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夬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012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经证释》夬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易经证释》夬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易经证释》夬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易经证释》夬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易经证释》夬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经证释》夬卦Word文档格式.docx

《《易经证释》夬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经证释》夬卦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经证释》夬卦Word文档格式.docx

若夬则反以自尊自恃。

扬于王庭。

图企于乾。

而忽其亢。

是以夬无终。

而柔道不久。

虽利有攸往。

而不利即戎。

且号而有厉。

是可见夬之过刚。

其咎不免。

惟上六一阴。

全卦所贵。

其用亦异于他爻耳。

孔子《宗主附注》夬为三月卦。

而二月为大壮。

大壮震合乾。

系二阴四阳。

进则兑合乾。

系一阴五阳。

阳日加。

阴日退。

是夬卦自大壮变来。

爻辞中有关大壮者。

即示夬之用与大壮相应。

如初九壮于前趾是也。

大壮在前。

犹物之根。

人之足。

卦自下上。

初爻应于足趾。

故爻辞引为喻。

壮者阳之壮也。

而至夬则壮之又壮。

至乾则为纯阳。

必至天风姤。

一阴始生。

应五月夏至节。

阴由此渐长。

历剥至坤而成纯阴。

故夬与姤。

乃阴气终始之象。

夬终而姤始。

此阴气之消息也。

卦名夬者。

刚长决柔。

阴终而快为乾也。

凡夬之用。

皆刚进柔退。

阳长阴消之象。

此学者所当知也。

又曰。

夬义已见前。

惟决快之外。

尚含有缺欠之意。

则本兑上缺而来。

缺阙也。

如水决口。

兑为口舌。

言语自出。

(看不清。

4右起2)缺也。

如颐中有物。

曰噬嗑。

象人口食物。

口张而物入。

是口之虚善受也。

故夬包有虚欠之义。

缺即不足。

与盈对。

月盈则缺。

器满则溢。

故夬继益。

以求盈不已。

终必缺也。

以爻言。

五阳一阴。

阳实阴虚。

是独缺其上之象。

若不缺。

则为乾矣。

故为春末三月卦。

以尚欠一阳。

未成夏令。

若将上易为阳。

是纯乾。

而为四月。

至五月。

一阴生于下。

则为天风姤。

合夏至节。

阴生则阳退。

故阳之盛。

以四月为极。

而由夬至姤。

皆从乾出入。

夬入而姤出。

皆阳中之阴。

消与息之数也。

易以阳为主。

剥为阳之消。

复为阳之息。

故剥与夬对。

复与姤对。

但阳消曰剥。

而阴消曰夬。

意即言阳道尊。

阴道卑。

阳不宜消。

阴则否也。

夬快也。

言行至近于乾也。

又缺也。

言尚欠此一爻也。

又决也。

言志决成乾。

而去其一爻也。

是皆体阳为言。

即就夬所赅。

决或快诸义言。

亦与剥字有相反之义。

剥者由外剥削。

如剥物之皮。

决抉者。

由内向外。

如抉出或决去。

皆由内而外也。

盖阳原主外。

故其消亦由外而内。

阴原主内。

故其消亦由内而外。

内之极。

为阴之中宫。

故阳至剥。

则入于坤。

外之极。

为阳之大府。

故阴至夬。

则入于乾。

而夬之为乾。

非如剥之入坤。

以阳道主升。

夬升自同于乾耳。

不特夬也。

如姤为一阴之始。

而不曰复者。

亦以阳为主也。

阳遇阴曰姤。

阴至而阳自退。

非如阳之逐去阴也。

易泰否二卦。

代表阳阴消息。

阳长则阴不能存。

阴长则阳不能留。

此君子小人去就之分也。

阳升阴降。

阳明阴昧。

刚柔之情不同。

内外之志不类。

故夬为阴之将去。

而柔不克与刚争也。

其同体履。

亦五阳一阴。

以阴在中。

其用方大。

故有履虎尾之称。

九五爻曰。

夬履贞厉。

亦明示与夬有相关处。

夬与履。

皆以九五得正位。

而孚于乾坤。

乾厉而坤贞也。

惟夬中互乾。

与履异。

故夬之用。

皆秉于乾也。

夬。

孚号有厉。

告自邑。

不利即戎。

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此夬卦彖辞也。

夬以五阳一阴。

而阴在上。

全易五阳一阴。

及五阴一阳者。

各六卦。

如同人。

大有。

小畜。

履。

姤。

皆五阳一阴。

皆乾所合三女卦。

如乾巽。

乾离。

乾兑是也。

夬为乾兑合成。

与履同体。

兑乾皆太阳。

而上爻一阴。

不能与五阳争。

阴本降而反在上。

九五正位为主。

上爻在九五之上。

故有扬于王庭之象。

言夬以一阴为主用之爻。

虽不得势。

而其尊贵不易也。

以比在下者。

上升扬于王庭。

得君主亲用。

扬犹升也。

飞扬也。

得志飞腾之意。

人之得志。

受命于天。

而为君外。

皆以受命于君。

而升于王庭。

乾为尊贵之极。

上六阴爻。

不得比于君。

故称为扬于王庭。

以王之贵臣为喻。

虽非要职。

而尊贵莫与之并。

以在九五之上也。

因不得势。

故不称其功业。

亦不着其爵秩。

与益之称王。

告公用圭。

及赏受者异。

柔在上。

以顺于九五为本。

九五为全卦正位。

孚于乾行。

故曰孚。

号者。

如同人九五。

先号咷而后笑。

同人亦五阳。

与大有往来。

而夬更以上卦之兑为口舌。

为说言。

口张在上。

有呼号之象。

同人之号咷。

亦以外互兑也。

五阳为之声。

一阴哆其口。

故象号呼。

而非言笑。

有厉者。

中互乾。

五阳皆本乾道。

乾九三曰若厉。

夬亦曰有厉。

其义大同。

厉危也。

又励也。

又砺也。

有危害而自励自砺。

乃孚于乾惕之训。

告自邑者。

群情上达。

与益之告公同义。

此则告王也。

以下五爻皆尊九五。

而有事必告。

自邑者。

众人之意。

非一人之私。

自明所从。

邑明所合。

五阳连集。

如邑之有众。

群情上诉。

以顺于所尊。

此夬之大用。

不以一阴阻阳。

而以五阳决阴。

明其情为快。

志为决也。

传曰。

防民之口如防川。

是不许告也。

今夬欲辨民之志。

扬民之情。

故许其下邑以告。

此夬以阳刚为德。

知立国之本在民。

中正为心。

知致治之功在政。

虽兑悦于上。

而不以柔拂刚正之行。

故本兑泽之象。

求民众之情志。

戒于乾惕有厉。

而自明其德者也。

不利即戎者。

乾道至健。

而不宜过。

行至刚。

而必有中。

故夬虽五阳合明。

兵戎肃杀之令。

当秋之时。

今夬春夏之交。

生意方张。

自不宜于兵伐之事。

又夬外为兑。

以悦泽为用。

泽在天上。

如雨泽之下沛。

万物咸昭其恩。

众生同仰其仁。

仁德之施。

恩泽之降。

皆与兵戎相反。

兵戎以毁灭为志。

杀戮为功。

则戾夫生生之情。

悖于全卦之用。

此不利即戎。

实与卦情相应也。

泽沛于上。

刚健至中。

则行无不宜。

动必有光。

以其孚于众。

而洽于舆情。

行以公而志于光明。

虽一阴在上。

而因五阳之升。

终必去之。

则纯乾之行。

元亨利贞之德。

其利于攸往。

已可见矣。

故不利即戎。

本乾之戒惧。

怀乾惕之心也。

本乾之刚健中正。

孚光辉笃实之行也。

二者皆以乾为则。

九五中正。

克率五阳。

以决一柔。

三四重刚。

能自惕厉。

以合群志。

而履光明。

不随阴以自疑。

而谐众以有戒。

此夬彖辞大义。

虽四德仅利有攸往。

而全卦皆能从于正。

成其自强不息之道。

明德溥施之功。

兑之悦泽。

以顺乾之刚健。

虽若相决。

而实相和。

则凡五阳一阴之卦。

阴率能成全阳德。

皆是也。

夬与姤异。

而阴当将去之际。

尤难与阳持。

阳日进。

刚日长。

则其行亦日光。

德亦日明矣。

后人释此。

多未能得原旨。

读者宜细玩味之。

彖曰。

决也。

健而说。

决而和。

柔乘五刚也。

其危乃光也。

所告为公也。

所尚乃穷也。

刚长乃终也。

孔子《宣圣讲义》此申释全卦彖辞之义也。

夬卦虽非损益可比。

而为阴气将消之象。

其所关实重大也。

易以阳为尊。

故夬姤之用。

不似剥复之要。

然冬夏为一年寒暑之纽。

而夬姤当暑气最盛之时。

天地之阴阳方争。

人物感而多恙。

是所影响者。

固匪细也。

夬一阴在上。

阴不可久留。

二气难调。

气候日热。

故夬与乾为阳过盛。

人物虽乐于阳和。

而不能无阴以濡育之。

此夬后必有姤也。

夬因阳道升。

阴不得沛。

遂相决。

故曰决也。

决者。

如决水而流不止。

又如决裂不复相合。

又有决断不复因循之象。

故曰刚决柔。

言刚势至强。

不可少留止。

柔性至顺。

不得少夷。

犹其行至决绝也。

上兑下乾。

乾健而兑协其德。

固如是也。

二卦合而相决。

虽决而犹能和。

则一柔不得与五阳争。

而二阳且与之相得也。

柔之能与刚争者。

必刚之衰。

如剥是也。

今夬刚方长。

柔不与和。

亦不可得。

故曰决而和。

此和乃势所迫也。

既决矣。

而犹无怨。

非柔如兑者不能。

兑少女也。

义不与父抗。

故决而和。

犹少女之嫁。

不得怨尤其亲也。

一柔在巅。

下近九五。

故有扬于王庭之象数语。

义已见前。

兹更申述之。

扬者阳也。

今阴称扬。

以其乘五刚也。

五刚在下。

柔乘之而并升。

言阴本降。

今以五刚在下。

遂成乘龙之喻。

乾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

夬之上六。

则乘五刚以扬于王庭。

所喻相近似也。

势由时迫。

时势所使。

则降者反为升矣。

以夬柔少刚盛。

不克相济。

而中互乾。

全卦之用与乾孚。

而兑为口舌。

以情志所发。

乃号呼。

而其行危。

则以刚易折。

扬易坠。

五阳过强。

如乾之九三若厉。

而必自乾惕。

以免于危。

自砥砺以进其德。

自勉励以行于艰险。

此虽有厉。

而仍能孚。

故曰其危乃光。

光者光明。

因危而戒惧。

乃日就光明。

如天泽履是也。

夬履上下易位。

果鉴于危而自卑。

因于孚而自下。

则可同于履之用。

而所行有光矣。

光由(犹?

)阳德。

必下照方成用。

如日月之光。

以及地为用。

若不下照。

则不见其光。

此阳德贵自下。

升而自降。

高而自卑。

以孚于乾。

则行自光明。

此与乾卦各爻相应者也。

告自邑下有脱句。

系告自邑。

应改正之。

言告而自下邑。

必因众情之同。

必本所告之公。

则以九五正位。

而五阳在下。

柔在上能自卑抑。

以听其下。

则众情得达。

政令公平。

此九五中正之道。

为其下所则也。

以不宜尚武。

为五刚既过。

生意方宏。

果反尚兵戎。

是自败其德。

而必逢其殃。

故曰所尚乃穷。

言上六柔也。

原为五刚所决。

不可久留。

今乃师其志。

以从事兵戎。

是虽柔道。

而同穷尽也。

兵戎者阴也。

夬以刚胜。

与师之五阴一阳相反。

若反其所胜。

而尚其所穷。

是自取败亡。

正如一阴之终被决去也。

尚字与上应。

阳升直至上位为止。

而戎事不与升发同。

故尚武者逢刚必毁。

况夬柔方失势。

虽在上而不得久留。

是穷地也。

用兵而犯绝地。

岂直不利已哉。

故明德宜用柔。

而兵事不宜用刚。

成治宜自下。

而尚武不宜自高。

兵败于骄。

政败于暴。

德败于刚愎自用。

事败于有始鲜终。

因所尚之穷。

不足以占胜也。

而利有攸往者。

夬一阴既日弱。

则五刚自日长。

行以刚健为先。

乾象曰。

君子以自强不息。

惟自强方不息。

是行动之利。

必以刚强为本。

若不自强。

安利于行。

夬之利。

在刚长而柔速终也。

此句义颇晦涩。

以限于言文。

应为刚长柔乃终。

柔之终。

即行之利。

健而能进。

强而不息。

行无不利。

乾之道也。

虽行徧天下。

无不咸宜。

以其至刚也。

而夬则犹有一柔。

然不久即终。

亦如乾之健矣。

上虽高而被决。

中方盛而无碍。

合群之情。

得下之志。

则行有利。

而自戒慎。

朝乾夕惕。

则免于危。

利而无危。

其道则由刚长而柔不久耳。

若但就原文释之。

不能尽其旨也。

上言不利即戎。

为太过则折也。

下言利有攸往。

谓得中则有功也。

二者之间。

即过与中之辨。

刚而能中。

尚何往而不利哉。

孔子《宗主附注》夬卦之用。

以达于乾为志。

五阳之升以去其柔。

故阴阳相决。

而阳行至快。

卦缺其上。

则不如乾之全德。

故为夬。

言缺也。

爻中夬夬。

犹阙欠之意。

不足之象。

阳德方张。

而犹以为未足。

此君子戒惧之道也。

乾九三君子朝乾夕惕。

方免于咎。

可见阳刚不可过。

而升扬必自抑。

惟虚能容物。

惟谦能下人。

此夬与履同体。

圣人明履以制礼。

明夬以约情。

徇夫情。

则夬为过。

而终不久。

顺夫礼。

则履为吉。

而行可大。

上下易位。

用乃大殊。

夬之彖辞。

首称扬于王庭。

可见其升腾已极。

发扬已至。

苟无德以称之。

则为小人得志。

必乱天下。

盖柔道卑。

今上六在五阳之上。

是不可以为训也。

故虽有九五之孚。

而不免于乾九三之厉。

而其情之易纵。

志之易盈。

则不免于号。

号有得意之呌嚣。

与失志之呼号。

如同人之号咷。

出于忧恐。

而涣汗之大号。

则发于欢欣。

其号同。

其所以号不同。

兑主口舌。

有笑言之用。

有咒詈之行。

有呼号之别。

皆出于口。

成于声。

而其情则异也。

夬之号。

亦以爻而有别。

九二惕号。

则如乾之恐惧。

同人九五之号咷也。

上六无号。

则因兑之说言。

夬夬之不足也。

是虽由兑而发。

其地既异。

为声亦殊。

若涣之大号。

则非兑也。

风行水上。

相激成声。

亦如人之号。

而其情发于激越。

其声成为大鸣。

此则快畅之声。

有别于恐惧忧惊之呼呌也。

号字且含有号召之义。

若呼哨之类。

夬一柔在巅。

如堂上一呼。

堂下百诺。

为其情志之所见耳。

故孚号二字二句。

而仍连接。

不有九五之尊。

则无以孚。

不有上六之柔。

则无以号。

上六在九五之上。

故孚号而有厉。

此四字皆本爻象情志而来也。

又曰夬卦彖辞释文含义甚精。

人多未能领会。

如孚号有厉。

其危乃光。

以厉危也。

而乃光。

则指所行之孚中正也。

中正光明。

易之体用。

共有九五正位。

不为上六所蔽。

故能正大光明。

而孚于乾九五之象。

因厉而自励。

是危足以昭其德。

大其业。

此乾自强不息之道也。

又如不利即戎。

所尚乃穷。

系指兵戎之事为阴。

夬惟一阴在上。

若尚上爻之行。

则是穷尽之地。

故不利。

阳刚之德。

以生为本。

天地之恩。

由阳德以成之。

春夏万物皆荣。

秋冬万物皆杀。

夬之大用。

在成乾之道。

故为三月卦。

实当生育极盛之时。

宜其不利既戎矣。

即戎为尚杀伐之事。

以夬而尚杀伐。

是犹以春夏行秋冬之令。

岂非自尚于穷尽哉。

秋冬为岁令之穷。

兵戎为政令之穷。

皆阴之所主。

夬以阳刚为本。

而强其行阴柔之令。

有不趋于穷绝者乎。

不可用而用之。

谓之逆时。

易重时义。

位之所在。

即时之所在。

上六为全卦穷位。

而阴德又与生生反。

此即戎之不利。

亦时位所使然耳。

兵戎之事。

有干天和。

古人所慎。

故农时不许用兵。

三月为农耕重要之时。

安可以兴戎动众。

此彖辞不利二字。

不独占其不宜。

抑且示其不可也。

又曰夬卦彖辞释文利有攸往。

刚长乃终句。

人亦不明其意。

以刚长乃终。

应为不利。

而彖辞明言利有攸往。

上句不利即戎。

是与此句相类。

终犹穷也。

穷不利于即戎。

终岂利于攸往哉。

而不知彖辞之义。

正以其穷终之故。

盖穷终皆指上六一爻言。

上六为阴已至穷终之地。

故不能有所尚。

尚犹志也。

志于上。

即志于穷。

志于穷。

则即戎安有功。

如兵履绝地。

覆亡之不暇。

尚望其致胜乎。

非以上六为志。

乃以阳德为本。

阳刚之道。

无往不利。

而阳爻之志。

恒以最高为其的。

下有阳爻者。

其志皆指上爻为归。

而上爻亦为阳者。

则必利于行。

故损益二卦。

皆利有攸往。

为其为乾包坤。

外为阳。

上亦刚也。

故利有攸往。

必本于乾之得势。

必固阳之有终。

终始相成。

则行尽天下可也。

而夬则乖此例。

上为阴。

则阳无终。

柔在外。

则乾不大。

而彖辞称其利有攸往。

何也。

则虽非损益之例。

仍本刚终之行。

五阳方张。

一阴难久。

上爻之位。

终必为阳所有。

而乾用以达。

阳道以全。

岂非有利于行乎。

九五正位。

克率群阳以升进。

则乾之用必成。

而夬之志可见。

释文恐人未解。

故以刚长乃终四字。

明示夬之上爻。

因刚长而亦化于阳。

是阳无终而有终矣。

乃终即乃有终之省。

以文句所限。

意义略晦。

非如上句之穷可拟。

穷指阴之位已穷。

终则指刚之进有终。

长犹进也。

刚进至上。

则成全乾。

是利于行。

仍本乾之道耳。

象曰。

泽上于天。

君子以施禄及下。

居德则忌。

孔子《宣圣讲义》此夬全卦象辞也。

夬以兑在乾上。

象为泽上于天。

天原在上。

泽本居地上。

而在天之下者。

今泽反居其上。

是为泽上于天也。

以质言。

泽不得居于天上。

天者气也。

泽积水而成。

若反居上。

是犹水上于天。

而为云。

火上于天。

而为电之类。

必从气化。

方可有之。

易之取象。

大率类是。

物之不能至者。

气则至焉。

质之不能有者。

理则有焉。

泽虽不可上于天。

而兑于五行金也。

乾亦为金。

是固同属。

则亦可上于天。

且泽中所有水也。

水蒸为云。

沛而为雨。

亦泽之化也。

夬卦之象。

正如雨泽之行于天空。

雨之大量。

降而成泽。

是地利之润溉也。

雨之及时。

沛而成泽。

是天公之恩施也。

皆象中兼有之义。

而夬之泽。

则非地上所瀦。

而属天公所沛。

为其及时之泽。

成上天润物之功。

因春而施。

达造化生成之用。

此如三月之雨泽。

为万物所沾濡化育者也。

故人道鉴之。

亦以德泽之下及为先。

天之雨泽。

天之德也。

人之恩泽。

人之政也。

天公有其主宰。

为生成之尊。

人道有其君主。

司政令之责。

是人泽之下沛。

即君禄之下颁也。

禄者官俸。

古者凡以为食而非自耕者。

皆曰禄。

大夫士之禄。

必足以代其耕。

是禄字。

包义甚广。

犹曰食也。

人有三德。

父生之。

师教之。

君食之。

诗所谓粒我蒸民。

民之得食。

皆君之泽。

虽不如官吏之俸。

而其德政所及。

人民咸乐其生。

如尧衢击壤之歌。

含哺鼓腹。

莫非帝力。

即此辞之禄。

而贵能普及于下也。

既曰施曰及。

则非仅指俸禄可知。

以夬中互乾。

乾九二所称德施普也。

亦即此意。

居德则忌者。

其义有二。

一则明夬之人道。

体天之泽下沛。

乃天道自然。

人顺天之行。

明己之德。

德虽及众。

而不可自居其功。

老氏所谓功成不居也。

一则推天之道。

应时之宜。

亦如天不吝其雨泽。

而以万物之心为心。

则德泽之下施。

不得有所靳惜。

居留止也。

靳惜其施。

留止其泽。

出纳之吝。

与天下争财。

大学所谓外本内末。

争民施夺者也。

是二者。

皆为在上者所忌。

苟不能充其泽。

则为悖天之行。

苟不戒于居功。

则为贪天之力。

是皆违于天之道也。

今在上者。

率犯此忌。

而靳惜财物。

与下争较得失者尤多。

此天之所勿福。

而灾劫乃大。

雨晹不时。

既昧于天行。

吝其德泽。

犹以为得计。

及灾害之至。

则奔走号呼。

自以为勤。

天若悯之。

而沛施雨泽。

又自以为功。

是恰犯夬之所忌也。

尚何望以成夬之用哉。

夬之先有益。

即以损上益下为志。

至夬仍以施泽及下为先。

可见圣人之德。

无时不以施之普及为心。

而易教之旨。

尤贵在能生成其下。

安养其众。

如大禹饥溺之怀。

文王如伤之志。

伊尹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心。

方足以孚于夬象所称之君子。

圣贤不作时世兴嗟。

则灾劫之推延。

果将谁职其咎。

故夬象居德则忌一语。

实有望世之在上位而能为其下施泽之责者。

时三复之。

初九。

壮于前趾。

往不胜为咎。

孔子《宣圣讲义》此夬初九爻辞也。

夬之初九。

即乾之初爻。

上与兑之九四应。

内外皆刚。

情志不协。

凡爻之初为卦之下。

与人物之趾同。

如噬嗑初九履校灭趾。

贲初九。

贲其趾。

皆以趾为喻。

而夬则与大壮相类。

大壮为震合乾。

夬为兑合乾。

皆刚长之卦。

大壮进则为夬。

观八宫坤宫之序。

第四世为雷天大壮。

第五世为泽天夬。

则可知夬之前身即大壮。

故夬初三爻。

均有壮于某之喻。

与大壮同例。

大壮虽为阳壮。

而尚为四阳二阴。

至夬则为五阳一阴。

是夬壮于大壮矣。

不过初九与大壮初九正同。

皆以阳起于下。

为全卦之根。

如物之趾。

而又皆应于刚。

重刚而一下一上。

情既不合。

势亦莫均。

故大壮初九曰壮于趾。

往凶有孚。

而夬则曰壮于前趾。

二者所壮同。

不利于行亦同。

惟大壮以六五。

言六五与九二易其正位。

有如泰也。

夬则二五皆刚。

刚盛则折。

故有咎。

言在初九。

情易躁。

行易暴。

刚而无柔。

进而不已。

则不免于咎耳。

至往不胜。

与大壮之征凶。

皆为不利于行。

而大壮以震奋合乾健。

其动至疾。

其志至雄。

故多凶。

悖于乾潜龙勿用之义也。

夬则上为泽悦。

内健外说。

其动可徐。

其志可濡。

则欲往而力不足。

欲健而势不继。

亦以在下故也。

不胜胜字。

有平去二读。

平为不胜任。

去为不能取胜。

皆不足也。

不能善于所往耳。

既不能胜任。

则进亦无功。

既不克致胜。

则行必有失。

胜败为对。

不胜犹败也。

无功固耻。

致败尤辱。

此往不胜。

必为咎也。

咎包人己。

人之所尤。

己之所恨。

皆咎也。

悔之至曰咎。

必有过失也。

尤怨所集。

恚恨斯生。

上则受伐戮。

下则畏讥谗。

内则疚于心。

外则辱于众。

是咎之所有。

为行之不利也。

不胜而往。

咎也。

孔子《宣圣讲义》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夬之阳刚得势。

而初九有不胜之占。

则由初爻在下。

无可用武。

如潜龙在蛰。

无可展布之意。

既占不胜。

而仍前往。

则其有咎宜矣。

夬虽五阳日长。

究有一阴待决。

在初九之位。

犹将决之时。

其志固强。

其行犹惮。

其行固躁。

其气犹稚。

是以往不胜也。

固与大壮同。

而前字则对后言。

趾有前后。

亦如事有缓急。

前者急。

而进必求迅。

大壮二阴。

其志较弱。

故概前后。

不复分。

夬则兑泽之用。

恒取柔悦之行。

而初九勇往。

故壮见于前趾。

由此亦可见上下之志不孚。

刚柔之情互异。

柔而在上。

则下虽猛进亦无功。

况时位不许其急进乎。

故夬之决然者。

志也。

而缺然者。

行也。

快然者。

心之思。

抉然者。

力之使。

心强而力不足。

志决而行不充。

此初九虽有前趾之壮。

而往不胜。

且为咎也。

壮于趾者。

应健于行。

今因行而获咎。

正病在过健耳。

易道以中和为重。

过犹不及。

皆非万全。

非其位时。

尤难轻动。

大壮亦以壮趾而占征凶。

释文称其孚于穷。

亦明太过之乖中道。

其用易穷。

知其壮而强用之。

则必罹其凶。

故善战者不穷兵。

善强者不黩武。

藏利器于身者。

不衒其长。

握胜算之柄者。

不轻于试。

此壮而不胜。

正欲人戒于自壮。

力有尽而欲无穷。

志易骄而行不逮者。

岂徒壮趾之不胜已哉。

夬者乾为体。

兑为用。

乾刚而必戒惧。

兑悦而宜和平。

秉阳之德。

亦不能过。

故易以中孚为最中。

则兑在内。

巽在外。

四阳中包二阴。

阳不过而阴得中。

卦象最适中和者也。

夬则过于阳而失其阴。

凡行皆乖中和。

故初九即占有咎也。

孔子《宗主附注》夬卦初九往不胜为咎。

而释文称为不胜而往咎也。

爻辞往在先。

是不胜由往来。

若不往则免咎。

故释文不胜在先。

正戒人之勿往。

与原旨似异而实合。

因往而不胜。

必受其咎。

何如毋往。

尚可幸免。

苟不自反。

贸然前往。

则其为咎。

不亦宜乎。

且不胜为。

可作一句。

以原赅不胜任之义。

不胜任者。

才力之不足。

或时地之不良。

或器物之不备。

皆不胜任者也。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此兵法所云。

其旨至深。

其义至当。

夬卦彖辞。

固已有不利即戎之语。

释文又申以所尚乃穷。

则初九之往。

明为不胜。

已可概知。

时地之穷。

人天相悖。

则欲无咎。

难乎其难。

况即戎已占不利。

而前往。

岂能有幸胜之望。

攻守异势。

劳逸异情。

此不胜由往而致。

往犹进也。

攻也。

伐也。

皆犯难也。

初九本非用武之时。

而徒以刚暴之性。

急躁之情。

只知向前。

不顾后患。

此不胜而往之咎。

为应得也。

爻辞往不胜为咎。

可分往与不胜二者。

皆有获咎之意。

以往非其时。

自不免于咎。

更以不胜重其咎。

则初九占者。

惟有退守为宜。

果明知其不胜而往。

与明知其不可往而往。

是皆咎所必至。

谓夬初九既异夫乾。

又与兑相应。

刚柔不均。

最难躁进。

而以刚暴。

不免求进过急。

与大壮初九正同。

大壮亦曰征凶。

可见亦不宜进。

惟大壮上合震。

有二阴。

而柔主正位。

故但曰征凶。

而未言不胜为咎。

夬则九五正位。

意在决柔。

初九已抱必胜之意。

而求意外之功。

是与战争之攻伐二者相类。

故特以不胜警之。

大壮之征。

谓出行也。

不限于戎事。

夬之不胜。

则指战争。

是二者之异耳。

然以大壮犹占征凶。

戒勿轻动。

而况夬乎。

此彖辞特谆谆以不利即戎为训也。

九二。

惕号。

莫夜有戎。

勿恤。

孔子《宣圣讲义》此夬九二爻辞也。

九二居下卦之中。

以刚乘柔位。

中而失正。

在乾九二见龙在田。

尚以德施普及为重。

夬之九二。

既非乾纯刚。

而上合兑。

五阳相率。

二五同阳。

内外莫协。

故有惕号之占。

惕本于乾。

犹九三之夕惕也。

号本于兑。

以说言口舌之象。

而遇惊恐。

不免有如同人之号咷也。

彖辞固有孚号有厉之语。

号即此爻之号。

厉亦犹此爻之惕。

以惕由危而惊。

由惊而恐。

心中惕惕。

不克自已也。

以九二刚过。

而继初九不胜之后。

自难免于惊恐。

而心惕。

而号呼也。

然九二虽惊恐呼号。

而在中位。

虽有戎来犯。

终亦无伤。

则可勿恤。

恤者忧也。

念也。

关心之至也。

莫同暮。

夜与日对。

暮与旦对。

乾以纯刚。

故九三朝乾夕惕。

日夜自警。

夬则上为兑。

九二在内。

阴之主也。

故惟暮夜有戎。

而致惕号之象。

终以中位在内。

敌非必得。

且有卫于外。

故仅惕号。

而勿忧念。

以虚惊不免。

而实害未臻。

此惕号于前。

而勿恤于后也。

夬之下卦。

以乾刚奋越之志。

有暴恣毋惮之情。

而与柔决然之势。

故时有兵戎之举。

爻辞以象所及。

不必果有其事。

但九二继初九之后。

初九果不胜而轻往。

则九二必败退而致戎。

暮夜之戎。

谓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