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6681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决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单选、多选)

<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旧唯物主义,其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无科学的实践观。

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咱。

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看成是个人主观精神的派生物即是主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世界看成是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即是客观唯心主义。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单选、多选)

1、<

可知论>

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

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代表人物:

康德、休谟。

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单选、多选)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

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实现唯物论、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3、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级其意义(单选、多选)

物质>

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境界,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2)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是绝对与相对来说的统一。

绝对是指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相对是指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

(4)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的表现1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物质认为,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物质性的话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社会的物质性。

(5)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现实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表现在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事实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

(1)划清界限——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2)坚持、批判——坚持反映论、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3)辩证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六、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单选、多选)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劳动(社会实践的一种)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虚假映像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原型”。

4、意识的特征——能动性:

1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有能动创造性3意识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

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5、意识的主观性表现:

1意识具有多种主观形式的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2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3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超前性;

4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

认识规律——前提;

社会实践——途径;

物质手段——条件。

七、实践的本质意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单选、多选)

1、【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特征】:

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4、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主体是人,它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八、人与自然(单选、多选、分析)

实践是在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

(恩格斯提出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思想。

实践的规律与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符合自然规律的社会实践导致同自然的和解。

科学的实践观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九、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坚持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坚持普遍性就要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坚持多样性就要认识到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不同作用。

3、【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

4、系统的特征是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整体性。

5、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

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4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办事情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得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7、普遍联系的意义: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是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十、事物的永恒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普遍联系导致事物运动变化,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即新陈代谢。

3、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1适应变化,代表事物发展的趋势;

2“扬弃”的过程,有强大的生命力;

3社会历史领域,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

4、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把事物着实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整体,2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过程,3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上没有永存在着的事物。

(恩格斯提出:

“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

十一、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单选、多选、分析)

1、【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是二者相互依存、二是二者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见对立的观点往往导致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

3、矛盾和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矛盾双方通过利用对方使自己发展;

矛盾双方通过相互利用有利因素而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通过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斗争推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量变;

斗争促使双方地位或性质变化,实现质变。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全面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并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2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性和斗争性地位会有所不同3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深刻把握“和谐”范畴:

和谐与矛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又有特定强调的含义,不能完全等同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突出矛盾的同一性作用,强调矛盾双方平衡、协调、合作的方面。

2和谐并不能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作用。

和谐是相对来说的有条件的,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3和谐的本质就是在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4和谐的作用可以表述为协调差异,化解冲突,创造条件,推动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5、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依据。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精髓)

(1)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共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

(2)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是有特点。

(矛盾的个性:

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深入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7、矛盾分析法(最根本的认识法)

【主要矛盾】在诸多的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的实质。

一方面它是两点的重点论(全面观),另一方面它是有重点的两点论。

十二、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形式(单选、多选、分析)

1、【质】是一事物成为他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2、【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3、【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数量为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关节点】是度的极限,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的统一。

(认识度的意义:

1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

2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

4、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

(1)区别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2)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二者相互渗透,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的扩张。

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十三、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单选、多选)

1、【肯定】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2、【否定】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3、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4、【辩证的否定】其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三段式”、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

(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

“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

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十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单选、多选)

1、原因和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3)二者区别:

产生原因不同,必然性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偶然性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决定;

地位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4)二者辩证关系:

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规律和规律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又受必然性支配。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三种形而上学:

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既承认必然又承认偶然,但认为有些事情纯粹偶然,有些事情纯粹必然)

(5)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2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偶然性又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3一方面要注重必然性、规律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不忽视偶然性,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不仅表现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4要善于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

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地发现并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3、可能性与现实性

4、现象与本质

十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单选、多选)

(2)唯物辩证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唯物辩证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一致性;

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处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3)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

十六、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单选、多选、分析)

1、【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却受规律的支配。

客观性是规律的基本特点。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目的性、创造性和对象性和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的调控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遵守客观规律、通过实践活动、借助物质条件和手段。

3、二者的辩证统一: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单选、多选)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单选、多选)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实践是人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认识活动及其结果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受实践决定的同时也受自身的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对实践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突出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科学理论是正确实践的指导。

三、认识的本质(单选、多选)

1、认识是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哲学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哲学立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上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二者对立的实质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与从思想到感觉和物的认识路线的对立。

2、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实现了人类认识上的变革。

3、能动的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过程是能动的创造过程,并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

四、认识的基本规律。

(单选、多选)

1、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

2、【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直接性、具体性是其特点。

3、【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形式。

间接性、抽象性是其特点。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因素,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

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经验主义(否定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教条主义(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

客观规律同主体需要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

理论正确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形成科学的方法和路径。

7、【非理性因素】作用:

动力、诱导、激发。

8、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落后客观导致了右的错误,反之则导致了“左”的错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五、真理(单选、多选、分析)

1、【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其内容和标准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在特定的范围内具有一元性。

2、【绝对真理】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客观性);

2人类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可知性);

3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无限性)

3、【相对真理】1是对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广度上);

2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深度上);

3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有待于发展(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