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质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
《池塘水质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塘水质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于在水中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均与温度有关,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测定。
天然水的温度因水源的不同而异,地表水的温度与季节、气候条件有关,其变化范围在0.1~30.0℃;
地下水的温度则比较稳定,一般在8~12℃,而海水的温度范围为-2~30℃,一般养殖鱼类的最适温度为22~32℃。
1.2.2嗅与味被污染的水体往往具有不正常的气味,用鼻闻到的称为嗅,口尝到的称为味。
有时嗅与味不能截然分开,根据水的气味可以推测水中所含杂质及有害成分。
水中的嗅与味的来源可能有:
水生植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有机物的腐败分解,溶解气体H2S等;
溶解的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工业废水中的各种杂质如石油、酚等;
饮用水消毒过程的余氯等。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气味,例如湖沼水因藻类繁生或有机物产生的鱼腥及霉烂气味,浑浊河水常含有泥土的涩味,温泉水常有硫酸味,有些地下水具有H2S气味,含溶解氧较多的带甜味,含有机物较多的也常具有甜味,水中含NaCl带有咸味,含MgSO4、Na2SO4等带有苦味,含CuSO4带有甜味,而含Fe的
水带有涩味。
以人的感官分辨嗅与味,具有主观性。
目前,对嗅与味尚无完全客观的标准和检测仪器,只有极清洁或已消毒过的水才可用口尝试。
由于水温对水的气味有很大影响,所以测定嗅与味常常在室温20℃和加热(40~50℃)2种情况下进行。
1.2.3颜色与色度天然水经常表现出各种颜色。
湖沼水常有黄褐色或黄绿色,这往往是由腐殖质造成的。
水中悬浮泥沙和不溶解的矿物质也带有颜色,例如黏土使水呈黄色,铁的氧化物使水呈黄褐色,硫化氢氧化析出的硫使水呈蓝色等。
各种水藻如球藻、硅藻等的繁殖使水呈黄绿色、褐色等。
根据水的颜色,可以推测水中杂质的数量和种类。
色度是对天然或处理后的水进行水色测定时规定的指标。
目前,世界各国统一用氯化铂酸钾(K2PtCl6)和氯化钴(CoCl2·
6H2O)配制的混合溶液作为色度的标准。
规定1升水中含有2.419毫克的氯铂酸钾和2.00毫克氯化钴时,将铂(Pt)的浓度为每升1毫克时所产生的颜色深浅定为1度(1。
)。
1.2.4固体量天然水体中所含物质大部分属于固体物质,有必要对其含量进行测定作为直接的水质指标。
固体含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总固体。
即水样在一定温度下蒸发干燥后残存的固体物质总量,也称蒸发残留物。
(2)悬浮性固体。
即将水样过滤,截留物烘干后残存的固体物质的量,也就是悬浮物质的含量,包括不溶于水的泥土、有机物、微生物等。
(3)溶解性固体。
即水样过滤后,滤液蒸干的残余固体量,包括可溶于水的无机盐及有机物。
总固体量是悬浮固体和溶解性固体二者之和,此外还有可沉降固体、固体的灼烧减重等指标。
1.3水质的化学指标
用化学反应、生物化学反应及物理化学原理测定的水质指标,总称为化学指标。
由于化学组成的复杂性,通常选择适当的化学特性进行检查或作定性、定量的分析。
根据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将化学指标归纳为
(1)酸碱度,即pH值为7.0~8.5;
(2)溶解氧≥3mg/L;
(3)氨氮(NH3-N)≤0.05mg/L;
(4)亚硝酸盐(NO2-)≤0.10mg/L;
(5)硫化氢(H2S)≤0.10mg/L。
指标项目众多,如生物营养元素、各种化学形态的重金属离子及非金属微量元素、微量有机物、水体的污染物(如有机农药、油类)以及放射性元素等。
总之,系统地了解各类水质指标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对于任何水生生态系统环境都是通过对一系列的、经过严格选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指标进行调查或监测分析而加以综合评价的。
2提高水质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渔业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水质管理技术水平较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发病率高。
发病率与水质条件密切相关,随着放养密度的提高,饲肥投放量加大,水中有机物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增多,水质迅速恶化,滋生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发病率明显增高。
从生产实际来看,约有60%的渔业病害是因不良水质环境而引发,给渔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2)泛塘事故多。
很多养殖户对水中溶氧变化和水体载鱼量不甚了解,大量投喂青饲料和施用有机肥,超出水体负荷能力。
据调查统计,渔业生产中80%以上的泛塘事故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水质管理控制技术所致。
(3)养殖产量低。
养殖动物长期生活在溶氧不足、水质条件恶化的环境中,
即使不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也不能充分生长,限制了养殖产量的提高。
(4)生产成本高。
在不良水质条件下,不仅养殖动物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资金周转率低,还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如苗种达不到相应的增重倍数、饲料转化率低、病害防治费用上升等,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水质管理水平,对增加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水产品品质,增强水产品场竞争力,将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实现健康养殖,生产无公害水产品,保障消费安全,是我国水产业的发展方向。
加强水质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品有害物质的富集和药物残留,是实现无公害生产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上讲,提高水质管理技术水平,对于促进渔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水产食品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3主要水质指标对池塘养殖动物的影响
3.1水温
鱼类的代谢率、摄食率、消化酶的分泌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因此温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
如果超过鱼类能忍受的极限温度,鱼类将会死亡。
另外,鱼类对温度的变化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在短时间内,鱼苗的温差应小于2℃,成鱼的温差不能超过4℃,否则容易引起鱼类死亡。
3.2溶解氧
溶解氧即溶解在水中的氧,其主要来源是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大气中氧的溶入。
溶解氧是各项水质指标中最重要的,其变化将会影响其他指标。
溶氧与水生动物生存、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池水溶氧高,可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稍酸盐、硫化氢对养殖动物的毒害作用,促进养殖动物食欲、提高饲料利用率、加快生长发育;
反之,其摄食、生长、饲料利用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如养鱼池溶氧低于2mg/L、养虾池低于3mg/L,鱼虾呼吸频率即会加快,能量消耗加大。
长期处于低氧状态,鱼虾生活机能将会减弱、行动迟缓、摄食不良、饲料效率下降、生长受到抑制。
鱼类在池水溶氧低于lmg/L,常引起浮头,甚至死亡;
虾类在池水溶氧低于1.2mg/L时出现死亡现象;
蟹类在池水溶氧不足时,爬上岸不下水,吞吐泡沫呼吸空气中氧气。
我国主要养殖鱼类溶氧要求达4一5mg/L、河蟹溶氧要求5mg/L以上。
3.3pH值
在无外界条件干涉的情况下,池塘水的pH值变化取决于水生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因此,pH值出现昼高夜低的现象,一般情况下鱼类均能承受此变化。
pH值能影响改变水中胶体的带电状态,导致胶体对水中一些离子的吸收或释放,从而影响池塘施放无机肥料的效果;
PH值还能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
pH值的降低或升高,对鱼类都有直接的损害,尤其是在酸性环境中,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使血液中氧分压小,减低其载氧能力,破坏鳃组织细胞和表皮,降低血红蛋白载氧能力,导致体质下降,抗病力减弱,易发生病害。
池水最适宜的pH值为:
鱼类池水最适pH值为7.5一8.5,虾类池为7.8一8.6,河蟹池为7.6一8。
3.4氨氮
氨是由水中含氮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产生。
氨分子与氧原子在血红蛋白上进行竞争抑制,从而引起鱼类缺氧、浮头,严重的引起鱼类大批死亡,其毒性随水体的pH值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食用鱼、虾、蟹饲养期间池水中营养盐类有效氮高。
有效氮包括总铵(离子铵「NH4+」+非离子氨[NH3])、硝酸盐、亚硝酸盐3部分。
非离子氨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及水温。
水温高、pH值大,非离子氨含量高。
如鱼池水中非离子氨浓度过高,将阻止鱼体内的氨向外排出,使鱼减少或停止摄食,降低生长率,甚至导致死亡。
养殖水体中非离子氨的浓度,鱼池应低于0.02mg/L,虾、蟹池应低于0.05mg/L。
3.5亚硝酸盐
在缺氧情况下,氨的硝化作用受阻,产生中间产物NO2-,NO2
-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失去载氧能力,使鱼类缺氧死亡。
亚硝酸盐中毒后出现褐血症或棕血症,并会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同时,当其在水体中达到一定含量时,能迅速破坏鳃组织,使鳃细胞肿大、增生。
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鱼池应低于0.2mg/L,虾池应低于0.5mg/L,蟹池应低于0.lmg/L。
3.6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
从理论上讲,池水透明度越大,有机物耗氧量(COD)越小,对鱼类生长越有利。
实际上,透明度和COD反映水中浮游生物多少,浮游生物一方面为滤食性鱼类提供生物饵料,另一方面对稳定水质起着重要作用。
据研究报道:
鲢、鳙、罗非鱼高产塘,池水适宜透明度和COD分别为20一30cm、25一30mg/L;
草鱼、魴鱼高产塘,池水适宜透明度和COD分别为25~35cm、10~20mg/L;
河蟹、虾类高产塘,池水适宜透明度分别为30一50cm和30一40cm。
4池塘水质管理措施
4.1使用良好水源
水源要求充足、清洁、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池塘注、排水渠道分开,单注单排,避免相互污染。
有条件的养殖户,应考虑修建蓄水池,水源经沉淀净化或必要的消毒后再灌人池塘中,防止病原生物从水源中带入。
进水口加密网(40目)过滤,在蓄水池进行水源消毒,其消毒方法:
(l)用生石灰25~30g/m3全池泼洒;
(2)用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1g/m3全池泼洒;
(3)用90%晶体敌百虫0.5g/m3全池泼洒。
4.2加注新水、调节水位
池塘水要求“春浅、夏满、秋勤、冬深”,即春季池水较浅为0.8一1.2米,浅水可有效吸收太阳光增温;
夏季池水要深达1.5一2.0米,特别在高温季节一定要保持较高水位,深水可有效降温,但太深易导致底层缺氧;
夏秋季要勤加注新水,可有效调节水质;
冬季池塘水深宜2米以上,深水可保温防冻。
换水时要注意,在早春和晚秋,每半个月加水1次;
6—9月份,水温高,又是鱼类摄食生长旺季,每7~10d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为20cm左右(具体加水量视水的肥量、鱼群浮头和池塘渗漏等情况灵活掌握)。
当发生泛池、池水恶化时,注水或大量换水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改良水质的办法。
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补充旧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冲淡水中有机质浓度(包括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消除组成坏水的浮游生物种群及改善水质条件。
4.3定期搅动塘底
定期搅动塘底目的是翻松底泥和使上下水层交流混合,促进池底有机质的分解,释放出底泥中沉积、吸附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
这对防止水质老化、改良浮游生物的组成及其生长繁殖均有显著效果,这对于受条件限制不能适时加水、池底沉积有机质较多的池塘尤为重要操作方法:
①人下池用长柄耙子或直接用脚搅动;
②在岸上像拉网一样拖绳索翻动;
③混养底层鱼,1~2周进行1次搅动或翻动,要在天气晴朗和有风时进行,以免造成泛池。
4.4科学增氧,提高水体溶氧
水中的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
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水体溶氧。
(l)适当扩大池塘面积,增大受风面,增加溶氧。
池水不宜过深,一般以2一3米为宜,及时清除池底过多淤泥,防止下层缺氧
(2)可用阿锐克或甲可净等杀灭水体中过多的浮游生物;
蓝藻、浮游植物过多时,可用蓝藻净或菌藻净杀灭;
青苔较多时可用杀青苔进行杀灭(3)可用净水百分百或多效底改颗粒吸附沉降有机物杀灭细菌及浮游生物,净化水体,增加溶氧(4)开启增氧机,促进水体对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气体,调节水质。
但开机时间要掌握好,晴天时应在中午开机,阴天时在次日清晨开机,阴雨连绵或水肥鱼多时,应在半夜前后开机。
要注意,每天傍晚也不要开机,阴雨天的白天不要开机。
4.5改良池塘水质
除及时加注新水外,可施用改良剂改良水质,生产上使用较多的有沸石粉、光合细菌等。
沸石粉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吸水性、可溶性、离子交换性和催化性等,可以吸附和降低水中的氨氮、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有效降低硫化氢毒性的影响。
一般从7月后开始15~20d使用1次,用量为45~60g/m3。
光合细菌具有固氮、脱氢、固碳和硫化物氧化等功能;
可直接利用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及其硫化物,并通过反硝化作用除去水中的亚硝酸盐等,使池塘内的残饵及鱼虾蟹排泄物完全分解并加以吸收利用,保持水体适宜的pH值和溶氧水平,使之处于良性循环中。
一般每20d使用1次,用量为5一10g/m3。
4.6控制池水呈弱碱性
鱼、虾、蟹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改善底泥通气状况及酸碱度,使其呈弱碱性;
养殖生产期间,每10一15d水深1m施生石灰20一30kg/亩气可保持池塘水质呈弱碱性,并促使有机质沉淀,水体透明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使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过程加速,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
此外,还应控制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
池水过肥,藻类繁殖过于旺盛,常引起pH值偏高,可用灭藻王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水深lm用灭藻王500mL/亩,20d后再用1次,藻害严重的池塘隔周重复用药1次,施药后适当开启增氧机增氧。
4.7生物方法调节水质
池塘中混养罗非鱼、培植水生植物及有益藻类改善水质条件。
通常种植的水草有苦草、水花生、水葫芦、轮叶黑藻和金鱼藻等。
高温季节在池塘内适量投放水花生、水葫芦等,覆盖面一般为池塘的5%一10%,可净化水质,遮阴降温。
微生态制剂可选用生物净水宝、乐活、超浓缩光合细菌、EM原露等调节、净化水质。
4.8把握池水透明度
早春天气寒冷,水温相对较低,池水透明度可控制在30cm左右,以增强水体光照强度,提高池塘水温,延长鱼虾蟹生长期;
5一9月份,随着季节的推移,温度逐渐升高,池水应逐渐加深,施肥及投饵量加大,透明度控制在25cm左右,可保持浮游生物交替出现及较高的溶氧。
总之,水体过肥或过瘦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均不利,要切实加强对养殖水体的调理,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状态。
4.9保持适宜水色
养殖池水色主要是指水中的浮游生物在阳光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
一般而言,水产养殖中肥水的正常水色为油绿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隐藻、硅藻、金黄藻和绿球藻等)和浅褐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金黄藻、黄绿藻等),这两类水中所含的藻类均易被鱼类消化吸收,是适合养鱼的最佳水色。
瘦水为清色,水中的浮游植物量少,透明度高,可用植物生长素调节,水深lm用植物生长素2一3kg/亩兑水全池泼洒。
黑褐色和酱油色水是因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增加,使褐藻、裸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土黄色水主要是金黄色鞭毛藻所形成,它能抑制对虾的生长,严重时还会引起大量死亡。
黑褐色、酱油色水以及土黄色水出现后应迅速采取措施,杀灭有害悬浮藻类,并用高效肥水素调节水质。
如使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二者比例为5:
2)0.7g/m3兑水全池泼洒,然后再用植物生长素调节水质。
总结:
综上所述,可见池塘水中的各项因素对水质的影响都是存在的,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相互影响。
所以池塘是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在水质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严格控制各项水质指标,更要把池塘看做一个整体,做到面面俱到,统筹兼顾,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水质恶化,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实现健康高效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