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临床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
《整理临床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临床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神病学 :
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分支学科。
(领会)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区别
同临床心理学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咨询心理学。
第一,传统上,咨询心理学更加关注正常人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以增进个体良好适应和应对为目的;
而临床心理学则更关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二,在美国,咨询心理学的训练大多在教育学院和教育系进行;
而临床心理学的训练则在大学的心理系进行。
第三,尽管这两个专业的训练的主要内容都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但咨询心理学针对的是个案;
而临床心理学更强调研究方法和人格理论等内容。
第四,咨询心理学更多地受到职业指导运动和人本心理学的影响;
而临床心理学主要是基于遗传学、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学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二 临床心理学研究
(一)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
(识记)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第一,对行为进行描述。
第二,估计总体参数。
第三,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
第四,推断异常行为的发展变化。
最终目的或目标是通过对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和发病机制的全面了解以开发出多种准确的心理评估技术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以便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
(识记)临床心理学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种类,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法、会谈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等,其中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此外,临床心理学也借鉴了医学的研究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识记)信度和效度的定义和关系;
信度:
一个研究的信度是指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的可重复性。
如果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所得到的观察与实验结果一致,那么便说明此研究结果是可信的或可靠的,研究具有高的信度水平。
效度:
一个研究的效度是指该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即研究结果同实际相符合的程度。
如果一个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那么便说明该研究具有高的效度。
两者关系:
一个研究只有具有较高的信度才有可能拥有高的效度。
但是,拥有高的信度的研究未必具有高的效度。
由此可见,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可以说,拥有高的效度的研究一定同时拥有高的信度。
(领会)内效度和外效度的区别和联系。
内效度是指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而外效度是指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其他人、其他条件、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
内效度是外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一个研究仅仅具备内效度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令人满意的外效度才具有普遍意义或推广价值。
增加内效度和外效度的目标常常是相互冲突的。
为了增加内效度,研究者可能特别严格地控制所有的变量,以致研究条件同真实生活情境完全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内效度的增加是以牺牲外效度为代价的。
(领会)客观性原则
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观察到发生在受试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只能通过他们的外显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刺激情境的分析,通过他们的内省报告加以推测。
这样一来,研究者的态度、倾向性、人格和期待等心理因素既可以微妙地影响受试者的行为,又可能会歪曲对他们行为的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从而使研究结果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
因此,临床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避免先入为主或带着框框进行研究。
(领会)整体观和系统论
人有三种基本的功能:
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三种功能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异常变化,都会对其它两个方面产生影响。
不能将它们断然分离开来进行研究。
为了保证研究的效度,研究者必须坚持整体观。
在设计研究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所测量的功能活动可能受到的多方面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在对研究结果进行推论时,必须谨慎地进行概括。
可将一个人视作一个系统,即是构成自然和社会的单元,又可以再细分出不同的亚系统,亚亚系统。
对于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在不同水平的系统上进行科学探讨。
只有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整合不同水平的科学研究结果,才能深刻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也才能为人类的心理保健事件提供最有效的手段。
(二)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领会)临床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和假设的三个来源
1、临床实践
2、理论 ;
研究的问题可以基于有争议的理论而提出。
3、以往研究的结果 ;
在原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欲研究的问题和假设。
(识记)临床心理学研究中选用心理量表时应当考察的几种效度。
1.结构效度:
测验反映所考察的理论结构或特质的程度,常采用因素分析法来检验。
2.同时效度:
同时得到的测验分数和效标测验分数之间的关联程度。
3.预测效度:
测验分数对于效标变量的预测程度。
4.会聚效度:
被假定测量同样结构的两个测验得分间的相关程度。
5.区分效度:
被假定测量不同结构的两个测验间的无关程度。
(领会)采用生理测量所基于的基本假设。
1、“刺激-反应”的特异性,即特定的刺激会在大多数人中引起同样型式或层次的生理反应。
2、“行为型式-生理反应”的特异性,既有些行为型式会导致某种普遍性的生理反应。
3、症状的特异性,指具有同样症状的人共有一组特异反应。
4、一般的激活或唤起水平影响人对刺激物的生理反应的强度,因此在关于生理反应水平和个体差异的研究中,要考虑到受测者原来的基线水平。
(识记)研究设计的四种基本形式
个案设计、描述设计、相关设计、实验设计。
(识记)临床显著性的定义
定义:
临床意义又称临床显著性,指一种实验操纵满足由研究者、临床家和病人所设定的效应标准的程度,它反映了从临床角度看实验操纵的效应大小。
临床意义即实际意义。
(领会)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假设检验包含的步骤
第一步:
确定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
统计学意义反映研究结果偶然出现的概率,代表可信度或真实性。
受研究结果的数量或大小、样本的大小影响。
样本越大,要求达到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系数(相关分析)或组间差别(方差分析)则越小。
第二步:
确定效应或效果的大小 ;
如果效应有统计学意义,那么便可以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或组间差异大小作为效应大小的衡量指标。
第三步:
确定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
在对心理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时,不仅应考察其统计显著性,而且应评定其临床显著性;
统计显著性应服务于临床显著性,后者才是心理治疗应当达到的最终目的。
(三)临床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识记)描述研究的定义。
描述研究:
指观察、测量和记录受试者在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行为现象的研究,这个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
(领会)个案描述研究。
1、“婴儿传记”式的个案(描述)研究
最典型的描述研究,即由孩子父母(通常是心理学工作者)利用自然观察法对自己孩子的行为所作的记述体描述。
2、临床心理师的个案描述研究
临床家通过收集单一个案的病史、治疗经历和个人传记资料进行个案研究。
临床家个人的理论背景会影响个案研究中所收集和报告的信息的类型。
一个综合的个案研究包括家庭史和背景资料,病史(现病史、即往史),教育背景,工作,婚姻史,以及涉及发展、适应状况、人格、生活经历和现状的详细信息。
被用于下列方面:
1、为罕见的或不寻常的现象及重要的、新异的会谈、诊断与治疗方法或程序提供详细描述;
2、置疑某一理论观点的普遍适用性;
3、形成假设。
(领会)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不同,相关研究的局限性,相关研究的价值;
P27
相关研究:
是利用相关分析的统计技术来考察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程度的研究。
(1)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不同
相关研究所观察的是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关系;
而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系统地改变其中的一个变量(自变量),控制所有其他因素(无关变量),同时观察自变量的这种变化对其他变量(因变量)的影响。
(2)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在于,它难以确定变量间的存在因果关系。
其次,即使假定两个变量间有因果关系,仅凭相关研究往往也难以断定哪个为因,哪个为果。
(3)相关研究的价值
第一,通过对一系列变量的测量,相关研究可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并可以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变量预测另一变量。
第二,相关研究不要求对变量实施操控,允许研究者在较大范围内确定要研究的变量及其水平,也不要求随机分派受试者。
第三,相关研究可帮助我们初步了解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变量(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病因假设。
第四,相关研究也可为许多心理评估方法的评价奠定基础。
(简应)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为题,设计一个相关研究
(识记)操控研究策略的定义,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和模拟实验研究的定义;
操控研究策略:
研究者操控受试者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者自身的状况,以观测记录他们行为上的变化。
这种较为主动的研究策略,称作操控研究策略。
前实验设计 :
是只有一组受试者的“前测——操纵——后测”式的设计。
准实验设计 :
指那些对实验条件有控制,但又未能满足真实验设计的严格要求的操控研究。
真实验设计 :
要求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而后随机地分派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实验操纵或处理。
模拟实验研究:
通过设计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以考察心理病理如何发生和消除,这种研究策略称模拟实验研究。
(领会)四种实验设计的特点和相互的区别;
特点与区别
前只有一组受试者,前测--操纵--后测式设计。
因果关系推论的效度受到受试者的测验经验、再测试所造成的改进、测验动机的变化及其它未得到控制的因素的威胁。
不能算作真正的实验研究,不能用来检验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准对实验条件有控制,但又未满足真实验设计的严格要求。
受试者的选择和分组不采用随机化程序。
虽然设立对照组,但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某些有关的方面不完全相当或匹配,结果是实验操纵会同受试者的某些属性相混淆。
容许提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但效度要比真实验研究低。
真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随机分派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实验操纵或处理。
最能有效地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模拟在设计的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中进行。
模拟实验具有较高的内效度,从而允许识别变量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简应)假如你自己设计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请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以评定这种治疗的结果(包括有效性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识记)流行病学研究,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定义。
流行病学研究:
是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疾病的患病情况(包括患病人数和分布情况)来探索病因、拟定防治对策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一类研究。
发病率:
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患病率:
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某病患者人数(包括新旧病例)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三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人际关系、学校、经济
(二)心理学因素
1)心理动力学因素
(领会)无意识矛盾冲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多数行动是一种心理动机冲突的结果。
无意识指当时未被人觉察到的心理材料或活动,它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童年时代所遭受的精神创伤与内心冲突等。
由于道德、现实和社会文明的约束,这些冲动和欲望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中。
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寻找出路,回到意识中去寻找满足,这种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各种心理症状的根源。
(领会)人格结构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本我 (最原始、隐秘、不易把握的部分,处于潜意识深层,由本能、被自我压抑下来的内容组成,行为动力的源泉,遵守快乐原则)
2、自我 (本我基础上发展,司管理和执行功能,负责保持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协调人格各部分间以及自身同外界环境间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 (从自我中分离发展,最为道德的部分,观察和监督自我,对自我奖励和惩罚。
分为自我理想、良心,遵守道德或至善原则)
当三部分力量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理失常。
自我在超我、本我、现实间起协调作用,满足三者要求并抵御过分要求,如果自我力量强大,能使本我的能量以社会允许的方式释放出去,则三部分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
如果自我力量弱小,则本我和超我就处于激烈的内部动机冲突之中,超我压抑着本我的欲望,使之长期得不到实现,抑郁就转变为焦虑,久而久之就导致精神疾病。
(领会)性本能与五个性心理发展阶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性(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本能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它是驱使人活动乃至创造的一种内在动力,称为“力必多”。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力必多投射到不同的区域,称为性感带或敏感区,并标志着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口欲期、肛门器、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如停留在某一阶段上,或遇到挫折而从高级阶段倒退到低级阶段,都可能造成行为的异常,这是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2)学习因素
(领会)经典条件反射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经典条件反射:
指中性刺激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结合呈现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大部分导常行为都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结果。
(领会)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
指人或动物为达到某种合意的结果(强化物)而作用于环境。
利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的频率的过程称为强化。
斯金纳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
(领会)观察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观察学习:
班杜拉指出,不通过直接强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也可形成新行为。
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而习得。
3)认知因素
(领会)不合理信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A)和情绪后果(C)之间,有信念或信念系统(B)。
人天生具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心理问题或苦恼(C)并不是外界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在不合理信念(B)的基础上对这些外界事物的判断和解释引起的。
个体的认知系统如果产生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则会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
因此,心里障碍的决定因素是不合理性的信念。
(领会)认知歪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不良认知(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
贝克把抑郁症病人对客观事件的错误逻辑推论归纳为四种:
(1)任意的推断。
(2)选择性抽象。
(3)超泛化。
(4)放大和缩小。
(领会)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集中在四个归因纬度:
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
研究认为,对正、负性事件的归因是相互独立的;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因素,把成功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因素,那么他便更易于产生失望和无助感,进而导致抑郁的出现。
4,5)人格因素,其它因素
(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整合的观点
(领会)素质---应激论
某些基因可以造成一种素质——易患某种心理障碍的倾向,代表个体对某种或某些障碍的一种体质上的易感性。
心理异常是素质和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素质和应激都是心理障碍的必要而不充分的原因。
多数情况下仅仅拥有单一疾病素质或者应激因素都不足以造成疾病。
如果具有某种疾病素质的人遭遇难以应对的应激事件,其遗传素质使他倾向于作出剧烈的和持久的应激反应,那么他便很可能患病,包括患心理障碍。
(领会)身心相互作用论
人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功能活动,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
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理和心理是一个单一实体的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
生理因素是心理因素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心理因素是在生理因素基础上产生的,一旦产生就时时刻刻给予生理因素以深刻的影响和制约。
在人类的疾病过程中,人的身(肉体或生理)和心(精神或心理)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一个环行的模式。
身心之间的互动总是发生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并且又同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个人的健康和疾病便不仅仅同其心理和身体功能活动有关,还取决于所置身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
在人的异常心理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有这些因素使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起作用的。
(领会)系统论
系统观点试图以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
要搞清一个事物的本质,不仅必须考察组成该事物的各个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而且要探讨该事物与同一大系统内的其他各单元的关系以及同位于该事物之上和之下的诸单元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心理障碍的科学探讨也应当遵循系统论的原则,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生理和生化的)、多个不同水平(生物学水平,个人水平,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对心理障碍的完整认识,也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
四 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
(一)应激的一般概念
(识记)应激和心理应激的定义
应激:
是由人在生活适用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外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种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
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临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领会)应激现象的特点
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十分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又有象征性或符号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多数情况下生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识记)应激原的定义、应激原的分类、心理社会性应激原的分类和定义
应激原:
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分类:
从性质上,可分为躯体性(物质性)、心理社会性(精神性或符号)。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
是引发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刺激物,也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性;
生活(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小事);
工作(学习,又称职业性);
文化性;
心理性(矛盾、不切实际的预期等)应激原。
(二)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调节和整合机制
(识记)应激的生理反应的三个经典模型
一、坎农的应激反应模型
由坎农提出。
遭遇含有威胁或挑战意味的应激原时,动物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
这些反应具有应急作用,可为为动物投入博斗或逃脱做好准备。
多伴随恐惧或愤怒情绪出现。
人的行为受社会环境制约,应急反应常不伴有战或逃的行为反应。
二、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模型
塞里用“全身适应综合征(GAS)”说明应激的生理反应,分三阶段,1、警戒期;
2、抵抗期(长期动员抗衡);
3、耗竭期。
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
认为机体对各种应激原的生理反应是非特异性的(人们研究表明并不是非特异性的)。
三、英格尔的保存—退缩反应模型
英格尔认为,人对紧张性心理刺激的生理反应除了应激反应模式所包含的那些生理反应外,还可发生“保存--退缩反应”。
应急反应主要见于由心理刺激引起恐惧、焦虑或愤怒的情况,保存--退缩反应往往伴随由心理刺激引起的忧郁、悲伤、失望、无助等情绪。
保存--退缩反应包含的生理变化有迷走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血压持续升高等,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
个体行为表现为骨骼肌活动抑制和环境指向活动减少。
(领会)应激的生理反应类型和强度的影响因素。
应激的生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取决于多种因素。
大体分三类,一类是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强度,另一类是当事人本人的特点(特别是体质和健康状况),第三类为环境因素。
若由心理社会性质的应激原引发,还取决于当事人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强度。
(三)应激的心理反应及其调节与中介机制
(领会)应激的心理反应的分类和具体内容
应激条件下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
从功效上分成积极的(适度)和消极的(过度、紊乱)两种类型。
一、情绪反应
积极的包括快乐、幸福和精神振奋的内心体验,多见于积极的生活事件之后;
主要是消极的,包括焦虑(最常见,适度是正常反应,过度属焦虑障碍)、恐惧、愤怒和怨恨、抑郁,这些消极的情绪又称为“情绪应激”。
抑郁反应4组特征:
1、低落的心境(情绪);
2、消极的自我概念(认知);
3、多有睡眠障碍,食欲、性欲减退,兴趣索然(躯体);
4、活动水平下降,回避他人(动机)。
二、认知反应
警觉性会提高,感知功能活动加强,记忆力增强,思维活跃等。
若应激过强,认知反应可能发生不利变化,最常见的是灾难化,即反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