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重点知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5350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重点知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重点知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重点知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重点知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重点知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重点知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重点知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重点知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重点知识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刻板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的潮流

1、培养目标多样化

2、办学形式多样化

3、管理模式多样化

4、教学内容多样化

5、评价标准多样化

2★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P10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 

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认为获得知识的三种途径是:

“亲知”,“闻知”,“说知”。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本体论)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构成,理性是基础。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追求理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主张对儿童分阶段教育

★文艺复兴的4个人文主义:

维多里诺,伊拉斯莫,拉伯雷,蒙田唯一薄田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夸大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 

人 

的“泛智教育” 

师范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得意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爱说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他主张绅士教育。

(绅士刻板)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P17 

  ☆创始人:

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代表著作:

《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传统教育学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

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 

  代表作:

《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

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 

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拿够剥得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传统,文化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影响和制约着教育;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功能)。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

“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P24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P26—29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2、人力资本理论 

  (1)提出者: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创建时间:

1960年 

  (3)核心概念:

人力资本 

  (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31—33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P33—34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

P35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

  (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 

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38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P38  

(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 

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P39     校园文化的构成:

  

(1)学校物质文化 

  

(2)学校精神文化 

  (3)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4)学校各种亚文化 

学校文化:

观念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等

校园文化之核心:

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校园文化之物质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学校设施文化

★3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的3种表达方式:

组织形态和体系、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4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3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5因素P40—41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4理解→5、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规律、影响因素、作用、任务)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

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孟子;

  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荀子;

  美国的华生;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5★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5要点  

(1) 

顺序性 

→循序渐进“拔苗助长”——皮亚杰的个体认知发展规律(4个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规律(三阶段6层次)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阶段性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成熟,环境,个体,教育)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5个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4功能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最基本的认识活动 

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

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价值、潜力、力量、个性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 

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1、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2、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出现反省思维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带有片面性

3、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4、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

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7★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P57 

  I)总体上:

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II)具体讲: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1、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3、能比较可观的看待自我

(14、15-17、18

6、青年期是个体和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 

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作用、层次、依据、我国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P60 

  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3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

3、教育目的的3层次包括:

P61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3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制约教育目的4个对象:

1教育政策、2教育内容、3教育制度、4教育的效果评价

教育目的特性:

历史性,社会性,时代性,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本理论: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2、人的发展收到社会分工的制约3、马克思预言:

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8★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3精神:

P67 

  (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P67—70 

9★★素质教育的基本4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P70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P70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学生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P73 

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

  传统认识:

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

  现代教育思想:

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 

,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

(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P76 

  

(1)人身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身心健康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

  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

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

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热爱学生

3、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P78 

  

(1)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的特点 

是什么?

P79 

  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

P79—80

  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夸美纽斯);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 

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在于:

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4+3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

  (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考核教师的内容有:

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

☆衡量教师的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因素有:

1、经济地位2、政治地位3、文化地位

☆教师聘任4种形式:

招聘、解聘、续聘、辞聘

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有个性。

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

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教师的教学能力指:

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应该吃透两头:

充分理解教材、从分认识学生

6、教师的人格4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

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