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电化学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5605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 电化学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电化学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电化学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电化学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电化学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 电化学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二轮复习 电化学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电化学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 电化学基础 作业全国通用 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曲线b记录的容器中正极反应是O2+4e-+2H2O==4OH-

D.在弱酸性溶液中,生铁能发生吸氧腐蚀

6、Mg—AgCl电池是一种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的水激活电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负极反应式为Mg-2e-=Mg2+

B.正极反应式为Ag++e-=Ag

C.电池放电时Cl-由正极向负极迁移

D.负极会发生副反应Mg+2H2O=Mg(OH)2+H2↑

7、锌−空气燃料电池可用作电动车动力电源,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反应为2Zn+O2+4OH–+2H2O===2Zn(OH)4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K+向阳极移动

B.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c(OH-)逐渐减小

C.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Zn+4OH–-2e–===Zn(OH)42-

D.放电时,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消耗氧气22.4L(标准状况)

8、金属(M)–空气电池(如图)具有原料易得、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移动设备的电源。

该类电池放电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4M+nO2+2nH2O=4M(OH)n。

已知:

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指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能释放出的最大电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用多孔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

B.比较Mg、Al、Zn三种金属–空气电池,Al–空气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最高

C.M–空气电池放电过程的正极反应式:

4Mn++nO2+2nH2O+4ne–=4M(OH)n

D.在Mg–空气电池中,为防止负极区沉积Mg(OH)2,宜采用中性电解质及阳离子交换膜

9、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如下(烧杯内均为经过酸化的3%NaCl溶液)。

在Fe表面生成蓝色沉淀

试管内无明显变化

试管内生成蓝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②③,可以判定Zn保护了FeB.对比①②,K3[Fe(CN)6]可能将Fe氧化

C.验证Zn保护Fe时不能用①的方法D.将Zn换成Cu,用①的方法可判断Fe比Cu活泼

D

10、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2+H2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CO2和H2S的高效去除。

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电极分别为ZnO@石墨烯(石墨烯包裹的ZnO)和石墨烯,石墨烯电极区发生反应为:

①EDTA-Fe2+-e-=EDTA-Fe3+②2EDTA-Fe3++H2S=2H++S+2EDTA-Fe2+

该装置工作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阴极的电极反应:

CO2+2H++2e-=CO+H2OB.协同转化总反应:

CO2+H2S=CO+H2O+S

C.石墨烯上的电势比ZnO@石墨烯上的低D.若采用Fe3+/Fe2+取代EDTA-Fe3+/EDTA-Fe2+,溶液需为酸性

11、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CO2二次电池。

将NaClO4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

3CO2+4Na

2Na2CO3+C。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ClO4-向负极移动B.充电时释放CO2,放电时吸收CO2

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

3CO2+4e−=2CO32-+CD.充电时,正极反应为:

Na++e−=Na

12、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

当电池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2O2-x(x=0或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B.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C.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

D.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2O2-x=2Li+(1-x/2)O2

13、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材料,电池反应为:

16Li+xS8=8Li2Sx(2≤x≤8)。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

2Li2S6+2Li++2e-=3Li2S4

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g

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

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Li2S2的量越多

14、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装置

a、d处试纸变蓝;

b处变红,局部褪色;

c处无明显变化

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

n处有气泡产生;

……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A.a、d处:

2H2O+2e-=H2↑+2OH-B.b处:

2Cl--2e-=Cl2↑

C.c处发生了反应:

Fe-2e-=Fe2+D.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处能析出铜

15、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

“2Fe3++2I-

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

实验如下:

(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

(2)iii是ii的对比试验,目的是排除有ii中造成的影响。

(3)i和ii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

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滴加0.01mol/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i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原因是。

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6)实验I中,还原性:

I->

Fe2+;

而实验II中,还原性:

Fe2+>

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1)化学平衡状态

(2)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

(3)加入Ag+发生反应:

Ag++I-=AgI↓,c(I-)降低;

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

(4)①正 

②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5)①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 

,使Fe2+还原性强于I-

②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1mol/L 

FeSO4溶液。

(6)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

16、电化学原理在防止金属腐蚀、能量转换、物质合成等方面应用广泛。

(1)图1中,为了减缓海水对钢闸门A的腐蚀,材料B可以选择(填字母序号)。

图1

图2

a.碳棒b.锌板c.铜板

用电化学原理解释材料B需定期拆换的原因:

(2)图2中,钢闸门C做极。

用氯化钠溶液模拟海水进行实验,D为石墨块,则D上的电极反应式为,检测该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

图3图4

(3)镁燃料电池在可移动电子设备电源和备用电源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图3为“镁—次氯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电极为镁合金和铂合金。

①E为该燃料电池的极(填“正”或“负”)。

F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镁燃料电池负极容易发生自腐蚀产生氢气,使负极利用率降低,用化学用语解释其原因。

(4)乙醛酸(HOOC-CHO)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工业上用“双极室成对电解法”生产乙醛酸,原理如图4所示,该装置中阴、阳两极为惰性电极,两级室均可产生乙醛酸,其中乙二醛与M电极的产物反应生成乙醛酸。

N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若有2molH+通过质子交换膜,并完全参与了反应,则该装置中生成的乙醛酸为mol。

(1)b锌等做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Zn-2e-=Zn2+),不断遭受腐蚀,需定期拆换

(2)阴2Cl--2e-===Cl2↑

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阳极附近,试纸变蓝,证明生成氯气(或取阳极附近溶液滴加淀粉、KI溶液,变蓝)

(3)①负ClO-+2e-+H2O=Cl-+2OH-(2分)

②Mg+2H2O=Mg(OH)2+H2↑

(4)①HOOC-COOH+2e-+2H+=HOOC-CHO+H2O(2分)

②2(2分)

17、某小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比较Cu2+、Ag+的氧化性。

(1)方案1:

通过置换反应比较

向酸化的AgNO3溶液插入铜丝,析出黑色固体,溶液变蓝。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说明氧化性Ag+>Cu2+。

(2)方案2:

通过Cu2+、Ag+分别与同一物质反应进行比较

实验

试剂

编号及现象

试管

滴管

1.0mol·

L-1

KI溶液

L-1

AgNO3溶液

Ⅰ.产生黄色沉淀,溶液无色

CuSO4溶液

Ⅱ.产生白色沉淀A,溶液变黄

①经检验,Ⅰ中溶液不含I2,黄色沉淀是。

②经检验,Ⅱ中溶液含I2。

推测Cu2+做氧化剂,白色沉淀A是CuI。

确认A的实验如下:

a.检验滤液无I2。

溶液呈蓝色说明溶液含有(填离子符号)。

b.白色沉淀B是。

c.白色沉淀A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说明氧化性Ag+>Cu2+。

(3)分析方案2中Ag+未能氧化I-,但Cu2+氧化了I-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无明显变化

a中溶液较快变棕黄色,b中电上析出银;

电流计指针偏转

c中溶液较慢变浅黄色;

电流计指针偏转

(电极均为石墨,溶液浓度均为1mol/L,b、d中溶液pH≈4)

①a中溶液呈棕黄色的原因是(用电极反应式表示)。

②“实验3”不能说明Cu2+氧化了I-。

依据是空气中的氧气也有氧化作用,设计实验证实了该依据,实验方案及现象是。

③方案2中,Cu2+能氧化I-,而Ag+未能氧化I-的原因:

(资料:

Ag++I-=AgI↓K1=1.2×

1016;

2Ag++2I-=2Ag↓+I2K2=8.7×

108)

答案

(1)

(2)①AgI②a.

b.AgClc.

(3)①2I——2e—=I2②将d烧杯内的溶液换为pH≈4的1mol/L

溶液,c中溶液较慢变浅黄,电流计指针偏转

(4)K1>K2,故

更易与

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AgI。

2Cu2++4I-=2CuI+I2,生成了CuI沉淀,使得

的氧化性增强。

18.铅精矿可用于冶炼金属铅,其主要成分为PbS。

I.火法炼铅将铅精矿在空气中焙烧,生成PbO和SO2。

(1)用铅精矿火法炼铅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火法炼铅的废气中含低浓度SO2,可将废气通入过量氨水中进行处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II.湿法炼铅在制备金属铅的同时,还可制得硫磺,相对于火法炼铅更为环保。

湿法炼铅的工艺流程如下:

①不同温度下PbCl2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1.00

1.42

1.94

2.88

3.20

②PbCl2为能溶于水的弱电解质,在Cl-浓度较大的溶液中,存在平衡:

PbCl2(aq)+2Cl-(aq)

PbCl42-(aq)

(3)浸取液中FeCl3的作用是。

(4)操作a为加适量水稀释并冷却,该操作有利于滤液1中PbCl2的析出,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5)将溶液3和滤液2分别置于右图所示电解装置的两个极室中,可制取金属铅并使浸取液中的FeCl3再生。

①溶液3应置于(填“阴极室”或“阳极室”)中。

1简述滤液2电解后再生为FeCl3的原理:

2若铅精矿的质量为ag,铅浸出率为b,当电解池中通过cmol电子时,金属铅全部析出,铅精矿中PbS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1)2PbS+3O2

2PbO+2SO2

(2)2NH3·

H2O+SO2

2NH4++SO32-+H2O

(3)使Pb元素从难溶固体PbS转化成溶液中的PbCl4-,S元素转化成单质硫成为滤渣

(4)加水稀释使PbCl2(aq)+2Cl-(aq)

PbCl42-(aq)平衡向左移动;

温度降低PbCl2溶解度减小

(5)①阴极室

②阳极发生电极反应:

Fe2+-e-

Fe3+(或2Cl--2e-

Cl2;

Cl2+2Fe2+=2Fe3++2Cl-,文字表述也可),使c(Fe3+)升高,同时Cl-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使FeCl3再生

19、某小组同学利用原电池装置探究物质的性质。

资料显示:

原电池装置中,负极反应物的还原性越强,或正极反应物的氧化性越强,原电池的电压越大。

(1)同学们利用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

电极A

溶液B

操作及现象

Fe

pH=2

的H2SO4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产生无色气泡;

电压表指针偏转

Cu

的H2SO4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无明显现象;

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a

①同学们认为实验Ⅰ中铁主要发生了析氢腐蚀,其正极反应式是。

②针对实验Ⅱ现象:

甲同学认为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其判断依据是;

乙同学认为实验Ⅱ中应发生吸氧腐蚀,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2)同学们仍用上述装置并用Cu和石墨为电极继续实验,探究实验Ⅱ指针偏转原因及影响O2氧化性因素。

经煮沸的pH=2的H2SO4

溶液表面用煤油覆盖,连接装置后,电压表指针微微偏转,记录读数为b

pH=2的H2SO4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c;

取出电极,向溶液中加入数滴浓Na2SO4溶液混合后,插入电极,保持O2通入,电压表读数仍为c

pH=12的NaOH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d

1丙同学比较实验Ⅱ、Ⅲ、Ⅳ的电压表读数为:

c>a>b,请解释原因是

②丁同学对Ⅳ、Ⅴ进行比较,其目的是探究对O2氧化性的影响。

③实验Ⅳ中加入Na2SO4溶液的目的是。

④为达到丁同学的目的,经讨论,同学们认为应改用右图装置对Ⅳ、Ⅴ重复进行实验,

其设计意图是;

重复实验时,记录电压表读数依次为c′、d′,且c′>d′,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1)①2H++2e-=H2↑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Cu在H后,Cu不能置换出H2

O2+4H++4e-=2H2O

(2)①O2浓度越大,其氧化性越强,使电压值增大

②溶液的酸碱性

③排除溶液中的Na+(或SO42-)对实验的可能干扰

④排除Cu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其还原性不同对该实验结果的影响

溶液酸性越强,O2的氧化性越强(介质或环境的pH影响物质的氧化性)

20.某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的探究实验:

分别进行的操作

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酚酞

i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K3[Fe(CN)6]溶液

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

(1)小组同学认为以上两种检验方法,均能证明铁发生了吸氧腐蚀。

①实验i中的现象是。

②用化学用语解释实验i中的现象:

(2)查阅资料:

K3[Fe(CN)6]具有氧化性。

①据此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

②进行下列实验,在实验几分钟后的记录如下:

0.5mol·

K3[Fe(CN)6]溶液

iii.蒸馏水

iv.1.0mol·

L-1NaCl溶液

铁片表面产生大量蓝色沉淀

v.0.5mol·

L-1Na2SO4溶液

a.以上实验表明:

在条件下,K3[Fe(CN)6]溶液可以与铁片发生反应。

b.为探究Cl-的存在对反应的影响,小组同学将铁片酸洗(用稀硫酸浸泡后洗净)

后再进行实验iii,发现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

此补充实验表明Cl-的作用是。

(3)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仍不严谨。

为进一步探究K3[Fe(CN)6]的氧化性对实验ii结果的影

响,又利用

(2)中装置继续实验。

其中能证实以上影响确实存在的是(填字母序号)。

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溶液(已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未除O2)

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已除O2)

铁片、K3[Fe(CN)6]和盐酸混合溶液(已除O2)

(4)综合以上实验分析,利用实验ii中试剂能证实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的实验方案是

答案

21、某小组研究溶液中Fe2+与NO2−、NO3−的反应。

实验I

试剂试管

2ml

1mol·

L−1 

FeSO4

溶液(pH=4)

L−1NaNO2溶液

(pH=8)

a.滴入1滴FeSO4溶液,溶液变黄色,继续滴加,溶液变为棕色。

2小时后,无明显变化

NaNO3溶液

(加NaOH溶液至pH=8)

b.持续滴加FeSO4溶液,无明显变化。

资料:

[Fe(NO)]2+在溶液中呈棕色。

(1)研究现象a中的黄色溶液。

①用______溶液检出溶液中含有Fe3+。

②甲认为是O2氧化了溶液中的Fe2+。

乙认为O2不是主要原因,理由是______。

③进行实验Ⅱ,装置如下图。

左侧烧杯中的溶液只变为黄色,不变为棕色,右侧电极上产生无色气泡,经检验该气体为NO。

产生NO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

实验Ⅱ的目的是____

(2)研究现象a中的棕色溶液。

①综合实验Ⅰ和实验Ⅱ,提出假设:

现象a中溶液变为棕色可能是NO与溶液中的Fe2+或Fe3+发生了反应。

进行实验Ⅲ,证实溶液呈棕色只是因为Fe2+与NO发生了反应。

实验Ⅲ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

②加热实验Ⅰ中的棕色溶液,有气体逸出,该气体在接近试管口处变为红棕色,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解释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

(3)研究酸性条件下,溶液中Fe2+与NO2−、NO3−的反应。

序号

操作

取1mol·

L−1的NaNO2溶液,加醋酸至pH=3,加入1mol·

L−1FeSO4溶液

溶液立即变为棕色

L−1的NaNO3溶液,加醋酸至pH=3,加入1mol·

分别取0.5mL1mol·

L−1的NaNO3溶液与1mol·

L−1的FeSO4溶液,混合,小心加入0.5mL浓硫酸

液体分为两层,稍后,在两层液体界面上出现棕色环

①ⅰ中溶液变为棕色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②ⅲ中出现棕色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溶液中NO2−、NO3−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等

答案

(1)①KSCN②两个实验过程均有O2,但NaNO3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③NO2−+e−+H2O==NO↑+2OH−证实Fe2+被NO2−氧化生成Fe3+

(2)①将NO通入FeSO4溶液中,溶液由浅绿色变黄色最后变棕色,将NO通入Fe2(SO4)3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②棕色溶液中的[Fe(NO)]2+受热生成Fe2+,加热有利于Fe2+被氧化为Fe3+,促进Fe3+水解,产生Fe(OH)3沉淀

(3)①Fe2++NO2−+2CH3COOH==Fe3++NO↑+H2O+2CH3COO−Fe2++NO==[Fe(NO)]2+

②两层液体界面上H+、NO3−与Fe2+反应,生成棕色的[Fe(N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