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 全套课件.ppt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8576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PPTX 页数:378 大小:4.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心理学 全套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8页
护理心理学 全套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8页
护理心理学 全套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8页
护理心理学 全套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8页
护理心理学 全套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心理学 全套课件.pptx

《护理心理学 全套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 全套课件.pptx(3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心理学 全套课件.pptx

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任务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护理模式的转变优点:

1.护理已成为一专门的职业2.护士从业前需经过培训3.完成执行医嘱和技术操作4.形成了较规范的疾病护理常规弱点:

护理只关心疾病病灶局部责任功能特点:

护理已成为一门完整独立的健康学科护理已超出了对患者的护理扩展到了从疾病从个体从医院健康群体社区系统整体化护理模式系统1整.概体化念护:

理模式系统整体化护理模式是以整体医学观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一种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护理模式。

把病与病人视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

把个体从出生到死的生命过程视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

把个体到群体视为一个系、一个整体。

把健康人与病人视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

”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健康观1.对健康概念的全面理解:

健康是一个动态概念2.医学模式的转变3.现实的要求3.形成的基础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mod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

医学模式重要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的最大缺点:

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

导致医患关系疏远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整体化护理模式功能制护理模式第二节护理心理学概况一、心理学概况1.前科学时期的心理学2.心理科学的诞生:

1879年冯特3.心理学定义: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形成五大主流理论:

生理论;行为学习论;精神分析论;社会文化论;认知论定义:

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被护理者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依据被护理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实施最佳护理二、护理心理学概念研究被护理者在被护理的过程中一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殊的心理活动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施最佳心理护理。

研究内容研究护理人员的言行对被护理者的影响研究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艺第三节护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一.描述法:

个案研究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二.实验研究三.相关研究作业通过本堂课,谈谈你对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的认识。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第一节认知过程本节掌握内容感知觉概念、特性及关系概念、三个基本环节、分类记忆三级加工模型遗忘规律及如何更好地识记感觉与知觉一、概念1.感觉指的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指的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因此,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感觉的测量与特性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

是指各种感觉器官对相应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性存在个体差异

(2)感觉阈限: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

感觉特性

(1)、适应-(同一感受器同一刺激)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的适应现象温度觉的适应现象嗅觉的适应现象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不同刺激)先吃糖再吃橘子,苦药后喝水。

(3)感觉后像(4)、感觉补偿聋哑人和盲人(5)、联觉:

某种感受器受到刺激会出现其他感受器的感觉。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4、知觉与感觉的关系1.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

2.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升华;感觉越丰富,知觉越深刻。

5、感知觉存在的意义感知觉是认识的基本途径: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进而了解事物的属性感知觉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于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记忆与遗忘

(一)记忆定义: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过程:

识记:

有意或无意;机械或理解保持再认与再现.记忆分类运动记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记忆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感觉记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0.5-4秒容量较大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它们只有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检测、组织和思维。

短时记忆是人在当前一刻的意识状态,是我们心理上的现在,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短时记忆的特点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1分钟以言语听觉编码为主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单位为增大短时记忆容量,可进行组块记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是指信息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一些是在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印入的。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二)、遗忘: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是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干扰说:

内容相似项目互相干扰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系列位置效应:

首尾易记,中间易忘(三)、克服遗忘的最好办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多感官参与巧用记忆术注意(内容见教材)注意障碍:

(表现在注意特征受损)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转移;注意衰退思维(内容见教材):

认知过程的核心思维障碍:

(形式与内容障碍,表现在思维特征发生紊乱)思维贫乏与迟缓;强制性思维;妄想;超价观念;强迫观念第二节情绪过程本节重点内容情绪概念、理论情绪状态分类情绪与健康(如何调试情绪?

)情绪是人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和态度体验,与自身需要紧密相连。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生理唤醒:

是指伴随情绪与情感发生时的生理反应,它涉及一系列生理活动过程,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外分泌系统等活动。

&认知评价:

对产生情绪事件的解释、看法及信念&外显行为:

可观察到的行为情绪由三部分组成

(一)詹姆士-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两个理论之争:

生理唤醒先于情绪体验或晚于情绪体验?

詹姆斯兰格理论观点:

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坎农巴德学说观点: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两个理论告诉我们:

生理反应是情绪的重要成分。

但我们知道生理反应并不是最重要的。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观点:

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导致生理反应的情景进行认知。

大脑皮层几种情绪理论的比较:

詹姆斯兰格:

“我害怕是因为我颤抖”一般常识:

“我颤抖是因为我害怕”坎农巴德:

“这个狗使我颤抖和感到害怕”沙赫特:

“我认为我的颤抖和害怕是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个情境的危险。

”通过理论对情绪的认识1.生理反应是情绪的重要成分2.唤醒激起情绪,认知引导情绪。

3.内疚、快乐、爱等复杂的情绪,明显源自我们的解释与预期。

4.一些简单的情绪很难通过思维来改变。

(一)激活水平:

高唤醒低唤醒

(二)评价水平:

积极-消极(愉快-不愉快)高唤醒低唤醒消极评价积极评价情绪的两级性根据情绪的复杂性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基本情绪(原始情绪)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是在原始情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几种基本情绪的复合。

与自我评定有关的情绪:

与人际关系有关的情绪:

与欣赏有关的情绪:

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

复合情绪根据情绪状态分类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

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感染性的情绪体验,并非关于某一事物的体验,而是一段时间使人染上某种情绪色彩的体验。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建设性的激情和破坏性的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消极情绪的来源第一,生活的变故。

第二,生活琐事。

第三,心理因素(挫折和冲突)。

一.意志概念二.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逆境智商?

第四节人格一.人格概述定义:

是表现在个体行为、思想、情绪、意志等方面独特且相对稳定的模式。

人格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可塑性)独特性(共同性)社会性人格的心理结构1.人格心理特征2.人格心理倾向3.自我调节系统1.定义: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心理活动的动力性:

灵活度、强度、指向性气质个人生来就具有的:

遗传性气质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活泼型兴奋型安静型抑制型神经类型(气质类型)强度均衡性灵活性行为特点兴奋型(胆汁质)强不均衡攻击性强、易兴奋、不可抑制、缺乏耐性活泼型(多血质)强均衡灵活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安静型(粘液质)强均衡不灵活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抑制型(抑郁质)弱胆小萎缩、消极防御、反应强怎样合理运用自身气质特点,更好地发展自己。

思考:

3、气质的特点:

稳定性气质无好坏1.定义:

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指个人的品性道德和风格。

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性格是由外界环境所造成的、深层的、固定的人格结构。

性格2.分类根据对现实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认知的特点情绪的特点意志行为的特点

(1)区别:

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气质可塑性小,性格可塑性大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好坏之分在决定人的行为举止上,性格具有核心意义,而气质只具有从属意义

(2)联系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性格可掩盖和改造气质能力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2.智力:

属于一般能力液体智力是指遇到新异情境且没有固定答案的情况下,需要个人随机应变,运用思考加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晶体智力是指在有固定答案的情况下个人以事实性资料的记忆、辨认和理解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需要:

概念: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需求。

种类:

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遗传环境文化第五节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系统脊髓躯体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皮层的沟、回:

-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皮层的四个分区:

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

(二)脑的机能系统与心理活动1.脑的感觉机能系统位于中央后回。

接受皮肤、内脏等器官的感觉刺激,产生温度、疼痛等不同的感觉。

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2.脑的运动机能系统位于中央前回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3.大脑皮层的联络机能感觉联合区:

邻近感觉区的脑区。

受损后,产生失认症。

不能认识区分物体形状。

运动联合区:

运动区的前方,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

受损后,精细活动受损。

前额联合区(前额叶):

位于运动区和运动联合区的前方。

前额叶的功能:

-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