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重点难点热点知识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经济常识重点难点热点知识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常识重点难点热点知识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关系
共同点:
二者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的。
区别:
第一,交换价值(是指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存在于货币产生前(即物物交换时期),而价格存在于货币产生后。
第二,价格是价值的符号,而交换价值则不是。
(四)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注意:
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面值(面额),但不能决定其购买力;
国家可以决定一定时期内纸币的发行量,但不能决定其最终发行量。
(五)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并非都因通货膨胀引起,还可能因为其他种种原因。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2)价值、价格、供求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非决定),价值与供求无关。
(3)正确理解等价交换:
第一,货币产生以前,等价交换表现为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货币产生以后,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
第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与价值相符。
所以,等价交换原则并不存在于每一个场合,是在动态中实现,而是从商品交换的总体和本质上说的。
(4)价格的基础、价格的形成及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的基础:
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格的形成:
供求关系形成价格(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影响价格的因素:
商品价值、供求关系、货币价值、国家宏观调控、购买预期等。
价值决定价格与供求形成价格并不矛盾,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价值规律的作用
(1)掌握价值规律的三大作用。
(2)理解价值规律的三大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3)要辩证看待价值规律的作用(既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这一负面作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中得到有效的克服)
(4)要明确价值规律的作用贯穿于后面诸章节(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效益<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劳动合同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交易原则、对外经济关系等)
四、热点知识综合
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新增考点,重视)
(1)联系:
第一,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
第二、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2)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指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
第二,实质不同。
通货膨胀的实质: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的实质: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第三,原因不同。
通货膨胀是由于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而引起。
通货紧缩是由于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重复建设而引起。
第四,表现和危害性不同。
通货膨胀时,经济过热,需求膨胀,物价上涨。
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的发展,但过度的通货膨胀使纸币大幅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
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
第五,对策不同。
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
治理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2、为什么要重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假冒伪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2)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经营者的信誉与形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属于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3)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
(4)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自发性表现。
应加强法制性;
(5)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市场交易的原则的;
(6)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的。
也是属于不当竞争。
(7)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行使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与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3、“优质优价”与“质优价廉”是否矛盾
“优质优价”与“质优价廉”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但两者并不矛盾。
前者是从生产者角度提出的要求,后者是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要求,都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基本属性的反映,也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优质商品“优价”,主要有以下因素:
(1)优质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主要由原材料、先进科技和管理转化而来)。
(2)优质商品供不应求。
优质商品“价廉”主要有以下因素:
(1)生产优质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市场上优质商品供过于求。
(3)生产优质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率先降价。
4、关于降价和价格联盟
(1)关于降价:
第一,某一类商品价格普遍下降,通常是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第二,某一类商品的个别降价,通常是商品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第三,商品生产者如果以低于商品成本价倾销,则是恶意降价,是违背价值规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价格联盟使供求不能调节价格,价格失去弹性,是一种违背价值规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经济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
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的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
第二,国有经济要,引导和影响并在。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公有制居主体地位,是就社会总资产而言,不等于在所有地区、所有产业都居主体地位。
当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不等于其主导作用被削弱。
国有经济不等于国有企业,因此不能说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
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
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
2、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一切反映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如等,都可以利用。
实践证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也。
3、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和外资或私营企业联合组成的合资企业,以及公有制经济吸收个人投资组成的股份制企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股份制
第一,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第二,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不等于是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三,实行股份制,能够把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扩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
第四,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
股份制不同于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合作制属于集体经济。
二者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三)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指出: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注意一个易错的说法:
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公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四)我国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
1.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是,是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和决定的。
1)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对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
不仅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发展,而且必须毫不动摇地鼓、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
4)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意的新观点
(一)十六大提出的新观点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两个毫不动摇,统一。
2.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这是搞好国有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
3.十六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观点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
1、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
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2)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
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3)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2、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3)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
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分配制度
(一)重点把握按生产要素分配
1、内容:
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土地、技术(信息)、劳动、管理……
按劳动要素分配: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存在于各种所有制企业中。
注意:
新增一个按管理要素分配,将按劳动力要素分配该为按劳动要素分配;
区别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优先。
2、原因:
第一,生产力角度:
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
第二,生产关系角度:
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决定;
第三,市场经济决定。
(三)分配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四)分配政策: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的前提)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宏观调控),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一)十六大在分配制度上的发展
1.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1)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为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劳动收入:
公有制经济里按劳分配收入、非公有制经济里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管理收入……
3)非劳动收入:
资本(包括个体户因出资而应列的收入)、技术、信息、土地……
2、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分配制度的阐述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分析:
提出重视解决社会部分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从经济常识看:
是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的要求;
从政治常识看,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国家对人民负责原则、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平等性
(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等价交换原则)
(3)要求—当事人身份平等;
交易平等。
2.竞争性
(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者广泛的竞争。
(2)原因—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3)作用—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总之,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4)如何正确开展—公平竞争
(5)负面效应—社会资源的浪费、垄断。
3.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法规进行。
(2)作用—健全的法制是处理矛盾、体现公平的依据和准则。
(3)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开放性
(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与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2)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的特点决定,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要求。
(3)作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4)要求—对外开放。
5.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表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其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1)自发性:
价值规律自发地起作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
其一,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
其二,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
(2)盲目性----分散经营,信息不全,盲目决策,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2.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
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增加就业不仅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而且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大起大落。
保持物价稳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收入和支出的大体平衡。
在当前国际分工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具有积极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宏观调控的手段:
三种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参考: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比较:
第二,内容不同。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税收政策等。
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
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标、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
第三,调控范围不同。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市场上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
行政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和限度内。
第四,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这表现在它确定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布局,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和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法律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
行政手段具有直接、快速和强制性的特点,它的作用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呈垂直性。
行政手段是国家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或规范企业行为的指令,它通过行政系统上下级隶属关系的强制力量进行。
第五,地位不同。
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第六,执行的主体不同。
执行经济手段的主体有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执行法律手段的国家机关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而行政机关则是执行行政手段的唯一机关。
第七,发展趋势不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将不断得到强化,而行政手段则逐步趋向缩减(但不会最终消失)。
二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二者的目标、任务相同:
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第二,三种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发挥着宏观调控手段的整体功能。
(三)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宏观调控—“有形的手”,价值规律<
市场、价格均可>
—“无形的手”)
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三个方面的作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可归结为一点,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1、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1)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强化市场的统一性,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
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打破行业垄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