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5999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6 大小:10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文档格式.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文档格式.docx

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2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

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

,∠ACB=85°

,求出△AEC各,相等的边是.

图1图2图3图4

3.如图2,已知△ABC≌△ADE,∠B与∠D是对应角,那么AC与是对应边,∠BAC与是对应角

.

3

4.如图3,已知△ABC≌△DEF,对应边AB=DE,,对应角∠B=DEF,.

5.如图4,已知△ABC≌△DEC,其中AB=DE,∠ECB=30°

,那么∠ACD=.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

(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

(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

教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难点:

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3.关键:

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教具准备

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

4

(1)

(2)

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

教学过程

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

【教师活动】

(出示教具)

问题提出:

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

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

【理论认知】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

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

•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

信不信?

【作图验证】

(用直尺和圆规)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

(即全等吗)

【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

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

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

5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

“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1)判定方法: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

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

【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

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

∵D是BC的中点,

∴BD=CD

在△ABD和△ACD中

ABAC,BDCD,

ADAD.

∴△ABD≌△ACD(SSS).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

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

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

【问题思考】

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

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

“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

6

【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8练习.

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

•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

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

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

•(答:

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

11.2.2三角形全等判定(SAS)

教学7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及关键

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

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圆规.

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

【动手画图】

【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

已知:

∠AOB.

求作:

∠A1O1B1,使∠A1O1B1=∠AOB.

【作法】

(1)作射线O1A1;

(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

(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于点C1;

(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1;

(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

【导入课题】

教师叙述:

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

【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

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

归纳出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

【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

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

【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8

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

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

在△ABC和△DEC中

CACD12

CBCE

∴△ABC≌△DEC(SAS)

∴AB=DE

想一想:

∠1=∠2的依据是什么?

(对顶角相等)AB=DE的依据是什么?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

【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

【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

【问题探究】

(投影显示)

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为什么?

【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

操作教具:

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的端点B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

△ABC与△ABD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9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

(如图1所示)

(1)画∠ABT;

(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

(3)•连线AC,AC′,△ABC与△ABC′不全等.

【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

课本P10练习第1、2题.

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

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

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

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

1.课本P15习题11.2第3、4题.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

11.2.3三角形全等判定(ASA)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10

教学目标

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良好的几何推理意识,发展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

把握综合分析法的思想,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投影仪、幻灯片、直尺、圆规.

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情境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

【知识回顾】

情境思考:

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

与同伴交流.

[答案:

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

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

BC=•DE(SSS)或∠BAC=∠DAE(SAS)].

11

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

试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

【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

【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

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

【动手动脑】

问题探究:

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

探究规律: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知识铺垫】课本图11.2─8中,∠A′=

∠A,∠B′=∠B,那么∠C=∠A′C′B•′吗?

【学生回答】根据三角形••归纳规律: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AAS).

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12

【例3】如课本图11.2─10,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

AD=AE.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例3.•关键是寻找到和已知条件有关的△ACD•和△ABE,再证它们全等,从而得出AD=AE.

在△ACD与△ABE中,

AA(公共角)ACAB

CBBAC

∴△ACD≌△ABE(ASA)

∴AD=AE

【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领会推理方法.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3.

【教学形式】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得到有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拿出三角板进行说明,如图3,下面这块三角形的内外边形成的△ABC和△A′B•′C′中,∠A=∠A′,∠B=∠B′,∠C=∠C′,但是它们不全等.(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课本P13练习第1,2题.

1.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几种方法?

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

2.全等三角形性质可以用来证明哪些问题?

举例说明.

3.你在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有什么感想?

1.课本P15习题11.2第5,6,9,10题.

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部分板书“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画图,右边部分板书练习.

13

11.2.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综合探究)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综合运用.

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进行合情推理.

培养良好的几何思维,体会几何学的应用价值.

运用四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充分应用“综合法”进行表达.

把握问题的因果关系,从中寻找思路.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几何的分析思想.

一、分层练习,回顾反思

【课堂演练】

1.已知△ABC≌△A′B′C′,且∠A=48°

,∠B=33°

,A′B′=5cm,求∠C•′的度数与AB的长.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练习,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演练1,然后再与同伴交流,踊跃上台演示.

解:

在△ABC中,∠A+∠B+∠C=180°

∴∠C=180°

-(∠A+∠B)=99°

∵△ABC≌△A′B′C′,∠C=∠C′,

∴∠C′=99°

∴AB=A′B′=5cm.

14

【评析】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要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时解题就很方便.

2.已知:

如图1,在AB、AC上各取一点E、D,使AE=AD,

交于点O,连接AO,∠1=∠2.

求证:

∠B=∠C.

【思路点拨】要证两个角相等,我们通常用的办法有: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或证明在△AEO与△ADO中,

AE=AD,∠2=∠1,AO=AO,

∴△AEO≌△ADO(SAS),∴∠AEO=∠ADO.

又∵∠AEO=∠EOB+∠B,∠AOD=∠DOC+∠C.

又∵∠EOB=∠DOC(对应角),∴∠B=∠C.

3.如图2,已知∠BAC=∠DAE,∠ABD=∠ACE,BD=CE.求证:

【思路点拨】欲证相等的两条线段AD、AE分别在△ABD和△ACE中,由于BD=CE,•∠ABD=∠ACE,因此要证明△ABD≌△ACE,•则需证明∠BAD=•∠CAE,•这由已知条件∠BAC=∠DAE容易得到.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寻找证题思路,独立完成演练题3.

∵∠BAC=∠

DAE

15连接BD、CE相

∴∠BAC-∠DAC=∠DAE-∠DAC即∠BAD=∠CAE图2

在△ABD和△ACE中,

∵BD=CE,∠ABD=∠ACE,∠BAD=∠CAE,

∴△ABD≌△ACE(AAS),

∴AD=AE.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演练题3.

【教学形式】讲练结合.

二、随堂练习,继续巩固

1.如图3,点E在AB上,AC=AD,∠CAB=∠DAB,△ACE与△ADE全等吗?

△ACB•与△ADB呢?

请说明理由.

△ACE≌△ADE,△ACB≌△ADB,根据“SAS”.]

2.如图4,仪器ABCD可以用来平分一个角,其中AB=AD,BC=DC,将仪器上的点A与∠PRQ的顶点R重合,调整AB和AD,使它们落在角的两边上,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PRQ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其中道理吗?

小明的思考过程如下:

ABADBCDC→△ABC≌△ADC→∠QRE=∠PRE

ACAC

你能说出每一步的理由吗?

图4

3.如图5,斜拉桥的拉杆AB,BC的两端分别是A,C,它们到O的距离相等,•将条件标注在图中,你能说明两条拉杆的长度相等吗?

答案:

相等,因为△ABO≌△CBO(SAS),从而AB=CB.图5

16

三、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6习题11.2第11,12题.

把黑板分成两份,左边板书概念、例题,右边板书练习.

11.2.5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HL)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在操作、比较中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过程,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合情推理的能力.

培养几何推理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感悟几何思维的内涵.

理解利用“斜边、直角边”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培养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正确使用“综合法”表达.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这两个三角形中已经具有一对角相等的条件,只需找到另外两个条件即可.

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领会知识.

一、回顾交流,迁移拓展

图1是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才能全等?

17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由三角形全等条件可知,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问题探究”.

【教学形式】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情境导入】如图2所示.

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