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姜堰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在中国共产党姜堰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中国共产党姜堰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农业全面推进。
市级板块、镇级园区、村级基地同步发展,高效农业面积超过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行列。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把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全力做强旅游经济,推动旅游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风景区成为融节庆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古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达到37.1%。
建筑业实力增强。
企业竞争力、市场份额、税收贡献全面提升,我市实现了由“建筑之乡”向“建筑强市”的跨越。
五年来,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抓手,着力优化推进机制,提高工作实效。
泰州华侨城一期工程建成开业,二期迅速推进,成功引进中国一拖重整扬动,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开工,去年3个工业项目获省土地点供指标。
“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净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141.77亿元。
项目的有效投入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年来,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环境面貌不断优化。
致力把姜堰建成利于兴业、宜于人居、便于旅游的生态城市,高起点规划城市发展,大力度推进拆迁建设,城区面积从19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人口从18万增加到23万,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加速崛起。
小城市和镇村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47.1%。
道路建设快速推进,交通状况全面改善,全市形成“四横四纵”主干道网络,溱湖——双登大道等一批市镇公路建成通车,328国道改线、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服务工作圆满完成。
引长江水主体工程竣工,区域供水工程全面推进。
农村道路桥梁建设、危桥改造、河道疏浚成效明显,城乡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工程积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85以上,“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我市创成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考核,国家生态市创建全面启动,生态文明正在成为姜堰城市文明的显著特征。
五年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统揽,不断改善民生、造福百姓。
就业创业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以上,新增私营企业4197家、个体经营户1.7万户。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分别达到20352元、9131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1.3平方米、42.8平方米,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是“十五”期末的2.6倍。
去年启动实施“4+2”镇主要经济指标三年倍增计划,促进经济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群众致富奔小康。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以城镇职工三大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三年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文化姜堰建设加快,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苏中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市被表彰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等,连年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充满生机活力。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扎实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姜堰”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大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把成效体现在创造优良业绩、争当发展楷模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受到教育、作风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单位和先进典型。
去年以来,在全市组织新时期姜堰精神大讨论,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热烈响应,提炼出“三水激荡,百舸争流”、“包容开放,崇实创新”等姜堰精神主题词,推出“锦绣姜堰,湿地溱湖”、“仁惠姜堰,船会天下”等城市形象主题词,使讨论的过程成为凝心聚力、增进共识的过程。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推公选部分镇局级领导干部,顺利完成市镇机构改革。
不断优化考核机制,把各级干部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导到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农村党组织联建、村企结对共建和非公企业党建持续深化,村(居)“两委”换届按期完成,基层干部队伍活力增强。
全面推行社会评议机关、村民直评村干部、村级重大决策“五议三公开”等,我市被列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探索形成一把手“四不直接分管”、领导干部勤廉评价体系、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三级联建”、村勤廉督导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我市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
加大查案执纪力度,严查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整肃不正之风,党性党风党纪有力加强,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的奋斗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财富。
1、必须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的时代主题,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具有姜堰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为困难所吓倒,不因阻力而退缩,积极探求发展路径,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在提升整体实力的同时,统筹区域发展,在加快社会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姜堰特色的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共同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在新的征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加快发展作为最紧要的任务,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态的全面跃升。
2、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保障和维护群众利益,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们践行党的执政宗旨,以建设不含水分、老百姓认可、群众得实惠的全面小康为追求,以富民惠民乐民为取向,着力扩大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建设,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使群众成为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在新时期,要把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3、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埋头苦干中争创发展优势。
我们把求真务实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主题,促进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多干实事、不做虚功,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逆势奋进,在推进三项工作中锲而不舍,在大力度拆迁建设中迎难而上,在完成扬动重整以及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敢于负责,为推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作风保障。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要继续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埋头苦干中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业绩。
4、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们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履行职能,调动统战、人武、工青妇、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积极性,在各项工作中,市四套班子坚强团结、步调一致,各级干部令行禁止、执行有力,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群策群力、共克时艰,形成了万众一心谋发展的浓烈氛围。
要倍加珍惜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心民心凝聚到加快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五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我们走的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切合姜堰实际的道路。
成绩的取得,融汇了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心血,是上级党组织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市委工作的基础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群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广大老同志、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真诚奉献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姜堰市第十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姜堰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缺乏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有力支撑,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区域发展仍不平衡,部分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不快,群众幸福感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维护稳定压力较大;
党的建设仍需加强,少数干部的思想、素质、能力、作风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等。
对此,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视并认真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姜堰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开放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建设生态城市、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社会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努力建设经济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姜堰。
总体目标是: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经济更加发达。
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000美元左右,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例达到40%,具有姜堰特色、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形成。
——人民更加幸福。
把提高人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促进“平均数”与“大多数”同步增长。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尊重群众民主权利,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提升。
——生态更加文明。
坚持生态优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创成全国生态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利于兴业、宜于人居、便于旅游的生态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
——文化更加繁荣。
新时期姜堰精神广泛弘扬。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文化产业和文化创作不断繁荣,城乡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确立,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讲法制、讲责任、讲诚信、讲良知成为社会风尚。
——社会更加和谐。
积极推动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加强,行为规范、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建成,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处理机制更加完善,社会管理迈入法制化轨道,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和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进一步确立。
实现这一目标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市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构筑了新的起点。
今后五年,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提高全面小康水平、不失时机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作为一项政治责任,作为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根本要求,作为五年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促进社会认可度、群众幸福感全面提升,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姜堰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尽管我市发展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力量基础,但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仍然任重道远。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日益凸现的各类社会矛盾,必须清醒认识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坎坷曲折,充分估计发展历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既不能因压力巨大而丧失信心、削弱斗志,更不能因自我满足而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要始终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牢固树立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思想,以更加主动积极的精神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追求。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兢兢业业干事业,奋发有为求进取,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姜堰人民的业绩。
三、坚定不移地朝着更高水平小康目标迈进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我们肩上,全市上下要振奋精神,理清思路,务实进取,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扎实推进转型升级,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姜堰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1、坚持扩量提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做优企业。
一是推进主导产业扩容升级。
加快新能源和石油装备两大产业系列化发展。
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储能产业等,积极发展输变电和智能用电产业,打造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基地。
石油装备产业大力发展石油钻采产品群,实现石油钻采产品整机化、大型化。
二是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升级。
强化新兴产业规划编制和引导,大力引进和实施新项目,培植壮大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坚持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纺织服装、金属制品产业开发核心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向高端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
四是推进各类企业成长升级。
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争取上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兼并重组等形式,实现爆发式增长。
引导有潜力的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挂靠合作,实现技术、产品、市场升级。
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向专精特方向发展。
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形成战略联盟。
到2015年,全市销售过亿元企业达200家以上,形成上市企业梯队。
2、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立足增收富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着力推进设施化种养,突出发展高效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优质瓜果等设施园艺,集中扶持肉鸽、肉鹅、奶牛、生猪等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大力推广设施渔业,到2015年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2.5万亩,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
着力推进园区化发展,继续深化市、镇、村三级园区建设,重点抓好两横两纵15万亩现代农业片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核四带四区”,即以省级河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核心,大力发展沈马线高效生态农业带、农溱线高效设施农业带、溱湖大道观光农业带、229省道高效设施农业加工物流带,打造城区周边城郊型农业区、沈高和桥头为主的高效绿色设施园艺种植区、溱湖周边名特优水产养殖区、兴泰和俞垛为主的循环型农牧复合种养区。
着力推进产业化带动,优先扶持泰州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市场和仓储物流项目,到“十二五”期末,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泰州众品食业为核心、若干特色加工园区相互呼应的格局基本形成。
着力推进合作化经营,在加快合作组织建设、扩大合作覆盖面的同时,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创新合作形式,扩大合作规模,确保每年新增合作组织80家以上,新创省和泰州市级“五好”合作社20家以上,新增入社农户5000户左右。
3、坚持旅游带动,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
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带动服务业发展。
一是力促旅游业提档升级。
以建设旅游强市为目标,推动姜堰旅游由观光游向目的地游转变。
科学规划旅游发展。
制定出台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整合资源要素,设计精品特色线路,满足不同类型游客消费需求。
提升景区建设水平。
风景区在完善提升现有景点的同时,着力推进华侨城二期和三期工程、鹊仙岛旅游度假新区、溱潼古镇改造,高标准打造湖西庄旅游景区;
城区加快水上生态游览线和历史人文游览线规划建设,着力推进天目山遗址公园建设,凸显历史人文旅游特色。
积极争创优质品牌,风景区创成国家AAAAA级景区,溱湖湿地公园创成国际重要湿地,溱潼古镇创成国家AAAA级景区。
创新市场开拓模式。
挂靠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争取市场份额,借助高端媒体宣传扩大市场影响,强化在各类公共服务场所宣传吸引游客,形成立足本地、主攻沪宁杭、进军全国全球的市场格局。
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接待能力;
强化人才培养引进,适应转型升级要求。
二是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大市场建设整合力度,建设综合性、现代化的物流基地。
培育发展信息、金融、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促进一、二产业发展。
推进企业主辅分离,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是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城区商贸街区建设,提升整体规模和品位。
构筑农村商贸体系,提升农村商贸流通水平。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以上。
4、坚持多元发展,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在发展方向上,鼓励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结构,由单一领域向关联领域拓展;
在市场开拓上,引导企业巩固传统市场,主攻重点市场,抢占热点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在企业建设上,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带动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资质层次,实现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2至3家,二级资质企业6家,巩固“建筑强市”地位,提升建筑业综合效益。
(二)扎实推进开放创新,着力强化要素支持,全面提升发展驱动力
以发展开放型、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1、加大有效投入,增强发展支撑力。
持之以恒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技术改造,转变工作方式,争取更大突破。
一是切实转变项目招引建设方式。
引进项目更加注重规模和质态。
全力以赴招大引强,重点引进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龙头型项目、高端项目、产业链项目,限制占耗资源大、税收贡献小、带动力不强的项目,坚决杜绝污染重、治理难的项目。
技改项目更加注重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
注重引进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产品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切实转变园区发展方式。
推动各类园区“二次创业”。
坚持集约化发展,各村新办企业必须向工业集中区集中,各镇工业集中区着重在提升档次上下功夫,各镇引进的大项目向市经济开发区或主题园区集中。
坚持特色化发展,开发区要不断完善发展规划、产业规划,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园区;
双登科工园、曙光工业园、民营经济产业园分别围绕新能源——智能电网、石油装备及软件产业加强项目引进建设,发展产业集群;
各镇突出抓好主打产业,培育、壮大产业特色。
坚持一体化发展,构建区镇联动、区域共同发展、全市一盘棋的运作机制,促进项目、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三是切实转变服务方式。
对重大项目,实行“四联”服务工作机制,保证重大项目审批速度最快,服务成本最低,建设环境最优,项目成效最佳;
对中小项目,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全程包保制等,为项目引进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
同时,强化要素保障,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突破用地、用工、融资等瓶颈,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2、加快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提升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促进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
到2015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0家、院士工作站15家、各类研发机构200家。
二是增强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力。
搭建产学研合作的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帮助企业选择重点合作单位,联合实施技术攻关。
加快发展科创中心,积极培植科技型企业。
三是增强开放式创新能力。
引导优势企业走高起点引进的创新之路,通过引进并购获取更多的技术资源。
促进中小企业走高位嫁接的创新之路,通过攀高附强实现技术更新换代。
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以上,新认定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
3、构筑人才高地,增强人才保障力。
着重培育和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水平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
一是大力实施人才培训工程。
强化企业负责人的开拓创新、攀高比强意识,促进新生代经营管理人才开阔眼界、提升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水平和研发能力,帮助企业员工更新技能、适应先进技术装备所需。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创造条件吸引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注重引进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企业家、站在国际国内前沿的项目和科技带头人、拥有科技成果的创新团队,促进跨越式发展。
三是大力培育良好的用人环境。
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意识,承认人才的价值,尊重人才的创造,保障人才的待遇,健全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三)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优化城乡环境,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生态是城市的重要名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生态立市,彰显生态城市特色。
1、高水平加快城区建设。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在生态、秀美、精致上下功夫。
一是明确发展方向。
注重向西、向南拓展发展空间,控制北部地区开发,提高生态保护水平,优化东部地区用地布局,促进城市有序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功能。
以规划为指导,稳步推进拆迁建设和区域改造,完善道路网络,加快水、电、气、污水管网、城市公交以及公共停车场(位)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三是美化形态。
注重平面规划与立体规划、单体设计与整体规划、建筑立面与道路街景、城市色调与城市风貌的相互协调,实现现代气息和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
四是创新经营管理。
创新投资与发展模式,将可经营项目、可社会化的资产和可资本化的资源推向市场,促进城市建设良性循环。
大力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促进管理向信息化、动态化和精细化转变。
2、高标准推进镇村建设。
镇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要加强规划、优化布局、完善功能。
一是小城市注重创特色。
溱潼镇围绕建设生态型、旅游型小城市,加强整体规划,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丰富旅游内涵,培育旅游文化,优化旅游环境。
白米镇围绕建设宜居型、工贸型小城市,着力打造工业强镇、商业重镇、文化大镇和环境优美乡镇。
二是重点镇注重快发展。
娄庄、张甸、蒋垛、俞垛四个重点镇要依据发展和建设规划,加快重点路道河道、工业集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