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3833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7 大小:94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1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质量、重力都不变,而体积、密度、比热容发生了变化。

10.“物体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这是一种晶体,它的内能增加

“物体放出热量而温度不变”

这是一种晶体,它的内能减少

11.“没有热损失”

Q吸=Q放

12.“固态物体在水中上浮或下沉”

所受的压强变化,但受到的浮力不变。

13.“气泡在水中上浮”

受到的压强将减小,气泡体积变大,浮力变大。

“气泡在水中下沉”

受到的压强将增大,气泡体积变小,浮力变小。

科学探究包含有七个要素

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交流

容易搞错的单位换算关系

1m/s=3.6km/h  1g/cm3=103kg/m3

1度=1Kw•h=3.6×

106J  1m=103mm=106μm=109nm1L=103mL 1L=1dm31mL=1cm3

第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固体振动发声的例子很多,如鼓声、喇叭声、各种弦乐器发声;

“泉水丁冬”是液体振动发声的情况;

吹奏各种管乐器(如长笛、箫)时是里边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⑵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会发出声音,但这声音人耳不一定都能听得到。

⑶课本P12图1.1-1中的“钢琴声”、瀑布声”、蛙鸣声”说明:

⑷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就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

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或叫发声体)。

各种昆虫,如蝉、蟋蟀等的叫声都不是从嘴中发出的,雄蝉靠腹部的发音器鸣叫,而蟋蟀的叫声是翅膀与后腿摩擦振动产生的。

3.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早期机械唱片就是这样工作的。

二、声音的传播:

1.要想使声音从发声体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

一切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作为介质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人在岸上说话,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医生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打“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2.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看不见的声波的形式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能绕过障碍物传播。

(如: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三、声速:

1.声速: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快慢称为声速。

2.影响声速的因素: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⑴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⑵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⑶固体中的声速还与其形状有关。

3.真空不能传声(即: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从“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中可以看出:

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气体中声速最慢,液体中较快,固体中最快;

⑵声音在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速。

⑶固体中的声速还与其形状有关,所以在铜、铝、铁后面都标有“棒”字样。

※“超音速”就是比“音速”还快。

(即:

超音速>340m/s)

四、回声: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要能够区分清楚原声与回声,其间隔时间必须在0.1S以上。

这就是说,人耳在听到原声0.1S以后才听到的回声是能区别清楚的。

若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在0.1S以内,则不能区分原声与回声,此时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如:

在屋内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就是这个缘故。

※在空气中,讲话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7m,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

3.回声及声速的利用:

⑴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回声有许多重要应用,如,测定海底深度、测到高大建筑物的距离、到冰山距离、到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方法是:

测出从发出声音到被反射回来的声音信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障碍物距发声处的距离

⑵利用不同介质中的传声速度不同来测介质传声速度:

如,敲钢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声,且时间差为△t,则有

=△t,从而求出钢管中的声速。

五、国际单位制的词头:

M(兆)=106 K(千)=103 d(分)=10-1

c(厘)=10-2 m(毫)=10-3 

(微)=10-6

n(纳)=10-9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人耳的结构: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振动发声

耳廓收集

鼓膜振动

听小骨传递振动

听觉神经把振动转化为信号

大脑作出反应。

2.耳聋:

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⑴神经性耳聋:

是由听觉神经损坏引起的。

神经性耳聋是很难医治的,若神经性耳聋通过医治不能使听觉神经正常,则为永久性耳聋。

⑵传导性耳聋:

是声音的传导发生障碍而引起的。

传导性耳聋患者若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二、骨传导:

1.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如图所示的“用牙齿听声”就是这个道理。

2.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骨传导听到声音。

如戴“助听器”使部分因传导性耳聋失去听觉的人获得听力,就是利用了骨传导的原理。

三、双耳效应:

1.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这样,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能判断出发声体的方位,人耳的这种能力称为双耳效应。

2.同一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这就是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3.正是由于双耳效应,我们听到的声音才是立体的。

1.3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频率:

⑴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⑵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⑶频率的单位:

次/秒,又记作Hz(赫兹)。

3.影响音调的因素: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

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细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人耳听觉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⑴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⑵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和人不同:

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

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反应灵敏,如大象。

二、响度:

1.响度是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强弱)。

2.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3.影响响度的因素: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除此之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三、音色:

1.音色又叫音品,它是指声音的品质。

2.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就不同(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人们根据音色的不同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人们根据音色能够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

人的音色“因人而异”,根据音色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人。

四、区分乐音的三要素:

闻其声而知其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震耳欲聋——指响度大;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高。

五、乐器:

1.打击乐器:

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

鼓、锣、钟……

※音调规律:

“径大调低,径小调高”(即:

“口径越大发声时音调越低,口径越小发声时音调越高”)。

2.弦乐器:

通过弦的振动发声,如:

二胡、吉他、小提琴……

※音调规律:

“长、粗调低,短、细调高”(即:

“弦越长、越粗发声时音调越低,弦越短、越细发声时音调越高”)

※弦乐器一般都有“共鸣箱”,其作用是增大响度

3.管乐器:

吹奏时内部所包含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如:

箫、长笛……

“空气柱越长、越粗发声时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越细发声时音调越高”)。

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及其来源: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噪声:

⑴从物理学角度看: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⑶波形图:

乐音的波形图有规律,而噪声的波形图杂乱无章。

3.噪声的来源:

⑴工业噪声:

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等

⑵交通运输噪声:

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等

⑶施工噪声:

筑路、盖楼时的打桩声等

⑷社会生活噪声:

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噪声等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声音等级: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30dB。

2.噪声的危害:

⑴心理危害:

使人烦燥、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⑵生理危害:

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

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⑶物理危害:

高强度噪声能损坏建筑物,使自动控制的仪表、设备失效。

三、控制噪声(减弱噪声的方法):

1.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如:

在声源处加装防护罩、内燃机的排气管上加装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隔声”、“吸声”),如:

室外吵闹时将门窗关闭、城市道路旁加装隔音板和植树……

3.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戴耳塞、戴头盔等),如:

戴上防噪声耳罩、用双手捂住耳朵、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

1.5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一、利用声可以传递各种信息:

1.这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应用。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能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情况;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到悬崖的距离;

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四个途径中的“闻”就是“听声”;

以及“叩诊”、B超等。

2.回声定位:

利用回声定位进行探测可以获得信息。

军事上,利用雷达进行探测和导航;

渔民利用声呐来探测鱼群的信息。

二、利用声可传递能量:

声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是一种波动,可以传递能量,所以利用强超声波可以进行加工、清洗、焊接、医疗处理等。

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超声波治疗人体结石、超声波空气加温、超声波除尘、超声波洗牙等。

三、超声(波)和次声(波):

1.超声波:

频率比可听声的频率高的声波叫超声波

⑴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

可用于:

测距、成像、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⑵超声(波)的利用:

①受蝙蝠超声导航(回声定位)的启示,人们制成了超声雷达,又叫声呐。

②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人们制成了超声诊断仪(即:

B超)。

③超声(波)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

利用它来破坏细菌结构。

④超声(波)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2.次声波:

频率比可听声的频率低的声波叫次声波

⑴监测与控制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危害。

并可用来:

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⑵次声(波)的利用:

能量很高的次声波具有极大的破坏能力,能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利用它制成了“声波枪”。

第二章 《光现象》

2.1光的传播

一、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光源的分类:

⑴按形成原因可分为:

自然光源(如,,太阳和其他恒星、萤火虫、水母)

人造光源(如,篝火、火把、蜡烛、电灯)

⑵按发光原理可分为:

热光源(如,太阳、火把、油灯、电灯)

冷光源(如,灯笼鱼、斧头鱼、水母、萤火虫)

2.月亮和其他卫星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1.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真空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⑴小孔成像(如:

茂密森林里形成的“小亮斑”)、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都是由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⑵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方向会改变。

海市蜃楼、日出时“提前见日”及日落时“落后还见日”等现象,就是由于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形成的。

⑶即使是均匀介质,但光从一种介质中传到另一种均匀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也会改变。

(即:

折射)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⑴解释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就形成了影子。

②日食、月食的形成:

(规律:

“地中月”、“月中日”)

当地球在太阳与月球的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地中月”)

当月球在太阳与地球的中间时可形成日食。

)规律:

“月中日”)

③小孔成像:

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似),而与孔的形状无关。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

⑵解决实际问题:

①激光准直;

②站队、立电线杆“校直”;

③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瞄准。

三、光速:

1.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光在真空中速度c=3×

108m/s=3×

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

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2.光年:

是路程(距离)的单位。

它等于光传播1年所通过的路程。

四、光线:

1.光线:

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2.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人为画出来的。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2.2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二、反射光路:

(见右图)

1.三线:

入射光线(AO)、法线(ON)、

反射光线(OB)

2.两角:

入射角(∠i)、反射角(∠r)

3.一点:

入射点(O点)

4.一面:

镜面

三、反射定律:

1.反射规律: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⑴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⑵法线居中: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

⑶两角相等: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⑷光路可逆: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2.反射现象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而增,减而减(即:

反射光线随入射光线靠近法线而靠近法线,远离法线而远离法线)。

3.光垂直射到镜面上时,被垂直于镜面反射出去,此时,∠反=∠入=0º

四、反射的种类:

1.镜面反射:

⑴镜面反射:

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整的镜面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光束.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⑵发生镜面反射的条件:

反射面平滑。

⑶镜面反射的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①雨后的月夜,为避免踩到低凹处的积水,应“迎月走暗,背月走亮”。

②眼睛要能观察到物体,必须有从被观察的物体上射出(或反射出)的光线进入眼睛。

2.漫反射:

⑴漫反射:

当平行光束照射到凹凸不平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向着不同的方向无规则散开的光束,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⑵发生漫反射的条件:

反射面凹凸不平。

⑶漫反射的应用:

我们平时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这些物体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的缘故。

3.说明:

⑴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

⑵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传播的方向。

⑶日常见到的绝大部分反射面都会发生漫反射,由于漫反射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教室里的黑板用毛玻璃、电影幕布用粗布,都是为了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

黑板用久了,会出现“反光”现象,就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使有些方向没有反射光线,从而看不见了。

2.3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

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平行光被平面镜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

2.平面镜成像规律(特点):

正立、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⑴等大:

像与物大小相等;

⑵等距: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⑶垂直: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⑷虚像:

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①平面镜面像时,“像”与“物”相对镜面对称。

②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都可作为镜面。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的作用:

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实像和虚像:

⑴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实像可以显映在光屏上,能使照相底片感光,也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

⑵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不能显映在光屏上,也不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但可用眼睛直接观察到。

⑶光的反射和折射都可形成实像和虚像。

如,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透镜可成虚像,而凹面镜和凸透镜可成实像。

6.“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法:

⑴“对称法”──利用“像点”与“物点”的连线被镜面垂直平分;

⑵“光路图法”──利用反射定律。

7.平面镜的应用:

⑴用平面镜成像:

如“穿衣镜”、水中的倒影、潜望镜;

⑵用平面镜改变光路:

如潜望镜就是利用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可以从水下观察水面上的船只。

8.解“钟表在平面镜中成像”问题“五法”:

⑴对称作图法;

⑵逆向读数法;

⑶反面观察法(注意:

这种方法解“数字”在平面镜中成像问题特别方便);

⑷减去“像数”法;

⑸再次成像法。

二、球面镜:

1.凹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

⑴凹镜: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⑵凹镜的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

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⑶凹镜的应用:

利用凹镜能会聚光线─→太阳灶、太阳能焊接机;

利用凹镜能获得平行光─→手电筒、汽车头灯。

2.凸镜:

对光有发散作用

⑴凸镜:

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⑵凸镜的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⑶应用:

利用凸镜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可扩大视野范围─→汽车后视镜。

3.哈哈镜─→球面镜

2.4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

由于折射产生的一些现象:

⑴水中的筷子向上方弯折;

⑵“看到”水中的鱼在实际位置的上方;

⑶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二、折射光路:

⑴三线:

入射光线(AO);

法线(ON);

折射光线(OC)

⑵两角:

入射角(∠AON);

折射角(∠N

OC)

⑶一点:

⑷一面:

界面(MM´

三、折射规律:

1.折射规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界面两侧、光路可逆。

⑴三线同面: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空气中角大:

折射角和入射角,哪个角在空气中,哪个角就大。

⑷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界面的两侧。

⑸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说明:

⑴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从其他介质垂直射出)时,不发生折射,此时,∠折=∠入=0º

⑵折射现象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而增,减而减(即:

折射光线随入射光线靠近法线而靠近法线,远离法线而远离法线)。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四、折射现象的应用:

1.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从水外斜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即:

“视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从水中斜看水面外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此虚像比物体的实际位置高。

2.厚玻璃后面的钢笔杆看起来好象“错位”了(见右图)

2.5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用三棱镜将太阳光(白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白光可色散为:

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如雨后彩虹。

2.光的色散说明: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光的色散现象中,实质上是光发生了折射。

二、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2.将“红、绿、蓝”三种色光均匀混合可到白光;

3.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如,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得到的。

4.色光的混合规律:

三、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即:

透明物体能通过什么颜色的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的。

如果透明物体能通过各种色光,它就是无色透明的。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的。

⑴如果一个不透明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

(即,白色不透明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

⑵如果一个不透明物体能吸收各种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则该物体呈现黑色。

(即,黑色不透明物体能吸收各种色光)

四、颜料的混合:

1.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2.将“品红、黄、青”三种颜料等量混合,可得到黑色颜料。

3.将“品红、黄、青”三种颜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颜料。

4.颜料的混合规律:

2.6看不见的光

一.光谱:

1.光谱:

把各种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