是驻足休

8息,或是集会演出,突出校园浓郁的人文氛围。

不过由于甲方更喜欢像清华

的主楼一样气势恢宏的轴线终端,所以这个方案没有深入下去。

图3.1方案一总平面图

3.2.2以教学楼群为主体的核心空间

方案二中轴线的方向和位置同第一个方案是相同的,只是把核心空间中

的图书馆换成教学楼组,两排教学楼呈南北向布置,在中间形成了一个有拱

形玻璃顶的室外灰空间,这个尺度巨大的空间提供了完美的观山视角,把山

脉连绵起伏的气势烘托得淋漓尽致。

这样规模比较大的教学楼组基本上满足

甲方希望形成恢弘气势的愿望,同时其稍显严肃庄重的体型和外观又能作为

学校精神的反映在校园的公共空间塑造一种稳重踏实又积极向上的学术气

氛。

不过由于甲方不太接受轴线近端为教学楼间的灰空间这个构思,及这个

灰空间以后会成为风口的可能,这个方案也没有深入下去。

9

图3.2方案二意象图

3.2.3以主楼为主体的核心空间

方案三是最终确定的规划方案,相对于之前两个方案我们几乎把规划

在各个层面上都做出了调整。

首先,我们通过一条东西方向的主要道路把校

园分为南北两部分,一条贯穿南北方向的轴线把二者串联在一起。

我们没有

把这条800米长的轴线简单处理成一条长向的步行空间或车行道路,而是尽

力避免这种单调的简单重复,从而创造丰富的甚至能带来惊喜的校园空间。

我们对应着校园布局和功能分布把主轴线分成了四个部分:

最南端的轴线起于校门,终于校行政楼。

这部分轴线和校园主轴线在

东西方向上有大概100米的偏移,而这个偏移打破了轴线的僵直,避免了学

校入口没有标志性建筑的尴尬,校行政楼作为入口对景存在,其南面的小广

场也让空间更有节奏。

中间的轴线起于会堂,终于教学主楼,是轴线最重要

最精彩的部分。

因为这个区域的建筑以教学楼和实验楼为主,所以注定了这

里是白天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我们也在这里投入了较多的设计精力,

在轴线两旁既突出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完整性,又在空间上做了一些处理,形

成了收放有致的空间序列,其中主楼及其前广场作为校园最核心的空间成为

10了轴线序列的高潮。

北部靠南的轴线是宿舍区之间的活动区域,包含了大量

的休息和商业活动,成为宿舍区的集中活动空间。

而北部靠北的轴线则在运

动区之间穿过,成为连接校园北门的重要车行道路。

纵观整条轴线,我们没

有让它以某一种单一的形式贯穿校园,而是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分段处理,这

样的处理不但没有带来凌乱和破碎的感觉,反而使整个校园的组织显得收放

自如,松紧有致。

图3.3方案三总平面图

11主楼及其广场空间的设计是我们设计的重中之重,也是校园核心空间

中的核心。

对于这个空间的设计,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们

希望它能满足多种层次的交往需求,使路过、讲演、表演等动态行为和休息、

学习、观赏等静态行为能够同时进行,而且互不干扰,所以广场必须具备动、

静两种空间特性,并且这两种不同的空间形式和功能载体必须协调合理的出

现在广场中;

其次,我们在突出主体建筑高耸挺拔的形象的同时,还要兼顾

广场空间的尺度,避免形成过于压抑的空间感受;

再次,我们应该考虑到人

在广场中的感官感受,争取既构建出开阔的公共空间,又设置一些尺度较小

的私密空间。

关肇邺先生提出的设计概念十分完美地解决了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问

题,他提出结合地段内现有高差设置露天剧场来处理这个空间的属性问题。

于是,60米高的主楼被设置在一个5米高的基座上,基座通过中央宽阔的

台阶和两侧相对封闭的爬山廊与南面的广场联系在一起。

这样,主楼挺拔高

耸的形象被进一步突出,连续的台阶在气氛上渲染了主楼的纪念性和重要地

位,同时也成为了露天剧场天然的座位。

我们在广场的平地部分设置了露天

表演舞台和用来分隔空间的单排柱廊,以使这个空间相对更加独立,更加个

性鲜明,也使露天剧院有了载体和背景。

中央台阶的开放和两侧爬山廊的私

密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可以满足使用人群的不同要求,而露天剧场这

个空间定位和它周边教学楼、图书馆建筑的使用频率可以为这个校园核心空

间带来大量人流,进而聚集人气,使之成为一个吸引人的场所。

12

图3.4校园核心空间设计草图

这个校园核心空间的营造不只包括对主楼形象的塑造,还包含了我们

对其东西两侧界面的考虑。

因为主楼的尺度较大,我们出于对广场空间近人

尺度的考虑而对东西两侧的界面进行了控制。

东侧为校图书馆,一方面我们

将其高度控制得比较低,避免形成压抑感,另一方面又把爬山廊延伸过来接

到南侧的实验楼上,4米高的爬山廊便成为了广场中更接近使用人群的界

面,进一步压缩了空间的尺度。

如果说广场东边是一个实的界面,那西边就

是一个虚的界面,也是能够在空间上创造惊喜的场所。

广场和西边环境优美

的公共绿地相接,中间仅由一个进深4米的爬山廊稍作分隔,既保持了广场

两侧界面的完整统一,又避免了空间的平铺直叙使之有了层次有了深度。

者之所以称之为创造惊喜的空间是因为它在之前的轴线上是无法被感知的,

人们沿着轴线走进广场,透过轻薄的爬山廊看见远处的绿地,感觉空间忽然

被含蓄地放大,这种步移景异、小中见大和借景的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

用的营造空间的手法,被我们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不同的尺度中加以利用,

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13第4章结论

4.1对于北京城市学院昌平校区规划设计的反思

北京城市学院的规划方案基本已经确定,作者也对方案进行了反思。

者认为设计方法本身是没有本身的对与错的,而判断一个方案好坏的重要依

据应该是其是否适合?

是否适合国家的国情,是否适合大众的审美,是否

适合基地的特性,甚至是否适合甲方的要求。

因为建筑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

业,所以甲方的要求有时候会成为决定一个方案的关键。

以北京城市学院的规划为例,我们最终方案中的大轴线和主楼都是我们

结合甲方的建议进行深入设计的成果,而未必是我们观念中最适合学校最适

合场地的一种空间模式。

比如说我们觉得现在60米高的主楼有些过于压抑,

应该降低到45米,但甲方没有采纳。

因为建筑师和甲方的立场不同,所以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

总体来

说,建筑师更偏向于空间的塑造,而甲方更偏向于使用的便捷。

以方案二为

例,我们非常希望能在教学楼群间设置一个巨大的灰空间,来营造一个看远

山的诗意空间。

但后来甲方提出这样可能会形成比较大的风洞而影响教学楼

的正常使用,我们对此也比较认同,并反思当初的考虑不周。

所以,对于建

筑师来说,没有绝对的建筑真理,只有完美结合了自己的建筑追求并妥善处

理方案与国情、与大众、与场地、与甲方关系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

4.2对大学校园空间未来发展的展望

当我们回过头来思考校园空间的演变过程时,我们可以发现,校园空间

的每次变革都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直接相关的。

所以,今天的

校园空间模式也不会在未来一成不变,而是也会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对未来校园发展的发展进行预测。

作者

认为,随着科技化水平的提高,现在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

被颠覆,传统的授课空间、集会空间等功能将受到挑战,在将来,校园空间

的设计由于功能限制的减少可以更多照顾到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学校所在地

的地域性风格,更多地考虑社会、地理因素对其空间形态的影响,未来的校

14园可能更偏向于成为知识的载体而不是人的载体,而那时校园的核心空间也

将被重新定义。

当我们把眼光放的更远,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虚拟的校园

会完全取代现在物质空间的校园,那时校园的核心空间也许就会是三维全息

技术在人们脑中构建的某种虚拟场景了。

15插图索引

图2.1清华大学大礼堂及草坪,作者拍摄5

图2.2清华大学主楼及广场,作者拍摄.6

图2.3清华大学理科群楼及广场,作者拍摄7

图3.1方案一总平面图,清华大学关肇邺先生工作室.9

图3.2方案二意象图,清华大学关肇邺先生工作室10

图3.3方案三总平面图,清华大学关肇邺先生工作室11

图3.4校园核心空间设计草图,清华大学关肇邺先生工作室13

16参考文献

[1]杜庄.传承?

存异?

整合?

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规划设计.建筑创作,

2004,1:

92~95

[2]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校园规划,2002,265:

24~28

[3]冯刚.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空间结构分析.城市空间设计,2005,136:

66~72

[4]常健,田志勇.高校校园外部空间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5,225:

10~14

[5]陈占鹏.关于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当代转型的若干思考.华中建筑,2006,248:

77~80

17致谢

在此特别感谢一直在给予自己指导和帮助的韩孟臻老师,他的耐心指导

使我在这次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受益匪浅。

另外,还要感谢关肇邺先生,他

的谆谆教诲让我更加端正了对建筑的认识,从而更加严谨地走上建筑之路。

1819附录A外文资料原文

Consideration

Grandeur,too,alwayspleasesuswhateverformittakesforweareever

eagertoincreaseourpleasureandwouldliketoembracetheUniverseFinally,theimageofGraceisonewhich,deepinourhearts,isthemost

pleasingofallNowwehaveprovedthattheproportionsandharmonyofanygiven

volumehavetheirsourceinnature,weshallreturntoourconsiderationof

Perault'

sassertionastowhatconstitutethebasicprinciplesofarchitectureExaminationoftheThesisofPeraultonthebasicPrinciplesofar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