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4265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

1、交流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读出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

1.默读课文。

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交流后小结。

1、出示生字。

重点指导书写

2、钢笔描红、临写。

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

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接着讲岸上的景象。

“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理解词语:

天下奇观:

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

这里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有如万马奔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

若隐若现:

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1、能结合课文第3—4自然段中描写大潮声音、形态的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流利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初步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按照一定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导入

二逐段分析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

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从哪里知道?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

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

想不想去看看?

”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

(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

)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这时潮来了没有?

我们看到了什么?

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

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

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

(板书:

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

  是先看到的?

为什么?

声音是怎样变化的?

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

(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

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

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

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

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①钱塘江:

旧称浙江。

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

下游入杭州湾,全长410公里。

  钱塘潮: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

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

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课题

20、听泉

课时

1、学会12个字,会认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领悟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具学具

1、听写。

2、按课文内容填空。

(考察对第4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3、找出文中描写泉水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写下来。

(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准确认读8个字。

——描述课文内容。

——能抓住课文第2自然段、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反复品读,展开想象,感受泉声特点,体会泉声的美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环节预设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

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原名顶湖。

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

鼎湖山的景色非常美丽,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

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

(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

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

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

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c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

泉水多)

d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

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e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

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

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

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

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万籁俱寂:

万籁,各种声音;

各种声音都没有了,形容非常安静。

不绝于耳:

形容声音连续不间断地在耳边响起。

繁花似锦:

形容花开得茂盛的样子。

磅礴:

气势很大。

课文结构:

文章是按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

(2):

白天在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3-5):

写夜晚在庆云寺借宿,聆听品位泉声。

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师:

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

感情朗读这段话。

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课时目标

1、能抓住第3—5自然段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反复品读,展开想象,感受泉声特点,体会泉声的美妙。

2、能流利背诵第4自然段。

——领悟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一、情境导入

二、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

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

鼎湖山)。

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

多热情,多好客!

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师:

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

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

(1)齐读。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

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

4.指导读第三句

(1)出示句式:

啊!

这是声音,多像一样啊!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

(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

自己先背背。

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

“……”)你听。

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

谁能像老师这样读?

(2)听出来了吗?

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

(3)引读。

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

它还有哪些作用呢?

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

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3)指名回答。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领悟写作特点:

1脉络清晰,按时间和地点的转换顺序行文。

2以听字统领全文。

作者移步换景听泉,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多层次地写出泉水三个方面的特点:

泉声响,泉水多,泉声美。

3词句丰富,语言优美,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课文通过打比方的句子,把泉水写得具体生动,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课文通过细腻的文字记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鼎湖山泉声之美,让读者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好。

教师小结:

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

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

21三潭印月

1、学会10个字,会认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起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学习运用问答式构段方式。

教学重难点:

根据文章介绍,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

教具

学具

   

1、看拼音写词语。

2、读课文,回答问题。

说说“三潭印月”的来历。

(考察对课文内容掌握)

3、把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的词句工整、美观地抄写下来。

1、能正确认读、书写10个字,会运用;

准确认读5个字。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悟

三、探究学习2-3自然段

1.前几天,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聆听了鼎湖山美妙的琴声。

今天,我们又要到哪里去游玩呢?

2.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注意“谭”的发音。

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4.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想一想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讲的是什么?

或者说先讲什么?

再讲什么?

最后讲什么?

有何新的不懂之处?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

师适时小结。

1.这么美的一人间仙境是怎么来的呢?

请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出重点词。

同时请思考:

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同桌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

4.师生互动朗读此段。

教师引读。

5.第3段有几句话?

每句写什么?

石塔有什么特点?

你能画一画三个石塔吗?

三潭印月岛的前身是水凡保宁寺,北宋词家秦观《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

“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

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

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

”可知岛上赏月由来已久。

此段采用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并通过一个民间故事来给我们介绍了“三潭印月”的来历。

这三个石塔怎么会被称为“三潭印月”呢?

我们下节继续学习。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

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

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1、能结合课文第2、3、4自然段了解“三潭印月”的来历。

2、能结合搜集的与西湖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激起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尝试运用。

一、复习导入

二、创设情境,以读悟情,学习4、5段。

三、扩展延伸,指导运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西湖美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远观此景,你觉得它美吗?

在作者心中,它美在哪?

请在第1段中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1.天上一轮明月,水中15个月亮,那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展示三潭印月夜景,教师在音乐背景下,根据画面相机解说。

3.指导朗读。

4.此时此刻,如果你坐在西湖的游船上,沐浴在溶溶的月光下,你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5.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

1.美丽的西湖不仅仅只有“三潭印月”这一处美景,他还有许多著名景点。

2.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

3.谁能像文章第2-4自然段一样,用先提问再回答的方法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4.交流评议。

指导学生体会写作特点:

1文章语言平实优美,景物描写注意体现自然之景和人造之物和谐同意的美妙境界。

2独立成段,够段方式独特。

课文的5个自然段,每一段都有各自的核心内容。

2、4自然段采用问答式的够段方式,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它们是: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古诗诵读议诗诵读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活动。

开学初教研组根据年级课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课时

古诗诵读

1、能准确认读1个字。

2、能借助注释、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大意,感受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板书

设计

作业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考察对古诗的积累)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教师简介诗题

3、师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1、自由读诗文。

要求:

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学生质疑。

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依靠集体的力量,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3、指名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4、自由朗读诗文

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5、指名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1.饮湖上:

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潋滟:

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3.空蒙:

细雨迷茫的样子。

4.亦:

也。

5.奇:

奇妙。

6.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7.总相宜:

总是很合适。

8.方好:

正显得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1)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语文乐园七

4课时

第二单元

1学习准确进行词语搭配。

2、积累词语、名言警句、优美语段。

3、让学生懂得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

4、围绕“赞美的话”这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5、习作:

我爱我的家乡

1、引导学生了解近义词之间的差异。

2、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的丰富多彩,学会如何把习作写具体、写美。

1、连一连。

考察词语搭配)

2、照样子,写成语。

考察对含有近义词的成语的积累)

3、填一填。

近朱者赤,()。

先天下之(),后天下之()。

4、以“我爱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作文,有条理的写出家乡的美,抒发真挚的情感。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学会区别近义词,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它们的差异。

2、通过边读边体会,让学生在趣味中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3、读名言,激发学生积累格言的兴趣。

一、读一读,想一想

二、读一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指名读词语。

2、想一想,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后全班集体交流。

4、

5、出示近义词,让学生找出与之正确搭配的词语粘贴在黑板上。

6、想一想:

你能照样子说一组这种关系的词吗?

1、出示“山水、天地、思想、谈论”4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2、变魔术,在这4个词语的两个字前后,插入另外两个字,组成成语。

3、指名读成语,要求读出成语包含的感情,也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说成语的意思。

4、让学生只看前两个字,说出含有这两个字的成语。

1、读古代格言。

2、大概的说说读后的感受。

(通过读这些古代的格言,你明白了什么?

3、背诵并积累:

这些简短的格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警示,让我们牢牢的记住他们。

每组词中都有一对近义词,他们意思相近,但还是有差别的,因此不能互换。

请你们记住他们的好朋友,千万别弄错了。

1、通过读短文,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之美,并能尝试着描写自己见到的景色。

2、通过口语交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