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院药讯药学信息简报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7223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医院药讯药学信息简报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XX医院药讯药学信息简报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XX医院药讯药学信息简报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XX医院药讯药学信息简报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XX医院药讯药学信息简报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医院药讯药学信息简报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XX医院药讯药学信息简报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医院药讯药学信息简报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医院药讯药学信息简报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时的结论认为,阿利吉仑与ACE抑制剂或ARB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心脏、血液循环和肾脏副作用的风险,因此不建议在任何患者中使用,且应禁止同时并发有糖尿病或中度至重度肾损害的高血压患者使用。

经过评估,2014年4月11日,欧洲药品管理局的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PRAC)发布消息称,不推荐联合使用以上任何两类药物,尤其是同时罹患有糖尿病相关肾脏问题(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不应给予ARB与ACE抑制剂。

如果必须联合使用这种药品时,必须在专家监督下密切监测肾功能、水盐平衡和血压(ARB类药物坎地沙坦或缬沙坦现已获得许可,可在心衰患者中作为ACE抑制剂的补充治疗,上述建议也包含该用途);

在肾损害或糖尿病患者中禁止将ARB或ACE抑制剂与阿利吉仑联合使用。

此外,来自几个大型研究的证据显示,在并存各种心脏和循环系统疾病或II型糖尿病患者中,与单独使用任一药物相比,ARB与ACE抑制剂联合使用与高血钾、肾损害或低血压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在心力衰竭的患者中未观察到双重阻断带来显着获益,且仅在不合适采用其他治疗的特定心力衰竭患者组中,获益大于风险。

来源:

EMA

FDA批准首款吸入式胰岛素Afrezza上市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吸入式人胰岛素产品Afrezza(MannKind公司生产)上市,用于改善成年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Afrezza是一种速效吸入式胰岛素,患者可以在餐前或开始进餐后20分钟内使用。

但是,Afrezza无法取代长效胰岛素的作用,而且,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Afrezza并需与长效胰岛素联合使用。

另外,Afrezza不推荐同于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不推荐在吸烟或患有慢性肺病患者中使用。

FDA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内分泌与代谢产品部门主任Jean-MarcGuettier博士称,“Afrezza对需要餐时胰岛素治疗患者而言,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FDA批准Afrezza上市,对需要胰岛素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治疗而言,拓宽了其输注餐时胰岛素的方法。

在今年4月召开的FDA顾问小组会议上,13比1投票通过Afrezza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14比0投票通过Afrezza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Afrezza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共涉及3017例患者,包括1026例1型糖尿病患者和1991例2型糖尿病患者。

Afrezza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Afrezza组糖化血红蛋白A1c下降幅度低于门冬胰岛素组,但在同时服用口服降血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Afrezza降糖疗效显着优于安慰剂。

在临床试验期间,最常见的Afrezza相关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咳嗽、咽喉痛或咽部刺激症状。

试验期间观察到,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Afrezza有可能诱发急性支气管痉挛,因此,FDA建议在Afrezza包装盒上附有警告标识。

另外,FDA批准Afrezza一个风险评估及管控计划,包括一个沟通计划,旨在通知医务人员关于这个药物相关的急性支气管痉挛风险。

FDA同时要求MannKind公司进行下述4项Afrezza上市后研究“

一项临床试验,在儿科患者中评估Afrezza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项临床试验,评估Afrezza肺部肿瘤的潜在风险,并同时评估Afrezza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及其对肺功能的长期影响。

进行两项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正常血糖钳夹临床试验,一项描述Afrezza剂量反应特征,另一项评估Afrezza个体差异。

SFDA

静脉应用胺碘酮致急性严重肝损伤一例

1例71岁男性患者于起搏器植入术后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接续胺碘酮600mg持续静脉微量泵入。

术前肝功能正常。

用药第3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肤黄染,丙氨酸转氨酶(ALT)2954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56U/L,总胆红素(TBil)56.4umol/L,直接胆红素(DBil)37.4umol/L,间接胆红素(IBil)19.0umol/L。

停用胺碘酮,并行保肝治疗。

停用胺碘酮第5天,ALT965U/L,AST296U/L,TBil35.6umol/L,DBil21.3umol/L,IBil14.3umol/L;

第15天,ALT37U/L,AST27U/L,TBil14.0umol/L,DBil6.7umol/L,IBil7.3umol/L。

患者男,71岁,因反复头晕17年伴活动后气短2年、加重6d,于2013年9月1日入院。

患者17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头晕,多次测量血压高于正常,间断口服“北京降压0号”等药物。

2年前,患者开始出现间断活动后气短,体力下降,严重时伴有双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曾因心功能不全入院治疗。

6d前,患者因受凉再次出现头晕和活动后气短,并伴有咳嗽、咯白色黏痰、间断心悸,不伴胸痛,为进一步诊治就诊,门诊以“高血压病”收入院。

既往糖尿病史11年,10个月前因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厄贝沙坦,间断服用呋塞米和螺内酯,常规检查肝功能未发现异常。

否认药物和食物过敏史。

入院体格检查:

体温36.2℃,血压100/60mmHg(1mmHg=0.133kPa),心率51次/min,心音低钝,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哕音,余未见异常。

心电图检查:

窦性心律,肢导Ⅲ和胸导V1-V3呈Qs型。

入院诊断:

高血压病,心功能Ⅳ级,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陈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PCI术后),肺部感染。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正常。

丙氨酸转氨酶(ALT)13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2U/L,肾功能、血糖、心肌酶谱等指标均正常,肝炎病毒及抗体检查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外均阴性。

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厄贝沙坦、呋塞米、螺内酯、氯化钾、头孢呋辛等药物治疗。

入院第5天,动态心电图检查:

窦性停搏最长达4.3s,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

补充诊断:

心律失常,慢-快综合征。

入院第9天,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过程顺利。

术后5h予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接续胺碘酮600mg静脉持续微量泵入。

入院第11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肤黄染。

肝功能检查:

ALT2954U/L,AST156U/L,总胆红素(TBil)56.4umol/L,直接胆红素(DBil)37.4umol/L,间接胆红素(IBil)19.0umol/L。

当日停用胺碘酮,其他药物继续使用,加用还原性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

入院第15天,ALT965U/L,AST296U/L,TBil35.6umol/L,DBil21.3umol/L,IBil14.3umol/L;

第17天,ALT535U/L,AST87U/L,TBil31.3umol/L,DBil19.6umol/L,IBil11.7umol/L;

第21天,ALT165U/L,AST34U/L,TBil22.7umol/L,DBil14.4umol/L,IBil8.3umol/L;

第25天,ALT37U/L,AST27U/L,TBil14.0umol/L,DBil6.7umol/L,IBil7.3umol/L。

讨论本例患者应用胺碘酮2d出现恶心、呕吐、皮肤黄染,ALT达2954U/L,AST、TBil、DBil、IBil均升高。

停用胺碘酮,予保肝治疗,上述各项指标逐渐降至正常。

患者同时联用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厄贝沙坦、呋塞米、螺内酯和氯化钾,虽上述口服用药均能引起肝功能异常,但因长期服用、定期检查并未发生异常,且加用胺碘酮前肝功能正常,考虑本次急性肝损伤为静脉应用胺碘酮所致。

静脉应用胺碘酮所致肝损伤较口服多见,已有文献报道静脉应用胺碘酮致肝损伤的发生率为25.5%。

检索CNKI数据库,该药致急性且严重肝损伤不多见,尚未引起关注。

静脉应用胺碘酮致肝损伤的机制更多支持助溶剂聚山梨酯80致肝损伤学说。

本例提示,静脉应用胺碘酮前需进行肝功能检查,用药后第1、3天再次复查;

一旦出现转氨酶升高,更应严密监测肝功能。

若ALT迅速升高达2倍以上,则应考虑急性肝损伤可能。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4年4月第16卷第2期

婴儿静脉输注头孢曲松钠相关结石2例

例1:

男,5个月19d,因发热4d,咳嗽、流清涕ld,于2013年1月14日入院。

入院4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达39.0℃,无咳嗽、流涕。

先后2次于外院就诊,症状无明显好转。

入院前ld,患儿出现咳嗽、流清涕,大便成糊状,每日4-5次。

体温39.1℃,脉搏142次/min,呼吸38次/min,体重7.9kg双肺呼吸音粗,余无异常发现。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6.0×

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22;

C反应蛋白155mg/L。

尿pH8.0,余未见异常。

大便常规正常,轮状病毒抗原阴性。

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模糊,两下肺为着,诊断为支气管炎。

入院当日给予头孢曲松钠0.79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

羚羊角口服液5ml,1次/d口服;

布洛芬混悬滴剂1ml,必要时服用。

1月16至22日,加用空气压缩泵吸入0.9%氯化钠注射液1ml、布地奈德雾化溶液1ml、异丙托溴铵雾化溶液2ml。

1月18日起,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有所好转,伴吐沫、流涕,无明显咳痰,小便正常,排稀便2次。

1月21日,患儿体温正常,偶有咳嗽,少量吐沫,伴流涕;

加用远志杏仁合剂1.5ml,3次/d。

当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2×

109/L,中性粒细胞0.19,淋巴细胞0.75;

C反应蛋白<

8mg/L。

1月23日(静脉滴注头孢曲松第10天),家长为患儿更换纸尿裤时发现其尿道口有芝麻大小白色颗粒物附着在皮肤表面,尿道口无红肿。

家长诉患儿排尿时无异常哭闹表现,尿液清澈透明。

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pH6.5。

考虑上述表现为药物所致,遂停用头孢曲松,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促进药物排泄。

1月24日白色颗粒物数量减少,患儿体温正常,无咳嗽,无吐沫,偶有流涕。

1月25日白色颗粒物基本消失,患儿病情平稳,支气管炎好转,准予出院。

出院后电话随访,家长诉随后再无白色颗粒物出现。

例2男,3个月19d,因发热ld,于2013年1月25日入院。

入院l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寒战,体温最高达40.1℃,精神稍弱,纳奶欠佳,排褐色稀糊便1次,未见黏液,无咳嗽、流涕、吐沫等症状。

入院当日曾就诊于外院,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2次,但无好转。

既往史:

入院前1个月,患儿曾因“感染性腹泻”(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20-25个/HP),在我院静脉滴注头孢曲松及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3d,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未复查便常规。

体温39.3℃,脉搏15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

呼吸34次/min,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体重7.3kg。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6.1×

109/L,中性粒细胞0.79,淋巴细胞0.14;

C反应蛋白56mg/L。

尿常规检查正常,pH6.0。

发热原因待查(败血症?

化脓性脑膜炎?

)。

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滴剂1ml,必要时口服;

头孢曲松钠0.6g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1次/d。

1月26日,粪便常规检查:

黄色稀便,白细胞1-3个/HP,未见红细胞,潜血阴性,予乳杆菌LB散800mg/次,每天2次口服,调节肠道菌群。

患儿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8.7℃,无寒战、抽搐。

当日排1次糊状便和3次水样便,未见黏液及脓血,加用蒙脱石散1g/次,3次/d口服。

1月28日,输液结束后家长给患儿更换纸尿裤时发现其尿道口和阴囊上有白色颗粒物附着在皮肤表面,尿道口无红肿。

尿常规检查pH9.0,余未见异常。

未给予处理。

29日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排1次黄色糊状便和4次稀水便,未见黏液、血丝。

2份粪便细菌培养无沙门氏菌志贺菌生长。

继续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患儿阴部皮肤仍可见少量白色颗粒物附着。

1月30日将头孢曲松钠剂量调整为0.35g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1次/d,当日尿常规无异常,pH8.0。

1月31日白色颗粒物数量明显减少。

2月1日患儿体温正常,排3次黄色稀糊便,无黏液、血丝。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6.4×

109/L,中性粒细胞0.23,淋巴细胞0.70;

C反应蛋白8mg/L,排尿后尿道口周围仍可见少量白色颗粒物附着,患儿于当日出院,出院诊断为感染性腹泻病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出院后随访,家长诉出院3d白色颗粒物消失。

讨论:

2例患儿静脉用药仅有头孢曲松钠,例1其他治疗为雾化、口服远志杏仁合剂及羚羊角口服液等,例2其他的治疗有口服蒙脱石散和乳杆菌LB散。

2例患几分别在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第10天和第4天发现阴囊处白色颗粒状物,尿道口无红肿,且排尿无异常哭闹,尿液清澈透明,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根据头孢曲松钠说明书,体外试验中成人血浆钙浓度≥24g/L,新生儿血浆钙浓度≥16g/L时,可能会形成头孢曲松一钙沉淀物,考虑本文2例患儿阴部所出现的白色颗粒物可能是头孢曲松一钙沉淀物。

头孢曲松致体内结石已有文献报道。

Avci等研究显示51例使用常规剂量或大剂量头孢曲松7d疗程治疗的患儿中有4例出现肾结石,均为小体积、无症状肾结石,肾结石患儿平均年龄(1.1±

0.9)岁,无肾结石患儿平均年龄(3.3±

3.2)岁,提示年龄越小形成结石的可能性越大。

国内也有头孢曲松诱发儿童假性结石的报道。

本文2例患儿均未进行肝、胆、肾超声检查,所以无法判断其体内是否存在结石。

另外,由于33%~67%的头孢曲松以原形通过尿液排出,本文2例患儿也不能排除尿液内所含的头孢曲松在体外结晶。

根据患儿家长反映,若更换纸尿裤间隔时间较长,附着于皮肤表面的白色颗粒物较多,若更换较频繁则颗粒物较少或无。

遂考虑该颗粒物可能为长时间致纸尿裤吸水能力饱和,通过尿液排出的头孢曲松原形浓度增大析出结晶。

由于既往研究已经提示,患儿应用常规剂量或大剂量头孢曲松钠7d疗程可能发生小体积、无症状的肾结石。

因此,对婴幼儿大剂量、长时间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期间,应行超声影像学监测和肾功能试验。

除非病情必需,婴幼儿应避免长时间、超剂量使用,以避免发生结石和肾脏损害。

预防血栓,华法林与阿司匹林有区别

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身边的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他们多半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医生要求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目的是防止血小板凝集成血栓,堵塞血管。

与此同时还有一类药,就是华法林,大家在日常遇到的没有阿司匹林那么多,但在房颤患者中,有很多人需要长期服用这种药,目的也是防止血栓形成。

同样是预防血栓,为什么有的人服用阿司匹林,而另外一些人就需要服用华法林呢?

甚至有些人,阿司匹林和华法林两种药要一起吃呢?

这两种药可以互相替换吗?

两大与凝血有关的系统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血液凝集涉及到身体里很多的机制,主要有两大系统。

一大系统是存在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现在发现的凝血因子已经有十余种。

当源头的某一个凝血因子被启动后,就会连着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即通常所说的“凝血瀑布”。

其结果使得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了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凝血块就这样产生了。

从血栓相关疾病的角度来看,这种凝血异常造成的血栓多见于静脉系统和心脏心房。

另一个系统是与血小板有关。

正常状态下,血小板一直在血液中循环,不会聚集。

但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了血管损伤,比如手指被划了一个口子,使得人体组织被暴露在血液中,血小板就会被活化,于是血小板开始聚集,再加上红细胞等其他因素的参与,血栓就形成了。

血小板聚集造成的血栓,多发生于动脉系统。

由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因此我们把作用于前者的药物叫做‘抗凝药’,而把作用于后一个系统的药物叫做‘抗血小板药’,他们的作用机制是完全不同的。

两种药用于不同疾病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发挥作用的,它没有抗凝血的作用,所以属于“抗血小板药”;

而华法林是作用在凝血因子所参与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中,对抗血液的凝固,所以属于“抗凝药”。

除了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还有很多种,比如氯吡格雷等。

他们虽然作用在不同的血小板受体上,但目标都是一个,就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由于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在临床上,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被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有些疾病的血栓是由于血流速度减慢而形成的,最典型的就是房颤和静脉血栓。

这时候需要使用的药物就是华法林,来对抗血液的凝固。

而有些疾病的血栓是以血小板的聚集为主,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冠心病。

患者冠状动脉里有粥样斑块,很容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血小板接受到人体组织的刺激,误以为血管“破裂了”,就开始聚集形成血块,最终可能把血管堵塞。

这就是某些急性心肌梗死的原理。

这时候需要使用的药物就是阿司匹林,甚至阿司匹林加上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一起使用,来对抗血小板的聚集。

由于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适应证也不同,在某些患者身上,可能既使用阿司匹林,又使用华法林,如冠心病伴有房颤的患者。

抗血小板治疗存三大误区

误区一:

高估了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

抗血小板药用于房颤卒中预防,虽然不是完全无效,但阿司匹林减少血栓栓塞的效力只有华法林的1/3。

研究还发现,对高龄患者(大于75岁),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不能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华法林则可以,而两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是相似的。

误区二:

低估了抗血小板药的出血并发症。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提示,高危房颤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发生出血的风险也是增加的,并不是比华法林更安全;

密切监测下使用华法林,其出血发生率反而可以降得很低。

误区三:

抗血小板治疗优于抗凝治疗。

这种认识颠倒了阿司匹林与抗凝药的位置,即便是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疗效也比华法林差很多。

因此,临床上只是在不能用任何抗凝药时,才考虑抗血小板治疗。

孕妇抗过敏药的选用

一、氯雷他定

胎儿风险总结:

人类资料有限----动物资料提示低风险。

还没有关于妊娠女性使用的报道。

母乳哺养总结:

无人类资料-----可能适用。

二、西替利嗪

建议适用。

西替利嗪不是一种动物致畸剂,并且也没有证据表明抗组胺剂对人类胎儿有显着风险。

但是由于人类妊娠早期暴露研究数量过少而不足以评价其潜在风险。

虽然西替利嗪不太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畸剂,在妊娠期(特别在孕早期)需抗组胺剂治疗时,应将口服第一代药物如扑尔敏作为首选。

如果不能耐受第一代药物,除在孕早期外,西替利嗪或者氯雷他定可作为被选药物。

西替利嗪作为止吐剂尚需进一步研究。

没有已发表的描述哺乳期使用西替利嗪的报道,但厂商声明抗组胺剂可经人类乳汁排泄。

这与其分子量较低相一致。

乳汁中含有西替利嗪对哺乳期婴儿的影响不清。

三、氯苯那敏

已经报道的数据均不支持氯苯那敏与先天性畸性有关。

四、塞庚啶

人类资料有限,动物资料提示低风险。

没有发现哺乳期间服用塞庚啶的病例报道。

长期服用塞庚啶将降低血浆催乳素浓度,塞庚啶已经被用于治疗溢乳,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用来评价塞庚啶是否干扰正常泌乳过程。

因为有增加新生儿对抗组胺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潜在的副反应,生产商认为哺乳的母亲应禁用塞庚啶。

五、苯海拉明

动物实验和已经报道的人体实验表明苯海拉明在人体妊娠时使用是安全的。

例外的是剂量控制研究发现与腭裂相关。

而且在出生之前的2周内母亲使用苯海拉明的早产儿可能有中毒的风险。

至少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在妊期有应用抗组胺制剂的指征,可以选用苯海拉明。

《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第7版)》(胎儿及新生儿风险评估参考指南)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注意事项  正确合理配伍能增强药物的药效,同时缩短治疗周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反之,不但会降低药物的疗效,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中西药联合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含金属离子的中药,如代赭石、石膏、花蕊石、磁石、牛黄解毒片等。

不宜与四环素类、左旋多巴类、红霉素、利福平、强的松、异烟肼、氯丙嗪等药同用,中药中所含的金属离子会与这些西药形成络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降低疗效;

如1.含钾的中药,如金钱草、牛膝、泽泻、萹蓄等不宜与安体舒通、氯化钾同服,同服后会出现药源性血钾过高症。

2.含汞的朱砂中药不宜与具有还原性的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同用。

3、含砷的中药雄黄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同用等。

?

  二、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山茱萸、陈皮、乌梅、五味子、木瓜、青皮及其制剂山楂丸、保和丸、乌梅丸、五味子糖浆等,1.不宜与制酸药同服,包括氢氧化铝、碳酸氢钠、胃舒平、氨茶碱等,同服会因酸碱中和降低或失去制酸药的治疗作用;

2.不宜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为有机酸所致的酸性环境能使乙酰化后的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

3.不宜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同用,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另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甲氧基青霉素、林可霉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