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抒情方式
一、总论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
其他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
一般是情与景配合。
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
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
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
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
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先以中国诗为例。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人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作者是南宋时人。
据《武林旧事》载,这首词当于西湖断桥旁边的小酒店中,原词倒数第二句是“明携残酒”。
宋高宗来到这里,看见了这句词,将“重:
酒”改为“重扶残醉”。
改得很好。
“携残酒”,不但;
相,没有趣,而且也不现实。
如果真的携残酒,也要;
去,因为光喝酒不行,而带了好多东西去寻陌上的哀很不现实。
“重扶残醉”,表示前。
一日的酒筵丰盛,今:
有余欢,闲步去寻花钿,那样更多欢乐,增加了乐的勺
再举一个英诗例子。
弥尔顿写过一首诗《快乐的+》诗中写许多愉快的场面和情景。
现在选译一些于下Q快乐的人听见云雀飞上天,歌声把黑夜驱散。
站在嘹望台上向东看,彩色花纹的黎明天多灿烂来吧,把忧愁全忘完,走到我窗前来道早安。
走过蔷薇,来到常春藤前、或者缠绕的忍冬边。
’‘公鸡喔喔啼几声,把残余的黑暗全驱散。
领着母鸡向前走,得意地走到谷仓前。
耳闻猎狗和号角,唤起晨光多喜欢从灰白色的山麓,通过树林尖音传。
有时散步到篱边,经过榆树和小山。
一直走到东门前,朝阳升起,晨光灿烂。
一片琥珀光,一团火焰云彩缤纷成壮观。
庄稼人就在近边,吹着口啸来犁田。
·
挤奶女郎歌声欢,磨刀人把镰刀磨尖。
牧羊人数着单群,坐在峡谷山楂前。
.
牛群从田野回来,低声呼叫,进入棚房。
有的在附近树荫·
厂躲藏。
乌儿在雨中,竞向窝巢飞翔。
公鸡和一群母鸡回来,羽毛滴水,神情沮丧。
村屋中的农夫,却坐在炉边,面对着熊熊的火光。
他讲他的乡村故事,有说有笑,温暖舒畅。
不管外面风雨交加,屋顶上滴答地响。
外面暴风雨,雨声滴答,而农夫住在屋内,靠着炉火,说说笑笑,倍觉温暖。
这是以相反的外景衬托人的心情所起的效果。
也可以用欢乐的景象衬托人的哀伤。
华兹华斯在《两个四月的早上》这首诗里讲他和他的朋友马修在四月的一个早上一同到LU里去玩。
那天是大好春光,艳阳普照,芳草和流水使人欢喜,但是马修停下来叹息。
华兹华斯觉得在春光明媚的时刻到野外散步很愉快,问马修为什么叹息。
马修盯着东边的山顶看,然后说,这么好的天气,这仫美的云彩,使他回忆起整整三十年前的一天来。
三十年旧,天气和现在一样好,云彩和现在一样美,他拿了钓竿,阳教堂墓地,到他女儿的坟头去看看。
他女儿爱玛还不到九岁,她长得很可爱,全村的人都喜欢她,而且她唱歌唱得象夜莺一样好听。
但是她已躺在墓地里。
那天马修看了他女儿的坟墓出来,在墓地一棵紫杉的旁边,看见一个面颊红润的女孩,她眉目秀美,头发上还有露水,正挽着一只篮子,轻快地走路。
马修说:
我苦痛地叹息,.情不自禁。
我对她看了又看,但不想把她当我的亲人'
自己的女儿去世,别人的女儿再好也不能代替。
诗中哀伤女儿去世,而写艳阳天,芳草流水和美丽的云彩,这是情景反衬。
在大好的春光下回想哀伤的事,增加了他的悲哀,诗人格蕾有一个朋友,名叫理查德·
韦斯特。
韦斯特是格蕾在伊顿①读书时的好朋友,是一个早熟的诗人。
韦斯特很年轻就去世了。
格蕾十分哀伤,写了一首诗悼念他。
这首诗是在韦斯特死的那一年写的。
哀悼理查德·
韦斯特
晨哦枉自向人微笑,金黄的阳光空自向大地射照,①
伦敦西面的小镇。
鸟儿徒然唱着美妙的情歌,欢乐的田野依旧披上碧绿的衣袍。
啊,我的商耳向往于另一种情调,
我的眼睛希望把另一番景象‘看到。
我独自哀伤,没人同情,只有自己知晓,心胸中快乐:
“巳影踪全消。
但晨光露出笑脸;
让忙碌的人们喜欢,新的快乐来到欢乐的人面前。
田野照常提供.丰盛的物产,鸟儿安稳,唱歌,为小鸟妒暖。
我徒然为他哀伤,他已不能听见,我愈加伤心,因为我的哭泣都是枉然。
1742年作,面对着欢乐的景物,诗人觉得愈加悲哀。
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景。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
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三)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跳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
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两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技巧指要]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如: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上文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所不同的是:
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
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
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三、乐景与哀景的关系:
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记住: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1、以乐写哀:
比如: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
2、以哀写哀:
《小重山》(
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蓼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清平乐》(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
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
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
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愁景。
3、以乐写哀:
4、以哀写乐: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
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
比兴呢?
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几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四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各题: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 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咏物言志法。
咏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即所谓“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
它要求作者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想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
《菊》、《画菊》都是通过对“菊”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
《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
《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二、虚实结合
一、定义: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是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二、概念: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三、关系: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一: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
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
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
“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
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
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
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
“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四、“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
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
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
题龙阳县青草湖(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
秋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
湖波能老,二奇也;
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
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
“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
“满船”更在梦中。
三、烘托与对比
一、概念: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对比——对对比手法鉴赏,我们要注意它的特点,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这里不多讨论,仅举一例:
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借以抒发个人感慨。
作者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讳却不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烈。
“嫁与春风不用媒”说得轻松,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
二、赏析: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鹊桥仙·
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陆游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